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
曹卫东, 李崟, 徐雁冰, 等. “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6): 1-34. DOI: 10.16099/j.sus.2021.06.001.   
“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笔谈
曹卫东 1, 李崟 2, 徐雁冰 3, 黄道峻 4, 刘青 5, 姚守齐 6, 何明 7, 王欢 8, 米银俊 9, 王毅 10, 朱传耿 11, 郑永奎 12, 兰景力 13, 申富平 14     
1.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2.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3.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4.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5.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6.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02;
7.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191;
8.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1617;
9.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10. 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2;
11.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4;
12.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13.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14. 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1
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系统总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经验与规律,本刊组织全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专题研讨“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北京体育大学曹卫东提出,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的4个重要作用,即“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发挥体育的多样功能和前置性作用,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上海体育学院李崟提出,人民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归旨:从价值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之源;从共享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归宿。武汉体育学院徐雁冰提出,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服务需求的大局精神、体育为民的健民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和拼搏不止的奋斗精神,并从强种救国、强体认同和健康自信3个阶段对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赓续进行阐述。西安体育学院黄道峻提出,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演进过程,在其指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局起步积累了宝贵经验。成都体育学院刘青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沈阳体育学院姚守齐认为,红色体育丰富了红色精神的内涵,壮大了红色文化,其对助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助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实力的增长等具有重要启示。首都体育学院何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人民在交流中消除隔阂和误解,在互鉴中携手前行,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天津体育学院王欢认为,天津体育事业的百年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应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广州体育学院米银俊提出,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及其“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生动诠释和精神标志,至今仍具鲜活的时代价值,需要永续传承和不断升华。山东体育学院王毅提出,党的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体系,成为实现体育强国梦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南京体育学院朱传耿提出,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经启蒙革新的“体育救国”阶段、改造创建的“体育兴国”阶段、改革创新的“体育报国”阶段、全面提升的“体育强国”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等是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的重要启示。吉林体育学院郑永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为:坚持党的领导,注重体育价值的体现;坚持宗旨意识,注重体育功能的实现;坚持制度优势,注重体育强国的建设;拓展开放视野,注重全新格局的打造;坚持奥运精神,注重体育灵魂的彰显。哈尔滨体育学院兰景力提出,应准确把握党的百年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内部治理体系的转型。河北体育学院申富平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体育工作的理念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改革举措体现了战略眼光与务实思维,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育发展道路    红色体育    人民主体性    体育强国    
Academic Conversations on "Chinese Socialist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on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O Weidong 1, LI Yin 2, XU Yanbing 3, HUANG Daojun 4, LIU Qing 5, YAO Shouqi 6, HE Ming 7, WANG Huan 8, MI Yinjun 9, WANG Yi 10, ZHU Chuangeng 11, ZHENG Yongkui 12, LAN Jingli 13, SHEN Fuping 14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3.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4.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710068, Shaanxi, China;
5.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6.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02, Liaoning, China;
7.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8.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1617, China;
9.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10.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11.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12. Jilin Sport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13.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14. Hebei Sport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1, Hebei, China
Abstract: On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organized a seminar with the topic of Chinese socialist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y inviting the experts from 14 sports universities.It aims to conclude the experience and laws of sport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the writing form. CAO Weidong from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holds that we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4 roles sport plays which have been pos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that is, sport is the channel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 level, a longing for beautiful life, the means to promote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drive to advance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platform of demonstrating cultural soft power.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ulti-function and prepositional force of sport and help the sport power construction. LI Yin fro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tates that people's subjectivity is the value pursuit and practice goal of centenary thoughts on sport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erm of value subject, the sports thoughts deeply show the essential orientation of "sports development for people"; for the part of practice subject, "sports development depends on people"; and as for the shared subject, "sport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re shared by people". XU Yanbing from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believes that the red sport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shown in the general outlook of service for demand and health for people, as well as innovation, tolerance and striving connotation. The 3 stages of sport spirit history, i.e. saving country by strong gene, national identity by body building, and health confidence, are elaborated as well. HUANG Daojun from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ays the red sport spirit during Yan'an period had the unique formation basis and evolution history, under whose guidance, the booming of sport enterprise in the area of Shaanxi, Gansu and Ningxia not only built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ccess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Liberation War, but gather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start of sport enterprise in new China. LIU Qing from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holds that the basic practices for Chinese socialist sport path include the cling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socialist development direction; holding people-centered sport enterprise to the satisfaction of people; maintain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push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all fields;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work and promoting Chinese sport spirit; keeping open-up policy and reform innovation of sport advanced with time. YAO Shouqi from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tates that the red sport concep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red spirit and culture, which helps the exploration, cultivation and growth of sport human resources, the enforcement and perfection of "healthy China",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port power construc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sport cultural soft power. HE Ming from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lieves tha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tributes to the Olympic development by leading the nation to develop sports enterprise and Olympic games, eliminating misunderstandings i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and moving forward in mutual appreciation.WANG Huan from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states that the centenary sports practice in Tianjin proves that onl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an lead people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strong sports nation.We should explore a specific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mode for mass spor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ports power construction and" Healthy China" strategy construction. MI Yinjun from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says that RONG Guotuan, as the first world champion in new China, and his motto "How many decisive battles one can encounter in his whole life" are still alive with time value, which needs to b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ANG Yi from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holds that the leaders successively attach importance to sport enterpris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They start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realit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sport thinking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becomes the guidance and work principles to realize "strong sport nation dream".ZHU Chuangeng from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states that Chinese sport history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s of "sport for saving country", "sport for rejuvenating country", "sport for serving country" and "sport for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mportant experience is drawn from the centenary sport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centered, serving national key tasks, and Chinese socialist sport development path. ZHENG Yongkui from Jilin Sport University holds that the Chinese socialist sport development path should follow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port value realization. Others include mission consciousness, sport function, socialist system advantage, sport power construction, the vision of open-up and new layout, the Olympic spirit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sport soul. LAN Jingli from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illustrates tha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centenary sports thoughts an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sports higher education in new era should be correctly interpreted; the spor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cept, patterns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should be swiftly pushed forward. SHEN Fuping from Hebei Sport University believes that the sport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President XI during his work in Zhengding County, as well as his "people-oriented" concept, proves his strategic vision and practical style, which provides strong thinking guidance for the sport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sport power construction.
Keywords: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ort development path    red sports    people's subjectivity    sport power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四个重要”的论述

北京体育大学  曹卫东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了体育的4个重要作用。这是新阶段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有利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发挥体育的多样功能和前置性作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1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健康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指出,体育对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的发展历史和科学研究充分证明,体育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方式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①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强健,预防疾病。科学、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以加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如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可以使肌肉丰满而结实,筋骨强壮而有力;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保持生命朝气和活力;可以消除疲劳,有利于机体的恢复。中国城乡居民中成年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1]。定期适量地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延长寿命。②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运动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会对人的情绪起积极的调节作用,从而使人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活动可以舒缓心情,释放不良情绪,对治疗抑郁症效果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自信心。③体育活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无穷的乐趣。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在《体育颂》中赞美道:“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想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是促进人精神愉悦的积极、有效的方法。④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人们在运动中共同锻炼,特别是在一些集体项目中,相互竞争、相互交流、团结协作,从而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由于体育运动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在运动中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要承受挫折的压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大大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人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2 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1 体育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对新时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回应。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标准提出了新要求,对体育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①需求大。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更加旺盛。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 189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自由活动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人民对体育的需求将更加强烈。②潜力大。无论从体育消费还是体育人口规模看,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目标,到2035年,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将达到45%,约6.3亿人,而当前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人,占比达到35%[3]。群众体育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③差距大。群众的健康素质、运动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青少年身体素养亟待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以及贫困人群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体育需要加快推进。重视体育工作,发挥体育价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关切,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和落实。

2.2 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可以培养健康体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① 体育可以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人类能力的发展需要体力和智力的不断完善。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智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体力出现了下滑,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失衡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体育对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协调、全面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②体育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体育可以培养人的社会意识,规范人的社会行为,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在共同规则约束下,人们进行激烈的竞争,规范个体行为,内化社会价值;体育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体会世界和个体的意义,不断建构、生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③体育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独特性的丰富。在提高人的主体性方面,体育发挥着独特作用。体育对“德智美劳”“四育”产生强烈的催化作用,是串联“四育”的纽带,是推动构建全面教育体系的关键力量,对人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

