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人畜粪便的排放、污染物填埋、化石燃料的泄漏等)日益严重,导致土壤和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浓度不断增加[1-5],进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6-7]。土壤硝酸盐氮的分布一般具有空间变异性,系统地研究土壤硝酸盐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对于农业施肥及地下水-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壤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Burgess等[7]将地统计学的方法引入土壤科学研究领域,其研究理论基础为地质统计学。随后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经历了从土壤物理性质逐步扩展至化学性质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研究的变化[8-11]。目前常用的空间变异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特征分析、趋势及插值图分析等[12]。地质统计学分析拥有将土壤性质与其地理位置坐标组合分析的功能,通过变异函数模拟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模型,并预测其他未知区域的相关状况,从而揭示出土壤理化性质的区域化空间分布特征[13-14]。但是对于相对复杂的土壤变异系统,常规的空间变异分析手段往往无法准确模拟这类土壤理化特性多尺度、多过程的空间变异性,尤其是局部的变异信息,而分形理论被认为可作为复杂土壤空间变异性定量化描述的有效工具[15-16]。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通过结合常规空间变异分析方法与分形理论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东北某农灌区土壤中硝酸盐氮空间变异性特征,从而更加科学地分析土壤硝酸盐氮空间变异规律。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总体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高程平均为35~50 m,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2~9.7 ℃。区内地貌类型东部为丘陵地貌,其他地区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第四系堆积物自东向西逐渐增厚,颗粒由砾石逐渐变为粗砂、中砂、细砂。研究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主要包括上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层两部分含水层[17-18]。全新统冲洪积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浑河高低漫滩区,岩性为砂砾石、砂卵石,平均厚度为20~50 m;地下水位埋深在靠近浑河地区为5.0~7.0 m,市区则多为12.0~22.0 m,单位涌水量为10.0~30.0 L/(s·m);其补给主要来源于浑河渗透、大气降水与地下径流,该层位地下水也是城市供水的主要开采层位。上更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浑河的南、北一级阶地,岩性为砂砾石、砂卵石,厚度为10.0~28.0 m;其地下水位埋深在浑河北岸的东部普遍为12.0~16.0 m,西部为8.0~26.0 m,南岸为5.0~9.0 m;单位涌水量10.0~15.0 L/(s·m);其补给主要来源于地下径流、大气降水和灌溉水入渗。
2 样品采集和分析 2.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本次采样断面共有5个,编号分别为断面1—断面5,采样位置均匀分布在整个断面上。采样分为4层,第一、二、三、四层对应深度分别为0~1、1~2、2~3、3~4 m。采样过程为避免时间影响,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采样工作在4—11月完成。采样点位置分布如图 1所示,每个断面具体采样如图 2所示,采样点标号N-1-1-1为第一断面浑河北侧第一采样点第一层土壤样品,其余编号类推。采样工具:麻花钻、汽油冲击钻(沈阳地调中心)、铁锹、铁铲、小铲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每个样品采集1.0 kg左右,装入样品布袋,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或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
土壤硝酸盐氮测试方法采用ISO/TS14265-1:2003土壤硝酸盐氮-氯化钾溶液提取-分光光度法[19],其中采用的分光光度计检出限为0.250 mg/kg。
2.2 土壤硝酸盐氮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通过选用极小值、极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偏差、峰度的描述统计方法,描述不同层位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的分布,其中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可反映出数据的变异程度,平均值与偏差则可描述出数据的中心趋向及分布概况。选择半方差分析中拟合最好的理论模型进一步获取不同层位土壤硝酸盐氮的地统计参数。采用GS+9.0软件对不同层位土壤硝酸盐氮数据进行分形分析,通过三维透视图从不同视角分析采样数据集的全局趋势,通过Arcgis10.0的克里格插值图分析土壤硝酸盐氮的平面分布特征,并与趋势分析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有机质、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对土壤硝酸盐氮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硝酸盐氮空间变异分析 3.1.1 分层描述统计土壤科学中一般采用变异系数值对土壤性质变异程度进行分类:变异系数≤10%,表明空间相关性强、变异性弱;变异系数为10%~100%,表明空间相关性中等、变异性中等;变异系数>100%,表明空间相关性较弱、变异性强。
