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
王丽娟, 陈元, 张莹. 0~5岁婴幼儿24 h活动研究系统综述[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4): 85-96. DOI: 10.16099/j.sus.2021.04.009.   
0~5岁婴幼儿24 h活动研究系统综述
王丽娟 1, 陈元 1, 张莹 2     
1.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2. 上海体育学院 休闲学院, 上海 200438
摘要: 在4个英文数据库(WoS核心合集、PubMed、Embase、MEDLINE)和4个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5月1日前发表的0~5岁婴幼儿24 h活动相关文献,对文献的基本特征信息进行提取,并运用文献归纳法对所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提炼。共有12篇文献纳入研究,平均61.95%、26.59%、82.61%的婴幼儿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睡眠时长3项指标推荐量,3.44%、29.53%、58.25%、9%的婴幼儿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长3项指标0、1、2、3条的建议标准;家庭经济水平、屏幕时间、种族是影响婴幼儿24 h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因研究数量过少无法确定其具体影响机制;24 h活动的多项指标达标可改善婴幼儿不同的身心健康指标。
关键词: 24 h活动    婴幼儿    婴幼儿24 h活动指南    身体活动水平    屏幕时间    睡眠时长    
A Systematic Review on 24-hour Movement of Infants Aged 0-5 Years
WANG Lijuan 1, CHEN Yuan 1, ZHANG Ying 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rai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School of Leisure Spor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24-hour movement of infants aged 0-5 years we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results were summarized.Systematic 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four English database including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PubMed、Embase、MEDLINE and four Chinese database such as CNKI, Wanfang Database, VIP Database, and CBM till May 1, 2020. Data 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udies were extracted.Inductive approach was used to analyze 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se included studies.The final 12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ystematic review.The result showed that 61.95%、26.59%、82.61% of infants met physical activity, screen time, and sleep guidelines, respectively.Overall, 3.44%、29.53%、58.25%、9% of infants met none, 1, 2, and all 3 of the 24-hour healthy movement guidelines.Some factors such as family economic status, screen time, and ethnicity influence the meeting of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 However, too limited studies focus on these factors and the results can not be confirme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eeting of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 and gender or age was found.Moreover, results all showed that meeting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one density,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motional problems.
Keywords: 24-hour movement    infant    24-hour guideline of infants    physical activity    screen time    sleep time    

婴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最早阶段,也是培养其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帮助婴幼儿养成积极参与身体活动、避免久坐行为及保证充足睡眠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1-2]。近10年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婴幼儿身体活动参与并纷纷制定了本国的婴幼儿身体活动指南,然而,这些身体活动指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身体活动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比偏低,研究[3-4]发现,一天中1岁以下婴儿睡眠时间占80%以上,2~5岁幼儿睡眠时间占50%以上,身体活动时间不足5%,仅依靠身体活动的建议不足以指导婴幼儿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大量研究[5]表明,身体活动、久坐行为与睡眠相互作用,保证适量的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和保持充足睡眠的平衡会更加有益身体健康。因此,相对于分散、各自独立的指南,许多学者[6-7]认为融合一整天活动行为的指南更具合理性。于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率先于2017年和2019年制定并发布了《加拿大婴幼儿(0~4岁)24 h活动指南:融合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和《澳大利亚婴幼儿(0~5岁)24 h活动指南:融合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婴幼儿24 h活动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发布了《5岁以下儿童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指南》[8]

虽然制定婴幼儿24 h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活动指南”)的国家、机构及理论依据各不相同,但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活动指南的指标建议内容与标准基本保持一致。活动指南融合了婴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静坐/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长3项行为指标,受众群体为0~4岁或5岁婴幼儿,并将其划分为婴儿(小于1岁)、幼儿(1~2岁)和学前儿童(3~4岁或5岁)3个阶段,针对这3个阶段提供了3种行为的建议内容和标准:①0~1岁婴儿每天至少有30 min肚皮时间(俯卧位伸展),1~2岁幼儿与3~4岁或5岁学前儿童每天参与至少180 min身体活动,包括60 min中高强度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②活动指南均建议3个阶段的婴幼儿在婴儿车或婴儿座椅中久坐的时间不应超过1 h/次,2岁以下婴幼儿不应接触电子产品,屏幕时间不应超过1 h,且越少越好;③0~3个月婴儿每天睡眠时间应为14~17 h,4~11个月婴儿应为12~16 h,1~2岁幼儿应为11~14 h,3~4岁或5岁学前儿童应为10~13 h。