3 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1 体育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的经济价值。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体育是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5]。一方面,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体育产业是新兴服务业中的支柱性行业,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特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经济转型与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体育可以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个体身体健康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提高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不仅如此,大型体育赛事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3.2 体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4]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的社会功能。一方面,体育有利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和谐。体育运动有利于降低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控制越轨行为,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安全阀”;体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社会共同语言,促进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了解,有利于社会包容和稳定。另一方面,体育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除了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外,体育还可以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3 体育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有利于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绿色办奥,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体育的生态功能。体育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为:一方面,体育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绿色革新,从而助力生态环境建设。体育赛事是社会价值传播的优良载体,能够在全社会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大型体育赛事倡导、践行绿色理念,有利于推动各行各业提升环保意识,革新生产观念,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形成绿色产业链条。另一方面,通过坚持“绿色办奥”的方针筹办冬奥会,有利于广大公民提升环保意识,树立绿色观念。体育蕴含的崇尚健康、倡导文明、保护环境、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公民的生态意识,促进形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体育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4.1 体育可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强调,中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7]。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的精神价值,强调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和发挥体育蕴含的“拼搏奋斗、团结协作、祖国至上”等精神的激励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代表了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和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如人本主义、公平竞争、英雄主义、团结协作等)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个体、群体在观看、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内化并践行这些精神;通过传播,这些精神被塑造成社会共同的崇高追求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4.2 体育是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体育的外交价值,强调发挥体育在树立和展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参加或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希望大家以良好的赛风赛纪和文明礼仪,充分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8]。万众瞩目的国际体育赛事是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绝佳场所。运用体育赛事展示和宣传国家形象是公共外交的有效形式。运动员被称为“穿着运动衣的外交官”,是开展公共外交、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借助体育元素向世界展现一个热爱体育的可亲的大国领导人形象。国家领导人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体育元素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活动中,成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媒体评价说,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外交”洋溢着谦和、自信、风趣[9],体现了友善、包容、自信、开放的大国风范。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四个重要”的论述,需要推动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把体育的发展内化为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引领、协同和示范作用,实现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助力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归旨

上海体育学院  李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从极度落后到屡创辉煌的不平凡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缩影。

1 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坚船利炮和技术优势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的局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成为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仁人志士展开历时百余年艰苦卓绝伟大复兴斗争的总体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体育被赋予了“强国强种”“强种救国”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902年,陈独秀就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新文化运动后他提出了“体育兴国”的思想;李大钊聚焦工人的身心健康,论述了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人体的健全,全在身体和精神得保平均的调剂的发展”。1917年,恽代英在《青年进步》杂志上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从“保学生健康”角度论述了学校体育的目的;邓中夏、向警予、萧楚女、彭湃、杨贤江等也都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传播者,先后围绕开展体育运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在党的早期代表人物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对体育展开论述的当数毛泽东。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全面论述了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体育、德育、智育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的方法等重要问题,这是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性文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思想。毛泽东强调,“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10],“把运动大会精神发扬到全苏区去,发扬到每个人民中去,因为我们的体育运动应该是大家的”[11]250,“真正使每个苏区人民更加有活泼、愉快、健康的身体”[11]232。他同时还强调:“我们共产党、八路军的体育工作是一种新型的体育工作,它的目的和方法都和过去的体育工作不同。我们的体育工作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12]这一时期,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体育思想强调体育应该大众化、军事化、经常化,要立足增进工农大众的体质,服务于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于无产阶级,具有人民性、革命性、科学性等鲜明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提倡国民体育”的主张,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的身体健康、国防建设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和进展”[13]。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明确强调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和目的,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主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侧重抓提高”“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推动体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整合和强化举国体制”“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等一系列主张,确立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体育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体育水平是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体育工作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增强人民的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1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人的健康,强调“体育是人民的事业”,“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谋划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把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他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为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 人民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价值追求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主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他把人从宗教的精神枷锁和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劳动实践作为人民主体性的现实基础,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导向。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体育的百年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彰显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主体性价值追求。

2.1 从价值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导向

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到邓小平同志关于搞好“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的号召,到江泽民同志关于“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出发,进一步规划和加快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的要求,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的论述,都明确体现了体育发展价值目标的人民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重要定位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主体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目标追求。

2.2 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依靠人民”的动力之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走过了一段由弱到强的历史,这是一段尊重人民群众体育实践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历史,是一段广泛凝聚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投身体育事业、推动体育发展的历史。

2.3 从共享主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判断改革发展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100年,党坚持体育惠民导向,统筹推进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群众体育增强体质协调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获得感,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3 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性体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发展的百年,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实践发展的百年。10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体育领域深入践行人民主体性体育思想,把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协调推进体育各领域各方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

3.1 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体育实践深刻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经验,是做好各项体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坚持人民主体性,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3.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能够切实保障人民体育权益、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确保了人民主体性的实现,有助于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讲清取得的成果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核、价值导向,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3 推动体育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100年来,随着共产党人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体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重要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等各领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VXK10)

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理论意涵与历史赓续

武汉体育学院  徐雁冰

精神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精神的落实。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使中国从积弱积贫之国一跃成为体育大国并迈向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发展的伟大成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取得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红色体育及其所孕育出的红色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红色体育精神体现了革命先辈具有红色体育意蕴的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

1 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理论意涵 1.1 红色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色体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领导劳苦大众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得到发展和丰富的体育意识形态。从其本质理论内涵而言,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从其实践外延看,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为开辟中国特色体育强国之路指引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来源于革命战争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征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体育精神具有导向性、先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服务需求的大局精神、体育为民的健民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和拼搏不止的奋斗精神等5个方面。

1.2 红色体育精神的文化来源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有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乐观自信、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红色体育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体育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体育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自信等传统文化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追寻的价值真谛,是红色体育精神的现实反映。

1.3 红色体育精神的哲学智慧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创新中形成的红色体育精神具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优秀文化品质。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红色体育精神来源于体育实践活动,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红色体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又是红色体育精神的传承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6]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延续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为核心要义,通过红色体育实践活动呈现,践行红色体育价值理念,推动红色体育精神的传承。

2 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赓续

红色体育精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发展高度契合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百年历程中,中国的体育方针、政策、制度(体制)都与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一脉相承,而且这种精神经得起实践检验。

2.1 红色体育精神的萌发(1921—1949年):强种救国

清末民初,中华民族遭遇了西方强敌的入侵,中国人羸弱的身体成为西方列强嘲讽的对象。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救国方案。梁启超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张伯苓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红色体育精神,把发展体育与强种救国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主张通过发展体育,走强种救国的道路。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家应提倡体育运动并将体育精神发扬光大。因为体育不但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成为个体的养生之道,而且还可以卫国。陈独秀、恽代英等中国共产党人也深刻认识到体育对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高度认同体育的社会功效,并将其升华到拯救民族危亡的境界。因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号召开展以工农阶级为主体,以强健体魄为目的的体育实践活动。这类体育实践活动具有群众性特点,以及服务工农民主政权大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基于体育在工农民主政权巩固中的显著功效,中共中央成立了各级各类体育组织,扩大了红色体育的规模,形成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价值观[17]

实践证明,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色体育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红色体育体系,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后续红色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2.2 红色体育精神的发展(1950—2008年):强体认同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急需提高。1950年以后,形成了社会主义体育的新形态,强身健体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保障。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为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人民体质的增强成为当时发展体育运动的主要目标,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不断被激活,红色体育精神被注入各项体育活动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改革开放后,争夺金牌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理想。奥运争光计划为红色体育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拼搏奋斗的红色体育精神再次被发扬光大。在红色体育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许海峰、李宁、女排姑娘等一批批优秀运动员,使许多国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有了新的国际认同。

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激发了人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全运会、大运会等各类体育赛事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人民体育运动也蓬勃发展。在红色体育精神的激励下,中国正从体育弱国向体育大国迈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登上金牌榜榜首位置,成为竞技体育大国,获得了国际社会认同,这一喜人成绩离不开拼搏奋斗的红色体育精神。

2.3 红色体育精神的升华(2009年至今):健康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体育精神创新发展,实现了升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民健康置于重要位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健康中国是红色体育精神引领的时代目标。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岁,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身体强健也让中国人充满自信。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民的自信心,红色体育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之中,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也表现出坚定的自信心。红色体育精神还表现为力争上游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女排姑娘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就是红色体育精神的真实写照,女排精神也是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正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她们才能在面对艰难时无所畏惧,敢于拼搏。

3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精神的传承为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多维价值,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辩证统一。党的红色体育精神正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进步,带动中华儿女奋勇拼搏,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幸福生活创造条件,激发蓬勃动能。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演进、实践与时代价值

西安体育学院  黄道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广大解放区孕育了熠熠生辉的红色体育。在延安时期,红色体育蓬勃发展,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到各个解放区、敌后革命根据地和八路军办事处等。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是在苏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呈现出体育思想更为成熟、体育组织机构更为完善、体育活动范围更加广泛、体育项目比赛水平更高的特点。这是红色体育兴盛的时期。

1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演进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是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体育为民、体育为民族解放与复兴服务等一系列思想主张,它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解放区的体育实践。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是在中央苏区红色体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在中国革命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实践成果。

1.1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形成基础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是在革命斗争形势变化以及现实需要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革命特色。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发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8]的民族救亡之声;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指出,“现今欧美各国之教育,罔不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此其共通之原理也”[19];李大钊、周恩来都主张“三育竞进”“三育并重”等思想。

