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充分实现体育对学生身心塑造的教育作用时,对教学要素、教学程序、教学操作行为等内容进行简单调整和改变已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不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项目教学或技能教学的取向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完全实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欲明确体育教学中运动项目教学的取向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事实上,不得不认可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知识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是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态度、观点在影响教育的发展[1]。体育教学中的知识作为一种文化操作性知识而存在。简言之,体育操作性知识就是运动技术[2]。体育教学中对待运动技术的传授,不同的学理支撑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取向。传统的即当前普遍存在的体育教学取向是“学科主义”与“原子主义”。“学科主义”强调教学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控制传授系统的教学内容;“原子主义”注重将教学内容分解、还原为小单元的片段化内容,即把连贯的动作还原为可供操作的最小单位,再把细化的行为要素加以组织。在现实运动项目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授某一运动项目时,先将其分解、还原为一个个具体的运动技术(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动作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或运动项目,最后通过教学比赛检验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完成运动项目教学。
对传统体育教学弊端的批评已是老生常谈。运动项目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单一运动技术的传授,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和认识运动项目,但是学生学到的却是单个的、缺少运动技术间联系的体育知识。课堂教学中听从体育教师命令的学习氛围难以让学生真正以主体身份体验运动项目的乐趣。体育教学实践被视为单纯的生理练习,或被异化为“对身体的改造”[3]。学生在运动项目中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只是体育教育主体对运动项目肢解、还原后的技术动作,不仅难以在实战中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其内在主体性与积极性得不到激发。然而,对于传统体育教学也不能完全持否定态度,传统体育教学中适度的惩戒和对反复习练技术动作的强调也依然需要肯定[4]。
在当前普遍采用运动技术还原论进行运动项目教学的背景下,需要思考这一问题:应提出什么样的体育教学取向以更好地达到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从整体上实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塑造?鉴于此,笔者提出用“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统摄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教给学生的到底是“运动项目”还是“运动技术”?若是运动技术,那么体育课堂教学只需强调学生技术动作的习练和掌握即可,这也有助于快速达成教学目标;若是运动项目,则情形可能会改变。这是因为运动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运动技术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除此之外的技战术对抗、团队间比赛对抗、项目规则、项目礼仪等内容也是运动项目的一部分。这些不仅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体育知识,也符合当前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体育品德中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正确对待比赛胜负以及运动能力中的参与体育展示和比赛、欣赏体育比赛[5]等都为运动项目本身所含有。运动项目作为一种整体性存在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要素,以往的传统教学取向不应只是就其中的技术部分进行无限放大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整体主义认识运动项目教学更符合当前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师需实施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
1 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内涵及其学理支撑 1.1 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内涵认识什么是基于整体性存在的运动项目教学,首先要了解整体主义哲学观。整体主义由哲学家斯马茨在《整体主义与进化》中率先使用。他认为“即使累积了部分,也绝不能达到整体,这是因为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能分割为部分,即使分割了,也总会丧失些什么”。整体主义认为宇宙都是和谐关联着的全一性存在,强调宇宙的整体性、多样性,以及同多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关联”。随着整体主义思想的普遍使用且不断与教育发生联系,向整体教育转型的观点使得教育者要以“关联”“生态”“灵性”的视角和思维看待教育。整体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米勒认为:“关联”“包容”“和谐”是整体主义教育的特征,它被用以弥补原子论的传递观并谋求一种和谐[6]。整体教育期待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中用整体的思维理解学科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学习的整体性[7]。教学实践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培育,也要重视身体、道德、审美、创造性的培养,将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进行教育。教学系统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部分要素的功能,也要从整体视角更加关注各要素间的作用和联系。总体而言,作为整体主义的教学既充分认识所教内容的整体性和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也关注教学整体场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的关系。那么,基于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如何看待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这需要从体育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作为整体性存在的运动项目2个方面论述。