活动指南的颁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24 h活动达标水平、影响因素及健康效应3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大量实证研究[9-10]测评了各国婴幼儿24 h活动的达标水平,其达标率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国家婴幼儿24 h活动的达标率均不容乐观。还有研究探讨了影响婴幼儿24 h活动的因素:有的研究[11]认为幼儿期的屏幕行为会影响其5 a后的24 h活动水平;有的研究[12]认为家庭经济水平和种族与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显著相关。此外,研究者们还讨论了婴幼儿24 h活动的效应与作用,有的研究[13]认为24 h活动可降低婴幼儿的肥胖风险,而有的研究[10-14]认为两者无显著相关性。部分研究[9, 13, 15]认为,24 h活动达标可有效提高婴幼儿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促进其认知发展并帮助其解决情绪问题。

这些研究来自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文化习俗影响下,研究结论各不相同,且这些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涉及的因素与变量众多,有必要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与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各国婴幼儿24 h活动的研究现状。基于目前国内外还未有学者对此类研究进行总结,笔者聚焦0~5岁婴幼儿,对其24 h活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与分析,以期通过总结现有文献报告的研究特征、方法与结果,加强我国学者对婴幼儿24 h活动研究现状的了解,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同时希望通过对此类文献的总结与报道,引起政府机构对婴幼儿24 h活动的重视及对活动指南的关注,为我国制订活动指南提供文献基础,也希望能促进公共卫生领域从业人员对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的了解,认识到婴幼儿存在的健康风险,从而为探索我国新的婴幼儿健康促进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搜索

2020年5—6月,在WoS核心合集(1990年1月—2020年4月)、PubMed(1985年1月—2020年4月)、Embase(1996年1月—2020年4月)、MEDLINE(1990年1月—2020年4月)等4个外文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5月1日前发表的0~5岁婴幼儿24 h活动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式)包括2组。①24 h活动:24-hour movement OR twenty-four-hour movement OR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 OR 24 h movement OR 24-h movement。②人群:child* OR pre-school* OR toddler* OR early year* OR infant* OR infancy OR childhood* OR newborn OR baby。根据各数据库不同的检索特点,使用了不同的检索元设置:在WoS核心合集使用主题(subject)检索;在PubMed使用全域(all fields)检索;在Embase使用关键词(keyword)检索;在MEDLINE使用全文(TX all text)检索。对CNKI(2000年1月—2020年4月)、万方数据库(1985年1月—2020年4月)、维普数据库(1982年1月—2020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年1月—2020年4月)等4个中文数据库进行中文文献检索,截止日期同上。中文检索主题词包括:24 h OR 24 h活动;婴儿OR幼儿OR学龄前OR婴幼儿OR新生儿OR儿童。其中:在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使用全文或全部检索;在维普数据库使用题名或关键词检索。第2作者初步制定检索方案后,由第1和第3作者进行审阅修订,确定最终检索方案后由第2和第3作者采用独立双盲的方式进行,检索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均由3位作者共同商定解决。检索过程:首先运用所有检索词进行计算机检索,通过其他途径(如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人工检索,增补计算机检索的遗漏文献;然后将获取的文献进行查重,排除重复文献;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关键词进行初次筛选;对进入下一步的文章进行全文阅读筛选,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剩余的文献全部纳入综述。

1.2 文献筛选

纳入标准:①经同行评议的在学术期刊出版的中英文文献全文;②以24 h活动为主题的研究;③实证性研究,包括观察性研究和对照试验研究等;④研究对象为0~5岁的健康婴幼儿的研究。

排除标准:①非中英文文献、未发表的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摘要、论著等;②与24 h活动主题无关的文献;③综述、评述等非实证性研究;④研究对象为在0~5岁年龄范围之外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以及特殊人群(如肥胖儿、有慢性疾病的婴幼儿、残障婴幼儿等)的研究。

1.3 文献质量评价

本文运用McMaster评价表(McMaster critical review forms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16],McMaster评价表可同时对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该评价表包括14个题项,分别从研究目的、相关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样本选取、知情同意、测量工具、数据分析、研究建议、研究局限性等方面综合评价研究的总体质量。作者根据评价标准对每项研究进行评分(“符合”=1分,“不符合”=0分),满分为14分。得分0~6分为低等质量研究,7~10分为中等质量研究,11~14分为高等质量研究[16]

