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郭朝阳, 张树芳, 丁美兰
- GUO Zhaoyang, ZHANG Shufang, DING Meilan
- 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Therapeutic effect of new hybrid fusion technology in treatment of 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nd its safety evaluation
-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2(06): 1211-1214
-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Medicine Edition), 2016, 42(06): 1211-1214
- 10.13481/j.1671-587x.2016063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7-29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D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常出现疼痛和麻木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瘫痪,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1]。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ADS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对该病疗法的研究值得重视。虽然现阶段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多种原因可引起术后腰骶关节内固定失败,因此ADS的治疗仍是难点,国内外至今仍无理想的解决方案[2]。本研究比较了新型混合融合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ADS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手术依从性,旨在为ADS的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为提高研究的安全性、科学性和临床指导价值,设定ADS的诊断标准为出现腰腿疼痛等症状,X线正位片可见脊柱侧弯大于10度,CT可见脊柱出现骨性畸形。以ADS患者手术适应证为基础制定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确诊为ADS;②腰腿痛等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且经保守治疗无效;③无明显的手术禁忌证,且自愿接受手术治疗[3];④患者了解研究的全过程,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研究的《知情同意书》[4];⑤研究对象均符合医学伦理学协会制定的相关要求。排除标准:①18岁以下患者;②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严重内科疾病者;③伴有血液疾病和凝血障碍者;④不愿参与研究和临床数据缺失者[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学会考察批准。
1.2 一般资料按照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筛选,选择符合标准的2014年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女比例为17:8;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为(65.6±2.3)岁;病程6~28个月,平均病程为(18.5±6.4)个月。对照组:25例,男女比例为18:7;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为(66.3±3.6)岁;病程5~29个月,平均病程为(18.8±6.6)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择期手术治疗,完善胸片和心电图等术前常规检查,根据X线片和CT片结果确定手术方案。术前24 h禁饮食、清洁灌肠并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术中均采用全身麻醉,按分组予以相应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嘱患者按常规予以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术后卧床休息半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在腰围支具保护下逐步进行适应性下床锻炼。
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手术方式予以治疗,手术主要过程包括徒手置入胸椎和腰椎椎弓根螺钉等环节。在融合节段凹侧,每个椎体均置入椎弓根螺钉,凸侧上下两端及关键椎体或所有椎体均置入椎弓根螺钉。按正常生理曲度预弯矫形棒,逐个节段完成钉棒连接,旋棒、平移实现初步矫形后,直接旋转椎体实现去旋转矫形,并通过逐个节段适当撑开、加压后,拧紧螺钉。
观察组患者按照新型混合融合技术予以治疗,其操作步骤如下:前后联合入路,间盘切除,融合器植入并以钉棒系统侧方短节段固定;后方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L3/L4至S1。
1.4 观察项目和标准手术时间:患者手术开始计时至其手术完成的时间,以分钟(min)为单位。术中出血量:采用量杯法统计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毫升(mL)为单位[6]。疗效:显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减少75%及以上,PSQI评分为6~10分;好转,VAS评分减少25%~75%,PSQI评分为11~17分;无效,VAS评分减少25%及以下、没有变化或增加,PSQI评分为18~21分。有效率=(显效人数+好转人数)/患者总数×100%。安全性: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作为安全性的评价内容,发生率与安全性成反比[8]。手术依从率:2组患者出院前通过问卷对其手术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完全依从,评分≥80分;依从,评分为60~79分;不依从,评分≤59分。依从率=(完全依从+依从)/患者总数×100%[9]。随访数据:于治疗后1、3、6以及12个月进行随访,对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进行统计及比较[10],腰椎功能改善是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总分为50分)低于20分,植骨融合是指CT和X线检查均未发现松动和断裂。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组患者的性别、腰椎功能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依从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途退出患者。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38.6±15.8) min]短于对照组[(163.5±12.4) min]、术中出血量[(578.8±20.6) mL]少于对照组[(622.5±28.3) mL],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199,P=0.000;t=6.242,P=0.000)。
2.2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见表 1。
(n=25) | ||||
Group | Excellent | Effective | Invalid | Total effective rate[n(η/%] |
Control | 10 | 11 | 4 | 21(84) |
Observation | 11 | 12 | 2 | 23(92) |
术后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低于对照组(44%)(χ2=4.667,P=0.031)。见表 2。
(n=25) | |||||
Group | Infection | Bedsore | Nerve injury | Vascular injury |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n(η/%] |
Control | 3 | 3 | 3 | 2 | 11(44) |
Observation | 1 | 1 | 1 | 1 | 4(16) |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依从率为96%(21/25),高于对照组[72%(1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21)。
2.5 2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治疗后1和3个月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和12个月观察组患者上述2项指标高于对照组。见表 3。
(n=25, η/%) | |||||||||
Group | Improvement rate of lumbar fuction | Fusion rate of bone graft | |||||||
(month)1 | 3 | 6 | 12 | 1 | 3 | 6 | 12 | ||