1.1.1 体育知识学习的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中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关联”式的学习,运动项目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技术动作运用以提高运动能力。要达到体育知识运用的目的且提高运动能力就需要突破单一技术动作习练。若只注重学习一个个孤立的技术动作,就会导致学生掌握了动作却不会灵活运用技术动作。作为整体性的体育知识学习需要以“关联”“体育知识间内在联系”“结构化”“组套技术动作学习”的观点审视学生的技术动作学习。运动项目的本质就是真实比赛和竞技场域中技战术的对抗与运用。欲让学生很好地在真实比赛中运用技能,使其作为一种整体呈现,就应用整体性的观点和视野审视运动技术学习。例如:在之前的单个技术动作学习中,为学习排球垫球而练习垫球,为学习两人脚内侧传接地滚球而练习传接球,为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而投篮,试想在比赛激烈的对抗与竞争中是否能够允许学生安静从容地垫球、传球、投篮?由于在比赛中对方的身体对抗与防守逼抢,这些动作技能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在垫球的时候学生需要考虑到全场队员的位置,传接球要注意同伴的位置以及对手的逼抢形式,投篮需要观察同伴的站位与对手的身体对抗。若学生单纯就技术动作而习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建立起体育知识学习的整体观,那么学生便难以运用好技术动作,也难以提高运动能力。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运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结构化的技能教学,将技术动作这一体育知识结构化[8]。技术动作与技术动作间建立联系的学习范式就是一种整体主义学习,既要注重单个运动技术间和多个运动技术间的关联,也要注重单个、多个运动技术与运动项目整体性技术动作要求间的关联。即学生学习到的就是成组或者成套的技术动作而非孤立的技术动作,如要求学生自抛自垫排球时能够准确将球垫至主攻位置、同伴脚内侧传接球需要加上第三人的用力逼抢等,以这种建立联系的学习方式来展开技术动作学习。在运动项目教学中建立起关联式技术动作学习是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首先需要认识的。
1.1.2 作为整体性存在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项目将竞技体育中的项目进行课程化处理,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运动项目的特点,使得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9]。那么,运动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存在的呢?回到运动项目上可以发现:运动项目本身就附带着一系列支撑自身而存在的要素。运动项目中所包含的要素除运动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和运动能力外,还有规则、竞赛、角色、礼仪、战术配合、体能、训练、游戏、团队、荣誉等,即运动项目是作为包含上述诸多要素的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体育课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依据运动项目来划分,有球类项目、田径类项目、体操类项目等。无论什么样的运动项目,也都具备上述诸要素。当前秉持技术动作传授的运动项目教学也只是特别关注运动项目中的一部分要素。
正如整体主义的内涵所示:整体不能分割为部分,即使分割了,也总会丧失些什么。运动技术和技能被分割出来教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几个技术动作,他们体会不到作为整体的运动项目。虽然也是在进行运动项目教学,却未将完整的运动项目教给学生。换言之,在体育教师进行项目教学时,作为整体的运动项目不能被分割。虽然分割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却未在教学中完整地呈现运动项目的文化品性,丧失了运动项目本身所散发出的实战化对抗魅力、在道德规范约束下产生的行为伦理价值以及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10]。因此,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将运动项目教学视为一种包含技战术对抗、规则礼仪、角色扮演、团队荣誉、精神追求等的整体并将这种整体传递给学生,而非传递技术动作和运动技能。虽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能完全实现和还原竞技体育中运动项目所包含的诸多要素,但也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将运动项目整体所包含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因此,运动项目教学需要从其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就包含在运动项目整体性之内。
1.2 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学理支撑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教学理念是整体主义教育。整体主义教育认为,对事物各部分的相加求和不等于认识事物的全部。整体主义教学论的观点主张通过整体“通观”和局部“具观”相结合的方式认识教学系统,注重整体的功能与作用并强调整体和部分的融合。事物发展的动态性、生成性、过程性是其关注的重点。对于运动项目教学而言,学生掌握某运动项目时,需要先从整体上认识某运动项目的内容与概念,以建立起对某运动项目的完整认识框架。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时再聚焦到局部的技术动作学习,最终回到整体性的运动项目学习中。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非采取“原子主义”范式,进行单个技术动作教授,而是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运动技能教学取向。即将学生的体育学习浸润在完整的运动项目中,包括结构化技术动作学习、比赛规则的掌握、技战术运用、赛事文化和礼仪学习等。这是一种贯穿体育教学始终的完整性学习,与传统体育教学有所不同。传统体育教学即基于原子主义的单个技术动作教学,在提高学生技术动作掌握效率和强化动作习得方面有其优势;而整体性教学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善,将单个技术动作进行链式结构化,毕竟学生所学技术动作应该是结构化的整体而非单一无联系的部分。
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而言,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在教学取向和实施方面既有侧重也有联系: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在教学取向上注重传递给学生运动项目而非局部技术动作;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基于运动项目文化的整体设计而非局部设计某个技术动作习练;在对待体育知识传授上强调技术动作结构化教学而非单一动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情境、竞赛、游戏的作用而非权威式的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练习。这些是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的地方,但这并不表示全盘否定传统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教学在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部分”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教学的结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运动文化的传递性。①在整体教育主义视域下的技术动作教学不是单个的孤立教学,而是强调技术动作的结构化学习,也就是将具有关联的技术动作进行串联和组合。