1.4 资料提取与指标评价

对纳入综述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主要内容包括:第1作者姓名、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与年龄、研究主题、暴露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与24 h活动指标)与测量(加速度器测量与问卷调查)、结局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认知发展、骨密度、情绪状况、24 h活动指标]与测量(加速度器测量与问卷调查)以及混杂因素(表 1)。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均由第1和第2作者采用独立双盲的方式进行,有任何分歧时咨询第3位从事24 h活动研究的研究者。

表 1 文献的质量评价 Table 1 Results of study quality evaluation
1.5 资料总结与分析

运用文献归纳法(inductive approach)对所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提炼。文献归纳法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提取及分析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每篇文献的研究结果,提取研究结果中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归纳与合成,其在国外许多系统综述中被广泛运用[22-23]。文献研究结果归纳过程分为以下4个步骤:①作者对文献进行阅读,了解与熟悉文献的内容、目的与背景,并记录文献中的主要结果与结论。②作者分别从记录的结果与结论中提取二级主题,本文共提取11个二级主题(如独立指标达成率、综合指标达成率、性别、年龄等),其中,通过均值与标准差统计分析独立与综合达标率。③作者提取共同的内容特征将二级主题进一步归纳为一级主题:部分研究描述了婴幼儿24 h活动3项指标的独立达标率及综合达标率,本文将此类相关研究结果归纳为“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情况”;部分研究探讨了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水平等社会人口因素对24 h活动的影响,其自变量为社会人口因素,因变量则为婴幼儿的24 h活动达标率,因此,把此类研究结果归纳为“婴幼儿24 h活动的影响因素”。部分研究讨论了24 h活动对婴幼儿相关健康指标的影响效果,其因变量包括了体质量状态、骨密度、认知发展水平及情绪状况等,这些因变量皆为婴幼儿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指标,因此可将此类研究结果归纳为“婴幼儿24 h活动的身心健康效应”。因此,本文将研究结果划分为3个一级主题,分别为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情况、婴幼儿24 h活动的影响因素、婴幼儿24 h活动的身心健康效应(表 2)。资料归纳与分析的过程由第1和第2作者独立完成,不一致之处由第3位从事24 h活动研究的研究者确定。

表 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Table 2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studies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通过检索词在电子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505篇,其中WoS核心合集89篇、PubMed 228篇、MEDLINE 105篇、Embase 83篇。而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4个中文数据库中未找到与婴幼儿24 h活动相关的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增补1篇相关文献。首先,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 3.2.0.7350软件,剔除重复文献284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进一步排除文献179篇;随后,对余下43篇文献阅读全文进行复筛,排除文献共31篇,最后确定纳入文献为12篇。具体检索步骤如图 1所示。

图 1 文献检索流程 Figure 1 Flow diagram of literature search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纳入的12篇文献的质量评价均由第1和第2作者采用独立双盲的方式进行,运用卡帕系数(kappa coefficients)评价2位作者质量评价的一致性,结果显示,14个题项的卡帕系数为0.416(中等)~0.916(几乎一致)[24]。在纳入的12篇文献中,所有文献都清楚地描述了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样本基本特征,报告了数据统计的P值,阐述了研究的局限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所有研究均获取了参与者家长的知情同意书。大部分文献运用了较高信度(10,83.3%)和效度(9,75%)的测量工具测量结局指标、运用了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9,75%)、得到了合理的结论并进行阐述(10,83.3%),但仅有小部分文献对既往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回顾(4,33.3%)、对研究样本进行了估算(3,25%)、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性(3,25%)以及研究的实践应用建议(3,25%)。总体而言,文献全部为中高质量文献,其中:7篇文章得分在7~10分,为中等质量文献;5篇文章得分在11~14分,为高质量文献,无低质量文献。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及卡帕系数见表 1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本文所纳入的文献均发表于近3年(2017—2020年),文献来自7个国家,绝大部分文献(11篇,91.7%)来自大洋洲、北美洲与欧洲国家,其中:澳大利亚4篇(33.3%),加拿大3篇(25.0%),美国、新西兰、比利时、芬兰各1篇(各8.3%);仅1篇(8.3%)文献来自亚洲国家(新加坡)。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为主(9篇,75.0%),3篇(25.0%)文献为队列研究,随访时间分别为5 a、5.5 a与7 a。研究样本量范围为107~1 002,6篇(50.0%)文献样本量 < 500,5篇(41.7%)文献样本量为500~1 000,仅1篇(8.3%)文献样本量 > 1 000。研究年龄范围:5篇(41.7%)文献聚焦于3岁以下婴幼儿,其余7篇(58.3%)文献聚焦于3~5岁婴幼儿。文献主题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婴幼儿24 h活动的影响因素以及身心健康效应。其中:4篇(33.3%)文献聚焦于婴幼儿24 h活动的影响因素,其暴露因素为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经济水平及屏幕时间,结局指标则为身体活动水平、静坐时间/屏幕时间与睡眠时长3项指标的达标条数和达标率;其余8篇(66.7%)文献则围绕24 h活动的身心健康效应展开研究,从而了解其对婴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其暴露因素为上述3项指标的达标条数和达标率,结局指标则为BMI、认知发展水平、骨密度、情绪状况等。