由表 1可知:第一层位土壤的硝酸盐氮质量分数为0.13~15.47 mg/kg,平均值为5.23 mg/kg,变异系数为82.88%,属中等变异性,表明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同理其他各层数据都表明土壤硝酸盐氮数据存在中等变异性。运用地统计学测算变异函数时,数据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20]。因此先对分层数据进行频率直方图分析,分析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数据所形成的直方图对称性不明显,土壤硝酸盐氮数据的峰度与偏差值均较大,需对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对数转换后的硝酸盐氮质量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可以进行地学统计分析。
层位 | 样品数 | 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mg/kg)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偏差 | 峰度 |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
一 | 46 | 0.13 | 15.47 | 5.23 | 4.33 | 82.88 | 0.97 | -0.27 |
二 | 48 | 0.02 | 15.54 | 3.82 | 3.46 | 90.57 | 1.25 | 1.39 |
三 | 47 | 0.11 | 15.35 | 3.37 | 3.32 | 98.30 | 1.93 | 3.56 |
四 | 41 | 0.25 | 13.31 | 3.97 | 3.56 | 89.70 | 1.21 | 0.73 |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可知,土壤硝酸盐氮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选择半方差分析中拟合最好的理论模型(图 3),获得不同层位土壤硝酸盐氮地统计参数(表 2)。
层位 | 模型 | 块金值/10-3 | 基台值/10-3 | 块金值/基台值/% | 决定系数/10-2 | 变程 |
一 | spherical球形模型 | 0.1 | 198.0 | 0.5 | 25.1 | 23.5 |
二 | spherical球形模型 | 31.8 | 316.6 | 10.0 | 21.3 | 20.6 |
三 | exponential指数模型 | 27.5 | 234.0 | 11.7 | 4.3 | 19.2 |
四 | exponential指数模型 | 117.0 | 454.0 | 25.7 | 39.9 | 1 232.0 |
块金值反映的是最小抽样尺度以下变量的变异性及测量误差;基台值表示变量的最大变异程度,这种变异通常来自于系统内部;块金值/基台值表示空间相关性[12, 21-22]。由表 2可知,不同层位的土壤硝酸盐氮在其最优拟合模型下的块金值/基台值多数小于25.0%(第四层略大),显示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3.1.3 分形分析通过G3+9.0软件的分形分析,不同层位土壤硝酸盐氮数据及不同角度的分形维度如表 3所示。由表 3可知:第一层土壤硝酸盐氮在南北方向上(0°)接近于1.000,这说明该层位土壤硝酸盐氮在南北向空间上存在严格的自相关性,空间变异的结构性成分比例较高,而其他方向上分形维数均大于1.500,表明硝酸盐氮在这些方向上的具有较高的随机性;第二、三层位土壤硝酸盐氮分形维数在南北向上则接近1.500,表明该方向上的土壤硝酸盐氮空间变化接近分形布朗运动,同理其他方向上硝酸盐氮空间变化具有较高的随机性;第四层土壤硝酸盐氮在各方向上都具有较高的随机性。分形分析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土壤硝酸盐氮的空间变化同时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随机性因素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同时也表明了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的强烈各向异性。
层位 | 分形维数 | |||
0° | 45° | 90° | 135° | |
一 | 1.022 | 1.931 | 1.652 | 1.758 |
二 | 1.347 | 1.855 | 1.980 | 1.835 |
三 | 1.407 | 1.768 | 1.987 | 1.673 |
四 | 1.692 | 1.972 | 1.697 | 1.912 |
趋势分析可以提供研究区采样点及以其属性值为高度的三维透视图,从不同视角分析采样数据集的全局趋势,结果如图 4所示。由图 4可知,4层都表现为由西向东递减、南北向向中间递增的特点。由西向东递减是由于研究区以东为城区,以西主要为农业区;南北向特点可能是由于浑河中下游、细河水质中氨氮以及亚硝酸盐超标,因而导致其附近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偏大。不同层位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趋势统一性表明其主要的控制因素是一致的。
3.1.5 克里格插值图分析通过对土壤硝酸盐氮数据进行插值图分析,可以从平面上更直观地反映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的分布。由于不同层位的趋势是类似的,选取表层土壤硝酸盐氮数据做克里格插值,如图 5所示。由图 5可知:总体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由西侧农田向东侧城区逐渐递减;由南向北,在浑河中下游以及细河附近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偏高,与趋势分析相互印证。