结构化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的运用,需要在体育教师创设的相关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学习结构化的技术动作,或通过竞赛的方式考察和提升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②实施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过程具备生成性,即将体育教学过程理解为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非线性过程,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学习、战术运用、角色扮演、赛事欣赏等过程中不断体验体育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自身对体育学习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生成性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即强调学生在技术动作学习基础上的意义生成。③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特点还体现在运动项目文化的传递性上,运动项目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掌握几个或几套技术动作,而且是一种运动项目文化。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技术动作或对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只是运动项目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运动项目文化所包含的项目礼仪和规则、团队精神和荣誉、运动中的角色等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也需要将这些要素传递给学生,实施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也就是向学生传递运动项目文化的过程。
2 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内在特征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需要把握哪些基本要素才能最大程度达成这种整体性?整体性本身较为抽象,难以论述和解读,需要为体育教育者转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可操作、可把握、可理解的环节,帮助他们在运动项目教学实践中把握这种整体性。诚然,运动项目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教学也不可能将运动项目所有的要素和特征在体育教学中还原,只能在运动项目教学中抓住运动项目特征的主要方面,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一种整体性。
2.1 强调运动技术的关联式学习和技能的结构化运用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种种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扬弃,转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11]。对单一地传授运动技术进行审视,强调学生运动技术学习的关联式和结构化就是一种新知识观,既是从体育知识学习的整体性观点出发,也符合通过学生运动技术学习和技能运用以达成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运动技术间关联指的是技术动作间的联系,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具有串联性的多种技术动作而非一种技术动作。运动项目学习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习练技术动作,关联式最为主要的要求在于体育教师要把运动项目比赛中运动员面对开放式对抗环境时运动技术的熟练运用作为教学设计思维,设计具有内在联系的技术动作学习环境。
这种关联体现在2个方面:一种是可以预设的2个或多个技术动作间的结合练习。如将练习排球垫球与扣球技术动作相联系,A学生将球传给主攻位B学生,由主攻位B学生垫给刚才传球的A学生,A学生扣球,这样2位学生的垫球配合与扣球就可以结合起来,避免单一地就垫球练习垫球。另一种是不可预设的与场上技能运用变化发生关联的技术动作练习。因为运动项目(开放式运动技能)的实战运用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变化和不可预知性,故需要创设一些打破常规的技术动作练习场景。如2人一组练习垫球,A同学背对B同学进行垫球,由于球的高度以及方向不可控致使B同学必须临场调整自身的位置,准确判断球的落点方可成功地接到球,这就是突破传统传垫思维的技术动作练习。强调运动技能结构化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对关联式技术动作学习和掌握之后的运用问题,学习关联式技术动作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灵活运用。技术动作熟练程度越高就意味着运动技能掌握得越充分。运动技能结构化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开放式比赛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并逐渐培育学科核心素养[12]。学生学到了或者掌握了关联式技术动作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在各种运动情境中进行技术动作的展示以达到技能的结构化运用。这种结构化运用以体育教师创设的各种技战术对抗的教学情境为基础,运用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掌握的技术动作与各种学习情境中所要求学生展现出的技能运用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学习和技能运用的整体感受和把握能力。
2.2 注重竞赛在运动项目教学中的运用竞赛是运动项目的核心,围绕竞赛的运动项目教学既是学生运动技能运用、运动能力提高以及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13]。竞赛在运动项目中的运用需要把握以下2个层面:
(1)把握“整体性比赛—部分技术动作强化—整体性比赛”的教学逻辑。应尽早让学生体验整体性运动项目,使学生能够尽快形成运动项目学习的整体框架,建立对所学的技术动作、技能运用、技战术、规则的整体认识。以往技能教学的传统是先让学生强化单个技术动作练习,遵循“部分—整体”思路,导致学生虽然对技术动作掌握得很好,但到教学后期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技能。经过一定教学课时,到了技能运用和比赛的阶段,会发现教学时数已所剩不多,但学生的技能还得不到有效运用。第1个“整体性比赛”指体育教师于模块教学初期在课上介绍项目规则、设计关联式技术动作学习、讲解比赛常用战术以及组织项目学习初期比赛。如学生学会垫球和传球后,就可以组织进行正规的教学比赛,可能学生的传垫技术动作不是非常熟练,但借助体育教师的引导,可让学生知道排球的站位、轮换顺序、主攻、副攻、拦网、触网、一传、二传等常用体育知识。第2个“部分技术动作强化”指在学生练习技术动作时或运用不准确不熟练时,或发现学生某些技术动作练习存在问题时,进行局部强化和指导。第3个“整体性比赛”指当学生初步建立起整体性运动项目学习框架和对某些技术强化学习后,再次投入比赛,强调的是技术动作的熟练运用和同伴、团队间的技战术配合,巩固技战术学习,以比赛为目标进行练习。
(2)把握竞赛文化的整体性。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竞赛不仅是学生技能运用间的比拼,很大一部分也展现了技能运用和竞赛过程中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竞赛过程中所强调的同伴间的合作、尊重规则与裁判员、团队中队长的作用、学生个人情绪调控、体能的支撑、项目礼仪等要素。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竞赛中需要安排和设计相关的程序化仪式,如比赛前双方队员握手致意、竞赛中对同伴和队员鼓励、比赛中尊重规则、赛后双方队员拥抱等。这些都依附学生竞赛存在,需要体育教师用整体性教学观看待竞赛。