24 h活动指标的测量主要有人体运动能耗仪(加速度器)进行客观测量和父母报告主观评价2种方式。大部分文献的婴幼儿身体活动指标(11篇,91.7%)及小部分文献的睡眠时长(5篇,41.7%)及静坐时间(1篇,8.3%)由加速度器测量,屏幕时间无法用加速度器客观测量,因此所有文献的婴幼儿屏幕时间均通过父母报告的方式进行主观评价。10篇文献描述了活动指南建议标准,其建议标准随着样本年龄段不同而有所差别,1篇(10%)文献采用的是小于1岁的婴儿活动建议标准,2篇(20%)文献采用的是1~2岁幼儿活动建议标准,7篇(70%)文献则采用了3~4岁或5岁学前儿童活动建议标准。在所纳入文献中,8篇(66.7%)文献对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各研究调整的混杂因素多样,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等)、父母与家庭基本信息(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家庭经济地位等)、环境因素(如季节、工作日/周末等)。大部分文献的调整因素为性别(7篇,58.3%)、父母受教育水平(6篇,50.0%)、年龄(5篇,41.7%)及家庭经济水平(5篇,41.7%)。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2

2.4 研究结果报告

通过对所纳入文献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提炼,研究结果报告主要围绕3个主题进行,分别是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情况、影响因素、身心健康效应。其主题和主要的研究结果见表 3

表 3 婴幼儿24 h活动研究结果一览 Table 3 Summary of the key themes and findings of research on 24-hour movement of infants
2.4.1 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情况

在所纳入的12项研究中,9项研究阐述了婴幼儿24 h活动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及睡眠时长3项指标的独立达标率。通过对9项研究的独立达标率进行均值与标准差统计与分析发现:19.3%~91.5%的婴幼儿符合活动指南“每天180 min身体活动或60 min MVPA”的建议标准,均值为(61.95±0.32)%;11.4%~50.5%的婴幼儿达到了活动指南“每天1 h以下的屏幕时间或1次1 h以下的静坐时间”的建议标准,均值为(26.59±0.13)%;58.7%~93%的婴幼儿达到了活动指南所推荐的其所在年龄段睡眠时长的标准,均值为(82.61±0.10)%;8项研究报告了身体活动水平、屏幕时间与睡眠时长3项活动指标的综合达标率,统计结果显示15.2%~39.9%的婴幼儿总达标条数为1条,平均占比为(29.53±0.12)%;36.2%~72.9%的婴幼儿达标条数为2条,平均占比为(58.25±0.14)%;3.3%~12.7%的婴幼儿3项指标均达到推荐标准,平均占比为(9±0.04)%;0%~9.3%的婴幼儿未达到任何指标的建议标准,平均占比为(3.44±0.03)%。

2.4.2 婴幼儿24 h活动的影响因素

共4项研究[11-12, 18, 20]探讨了婴幼儿24 h活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婴幼儿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经济水平及屏幕时间5个因素。3项分别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及比利时的研究[12, 18, 20]探讨了婴幼儿24 h活动的性别差异,一致发现3.6个月~4.2岁的婴幼儿24 h活动均无性别差异。而在2项研究中对其他4个要素(年龄、种族、家庭经济水平与屏幕时间)进行了分析:Kracht等[12]讨论了年龄、种族及家庭经济水平3个因素对美国3~4岁幼儿的24 h活动达标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洲裔的美国幼儿3项指标达标率均低于白人及其他种族的幼儿,经济状况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幼儿3项指标达标率均低于贫困线以上家庭的幼儿,但不同年龄婴幼儿的24 h活动3项指标达标情况无显著性差异。Chen等[11]则通过1项为期5.5 a的队列研究探讨了婴幼儿时期的屏幕行为对其成长后的24 h活动模式的影响,发现在2~3岁幼儿时期形成的屏幕行为习惯会影响5 a后7~8岁儿童时期的24 h生活模式,其在儿童时期更有可能形成长时间久坐及消极参与身体活动的生活习惯。