在中央苏区时期,党的一切事业都要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明确了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思想。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在叶坪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苏区运动会。毛泽东代表中央给中华苏维埃暨“五卅”运动大会赠语:“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1934年,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现虽偏僻乡村中也有了田径赛,而运动场则在许多地方都具备了。”[20]621934年4月,中央教育部颁发的《红军中俱乐部列宁室的组织与工作》规定:“红军以师为单位设立俱乐部,以连为单位设立列宁室。”[21]这些重要的思想与方法为延安时期红色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发展成熟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的发展成熟与延安时期中共面临的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服务于中国革命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没有改变。延安时期红色体育思想在继承和发扬苏区红色体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抗日战争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实践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体育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明确了红色体育为民族解放与复兴服务的历史使命。

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开创全民族抗战新局面。1937年5月10日,全苏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朱德为名誉会长,冯文彬为会长,林伯渠、徐特立为副会长。以红军、八路军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全面开展,其中军事体育项目是主要内容。1937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八一”抗战动员大会上围绕时事致辞:“同志们,我们现在只有一个方针……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的斗争!这是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不二方针。”[22]同时,苏区体育组织机构逐渐建立与完善。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抗战,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阵地,在艰难困苦中建设以陕甘宁边区为“示范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时期红色体育思想更加全面和深入,体育政策、法规制度、组织机构以及运动竞赛规模和水平都有质的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的能力和水平。1940年5月4日,延安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全面负责推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体育事业。1941年秋,毛泽东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表明体育工作从单纯为革命斗争服务逐渐转向为人民健康服务。1942年1月25日,延安新体育学会成立,这是延安第一个学术性体育研究机构。

2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色体育思想贯穿落实于陕甘宁边区各项体育工作中,指导着边区体育工作有序开展,边区体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2.1 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38年成立了体育委员会,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边区的行政系统普遍建立了体育组织,如中央青委、中央军委都有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群众性体育组织也纷纷成立,民众教育馆、俱乐部、列宁室以及抗战时期的救亡室等,都是当时开展体育活动的群众性组织。

2.2 军事体育的普及提高

陕甘宁边区军队体育活动是在继承中央苏区军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42年9月,毛泽东给首届体育节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贺龙元帅在“九一”扩大运动会上明确提出了“体育运动军事化”主张。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全军上下配合练兵运动广泛开展了体育运动和军事体育活动,一边生产劳动,一边体育锻炼,一边抗击日寇,体育与军事结合相得益彰。

2.3 学校体育的丰富多彩

陕甘宁边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非常有特色,呈现出军事化发展的特征。上到大学,下到保育院基本都设有体育课,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1938年3月6日,边区政府在国防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学校实行军事训练,小学实行军事化组织,使学生在必要时直接参加抗战。”[20]1561940年3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举行了首届延安三八妇女节运动大会,开启了中国红色体育竞赛女子运动大会的先河。1942年夏,由于学校和部队急需体育人才,延安大学体育系30名学员提前结业,奔赴抗战前沿,这反映了政府对体育的高度重视。

2.4 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

为推动体育活动开展,中央领导以身作则,亲自参加体育锻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等同志也在空闲时带头参加乒乓球、篮球、排球等活动。1942年2月,延安体育会配合《解放日报》发起“十分钟运动”号召[23]。群众体育组织、社团不断涌现,体育活动、体育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各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了体育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滑冰场、乒乓球场、跑马场等越来越多,《新中华报》《抗敌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也接连不断地宣传体育。

3 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价值

在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体育思想、政策方针、体制机制以及运动竞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与完善,充分体现了中共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实践成果。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的精神实质是为民族解放与复兴服务,核心是体育为民、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团结协作和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

党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在物质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边区,边区政府和体育工作者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体育工作和各种体育活动,克服场地、器械、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将体育工作开展得形式多样、活泼热烈。延安时期的红色体育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而是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体育运动具有军事化特点,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体育运动以人民群众为真正的主体,不分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广泛开展,充分调动了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培养了团结协作的作风,激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对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革命史、体育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基本经验

成都体育学院  刘青

新中国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4],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领下中国体育的发展路径。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苟仲文[2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历程、内涵、特征和经验等进行了总结。赵曜[25]、汪青松[26]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可以从路向、路标、路径等3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指出路向是道路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路标是道路的引导,道路的途径即“路径”。笔者主要围绕各阶段体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其基本经验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开创与探索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开创与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以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标志,明确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发展宗旨。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党的八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要“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并且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水平”[27],明确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两大基本任务。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发展的宗旨与任务,结合当时的国情,在改造旧中国体育、学习和借鉴苏联体育的基础上,以建立国家体委为标志,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起了由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发动和组织开展群众体育的模式[28]。中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保障体制组合成型,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举国体制”逐渐形成,从而有力保障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发展与成熟

从1978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发展与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紧密围绕各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坚持和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中国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并取得巨大成就,大踏步迈入了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奥运争光战略,中国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体育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到20世纪90年代出台“一法三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开始蓬勃兴起,将中国体育推向21世纪,再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推动中国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体育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本质特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核心宗旨目标,以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为发展方式,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保障、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体育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这一阶段,围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国体育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为目标,激活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构建“大体育”格局[29]。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训练体制与竞赛体制改革,以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规模,质量与效益均得到全面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越走越宽广,体育正在成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 2.1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形成的体育发展道路。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就是坚持体育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党和国家各时期的中心任务,立足基本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核心目标,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凝聚强大力量[24]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标志,明确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与此同时,国家将每位公民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写入《宪法》,明确了以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和实践指南。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指出,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这既是党和政府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30]

2.3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新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体育全面落后的情况,中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体育管理模式,发动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治理模式,形成了以“举国体制”为保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有力保障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同时,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结合,推动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形成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等内部各门类、各项目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建构了中国体育新的发展格局。

2.4 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体育工作的重要特点。1954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体委的报告强调,“体育是培养人民勇敢坚毅、集体主义精神,和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对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31]。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指示文件均提出,“要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体育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障了中国体育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积淀形成了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3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5 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

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是新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引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管理模式,提高了竞技运动水平,同时以“乒乓外交”为重要标志,为打开中国外交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口号的鼓舞下,中国体育率先实现了开放和发展,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力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体育对外交流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大大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体育始终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风格”的追求[33],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体坛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育事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实现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是中国体育不断走向成功、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体育围绕党和国家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不断完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应认真总结中国过去70年体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体育强国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350)

历史、特征、启示:中国共产党红色体育研究

沈阳体育学院  姚守齐

1933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实话》第2卷第8期《组织青年的体育活动》一文中提出了“红色体育”的概念[34]。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提出了“红色体育”的概念,肯定了体育运动推动革命战争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35]。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红色体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理论与实践2个维度上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为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增添了丰富内涵,更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国革命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进入新时期,红色体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导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1 红色体育的概念、历史分期与基本特征 1.1 概念

红色体育又被称为“赤色体育”“革命根据地体育”“老解放区体育”等。党挺等[36]认为,在五四运动开始至新中国成立(1919—1949年)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人民大众体育活动,统称为红色体育。史进等[37]认为,红色体育就是1921年至1949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解放区范围内的体育事件。刘显等[38]认为,红色体育主要指20世纪30—4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是理论与实践统一与融合的现实行为和文化现象,所以笔者认为,红色体育的起点应该是1927年10月,因为此时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具有红色体育“起跑线”的意义,故将红色体育定义为“1927年10月至1949年9月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体育活动的总称”。

1.2 历史分期

红色体育基本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完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活动的地域统称为“苏区”,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红色体育可称作“苏区体育”,时间是1927年10月至1937年6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活动的地域统称为“根据地”,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红色体育可称作“根据地体育”,时间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活动的地域统称为“解放区”,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红色体育可称作“解放区体育”,时间是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

1.3 基本特征 1.3.1 直面军事需求的实用性

作为红色体育的滥觞,苏区体育直面革命战争实践,以“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为方针[37],倡导“体育军事化”[39],将体育寓于军事技能的培育与提高过程中,如井冈山时期红军经常开展爬山、行军、打野操等体育活动[40]。即使在紧张的长征途中,每到长时间休整时,部队仍然会进行跳高、跳远、体操等体育活动[40]。通过体育的开展,红军指战员增强了体质,增长了技能,促进了战斗力的提高。

1.3.2 放眼未来的人民性

红色体育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体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延安是根据地体育的中心,这里经常召开规模较大的体育运动会,先后成立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延安体育会等组织[40],几乎每个星期日都举行体育比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使得体育成为普通劳动者的重要生活方式和权利。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取得全国政权的背景下,红色体育着眼未来,通过服务人民构建了群众体育的基本框架。

1.3.3 务实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科学性

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极为简陋的条件并未阻止红色体育既求真务实又开拓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小学体育教学法》是1934年湘赣省苏维埃教育部颁布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直接教学法等5种颇具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35]。延安大学体育系创建于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体育专业院系[41]。“解放区大练兵体育”创造性地将投射手榴弹、武装越障碍、射击等军事科目作为主要体育运动项目开展[42],迅速提高了野战军指战员和民兵的战斗技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