2.3 强调运动项目教学中师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是运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项目比赛过程中的观众、运动员、队长、教练员、裁判员等首先作为角色而存在并行使着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扮演和实践是个体按照特定地位和所处情境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并用角色扮演能力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14]。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也必须将角色合理、适时地镶嵌在学生的技能运用和比赛过程中。这既尊重运动项目的角色存在,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比赛中赋予学生角色,激发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主体性,运动项目教学中所追求的各种目标才能在这些过程中生成。对于体育教师角色而言,权威型的主导式角色已不再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现在更多以一种“同伴”“朋友”“支持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参与技能掌握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这种体育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多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明确学生技能学习的最新发展,以平等的支持者身份与学生展开语言交流、肢体互动、集体活动,其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解决技能运用和技术动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学生角色而言,在运动项目教学中赋予学生各种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全面地体验整体性运动项目。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也能充分感受所扮演角色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与期待,在运动项目中完全赋予学生裁判员、队长、组长、记分员、运动员等角色且在项目比赛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当学生扮演一定角色之后内在心理就会对自身提出要求,如担任半场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员,学生就要首先理解什么是越位、界外球、角球等规则,在比赛中进行观察并准确判断,担任队长就要明确队员分工和具体战术位置等。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对课堂程序做宏观上的把控,学生承担角色之后,教师以同辈群体的身份参与技能运用和比赛,并且解决相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技能运用的把握、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身体体能消耗的感受、与对手之间的对抗、团队内的配合与合作等都会生成属于自身的感受,这就达到了体育的教育意义。因此,强调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运动项目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目的在于通过角色间的互动,以运动项目比赛为载体充盈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往体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形成相应的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立场、态度与观点[15],逐渐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2.4 推崇用赛季和运动项目文化统筹教学设计如果将运动项目整体所包括的竞赛、礼仪、技战术、规则、角色、团队、荣誉等要素的集合理解为一种运动项目文化,那么就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将这种运动项目文化传递给学生,在传递和学生体验文化的过程中生成体育的教育意义。实施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教学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需要特别关注。传统的教学设计多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为中心,先将项目分解为多个技术动作教学,后进行整合,时而进行教学比赛。与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不同,整体性体育教学设计主张采用赛季的形式,通过运动项目文化统筹教学设计。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设计中保持某运动项目的整体性,在最大程度上再现真实的运动项目文化情境呢?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方面,可借助运动季前赛、运动季中赛、运动季后赛、庆典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借助运动项目的规则、传统、仪式、比赛让学生感受运动学习的意义[16]。例如,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运动教育论,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积极参与比赛,为学生提供最完整、最真实的运动体验,使学生成为运动文化的参与者[17],也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项目教学理念而存在。
诚然,提倡将国外的一些教学模式,如运动教育模式全盘应用在当前的教学中可能会让学生不适应,但是局部地将比赛中的各种运动文化传递给学生还是有必要的。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需要用比赛来串联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将小组和团队间的比赛、学生的角色分配、项目规则介绍和运用、技战术演练、运动项目礼仪等要素渗透进技能运用和技术动作学习中,如由学生自己组织课堂上的比赛、在项目教学中安排具有礼仪的设计、创设各种复杂的学习情境等。具体而言,用赛季和运动文化统筹单元教学设计可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体验整个项目。在单元的教学实施前期可以教授需要掌握的技术动作和各种可以用到的项目规则,然后尽早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并投入比赛,在比赛中体验技战术运用、同伴间合作与团队间对抗。课时教学设计中要多安排小组间的比赛,并多创设各种技战术实战对抗情境,在运动情境中内化学生对技能运用的把握和本体感受。因此,将赛季和运动项目文化要素渗透在教学设计中也是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