2.4.3 婴幼儿24 h活动的身心健康效应

共8项研究探讨了24 h活动对婴幼儿生理及心理健康的效应,其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婴幼儿的体质量状态、骨密度、认知发展及情绪状况的影响上。6项研究讨论了24 h活动的体质量效应,其中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4项研究[10, 14, 19, 21]均发现婴幼儿的24 h活动达标条数与BMI无显著性相关。其余2项研究[11, 13]则发现24 h活动多项指标达标可有效降低婴幼儿肥胖风险。其中1项来自芬兰的横断面研究[11]讨论了778名平均年龄4.7岁的幼儿的24 h活动达标情况与其BMI和腰围的关系,发现达到身体活动水平和睡眠时长2项活动的推荐量与腰围减少及BMI降低呈显著性相关。Hinkley等[13]针对澳大利亚3~5岁学龄前幼儿进行了为期7 a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24 h活动水平对幼儿7 a后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成效的影响,发现24 h活动3项指标达标水平与幼儿成长后的BMI值存在因果关系,24 h活动达标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有效降低幼儿成长后的BMI值,从而降低肥胖风险。

2项来自于澳大利亚的研究[13, 17]分析了24 h活动与婴幼儿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一致发现24 h活动3项指标达标可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发展。Cliff等[15]聚焦于248名平均年龄4.2岁的学前幼儿的社会认知,研究24 h活动达标水平与幼儿社会认知指标中的情绪理解(识别与解释他人情绪的能力)、心智理论(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群的心理状态的能力)的关系,研究调整了年龄、性别、语言发展、家庭经济水平等要素后发现,达到24 h活动3项指标的推荐量可提高幼儿的情绪理解及心智能力。Hinkley等[13]的队列研究同样调整了幼儿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水平等混杂因素后发现,3~5岁幼儿达到睡眠建议标准能促进其长大后进入学龄期的阅读、拼写、计算、语言及写作成绩。

其他2项研究[9, 13]分别探讨了24 h活动与婴幼儿情绪状况及骨密度的关系。其中:1项研究[9]聚焦于加拿大539名3岁幼儿,运用加速度器测量其身体活动水平与睡眠时长,屏幕时间由父母报告,探讨了24 h活动水平与其外向性及内向性情绪问题的关系,结果显示相比于1项或2项指标达标,全部3项指标达标可有效减少外向性(如攻击行为倾向)和内向性情绪问题(如社交退缩);另外1项7 a的队列研究[13]则发现,3~5岁幼儿身体活动指标达标可有效提高其骨密度以及骨矿物质含量,这一影响会延续至10~12岁的学龄期。

3 分析与讨论 3.1 研究证据总结

在各社会人口因素中,种族、家庭经济水平、屏幕时间3个因素与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的达标率显著相关。并且,24 h活动可有效提高婴幼儿的骨密度,促进其认知发展,并帮助解决婴幼儿情绪问题,从而为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益处。这一结果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府机构相关人员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从业人员对各国婴幼儿24 h活动研究现状的了解,为我国婴幼儿健康干预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活动指南的关键要素在于综合考虑身体活动、久坐/屏幕行为与睡眠3种活动类型,并对这3种行为提供建议标准,达标条数越多通常代表活动模式越健康。本文通过对所纳入12项研究的综合达标率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仅9%的婴幼儿3项指标均达标,多数婴幼儿仅1~2项指标达标,甚至3.44%的婴幼儿3项指标均不达标,因此,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婴幼儿24 h活动模式并不理想。进一步对各研究的独立指标达成率均值进行统计发现,婴幼儿24 h活动状况不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屏幕时间这一指标上。婴幼儿屏幕时间的平均达标率在3项指标中处于最低水平,仅26.59%的婴幼儿达到了每天1 h以内屏幕时间(2~5岁)或不接触电子产品(2岁以下)的建议标准。

近年来,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使用的日益低龄化,婴幼儿接触各类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早,屏幕接触时间也逐渐延长[25]。本文的统计结果也为全球各国普遍存在的婴幼儿屏幕时间过长问题提供了实证证据支持。婴幼儿屏幕时间过长不但会导致视力损害、超重及肥胖、睡眠质量下降等生理问题[26-27],也会对其语言发育和认知功能造成危害[28-29],因此,对于婴幼儿屏幕时间的干预刻不容缓。婴幼儿24 h活动的另外2项指标统计结果则相对乐观,睡眠时长达标率最高,82.61%的婴幼儿均达到了该年龄段睡眠时长的建议标准,超过50%的婴幼儿每天参与了60 min MVPA或180 min以上的身体活动,平均达标率达到了61.95%。0~5岁婴幼儿还未正式进入中小学教育阶段,无任何学业压力是睡眠与身体活动时长得到保障的重要原因。尽管各国文化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但对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身体活动在婴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4, 11, 13],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婴幼儿的睡眠与身体活动的较高达标率。