此外,红色体育还具有革命性、教育性、继承性等基本特征[41]

2 红色体育的重要作用 2.1 丰富了红色精神的内涵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精神的总称”[4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瑞金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表现出极大的感召力、凝聚力、领导力和辐射力。红色体育以“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为指导思想[43],为不同时期的红色精神增添了身体、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正能量内涵,推动红色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例如,1937年8月1日在延安举办的“八一”抗战体育运动大会既是庆祝红军成立10周年的盛会,也是动员全军指战员积极参加抗战的大会[37],为延安精神的成熟补充了生动的内容。

2.2 壮大了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总和[44]。红色体育在物质与精神2个层面均为红色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养分。中央苏区体育是苏区体育的杰出代表,所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本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43],极大地助力了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红色体育所提倡的白手起家、因陋就简的作风,不仅为红色体育的开展创设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弘扬了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先进理念和意识。红色体育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完善红色文化的重要动力。

3 红色体育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重要启示 3.1 助力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是红色体育的延续和发展,天然地担负着传承和发展红色体育的使命。红色体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其所承载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对于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和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拥有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力资源队伍。体育人力资源的筑魂、强骨、固本和不忘初心,需要红色体育不断注入红色信仰、价值、精神和文化元素,特别要时刻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提供坚强的干部保证。

3.2 助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体育对于健康的养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与红色体育所提倡的体育人民性、普及性一脉相承。战争背景下的红色体育时刻不忘爱民、护民和惠民,例如,中央苏区组建了“列宁室”“俱乐部”“国术馆”[39]等各种各样的群众体育组织,真正让体育惠及人民群众,拓展了红色体育的服务领域。红色体育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完善提供了先进的体育思想、健康理念和实践经验,弥足珍贵。

3.3 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目前中国仍然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从红色体育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持续汲取红色信仰的力量、红色意志的能量和红色智慧的质量,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等的全面发展。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队、中国跳水队等英雄集体团结拼搏的精神,正是红色体育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升华。建设体育强国,需要我们将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其中敏锐的战略目光、开阔的胸襟和坚定的步伐等均应从红色体育中找到强大的制高点和支撑点,以确保宏伟蓝图的实现。

3.4 促进体育文化实力的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红色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红色体育是红色体育文化的重要来源,自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重要来源。无论在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还是在革命、改革、创新和发展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都应从红色体育中不断开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精神因素,使整体实力真正得到增长。中国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文化的重要标志,体育文化实力的全面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 结束语

红色体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对体育的积极探索和广泛实践,为开创人民体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传承和弘扬红色体育精神,符合“以人民为中心,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的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的应有之义。

坚守百年初心 汲取奋进力量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首都体育学院  何明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使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19世纪末诞生起就始终遵循着“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的宗旨前行[46]。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47],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人民开展了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在交流中消除隔阂和误解,在互鉴中携手发展前行,共同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 以体育促进思想觉醒,实现民族独立与救国图强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集中阐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强调体育的作用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18],并主张改革传统教育,发展体育教育,走救国救民之路。《体育之研究》不仅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西方现代体育的理性借鉴和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扬弃,更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体育观和对体育的重视与思考。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下,唤起民众对体育认知的觉醒,关注和帮助工人争取体育权利,启发和教育青年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承担使命,将体育运动普及到苏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广大工农群众、学生和军队中,在中华大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众化体育实践。通过发挥体育对于改善国民体质、重塑民族性格、振奋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动员起千百万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 曲折发展中的中国体育,艰难探索奥运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组重建了中国奥林匹克组织,积极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但由于当时国际奥委会内部个别领导人蓄意制造“两个中国”,1958年中国奥委会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48]。在这之后的21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始终未曾放弃实践奥林匹克理想,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基本方针的体育发展道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育逐步标准化和规范化,体育场馆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国际体育交往空间得到拓展,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运动员就已经全部刷新了1949年以前的全国纪录[49]。到1965年,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打破全国纪录6 300多次,在游泳、田径等项目中142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50]

1979年,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奥运模式”以解决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的涉台问题,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51]。在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之初,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不仅打开了中国体育走向国际舞台的大门,更为中国全面融入世界铺平了道路,而有了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的加入,也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3 中国体育深化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交融

改革开放的大潮势不可挡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198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到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重要法规和纲领性文件,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频共振。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体育事业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发展机制不断理顺、发展动力不断释放,中国体育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实现了空前发展,与国际体育全面接轨,与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全方位接触、交流、融合。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甲,中国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全球第一本全面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由中国学者编写并付诸高等体育教育实践,奥林匹克教育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之为“创举”[52]。对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国际援助,一座座中国援建的体育场馆在亚非拉国家拔地而起,奥林匹克杯成为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肯定。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奥林匹克竞赛的方式走向世界,“武术”一词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式用语,东西方文明实现跨国界、跨时空的交融。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1991年中国首次参加了令世界瞩目的奥运会申办活动,但最终以2票之差失利。《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传递出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和对奥林匹克内涵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大国形象、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为21世纪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汇聚五环旗下,共筑同一个梦想

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实践、对自身前进道路的思考与抉择浓缩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办奥理念,将奥林匹克理想与中华文明相通的文化内核浓缩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用奥林匹克的语言求同存异,在中华大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舞台倡导建设和谐世界”[53],为奥林匹克注入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4]这一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新内涵,使奥林匹克价值体系更具世界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时所说的那样:“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55]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圆了中华民族的奥运梦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永恒“遗产”。7年间,北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清洁能源、场馆、运动装备以及自主创新技术广泛应用;奥林匹克教育在4亿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百万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的“新名片”,尊重自然、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文”“科技”“绿色”更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首都北京长远的发展战略[56]

5 筑牢人文基石,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又成功举办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中国也逐步开启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7]。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中国将首次点燃奥林匹克的冰雪圣火,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58]冬奥梦交汇中国梦,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思路高度一致。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初期就开始全面规划“奥运遗产”的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努力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及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典范[59]

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人、培养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任务,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正是基于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积极践行,对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深刻认识,对后奥运时代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在奥运主办城市持续开展的深入思考,设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作为永久性的教育研究机构,传承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城市”留下的宝贵人文知识遗产,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2020年2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复,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的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推广的“国家队”,也成为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个人文知识遗产。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因势而生,符合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需求,契合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体现了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责任和担当。“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已被列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将成为直接参与冬奥筹办、传承冬奥遗产、挖掘奥运资源、推广奥林匹克教育和普及冰雪运动的独特载体,努力探索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之路,为持续传承奥运遗产和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面推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天津体育事业的百年实践探索与启示

天津体育学院  王欢

国运昌、体育兴,体育强、国家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体育事业历来都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60]。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1]。抚今追昔,以体育强国思想和实践为主线,在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回望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乃至世界的体育发展,对每位中国体育人而言都是须学思践行的真问题。

近代以来,天津作为中国工业文明的先驱城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创造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第一家公立医院、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家机器铸币厂、第一个邮政局等“百个第一”,素有“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说。近现代天津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高度契合。

1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62]

天津开展近代体育活动较早,其中既有救亡图存的强国呐喊,也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内外文化交流的尝试。20世纪20年代,天津已相继组建了各种群众性体育团体。1925年,民园体育场进行改造,成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赛马、田径、球类和游泳成为当时天津市民参与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天津的田径和球类运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天津男篮出征1925和1934年远东运动会,均获亚军。1927年,张伯苓在天津成立天津体育协进会,旨在“促进体育之进步”“增进运动员仁侠之精神”。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体育事业被迫中断。抗战胜利后,尽管天津体育协进会重新组建,但战乱使天津的体育事业不断遭受冲击,同当时整个中国的其他领域一样,体育发展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发展理念由救国转向建国,天津的体育事业才逐步走上正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蓬勃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逐步建立了由团市委、中华体育总会天津分会、市教育局共同领导,体育分会、工会等相互协作的体育管理体制。1952年,中华体育总会天津分会诞生,1954年天津体委成立,为国家培养了诸多体育人才和业务骨干。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有体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的土壤与环境。

2 在体育强国实践中探索有特色、有成效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津的群众体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走出了一条可称之为“天津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之路。20世纪70年代初,天津全市推行新广播体操,群众体育活动由基本停滞转向逐渐复苏。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群众体育相继恢复,社会化趋势明显。1982年开始举行的“三八”妇女健康杯活动被邓颖超同志赞为天津的“土特产”。1984年全国首个群众体育节诞生于天津。1993年,天津体委协助起草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实施,以此为契机,天津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998年,天津体委与天津体育学院合作,首创《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健身的积极作用。天津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势持续走高,群众体育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第13届全运会在天津市成功举办,首次增设了群众项目的比赛,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在赛场上唱主角”,获得全国一致好评。自2016年以来,连续5年举办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市民联赛;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2019年12月,天津市启动第6届全国大众冰雪季,进一步增加了冰雪运动项目人口数。