3 实施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 3.1 借助信息技术提取和分析学习情境片段学生参与运动项目比赛、技战术学习以及与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时,学习的意义和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就已经显现。即当学生个体进入教育教学的情境之中,就会为教育情境所引领并产生具有韧性的心灵,这会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滋养[18]。虽然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各种情感品质的产生已包含在感受和体验运动项目学习的过程之中,但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即需要监控学生在体育学习各个方面的表现,借助对学生表现的监控和分析来判断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难题在于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技战术运用、合作行为、同伴之间的对话、比赛过程中各种情绪表达等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如果体育教师观察不到位或不全面就会失去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因此,提倡体育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提取和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境片段,通过对情境片段的再现分析学生的技能运用和比赛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具体而言,体育教师可通过录制学生比赛、某一技战术演练的视频或某成套技术动作习练的情境片段,准确分析视频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如通过分析学生比赛的视频,体育教师可以从技战术运用、团队间相互鼓励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在比分变化中的情绪变动、比赛中握手致意的礼仪行为、如何对待裁判员的判罚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此便能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回溯,有利于体育教师进行分析。诚然,这并非要求体育教师每节课都需要录制视频,教师可针对重要比赛或课堂上学生技能运用间的比赛等录制视频。借助视频录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体育教师分析学生在整体性运动项目学习中的表现。
3.2 注重运动项目教学中学习意义的生成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意义的生成过程,体育教师需要借助教学生成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换言之,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技战术学习、角色扮演、团队和同伴比赛、个体自我情绪和行为调控、课堂上发生各种礼仪行为的过程等整体性学习中实现的。以往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控制的预设性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本性,导致对学生的主体价值的漠视[19]。
(1)教师需要以生成性的思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知识的建构以及各种意义的生成。学生是具有主体性意识的人,虽然体育教师在教授运动学习之前已经有了确定的设计内容,但在此视域下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在运动参与过程中,学生针对教师的动作示范提出意见或看法,教师不能以权威者的角色来打压,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谈及自身的看法与观点,这对于改善学生运动学习的态度与感受意义很大。
(2)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强调主体间的互动使参与主体有了更多交往、合作与发展,教学的意义才能在教学主体之间流动[20]。如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教师的鼓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伴的学习互助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价值,这些都是在互动过程中生成的。
(3)体育教师要关注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预先设定的教学程序在充满不确定的课堂中不可能完美无缺地对接,可能遇到诸多超越预设的事件,如运动比赛中两队之间的冲突、体育游戏中违反规则的现象、学生间的肢体和语言冲突等。如果教师视而不见,那么就失去了绝佳的教育机会。只有体育教师分析和化解冲突、违规现象,学生才会加深对互相合作、尊重同伴、遵守规则的认识。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实践智慧,将课堂上的教学事件合理解决,以生成教学事件所蕴含的教学意义。
3.3 合理对待开放式与封闭式运动项目教学的区别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动项目教学常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2种。开放式运动项目指运动员在做动作之前,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必须根据当时突发的外在刺激决定下一个动作,如排球、篮球、足球等。封闭式运动项目指运动员在做动作之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如体操、武术套路以及田径项目中的跳高、跳远、标枪等[21]。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需要保持运动项目本身的整体性,即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整体性,以及项目本身所包含的竞赛、技战术、团队、荣誉、角色等元素都需渗透进项目教学中。然而,由于开放式与封闭式运动项目教学间的区别,开放式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能够更好地实施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对于封闭式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教师也要以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来实施教学。封闭式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稳定性、一致性,注重重复练习和局部技术动作的强化练习过程。体育教师也常会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此类项目教学的枯燥和单调。因此,体育教师要突破已成为常态的封闭式技能教学的惯性,多通过教法、学法、场地、器材、环境的改变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此类项目教学的趣味性与整体性。
基于此,体育教师需要重点把握以下3个方面以保持封闭式运动项目教学的整体性:①借助多样化的练习方法或器材辅助增强学习的乐趣。技术动作教授虽是枯燥的已成规范和程序,但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多样的练习方法串联学生的技术动作学习。如将武术技术动作教学与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实战中该技术动作的作用和功能。再如跳高中将横杆替换为橡皮筋,让学生大胆尝试、体验。②学生技术动作的展示。当学生掌握几个或成套的技术动作后,可以进行个体或小团体间的展示,通过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如同伴2人背对背展示健美操的后踢腿跳和弹踢腿跳技术动作,展示的过程伴随同伴和教师的鼓励更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③成套技术动作的编排与比赛。当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后,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动作编排。学生自身发挥主体性,编排、设计动作和造型,通过班级小组间的比赛展示自身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就是诸多体育教育意义生成和对学生身心塑造的过程。