关于影响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水平的5个因素的研究发现,种族、家庭经济水平、屏幕时间3个因素与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的综合达标率呈显著性相关。不同的种族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作息方式,因此,在这些不同文化环境下成长的婴幼儿自然会形成不同的24 h活动模式。而在低经济水平的家庭,一方面父母迫于生计,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缺乏时间与精力照顾子女[12],另一方面相比于富裕家庭,低经济水平的家庭无论从生活条件还是父母的科学育儿观念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12, 30]。这些差距可能导致低经济水平家庭的父母忽视或无法兼顾对子女健康生活模式的培养,因此,在贫困家庭里成长的婴幼儿24 h活动指标达标率更低。

关于屏幕时间因素,Chen等[11]的队列研究发现,2~3岁婴幼儿屏幕时间过长会影响其成长到7~8岁时的24 h活动模式。这一结果证实了屏幕行为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婴幼儿期形成的屏幕习惯可以延伸到学龄期甚至成年期,从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因此,对婴幼儿时期出现的不良生活模式应尽早干预。3项研究一致发现,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无性别差异,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行为特征上的性别差异在进入青春期后才会凸显出来,而在这之前的儿童时期,特别是0~5岁的婴幼儿时期,其生理及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生活模式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31]。这也是3项研究在“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无性别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上高度一致的原因。24 h活动的年龄差异同样并不显著,这一因素仅在Kracht等[12]的研究中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样本中的婴幼儿年龄为3~4岁,年龄跨度过小,无法凸显24 h活动模式的差异。虽然上述研究为这5个要素与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达标的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但除性别外,其他4个因素均只在1项研究中进行过分析,由于研究数量过少,这4个因素与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水平关系的结果无法准确验证,后续的研究应加强对这几个变量的分析,验证这4个变量是否会影响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率。

8项24 h活动身心健康效应研究结果一致显示,相比于达到3项活动中的任意1项指标的建议标准,同时达到2或3项指标的推荐量可更加有效地提高婴幼儿的骨密度,促进其认知发展,并帮助解决婴幼儿情绪问题,从而为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益处。这些研究[5, 32]结果为活动指南提供了实证依据,验证了同时拥有适量的身体活动、限制屏幕行为、保障充足的睡眠才是最有益于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对于婴幼儿身心健康促进的干预不可再独立地针对某一项活动展开,而应将身体活动、屏幕时间、睡眠时长作为一个整体平衡地处理。然而,在6项研究24 h活动达标水平与婴幼儿体质量关系的文献中,其中4项研究[33-36]发现两者无显著性相关,即24 h活动达标并不能有效改善婴幼儿的肥胖问题。这一结果与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大量科学证据证明身体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多与缺乏睡眠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因素。儿童肥胖是一个动态发展且不断积累的过程,个体发育到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程度才会慢慢加深且逐渐呈现,而婴幼儿时期的肥胖问题还并不明显,也就无法体现24 h活动水平与肥胖程度的显著关系[10]。并且,呈现24 h活动水平与婴幼儿肥胖无关的4项研究样本年龄分布为1~3岁,而呈现显著性相关的2项研究样本平均年龄为4.5岁,也间接为此提供了依据。

3.2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本文是第1项对国内外婴幼儿24 h活动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与梳理的综述,可为我国未来的婴幼儿24 h活动研究提供思路,也可为我国婴幼儿形成健康生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通过系统检索纳入的12篇相关文献质量较高,也为本文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存在的局限性:①只纳入已出版的英文文献(无出版的相关中文文献),其他语种文献未被纳入,可能存在文献的选择偏倚;②所纳入的研究涉及的变量众多,研究类型多样,数据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无法进行研究结果的量化分析;③纳入的文献中针对婴幼儿24 h活动的部分影响因素(年龄、家庭经济水平、种族、屏幕时间)进行分析的研究过少,无法确定其具体影响机制;④目前研究以横断面研究为主,仅3项队列研究,且无干预试验研究,因此无法反映24 h活动与婴幼儿健康的因果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12项婴幼儿24 h活动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全球大多数国家婴幼儿的24 h活动模式并不理想,3项均达标的婴幼儿不足10%,其中睡眠时长达标率最高,而屏幕时间达标率最低。②家庭经济水平、屏幕时间、种族是影响婴幼儿24 h活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研究数量过少,无法准确验证这一结论,而性别、年龄与婴幼儿24 h活动达标水平无显著性相关。③24 h活动的多项指标达标可改善婴幼儿不同的身心健康指标,包括提高骨密度、促进认知发展、改善情绪状况,为活动指南提供了实证依据,但其与婴幼儿的体质量状况无显著性相关。