2020年,天津女排第13次夺得女排联赛冠军,“天津女排精神”得到完美诠释,其已经成为天津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天津亮丽的城市名片。“成绩不仅在于拿奖牌,更在于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63]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与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4],“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65]

3 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共同构成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明确要求“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66]。体育强国之“强”,不仅在于金牌数量之多、竞技比赛之赢,更在于群众基础之牢、社会氛围之浓、体育产业之盛。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体育强国”重要指示的召唤下,近年来中国体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从1908年《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到2008年北京奥运百年梦圆,从筚路蓝缕的“觉醒年代”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伟业,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思想,又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思路,以及大开放、大协作、大整合的发展路径。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65]。截至2020年底,天津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26 964个,包括291块社会足球场地,位居全国前列。体育场地总面积达3 678.25万m2,人均体育场地2.35 m2,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9%,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100%[67]。进入21世纪的第3个10年,除了抓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科技助力奥运、体育产业升级、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志愿服务、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等九大工程外,还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各司其职、内外联动、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 结束语

“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在“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将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全民健身多元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助推、法规保障的全民健身新格局,打造“排球之城”“运动之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变化的健身需求。

“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强音

广州体育学院  米银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中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7]。体育承载着中华民族从旧中国到新时代的时代记忆和精神建构,从“东亚病夫”、“一个人的奥运”到“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中国女排三连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折射出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精神面貌,凝聚着中华儿女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传递着社会民众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容国团是新中国第一代体育人,是一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海外赤子,为新中国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为中国乒乓球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60年代,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人生格言成为中国广大体育健儿的立志名言和精神标杆,并由体育领域传递至全社会各行各业,为人们所崇敬与学习。

1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生动诠释

中华民族“站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而实现的伟大飞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深受奴役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站起来”的历史新纪元。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战乱频仍,国力孱弱,被西方讥讽为“东亚病夫”。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作为一个崭新而独立的国家,面临着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两大历史任务,新中国体育事业围绕“民族自强”的历史任务而展开。

1.1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诞生是中国体育事业走上世界舞台的光辉一页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体育发展贯穿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主线中,确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和军事训练结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体育思想。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为维护国家尊严,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运动员在“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鼓舞下谱写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颂歌和共和国体育事业的新篇章。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赢得了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启了一个曾经积贫积弱民族的情感阀门,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周恩来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国庆10周年并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将新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随后,容国团带领中国乒乓球队陆续赢得了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第一个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容国团的胜利打破了欧美日韩等长期垄断世界乒坛的神话,一代代中国乒乓人前赴后继,使乒乓球成为中国最早登上世界之巅的体育项目。在这一时期,中国运动员连续5 000多次刷新全国纪录,142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获得13个世界冠军,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1.2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励志誓言成为激励中国人在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时代音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迅速把发展体育事业提上了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担起国家发展责任、加强体育宣传、开展群体活动、培养体育人才,焕然一新的中国体育人与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青年容国团在社会主义祖国和党中央的感召和关怀下,从香港回到内地,进入广州体育学院学习。在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在先负两局时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励志誓言,随之振作精神、挥拍上阵,力挫素有“凶猛雄狮”之称的日本队员星野展弥,帮助中国男乒首次获得团体冠军。“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奋斗精神逐渐演变为“乒乓精神”的灵魂与精髓,价值导向功能释放出的强大社会正能量辐射至社会全领域。“人生能有几回搏”与同时代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并驾齐驱,共同构成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人生能有几回搏”也从此成为一个奋勇拼搏的时代音符,给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中国人带来巨大的鼓舞,激励无数人迎难而上,勇敢前行。

2 “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精神标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站起来”的奋斗历程中,以不屈不挠的挺拔脊梁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领导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富强、尊严,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革命精神谱系。容国团的胜利立足于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源于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乒乓事业的无限热爱,扎根于乒乓人生中的拼搏实践。容国团是从苦难中崛起的,他被永载史册的“勇冠三军”是在负重奋进中拼搏求索而来的,因此,“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精神标志。

2.1 “人生能有几回搏”展现出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坚韧品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高度凝炼,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中,成长在浴火考验中,步履维艰却迎难而上、自强不息。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在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的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指出,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他号召大家不仅自己要永久奋斗,还要教育后代永久奋斗,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达目的不止。容国团将为国争光作为励志目标,把外部的疑虑与怀疑作为迎接鏖战的动力,立下了“三年夺冠”的行动誓言,苦练体能、勤练技能、精练素养,在训练与实战中形成了技术全面、能攻善守的快攻打法。容国团以自己的勤奋、创新、拼搏实现了新中国体育史上“零”的突破,其在国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的崭新形象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反映了中华儿女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和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2 “人生能有几回搏”秉承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特质禀赋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过程,铸就了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具有深厚民族性、鲜明时代性和先进性的革命精神将拼搏奋斗精神贯穿始终,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标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高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毛泽东在回顾1912年在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经历时,坦言当时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就下定决心: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奋斗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奋斗、艰苦奋斗、永久奋斗。“人生能有几回搏”书写了“忠于祖国、勇于拼搏”的赤子情怀,表达了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容国团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是体育赛场上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其心系祖国荣誉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忧国忧民的人民情怀相互映照;其不言气馁、负重奋进的拼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创业精神并行不悖。

70余年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需要一种生动鲜活的精神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心与决心。容国团的胜利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体验到了脊梁挺起来的喜悦与欢欣,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精神需要永续传承和不断升华。“人生能有几回搏”跨越时代,在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仍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将忧国兴邦的积极意识转换为实干兴邦的积极行动,将爱国爱民的强烈意识转换为为国为民的实效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建党百年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整体考览

山东体育学院  王毅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历任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3次伟大飞跃。建党百年之际,考览党的历任领导人的体育观,对于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思想主线 1.1 毛泽东将体育作为“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和兴亡”[68]的国之大事,奠定了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强调,“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18],提出通过体育运动实现国家民族复兴强盛的“体育救国思想”,用“国之大言”阐释了体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发展“红色体育”,为首届体育节“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题词成为延安时期体育工作的总方针。“红色体育”展现了体育与革命道路的关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重视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曾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1952年6月10日)为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深刻阐释了发展体育的根本目的,成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始终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

1.2 邓小平将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69],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70]

邓小平指出,中国体育事业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提出了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全社会学习女排精神和乒乓精神,认为其所体现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71];确立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强调“提高水平,为国争光”,对发展中国竞技体育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打造了中国体育的“奥运模式”,在他的关心支持下,中国借鉴“一国两制”模式提出“奥运模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成为竞技体育运动迈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1.3 江泽民将全民健身作为体现人民福祉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

江泽民[72]指出,体育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福祉,其水平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江泽民专门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重大理念开创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的新局面。他强调:“从前在旧社会人家说我们是‘东亚病夫’……所以,体育工作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73]

1.4 胡锦涛将中国体育精神作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74],倡导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事业

胡锦涛将“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观点融入其体育观,解决了体育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加快了中国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胡锦涛对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和体育道德给予高度认可,认为这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已经成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了中国的百年奥运梦想,胡锦涛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1.5 习近平将体育强国梦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谋划实现

习近平结合现阶段中国国情,深刻提出体育强国梦,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75];强调建设体育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76],提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77];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外交思想,指出举办国际赛事“有利于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及和平发展的主张”[78],有利于向世界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2 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实践主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党的历任领导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实践主题,带领中华儿女在实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筑梦、追梦、圆梦。

2.1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党的历任领导人将此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掀起群众体育活动高潮。毛泽东一生热爱运动,尤其酷爱游泳,曾42次畅游长江,以实际行动践行终身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掀起群众体育热潮,国民体质得到很大改善。在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前后,全国近亿人参加了各类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国家体育标准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多次颁布相关纲要、意见,把推动全民健身、维护人民健康摆在突出位置。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批准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截至2019年,中国超4亿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比例达90%以上[79],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7.3岁[80]

2.2 提高竞技水平,为祖国争光

竞技体育是凝聚力量、提振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党的历任领导人非常重视。①科学决策,探索建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运动员选拔、培养、训练等方面改革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体系。②亲自参与、一抓到底,推动竞技体育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18年底,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 458个,奥运冠军237个,创超世界纪录1 332次[24]。③发挥体育综合功能和多元价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体育的教育、外交、政治和文化功能,让体育成为推动国际交流的“桥梁”,通过“小球转动大球”,用乒乓外交打开了国际交往的新局面。④提倡发扬中华体育精神。2019年,中国女排获得女排世界杯赛冠军,习近平会见女排队员时指出:“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党的领导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肯定,推动了竞技体育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提升。

2.3 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素质

党的历任领导人高度重视并长期关怀学校体育工作,将学校体育明确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列入党的教育方针。毛泽东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亲笔致信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道:“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邓小平“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81],把“有体力”作为为国家、为民族、为全社会作贡献的基础。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82]。这些思想理念无不体现出历任领导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也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3 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价值解析