3.2 土壤硝酸盐氮空间变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中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多,有助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和土壤的团聚性,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的吸附量与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相关[23]。本文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进行趋势性分析,结果如图 6所示。由图 6可知,不同层位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化与土壤硝酸盐氮空间趋势比较一致:由西向东降低、由南北两侧向中间递增。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土壤中硝酸盐氮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有两个方面:1)有机氮降解形成铵盐经过硝化作用生成硝酸盐;2)直接通过氮肥硝化作用形成。因此在有机质质量分数高的地方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往往也较高,同时硝酸盐在土壤中经历反硝化生物化学作用,消耗有机质,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
3.2.2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是人们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土地进行不同用途开发利用的社会产物[24-25]。其在改造土地自然属性的同时,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样点以及不同层位的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硝酸盐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4所示。
土地利用 类型 |
取样 点数 |
平均硝酸盐氮质量分数/(mg/kg) | |||
一层 | 二层 | 三层 | 四层 | ||
水田 | 10 | 2.85 | 3.18 | 1.28 | 2.65 |
旱田 | 19 | 5.74 | 4.01 | 3.84 | 4.46 |
工业用地 | 5 | 7.72 | 4.61 | 4.16 | 6.69 |
林地 | 12 | 5.82 | 3.87 | 3.84 | 3.03 |
选取研究区46个采样点,所涉及到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水田、旱田、工业用地、林地,其中以旱田取样点最多,工业用地最少。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 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平均值差异表现为水田中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小于其余类型(表 4),这可能与水流迁移特征有关:在水田区由于大量灌溉水形成径流,土壤中硝酸盐氮也随着水流而迁移,从而表现为水田灌区土壤硝酸盐氮低值,这也是目前农业面临的氮流失导致的面源污染问题;其余土壤类型中以工业用地土壤中硝酸盐氮质量分数最高,这可能与工业污、废水以及废渣堆放有关。
通过描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垂向上土壤硝酸盐氮的分布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对比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会影响其土壤中硝酸盐氮的分布及运移特征(图 7):水田环境中的土壤硝酸盐氮总体随着深度呈线性递减,在第四层土壤处个别数据略有回升;旱田和工业用地环境中的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在表层向下递减后有明显回升现象;林地环境中的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总体随深度向下递减。这与它们各自所处的环境特点有关:水田处于长时间蓄水状态,近表层土壤都处于饱和状态,因而一定时期处于还原环境,在还原状态下,氮肥中无机氮几乎全部以氨态氮存在,容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流失,即使存在的少量硝酸盐氮也会随着灌溉水流流失;旱田及林地皆为地表面不蓄水状态,因而在近表层土壤中硝酸盐氮质量分数比水田要高;工业用地受工业活动污染,因而近表层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较高,受反硝化作用影响随深度向下递减,在第四层土壤微生物活动受抑制以及累积作用有明显回升现象。
3.2.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3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本次对取样点不同层位所处的土壤质地进行统计,如表 5所示。砂土缺少黏粒和有机质,保持氮肥的能力弱,且施用的氮肥料易随雨水流失,因此,在砂土上种植农作物一般都会增施有机肥,并且由于砂土通透性好,有机氮肥易氧化形成硝酸盐;黏土则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高,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保持氮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形成还原条件,加上有机质质量分数丰富,使得硝酸盐氮容易被还原;而壤土则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有利于保持硝酸盐氮。