提出以下建议:①各国政府应大力提高父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水平,了解24 h活动的重要性,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②有必要对于婴幼儿24 h活动进行干预,特别是屏幕时间的干预,例如减少婴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等,而在干预过程中应更关注低经济水平家庭,并为贫穷家庭父母提供更多物质上的支持与健康知识的普及,解决低经济水平家庭中婴幼儿24 h活动水平偏低的问题。③ 2018年6月,我国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37](专家共识版)发布,但这部指南仅针对3~6岁幼儿的身体活动内容与标准给与了相应建议。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现有的《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基础上针对我国婴幼儿生理及心理特征、结合我国的生活习俗制订活动指南,加强针对婴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培育其健康活力生活方式的科学引领。

作者贡献声明:

王丽娟:提出论文选题,确定研究方法与思路,进行文献分析,完善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陈元:搜索与分析文献;

张莹:分析文献,修改论文。

参考文献
[1]
LANGIAN J D. The substance and sources of young children's healthy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knowledge: Implication for obesity prevention efforts[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011, 37(3): 368-376 DOI:10.1111/j.1365-2214.2010.01191.x (0)
[2]
SIGMAN-GRANT M, BRYINGTON T A, LINDSAY A R, et al. Preschoolers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healthy and unhealthy foods: The all 4 kids study[J].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014, 46(2): 121-127 DOI:10.1016/j.jneb.2013.09.012 (0)
[3]
BATHORY E, TOMOPOULOS S. Sleep regulation, physiology and development, sleep duration and patterns, and sleep hygiene in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age children[J]. 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2017, 47(2): 29-42 DOI:10.1016/j.cppeds.2016.12.001 (0)
[4]
CHAPUT J P, CARSON V, GRAY C E, et al. Importance of all movement behaviors in a 24-hour period for overall heal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4, 11(12): 12575-12581 DOI:10.3390/ijerph111212575 (0)
[5]
SAUNDERS T J, GRAY C E, POITRAS V J, et al. Combin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and sleep: Relationships with health indicat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6, 41(6 Suppl 3): 283-293 (0)
[6]
CARSON V, LEBLANC C M, MOREAU E, et al. Paediatricians'awareness of agreement with and use of the new 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zero to 17 years of age[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3, 18(10): 538-542 DOI:10.1093/pch/18.10.538 (0)
[7]
FAULKNER G, WHITE L, RIAZI N, et al.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Exploring the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s regarding their acceptability, barriers to uptake, and dissemination[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6, 41(6Suppl 3): 303-310 (0)
[8]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and sleep fo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EB/OL]. [2020-01-12].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11664 (0)
[9]
CARSON V, EZEUGWU V E, TAMANA S K,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eeting the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an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among 3-year-olds[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9, 22(7): 797-802 DOI:10.1016/j.jsams.2019.01.003 (0)
[10]
CHAPUT J P, COLLEY R C, AUBERT S, et al. Proportion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 meeting the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adiposity: 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Health Measures Survey[J]. BMC Public Health, 2017, 17(Suppl 5): 829 (0)
[11]
CHEN B, BERNARD J Y, PADMAPRIYA N,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life screen viewing and 24 hour movement behaviours: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birth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2020, 4(3): 201-209 DOI:10.1016/S2352-4642(19)30424-9 (0)
[12]
KRACHT C L, WEBSTER E K, STAIANO A E.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young children meeting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9, 16(10): 908-915 DOI:10.1123/jpah.2019-0018 (0)
[13]
HINKLEY T, TIMPERIO A, WATSON A, et al.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with physiological, psychosocial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meeting Austral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20, 17(1): 1-12 DOI:10.1186/s12966-019-0902-6 (0)
[14]
LEE E Y, HESKETH K D, HUNTER S, et al. Meeting new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adiposity among toddlers living in Edmonton, Canada[J]. BMC Public Health, 2017, 17(Suppl 5): 155-165 (0)
[15]