建党百年来,党的历任领导人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出发,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体系。这是中国体育事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武器,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3.1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永葆体育强国的政治本色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核心和灵魂。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筚路蓝缕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体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就在于党的历任领导人始终坚定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绝对领导。100年来,党的历任领导人不但热爱体育、躬身践行,而且对国家体育事业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在关键阶段和特殊时期科学决策、指明方向,为中国体育永葆政治本色、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正确引领。

3.2 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始终牢记与坚持“人民体育为人民”的宗旨是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根本宗旨和核心目标。100年来,党的历任领导人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着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保持了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3 坚持走适合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创新发展之路是党的历任领导人体育观的基本原则。100年来,党的历任领导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一以贯之地倡导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励鼓舞运动员敢于挑战、勇攀高峰,不断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其推动竞技体育攀高登顶的制度优势,“将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83]

3.4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改革创新作为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100年来,党的历任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延续和创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体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协调,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协调,坚持发达地区与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协调,不断加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体育发展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向科学型转变,有效加快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特征及启示

南京体育学院  朱传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兴国”,再到“体育报国”,直至当前“体育强国”新阶段(笔者在对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时,鉴于上一阶段的结尾时间与下一阶段的开始时间无法完全界分,故存在阶段间年份重叠现象),中国体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彰显体育运动的价值和体育精神的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1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1 “体育救国”阶段(1921—1949年):启蒙革新

清末鸦片泛滥,国力锐减至衰。甲午战争落败后,中国人被西方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需要。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84]。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体育思想,中国特色化的体育发展之路开始萌芽。1917年,青年毛泽东忧于“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现状,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强调要把个人锻炼、体育运动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18]。1919年之后,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萧楚女等人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下,将体育运动普及到劳苦大众之中,号召青年学生为改良萎靡的民族状态、增强民众体质,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中国体育发展呈现出军事化、群众性的特征,“体育”与“救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赤色体育会”,将体育与军事技术训练、政治任务相结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全面推动军队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例如:1936年成立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设立多个单项体育组织,举办了多届运动会,为培养军事体育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毛泽东、贺龙等革命领导人“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在延安积极带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了“虽偏僻乡村也有了田径赛”的火热局面[85]。这一时期,以军事体育活动为核心的体育工作改善了人民的体质健康,提升了军民的革命战斗力,为中国革命和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2 “体育兴国”阶段(1949—1978年):改造创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力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84]。围绕改善衰弱的民族体质、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步形成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体育发展基本方向。1949年,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为人民的健康、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国防而发展体育事业”的工作方针。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贺龙在中央人民政府运动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体育工作必须积极为国家总路线服务”[86]

在完成对旧体育改造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参照苏联经验,通过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建优秀运动队,建立体育学校等措施,在管理体制、国民体育普及、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新中国体育走上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之路。据统计:1953—1956年,全国共举办了6 000多次县级以上运动会,打破全国纪录1 300多次[87];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1961年,中国乒乓球队勇夺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女子单打、男子单打3项冠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初步探索的中国体育始终与国家基本发展路线相协调,在鼓足国民干劲、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体育报国”阶段(1978—2012年):改革创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推进“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84]。立足于人民健康、民族强盛、国家荣誉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需求,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确定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决策[24]。各部门、各行业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在各级学校和厂矿企业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体育事业开始步入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国家办体育”逐步向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发展转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点抓提高”向“各类体育均衡发展”转变。

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成为和平年代“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写照,鼓舞着一代国人投身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时代精神。1984年,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极大地振奋了国人。1981—1986年,中国女排连续5次获得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女子排坛第一个“五连冠”壮举,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超出了体育范畴,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发扬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热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极大激发了民众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潮头的中国体育给予了中国社会极大的奋斗激情,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4 “体育强国”阶段(2012年至今):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并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84]。为全面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以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引领世界,同时助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体育强国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奋力追寻体育强国梦的历史进程,强调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88]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什么是体育强国以及具体目标和相关政策,对未来30年中国体育发展进行了战略谋划。

新时代的中国体育开始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群众体育发展取得新成效。竞技体育以奥运备战为重点,不断引入新理念、探索新模式,从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从“奥运争光体育”向全面发展体育转变,从“以金牌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体育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在促进体育消费中不断提档升级。

2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启示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体育从启蒙革新到改造创建,再到改革创新,直至进入全面提升新阶段,其百年发展历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体育思想及其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带头参加体育活动,有力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建党100年来,从群众体育跨越至全民健身,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体育事业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2.3 坚持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成为增强人民体质、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载体。持续挖掘体育的综合作用,促进中国各项事业发展,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2.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

从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性体育活动,到采用举国体制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再到推动体育全面发展,中国体育在探索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国情相结合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旗引领 奋力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探究

吉林体育学院  郑永奎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100年[89]。一个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体育实现了从“冲出亚洲”到“走向世界”、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忱,更凝聚起强大的民族精神,感召国人投身现代化事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赓续奋斗。

1 坚持党的领导,奋力前行,注重体育价值的体现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邓小平同志指出“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国体育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遵循国家各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快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逐步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时期,中国体育事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体育强国梦。体育本身更承载着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等方面不断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坚持宗旨意识,布局谋篇,注重体育功能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在发展道路上坚持党的领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其培育健康身心、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代中国体育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体育事业“健民、育民、亲民、乐民”的民生特征,充分厘清体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源,进一步向促进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倾斜,充分彰显新时代体育工作社会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深刻融入国家总体布局。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建设体育强国,是体育工作的初心使命。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除了对竞技运动成绩的追求外,更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强化体育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中的突出作用,不断拓展体育的发展空间,提升体育工作的质效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提供强大的前行力量。高等体育院校要抢抓机遇,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的行动和应有的贡献。

3 坚持制度优势,立足国情,注重体育强国的建设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体育发展一直秉持公益性和举国体制,充分展示了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发挥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让中国体育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起步,在较短时间内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步入新时代,体育改革发展要立足国情,正视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强化体育领域创新,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在体育活动参与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0]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施中,高等体育院校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把发展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格局中,将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相连,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积极深入探索体育健身与促进人民健康、坚持举国体制与协调市场机制、弘扬体育精神与坚定文化自信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新局面。

4 拓展开放视野,高瞻远瞩,注重全新格局的打造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91],将体育摆到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复兴的高度,指明了体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因此,中国的体育工作要取得新的突破,就要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高瞻远瞩,不断丰富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使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轨迹相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思考体育发展的路径,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在打造新时代体育事业新格局中,高等体育院校应勇挑重担,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拓展开放视野,创新理念思维,围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院校转型和体育产业升级等现实问题,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求,紧抓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给体育领域的契机,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力度,为中国体育事业改革走出一条体现人民性、国家性、民族性、社会性的新路径提供强大的智力与实践支持,为增强人民群众在体育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出高等体育院校应有的贡献。

5 坚持奥运精神,培植文化,注重体育灵魂的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内涵在拓展和延伸中形成了鲜明特点,既注重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坚持,也注重人民群众参与的快乐和对品格的塑造,更注重通过体育竞技凝聚爱国热情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女子排球队震动体坛、羽毛球队屡创佳绩、跳水队勇夺桂冠、体操队高歌猛进……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前进中的闪亮节点,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更是国家形象提升、民族精神凝聚、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92]。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体育精神的本质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彰显了深邃的体育灵魂。通过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在体育运动中将获得更多的健康和快乐,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文化中对卓越的追求、对自我的突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而由此提升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必将对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对体育强国梦的实现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十分喜爱,抱有热切的期待。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关键历史节点上,体育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多样的社会功能,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逐渐凸显,体育文化的内涵、外延也越来越契合国家发展需要。作为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梦想的重要载体,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灵魂的彰显必将在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中国体育事业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高等体育院校应积极参与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紧密相连,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传承弘扬党的百年体育思想 助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体育学院  兰景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在党的百年砥砺奋进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体育事业,注重发挥体育在救亡图存、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战斗力中的独特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把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是一部党领导下的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历史。重温党的百年体育思想,对于办好新时代高等体育教育,助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1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体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第一个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始终把体育与人民的利益、与强国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独秀主张通过改造中国传统教育以改造国民性,提出德智体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毛泽东投身革命之初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是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其中写道:“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8]这是毛泽东早期的“健身强国”体育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的体育事业始终贯穿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军事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赛体育蓬勃发展,红色体育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立形成了“体育为人民”和“体育为救亡图存”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育为人民”的思想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新中国体育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体育为人民”的思想始终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一脉相承,而且不断升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育强国梦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体育强国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教育强国重要思想的论述是指导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创新的根本方针。传承党的百年体育思想,就是要更好地坚持“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体育强国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明确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使命担当,培养能够担当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具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培养质量、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体育文化、一流的社会服务,以一流的办学水平服务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