3.4 结合技术动作学习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中的学生技术动作学习是一种关联式的技术动作学习和技能运用。体育教师将关联式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时,需借助各种实战化的运动学习情境让学生展示所学的关联式技术动作,目的在于使其熟练地做出该技术动作并提高技能运用水平,增强对技术动作学习和技能运用的把握能力。技能教学的整体性体现在学生将所学的技术和技能真实地运用到该项目的技战术对抗和比赛中,学生把握的是在真实运动比赛中各种技术动作本应有的样态。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空间[22],学生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自身对肢体动作的感觉,且在此感觉之上建构起对技术动作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体验、掌握、感受技术动作以及整体把握技能的运用,需要体育教师创设以下运动学习情境:①创设简单关联的实战化运动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的一定是真实比赛中的技术动作,如学生2人的脚内侧运球不能只是就运球而运球,而是需要再加上另1名同学的逼抢,看是否能准确传接球。如此,学生学到的才是真实的运动项目技能,而不是无人逼抢的时候能够成功地运球和传球。②创设复杂关联的实战化运动学习情境。当学生掌握多组关联或成套的技术动作时,体育教师需要设计局部的实战对抗情境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运用、调整自身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为参与竞赛和对抗做准备。如学生掌握了三步上篮、运球、传球以及单手肩上投篮,可以设置局部的一对一或二对二的比赛,让学生在对抗以及防守与被防守的情境中运用技能,并在情境中建构起对技能运用和技术动作学习的整体概念。因此,创设相关的运动学习情境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尤其是要结合运动项目整体性的要求来设计和组织。
4 结束语运动项目教学的根本追求在于将整体性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义传递给学生,生成运动项目学习的整体意义,这是一种符合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需求的体育教学实践取向。欲实施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体育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思维。但在现实中教师常陷入惯性的体育教学思维,即在还原认识论基础上过于关注局部某个技术动作的巩固和练习,现今体育教师需要从整体性的视角再次审视运动项目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笔者主张的观点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否定,而是以一种扬弃的观点审视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动项目教学。笔者提出的整体性运动项目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取向与思维。体育教育实践中的运动项目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需要思考和再认识运动项目教学之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责任。
作者贡献声明:
尚力沛:提出论文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程传银:审核、指导修改论文。
[1] |
张永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3.
(0)
|
[2] |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90.
(0)
|
[3] |
王健, 潘凌云. 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
体育科学, 2013, 33(11): 17-27 (0)
|
[4] |
尚力沛. 体育教学需要客观认识传统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8): 107 (0)
|
[5] |
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7年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7.
(0)
|
[6] |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190-213.
(0)
|
[7] |
王海青. 论整体主义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 48(4): 34-44 DOI:10.3969/j.issn.1009-9670.2019.04.003 (0)
|
[8] |
季浏. 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 42(6): 12-22 (0)
|
[9] |
李杰凯. 论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6): 59-61 (0)
|
[10] |
柴娇. 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文化教育回归与困境破解[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6): 87-91 (0)
|
[11] |
吴小鸥.
教学场论[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16.
(0)
|
[12] |
季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 2018, 38(2): 3-20 (0)
|
[13] |
季浏, 马德浩.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
体育科学, 2019, 39(3): 3-12 (0)
|
[14] |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57.
(0)
|
[15] |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65.
(0)
|
[16] |
尚力沛, 程传银.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J].
体育学刊, 2018, 25(1): 98-103 (0)
|
[17] |
季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9): 72-80 (0)
|
[18] |
刘铁芳.
追寻生命的整全: 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1.
(0)
|
[19] |
李松林.
控制与自主: 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43.
(0)
|
[20] |
王升.
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92.
(0)
|
[21] |
石岩. 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 王晋教授访谈录[J].
体育学刊, 2014, 21(3): 1-7 (0)
|
[22] |
尚力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学习情境: 创设、生成与评价[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8(2): 78-85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