CLIFF D P, MCNEILL J, VELLA S A, et al. Adherence to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 among Australian preschool children[J]. BMC Public Health, 2017, 17(Suppl 5): 207-215 (0)
[16]
LAW M, MACDERMID J. Evidence-based rehabilitation[M]. 2nd Ed. Thorofare, New Jersey: Slack, 1998. (0)
[17]
LEPPANEN M H, RAY C, WENNMAN H, et al. Compliance with the 24-h movement guideline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nthropometry in Finnish preschoolers: The DAGIS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 2019, 19(1): 1-8 DOI:10.1186/s12889-018-6343-3 (0)
[18]
DE CRAEMER M, MCGREGOR D, ANDROUTSOS O, et al. Compliance with 24-h movement behaviour guidelines among belgia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toybox-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8, 15(10): 1-10 (0)
[19]
TAYLOR R W, HASZARD J J, MEREDITH-JONES K A, et al. 24-h movement behaviors from infancy to preschool: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with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heal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8, 15(1): 1-14 DOI:10.1186/s12966-017-0635-3 (0)
[20]
HESKETH K D, DOWNING K L, CAMPBELL K, et al. Proportion of infants meeting the Austral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Data from the Melbourne InFANT Program[J]. BMC Public Health, 2017, 17(Suppl 5): 191-198 (0)
[21]
SANTOS R, ZHANG Z, PEREIRA J R, et al. Compliance with the Austral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Associations with weight status[J]. BMC Public Health, 2017, 17(Suppl 5): 199-205 (0)
[22]
CAPRI C, ABRAHAMS L, MCKENZIE J, et al.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ights and inclusive citizenship in South Africa: What can a scoping review tell us?[J]. Afric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2018, 7: 1-17 (0)
[23]
HARRISON A L, TAYLOR N F, SHIELDS N, et al. Attitudes,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gnant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2018, 64(1): 24-32 DOI:10.1016/j.jphys.2017.11.012 (0)
[24]
LANDIS J R, KOCH G G. The measurement of observer agreement for categorical data[J]. Biometrics, 1977, 33(1): 159-174 DOI:10.2307/2529310 (0)
[25]
滕晓雨, 丁磊, 邵静, 等. 山东省4~6岁儿童电子屏幕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9, 27(12): 1300-1303 DOI:10.11852/zgetbjzz2019-0026 (0)
[26]
董叔梅, 宋沅瑾, 姜艳蕊, 等. 我国4岁以下儿童看电视行为对睡眠质量影响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12): 907-912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5.12.008 (0)
[27]
林力孜, 高爱钰, 王迪, 等. 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与儿童肥胖的关联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 26(9): 948-951 (0)
[28]
CHONCHAIYA W, PRUKSANANONDA C. Television viewing associates with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J]. Acta Peadiatrica Promoting Child Health, 2008, 97(7): 977-982 (0)
[29]
PAGANI L S, FITZPATRICKC, BARNETT T A. Early childhood television viewing and kindergarten entry readiness[J]. Pediatric Research, 2013, 74(3): 350-355 DOI:10.1038/pr.2013.105 (0)
[30]
杨勤, 陈非, 徐再娣. 社区儿童保健服务范围及内容的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2(2): 26 DOI:10.3969/j.issn.1001-568X.2002.02.008 (0)
[31]
潘清文, 黄柏青, 郑艺霞. 3~7岁儿童气质与儿童行为相关因素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 201-202 DOI:10.3969/j.issn.1001-4411.2008.02.029 (0)
[32]
MATRICCIANI L, PAQUET C, GALLAND B, et al. Children's sleep and health: A meta-review[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9(46): 136-150 (0)
[33]
CARSON V, CHAPUT J, JANSSEN I, et al. Health associations with meeting new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anadian children and youth[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6, 95(1): 7-13 (0)
[34]
KATZMARZYK P T, STAIANO A 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eting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7, 14(10): 779-784 DOI:10.1123/jpah.2017-0090 (0)
[35]
ROMAN-VINAS B, CHAPUT J, KATZMARZYK P T, et al. Proportion of children meeting recommendations for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adiposity in a 12-country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6, 13(1): 123 DOI:10.1186/s12966-016-0449-8 (0)
[36]
ZHU X, HEALY S, HAEGELE J A, et al. Twenty-four-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and body weight in youth[J].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0, 218: 204-209 DOI:10.1016/j.jpeds.2019.11.031 (0)
[37]
中央人民政府. 图表: 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在京发布[EB/OL]. [2020-01-12]. http://www.gov.cn/xinwen/2018-06/09/content_5297526.ht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