2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主要还是服务于体育事业本身。这是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水平决定的。为主动适应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应运而生。基于教育强国、健康中国背景审视,体育在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这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基于体育强国背景审视发展定位,体育强国基本内涵的内在逻辑就在于体育事业自身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通过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和实现其他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实现强国梦。立足于服务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三大战略,要科学确立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定位,必须坚持“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体育强国思想”,聚焦“五大发展理念”。

2.1 办学模式定位

办学模式如何定位是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不断优化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展为基地、教学、训练、科研、就业“五结合”模式,深化改革传统办学模式。

2.2 服务面向定位

无论是服务于体育,还是服务于教育,都应面向社会需求,围绕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健身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体育文化人才“五大类人才”培养标准升级,深化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3 办学特色定位

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就在于把普通高校的共性与体育院校的个性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专业性、单科性、综合性和地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体育主打特色专业与各相关专业综合化发展的关系,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要突破单科性困境,进一步完善学科支撑体系。积极探索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的“+体育”和“体育+”,创新学科交叉路径方法,将“新体育”作为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

2.4 办学水平定位

办学水平定位首先要明确参照系。中国高等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有3个组成部分,即独立设置的高等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内设的体育学院和高等师范院校内设的体育院系。高等体育院校应尽快走出长期固化的“小圈子”,在教学训练、科研学术、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国际交流、服务社会等各方面,不仅要广泛与设立体育院系的高校开展合作交流,而且要广泛与理、工、农、医类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协同创新。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国门,与发达国家有关高校进行务实合作,通过多元化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3 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转型发展

根据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任务,当前既是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体育强国思想”,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推进高等体育院校转型发展。

3.1 教育教学理念转型

科技与人文高度融合、交相辉映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必然要求高等体育院校转变观念,把体育与科技、体育与人文、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确立以体育教育为根本,以体育科研为先导,以体育训练为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契合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要求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以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以体育产业发展培育经济转型新动能,以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文化繁荣,不断推进学科与专业改革,加快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助力奥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立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3.2 办学模式转型

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和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过去的重办学规模、专业数量向重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水平成果转化转变。高等体育院校转型发展的重点就是要推动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并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都要主动适应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需要。遵循新时代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规律、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培育规律,与时俱进地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新模式。立足教育与体育发展的新阶段,树立教育与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构建教育与体育发展的新格局。

3.3 内部治理体系转型

新时代必须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重点,在推进高等体育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聚焦发力,解决内部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①以落实大学章程为引领,不断完善高等体育院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②以落实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为导向,构建内部政策保障体系。③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为重点,深化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分类管理考核,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体育工作的理念与实践

河北体育学院  申富平

河北省正定县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93]23,他后来很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而关于体育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影响至今。

1 增进健康与丰富精神:“县运会”的举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工作理念的人民性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伊始,就高度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和人民身体健康问题。在当年的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们劳动一天之后,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他要求:各公社都要建立文化站,并做到“四有”(有专职干部、有活动场所、有经费、有活动项目);凡有集镇的地方,都要建成文化中心,逐步具备“两室”(图书室、游艺室)、“两场”(影剧场、体育场)、“两队”(文艺演出队、体育队),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94]。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正定县城区中心的常山公园,当时曾是个很大的臭水坑,在习近平同志的建议下,被改建成了公园,现在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93]233

作为习近平同志发展群众体育的伟大实践,1984年的县运动会在正定县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习近平同志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1984年春天,正定县运动会在正定第一中学隆重举行。这场看似平常的运动会却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是正定县在1958年之后首次举行的全民体育运动会。习近平同志讲道:“我们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老百姓‘钱袋子’要鼓起来,精神也要丰富起来,身体也要健康起来,让老百姓感到幸福,搞全民运动会这件事意义重大。”[93]78当时的比赛项目有10个,除田径、体操外,更多的是健身、舞蹈、拔河等群众性体育项目,这与他2017年提出的“把群众性体育纳入全运会,组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95]的主张遥相呼应。大家通过参加运动会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友谊,凝聚了力量,振奋了精神,运动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会后,习近平同志评价道:“运动会促进团结,这很好。”[93]78从那以后,正定县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为其后来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打下了基础。

习近平同志对群众体育的关心重视从正定县起步,一直伴随他之后的各工作阶段。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他早上6∶00就去视察闽江边的“全民健身路径”和群众晨练情况,指示成立了福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96];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他“把全民健康作为基础工程,把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整个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分层次举办民企运动会、上市公司运动会、公务员体能大赛、新办体育社团运动会、海洋运动会[97];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体育领域的脉络清晰可见。他在《之江新语》中曾说:“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98]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了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5]

2 重视人才与协调发展:从对留村体校的关心看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工作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同志热爱体育运动,喜欢看体育比赛,在正定县工作期间,他对“留村体校”的关心支持成就了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留村体校本是农村体育教师王庆广在1974年组建的留村中心小学乒乓球运动队,后来发展成为留村乒乓球业余体校。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县工作的1982年,正是留村体校逐渐出成绩的时候(刚刚向国家队输送了运动员樊建欣)。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留村体校的发展,多次独自骑自行车到体校调研,看教室、看食堂、看训练,并与王庆广校长深入交谈,了解体校发展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他在正定县期间高度重视延揽人才,并制定颁布了“人才九条”[93]174,对体育人才的重视体现为对体校教练员问题的关注与支持。当得知教练员王素梅工作辛苦、认真负责但工资微薄后,很快就为她解决诸多生活问题,极大地调动了体校教练员的积极性。后来王素梅成长为河北体育学院的优秀教练员,又当选为全国优秀教练员[93]316,这都与习近平同志当时的关心密不可分。无独有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为处于低谷的陈忠和与中国女排“雪中送炭”,帮助中国女排重回巅峰。他在2016年指出:“要开阔选人用人视野、遴选优秀人才参与冬奥会筹办,加快培养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78]2020年他又指出:“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99]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他对体育人才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通过多次调研,习近平同志敏锐地发现,留村体校建在农村,在生源、基础设施建设和举办大型活动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积极动员将体校搬到县城,并且在黄金地段划拨土地建造校舍。1986年体校完成搬迁后,越办越大,从最初的占地面积约3 000 m2发展成现在占地面积79 920 m2、建筑面积32 325 m2、功能设施一流的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从这里走出了30多位世界冠军,被称为“世界冠军的摇篮”和国家乒乓球队的“福地”。作为中国乒协的国际培训中心,每年都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乒乓球队前来进行技术交流,并多次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和交流活动,被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命名为“国际精英培训中心”,基地成了正定县一张闪亮的名片。

现在看来,30多年前的搬迁之举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战略眼光。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书记后,依据正定县的区位优势立即确定了“半城郊型”的发展道路,并积极谋求农、工、副、贸并举的产业结构[93]258。他力主迁校不仅是看到了一所体校的未来发展,更是着眼于正定县发展的大局,看到了体校对整个正定县品牌打造和经济拉动的作用,真正“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100]。1993年和2008年,习近平同志2次视察基地,指导基地发展,并指出基地“不能光看经济效益,还要看到社会影响”[93]321,也体现了他对体育多元价值和功能的深刻认识。

如今,当年的留村体校已发展成国内外知名的训练基地,正定县已稳居河北省经济强县行列,二者相互倚重、共同发展,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事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眼光。“协调”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县之后对体育工作的诸多论述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他在福建省工作时就说,体育“要有全局观念”[96]。在2020年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他也明确要求体育工作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101]。他对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也多次指示“要以冬奥会为契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102],“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5]。《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是从三阶段战略目标、五大战略任务、九大工程项目、六大政策保障来谋划体育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是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伟大典范。