Control | 60 | 64 | 68 | 72 | 48 | 52 | 56 | 60 | |
Observation | 76 | 80 | 92 | 96 | 60 | 64 | 84 | 92 | |
χ2 | 1.471 | 1.587 | 4.500 | 5.357 | 0.725 | 0.739 | 4.667 | 7.018 | |
P | 0.225 | 0.208 | 0.034 | 0.021 | 0.395 | 0.390 | 0.031 | 0.008 |
ADS是脊柱外科常见的疾病,是继发于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变的成人结构性侧凸,ADS后可出现腰部疼痛,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下肢功能,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ADS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1]。据统计[11],在美国约有50万成人存在大于30度的脊柱侧凸。因此有关其治疗方法及疗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ADS患者选择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手段。研究[12]证实:新型混合融合技术用于ADS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仍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对ADS的治疗和新型混合融合技术的推广均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混合融合技术为前后联合入路,间盘切除,融合器植入并以钉棒系统侧方固定至L3或L4,后方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L3/L4至S1,明显提升了固定的稳定性[13]。临床相关研究[14]证实:新型融合技术治疗ADS的长期疗效优良,其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融合节段等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的前路松解、后路融合至骶椎的手术技术,因此该技术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新型混合融合技术用于ADS的治疗既可节省融合节段,又能达到较好的矫形效果,且具有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时间和促进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等优势,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不多,其临床推广仍缺乏相关研究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以AD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新型缓和融合技术和传统开放手术予以治疗,并对其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和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与薛旭红等[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新型混合融合技术能从前后路联合入路,较快速地到达手术位置、完成手术,手术切口较传统手术小,能有效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效率。但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种方法对ADS的治疗效果差别不大,可能是由于对患者的治疗均为手术治疗,对患者骨头的固定为同样的机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新型混合融合技术的伤口较小,手术时对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观察组患者手术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对手术的方式了解过后,手术时间少、术中出血少和患者疼痛少等优点使患者对新型混合融合技术接受程度较高,依从性提高。在治疗后6和12个月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率和植骨愈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因为手术时间少、术中出血少使得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新型混合融合技术用于ADS的治疗安全性高,患者手术依从性好,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远期疗效好,适合临床推广。
[1] | 唐翔宇, 张永刚.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进展[J]. 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5): 396–400. |
[2] | 王华东, 吴闻文, 李利, 等. 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选择[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5, 23(3): 172–175. |
[3] | 郑召民, 李中实. 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治疗所面临的几个问题[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8): 673–676. |
[4] | Byung-Wan, Choi, Dong-Hoon, Baek J. Reversal of paraplegia after anterior decompression in a patient underwent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J]. Turkish Neurosurg, 2014, 24(6): 836–839. |
[5] | 普有登, 段洪, 周兆文, 等. 后路选择性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23(1): 15–19. |
[6] | 马信龙, 徐宝山.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和治疗策略[J]. 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8): 796–802. |
[7] | Cho SK, Bridwell KH, Lenke LG. Major complications in revision adult deformity surgery: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ith two-to seven-year follow-up[J]. Spine, 2012(6): 489–500. |
[8] | 王飞, 单建林, 天林, 等. 后路减压有限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49例分析[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 24(10): 15–18. |
[9] | 孟祥龙, 海涌, 鲁世保, 等. 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固定融合后的侧凸影像学进展观察[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5, 25(3): 613–615. |
[10] | Aeosta FL, Liu J, Slimack N. Changes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 alignment following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in adults:a radiographic study[J]. J Neurosurg-Spine, 2011(01): 92–96. |
[11] | 谢跃, 徐用亿, 王守国, 等. 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J]. 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41): 612–615. |
[12] | 强喆, 宋跃明, 刘立岷, 等. 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5, 26(3): 188–192. |
[13] | Mummaneni PV, Tu TH, Ziewacz JE. The rol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 spinal deformity[J]. Neurosurg Clin North America, 2013, 11(2): 231–248. |
[14] | 翀妍, 单治, 陈欢欢, 等. 椎基静脉孔与椎体内裂隙相通可能是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J]. 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4): 422–424. |
[15] | 薛旭红, 沈建雄, 刘家明.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2): 324–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