对几个穿过不同土壤质地取样点土壤硝酸盐氮做垂向分布图,结果如图 8所示:土壤硝酸盐氮在壤土与黏土相交的界面达到极大值,以上为硝酸盐氮累积的结果,以下则由于黏土的渗透性弱加之处于还原条件,硝酸盐氮无法得到累积(图 8a);而壤土与砂土交互的土层,垂向上随深度增大,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虽略有回升,但总体上呈向下递减的趋势,证明了壤土由于自身特性具有保持硝酸盐氮的能力(图 8b)。
4 结论1) 土壤硝酸盐氮的空间变异性显著。4层中第一层土壤的硝酸盐氮质量分数较高,为0.13 ~ 15.47 mg/kg,平均值为5.23 mg/kg;整体上,从上到下,变异系数增大,在82.88%以上,分析其正态分布性时,可以利用地学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对数转换。
2) 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受到了结构性因素和一定的随机因素的影响,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化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第一层土壤硝酸盐氮在南北向空间上存在严格的自相关性,空间变异的结构性成分比例较高;第二、三层位土壤硝酸盐氮空间变化接近分形布朗运动;第四层位土壤硝酸盐氮在各方向上都具有较高的随机性。总体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由西侧农田向东侧城区逐渐递减;由南向北,在浑河中下游以及细河附近土壤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偏高。
3) 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土壤硝酸盐氮的空间变异特征影响不一致。土壤有机质与硝酸盐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趋势相吻合,有机质质量分数高的地区在土壤通透性良好的情况下硝酸盐氮质量分数也相应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表明土壤中硝酸盐氮质量分数受到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施肥以及灌溉特点影响;土壤质地的不同导致其保持硝酸盐氮能力不同,并且由于质地不同通透性差异也会导致硝酸盐氮含量的差异。
[1] | Darwish T, Atallah T, Francis R, et al. Observations on Soil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with Nitrate: A Case Study from Lebanon-East Mediterranean[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1, 99(1): 74-84. DOI:10.1016/j.agwat.2011.07.016 |
[2] | Peñaharo S, Llopisalbert C, Pulidovelazquez M, et al. Fertilizer Standards for Controlling Groundwater Nitrat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El Salobral-Los Llanos Case Study, Spain[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0, 392(3/4): 174-187. |
[3] | Ledoux E, Gomez E, Monget J M, et al. Agriculture and Groundwater Nitrate Contamination in the Seine Basin:The STICS-MODCOU Modelling Chai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7, 375(1/2/3): 33-47. |
[4] |
赵解春, 李玉中, Yamashita, 等.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的推断与溯源方法概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8): 374-378.
Zhao Jiechun, Li Yuzhong, Yamashita,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s of Nitrate Pollution in Groundwater[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26(18): 374-378. |
[5] |
陈德敏, 薛婧媛. 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与法律责任解读[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4(1): 93-97.
Chen Demin, Xue Jingyua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il Pollution and Its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 14(1): 93-97. |
[6] | Davies F, Best 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J]. Med Serv J Can, 1959, 15(5): 353-354. |
[7] | Burgess T M, Webster R. Optimal Interpolation and Isarithmic Mapping of Soil Properties: I:The Semivariogram and Punctual Kriging[J]. Soil Sci, 1980, 31: 315-341. DOI:10.1111/j.1365-2389.1980.tb02084.x |
[8] |
区美美, 王建武. 土壤空间变异研究进展[J].
土壤, 2003, 35(1): 30-33.