3 结束语

虽然在正定县只工作了短短3年多的时间,但是习近平同志时刻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为正定县发展谋划的每一项改革举措,无不体现着他的战略眼光与务实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时期的体育工作理念后经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各工作阶段的实践完善,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参考文献
[1]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 [2020-07-15]. 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utm_source=UfqiNews (0)
[2]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1-02-28].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0)
[3]
国家体育总局. 新中国体育70年: 综合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6. (0)
[4]
李斌, 李铮, 鞠鹏.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 人民日报, 2013-09-01(1) (0)
[5]
习近平在张家口市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科学制定规划集约利用资源高质量完成冬奥会筹办工作[N]. 人民日报, 2017-01-24(1) (0)
[6]
习近平.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N]. 人民日报, 2015-11-25(1) (0)
[7]
习近平. 习近平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表示: 中国队加油!中国加油![N]. 人民日报, 2016-08-26(1) (0)
[8]
杜尚泽, 李中文, 马剑. 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 人民日报, 2014-02-08(1) (0)
[9]
现场观看巴新国乒训练, 习近平"体育外交"再添新故事[EB/OL]. [2020-11-16].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2947017/2832908 (0)
[10]
曾飙. 苏区体育资料选编: 1929-1934[M]. 合肥: 安徽省体育史志编辑室, 1985: 24. (0)
[11]
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 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Z]. 1986 (0)
[12]
谢武申, 王鼎华. 共和国体育元勋[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38. (0)
[13]
冯文彬. 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 在成立中华体育总会筹备大会上的报告[M]//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 体育史料: 第九辑.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 3 (0)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第3届亚冬会组委会领导成员时的谈话[M]//中国体育年鉴社. 中国体育年鉴: 1997. 北京: 中国体育年鉴社, 2000: 187 (0)
[15]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1. (0)
[16]
习近平.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 求是, 2019(1): 1-4 (0)
[17]
毕金泽, 郭振, 刘波.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体育" 实践及其历史意义[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3(2): 133-139 (0)
[18]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9: 1-9. (0)
[19]
陈独秀. 今日之教育方针[J]. 新青年, 1915, 1(2): 2 (0)
[20]
王增明, 曾飙. 中国红色体育史[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3. (0)
[21]
汤景山. 中央苏区俱乐部体育初探[J]. 体育文史, 1991(6): 52-53 (0)
[22]
毛泽东. 在一九三七年"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N]. 新中华报, 1937-08-02(1) (0)
[23]
提倡十分钟运动[N]. 解放日报, 1942-02-05(4) (0)
[24]
苟仲文. 新中国体育70年[N]. 中国体育报, 2019-09-24(1) (0)
[25]
赵曜.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个问题[J]. 前线, 2007(9): 18-20 (0)
[26]
汪青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6): 34-37 (0)
[27]
周恩来.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EB/OL]. [2020-09-24]. http://fuwu.12371.cn/2012/09/24/ARTI1348470546428983.shtml (0)
[28]
郝勤. 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及基本经验[J]. 体育科学, 2009, 29(10): 3-8 (0)
[29]
杨桦. 体育改革: 成就、问题与突破[J]. 体育科学, 2019, 39(1): 5-11 (0)
[30]
鲍明晓. 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J]. 体育科学, 2019, 39(9): 3-13 (0)
[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5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8-15. (0)
[32]
刘鹏.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体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127. (0)
[33]
邬红丽, 李杨, 孙淑慧. 新中国70年体育发展指导思想特征揽略[J]. 体育文化导刊, 2020(3): 31-36 (0)
[34]
崔乐泉. 中国体育通史: 第4卷[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07. (0)
[35]
刘瑞娜, 韩亚丽, 申俊明. 红色体育对当代体育发展的启示[J]. 辽宁体育科技, 2019, 41(1): 34-37 (0)
[36]
党挺, 虞重干. 近60年我国红色体育研究评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4): 21-24 (0)
[37]
史进, 刘晓莉, 于学岭, 等. 红色体育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1(12): 138-140 (0)
[38]
刘显, 熊晓正. 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2): 29-34 (0)
[39]
杨娇. 论红色体育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28(6): 9-10 (0)
[40]
党挺. 中国红色体育的演进与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9(9): 28-32 (0)
[41]
党挺. 中国红色体育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2(3): 305-309 (0)
[42]
张红露. 东北解放区体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6): 188-191 (0)
[43]
马振东. 中央苏区红色体育[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9: 1-30. (0)
[44]
杨栋. 红色文化的内涵解读与时代价值[J]. 红色文化学刊, 2020(1): 84-92 (0)
[4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0. (0)
[46]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奥林匹克宪章[M]. 詹雷, 译. 北京: 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3: 7 (0)
[47]
习近平. 同舟共济克时艰, 命运与共创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J]. 当代党员, 2021(9): 3-4 (0)
[48]
罗时铭, 曹守和. 奥林匹克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82-286. (0)
[49]
郝勤. 体育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377-399. (0)
[50]
孙葆丽.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M].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83. (0)
[51]
苟仲文.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推动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深入发展[N]. 中国体育报, 2019-10-25(1) (0)
[52]
刘筠. "我要赞扬这一创举": 介绍《奥林匹克运动》一书[J]. 体育科学, 1994(5): 43-64 (0)
[53]
任仲平. 绿色、科技、人文: 奥林匹克之梦的北京版本[J]. 科技日报, 2008 (0)
[54]
费孝通. 缺席的对话: 人的研究在中国: 个人的经历[J]. 读书, 1990(10): 3-11 (0)
[55]
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 奥林匹克主义: 顾拜旦文选[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150-152. (0)
[56]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2-0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374829627836229&wfr=spider&for=pc (0)
[57]
人民网.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并接受金质勋章[EB/OL]. [2020-11-20].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20/c64094-23595463.html (0)
[5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纪实[EB/OL]. [2021-01-3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402016690574590&wfr=spider&for=pc (0)
[59]
杜巍. 2022北京冬奥会将给我们带来哪些遗产?[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19(8): 41-43 (0)
[60]
梁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8: 1 (0)
[61]
任平. "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出场的根本旨趣[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6): 49-55 (0)
[62]
刘明福, 王忠远. 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 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决策与信息, 2014(Z1): 8-157 (0)
[63]
旗帜杂志社. 北京奥运十周年, 看习近平的体育强国梦[EB/OL]. [2021-04-2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8210323704195698&wfr=spider&for=pc (0)
[64]
布特. 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思想及其价值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8, 1(3): 1-12 (0)
[65]
吴安春, 王晓燕. 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 理论内涵及实践特质[J]. 教育史研究, 2020, 2(3): 4-13 (0)
[66]
楼俊超, 徐献杰. 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J]. 体育学刊, 2019, 26(3): 1-7 (0)
[67]
光明网. 奋进五年天津体育高质量发展[EB/OL]. [2021-04-23]. https://m.gmw.cn/baijia/2021-02/01/1302084687.html (0)
[68]
孙大光. 毛泽东体育思想主线: 体育关系国家民族盛衰兴亡[EB/OL]. [2020-06-11]. 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2/06-11/3954666.shtml (0)
[69]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20-06-17]. http://www.gov.cn/govweb/ldhd/2007-01/17/content_499368.htm (0)
[70]
陈帅恒. 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体育思想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 41(18): 119-120 (0)
[71]
张彩珍. 论体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69. (0)
[72]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97-498. (0)
[73]
本刊评论员.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J]. 新体育, 1997(10): 4 (0)
[74]
胡锦涛高度评价中国雅典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EB/OL]. [2020-09-02]. https://www.chinanews.com/news/2004/2004-09-02/26/479904.shtml (0)
[75]
新华社. 习近平: 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EB/OL]. [2020-08-2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27/c_1121550898.htm (0)
[76]
习近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EB/OL]. [2020-08-21].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6/08-21/7979460.shtml (0)
[7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2020-11-0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0)
[78]
习近平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EB/OL]. [2020-03-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8/c_1118378932.htm (0)
[79]
体育事业发展概况[EB/OL]. [2020-12-30]. http://www.gov.cn/guoqing/2012-04/19/content_2584193.htm (0)
[80]
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0-06-06].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2006/ebfe31f24cc145b198dd730603ec4442.shtml (0)
[81]
中国青年网.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运动综述[EB/OL]. [2021-04-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834750117547695&wfr=spider&for=pc (0)
[82]
新华网.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0-09-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0)
[83]
习近平: 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 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强[EB/OL]. [2020-08-27].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76146 (0)
[84]
曲青山.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N]. 光明日报, 2021-02-03(11) (0)
[85]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14-15 (0)
[86]
荣高棠. 当代中国体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12. (0)
[87]
伍绍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 综合卷[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 506. (0)
[8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4 (0)
[89]
习近平.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 人民日报, 2021-02-21(1) (0)
[90]
习近平. 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 人民日报, 2020-09-23(1) (0)
[91]
习近平. 实现中国梦与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EB/OL]. [2021-02-28].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5-02/28/content_34912052.htm (0)
[92]
习近平. 永不言败: 论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N]. 中国体育报, 2019-10-17(1) (0)
[93]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习近平在正定[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9. (0)
[94]
习近平. 知之深爱之切[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16. (0)
[95]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EB/OL]. [2020-08-27]. http://www.gov.cn/xinwen/2017-08/27/content_5220823.htm (0)
[96]
"习书记指导古田县搞好产业发展": 习近平在宁德: 十九[EB/OL]. [2020-07-03]. https://www.ccps.gov.cn/zl/xjpznd/201907/t20190703_132919.shtml (0)
[97]
"习书记在浙江的领导实践具有鲜明特点": 习近平在浙江: 二十八[EB/OL]. [2021-04-07]. https://www.ccps.gov.cn/zt/xjpzzj/202104/t20210407_148313.shtml (0)
[98]
习近平. 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EB/OL]. [2020-07-22]. https://topics.gmw.cn/2015-07/22/content_16381433.htm (0)
[99]
常静春. 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保障水平[N]. 中国体育报, 2020-10-15(2) (0)
[100]
刘鹏.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 人民日报, 2014-03-31(7) (0)
[101]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9-22].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0)
[102]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N]. 经济日报, 2017-01-19(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