Ou Meimei, Wang Jianwu.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 Spatial Variability[J]. Soil, 2003, 35(1): 30-33. |
[9] | Brocca L, Tullo T, Melone F, et al. Catchment Scale Soil Moisture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2, 422/423(1): 63-75. |
[10] | Allaire S E, Lange S F, Lafond J A, et al. Multiscal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CO2 Emissions and Correlations with Physico-Chemical Soil Properties[J]. Geoderma, 2012, 170: 251-260. DOI:10.1016/j.geoderma.2011.11.019 |
[11] | Tesfahunegn G B, Tamene L, Vlek P L G. Catch-ment-Scal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and Implications on Site-Specific Soil Management in Northern Ethiopia[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11, 117(6): 124-139. |
[12] |
赵智. 宜宾市土壤磷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Zhao Zhi.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Phosphor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Yibin[D]. Chengdu: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2072260 |
[13] |
李启权, 王昌全, 岳天祥, 等.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 87-93.
Li Qiquan, Wang Changquan, Yue Tianxiang, et al. Study o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0, 26(1): 87-93. |
[14] |
黄文忠. 宜宾市土壤钾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Huang Wenzho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Potassium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Yibin[D]. Chengdu: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800620 |
[15] |
张法升, 刘作新. 分形理论及其在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5): 1351-1358.
Zhang Fasheng, Liu Zuoxin. Frac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Soil Spatial Variability[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22(5): 1351-1358. |
[16] | Agterberg F P. Multifractals and Geostatistics[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2, 122(11): 113-122. |
[17] |
崔健, 李霄, 都基众, 等. 基于GIS的浑河冲洪积扇地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J].
地质与资源, 2011, 20(2): 137-140.
Cui Jian, Li Xiao, Du Jizhong, et al. Shallow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GIS Hunhe River Alluvial Fan Based on Geology and Resources[J]. Geology and Resources, 2011, 20(2): 137-140. |
[18] |
李凯, 卞玉梅, 杨静, 等.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多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
地质与资源, 2009, 18(2): 140-143.
Li Kai, Bian Yumei, Yang Jing, et al. Analysi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the Lower Liaohe River Plain[J]. Geology and Resources, 2009, 18(2): 140-143. |
[19] |
陕红, 张庆忠, 张晓娟, 等. 保存、分析方法等因素对土壤中硝态氮测定的影响[J].
分析测试学报, 2013, 32(12): 1466-1471.
Shan Hong, Zhang Qingzhong, Zhang Xiaojuan, et al.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Preserv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Nitrate Nitrogen in Soil[J].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2013, 32(12): 1466-1471. |
[20] |
张朝生, 章申. 长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统计学方法[J].
地理学报, 1997(2): 184-192.
Zhang Chaosheng, Zhang She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Geography, 1997(2): 184-192. |
[21] |
史利江, 郑丽波, 柳云龙. 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2(1): 51-56.
Shi Lijiang, Zheng Libo, Liu Yunlo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in Farmland[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42(1): 51-56. |
[22] | Parfitt J M B, Timm L C, Pauletto E A, et a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Chem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Lowland Cultivated with Irrigated Rice[J]. Revista Brasileira De Ciência Do Solo, 2009, 33(4): 819-830. DOI:10.1590/S0100-06832009000400007 |
[23] |
刘颖. 金川湿地五种土壤净化硝酸盐能力的分析[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Liu Ying. Analysis of Nitrate Removal Ability of Five Soils in Jinchuan Wetland[D].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00-2009178813.htm |
[24] | Zhai Y, Zhao X, Teng Y, et al. Groundwater Nitrate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by Using HHRA Model in an Agricultural Area, NE China[J]. Ecotoxicology &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7, 137: 130. |
[25] |
卞建民, 刘彩虹, 杨晓舟. 吉林西部大安灌区土壤贮水能力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554-563.
Bian Jianmin, Liu Caihong, Yang Xiaozhou. Western Jilin Daan Irrigation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Soil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2017, 47(2): 554-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