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基于波前构建法的时间域深度偏移--delta波包途径
石秀林, 孙建国, 孙辉, 刘明忱, 刘志强, 黄兴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摘要: 作为一种基于射线的局部瞬态场,delta波包源自高斯波束,是高斯波束在时空域的对偶表示,具有高斯波束的全部优点和缺陷。基于delta波包叠加的时间域深度偏移,当射线穿过高速岩体时,受折射效应影响,密度降低,进而导致delta波包的分布密度降低,使成像质量变差,甚至无法成像。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本文采用波前构建法计算射线路径。波前构建法能够以插入射线的方式保证均匀的射线分布,从而保证delta波包以均匀的分布密度覆盖整个成像靶区,进而提高成像质量。在具体实现上,采用链表结构替代以往使用的数组结构。Sigsbee 2A模型的数值试算表明,利用波前构建法可以改善高速体下方区域的成像质量,而利用链表存储波前信息要比利用数组至少节省9%的CPU耗时。
关键词: delta波包     波前构建     射线密度    
Depth Migration inTime Domain Using Wavefront Construction:Delta Packet Approach
Shi Xiulin, Sun Jianguo, Sun Hui, Liu Mingchen, Liu Zhiqiang, Huang Xingguo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China
Supported b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274120, 41404085, 41504084) and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Sinoprobe 09-01)
Abstract: The delta packet is the space-time domain counterpart of Gaussian beam, which is also the local transient wave propagating along a central ray, with all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Gaussian beam. Because of refraction effect, the algorithm has trouble with low ray density when rays pass through high velocity body, which would create an image in a lower quality, even no imag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aper combines depth migration algorithm with wavefront construction, which is capable of raising the ray density along with wavefronts propagating.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Sigsbee 2A model have proved that the increasing ray density could improve the image of regions beneath the high velocity body. In addition, the computation time can be shortened by at least 9% that the wavefront data are stored in chained list than in array.
Key words: delta packet     wavefront construction     ray density    

0 引言

作为一种沿中心射线传播的局部瞬态场,delta波包源自高斯波束,是高斯波束在时空域的对偶表示。2016年,笔者[1-2]将其引入到偏移领域:利用delta波包叠加表达时间域格林函数,通过互相关成像条件,给出了深度偏移算法。基于delta波包叠加的深度偏移算法既继承了高斯波束偏移的诸多优点,如包含多波至走时、计算焦散区振幅、处理陡倾角等,又保留了射线类偏移方法的缺陷,如高速岩问题。

高速岩是地震勘探中经常遇见的棘手情况。随着陆地和浅海探明油气储量的减少,深海油气勘探正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新热点。全球深水油气资源丰富,据2008年资料统计,4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浅水( < 500 m),29%的储量发现于深水(>500 m)[3-4]。深海中探明油气储量有相当比重分布在高速岩(如墨西哥湾盐岩、南海火成岩等)下[4-5]。由于这类岩石的发育和构造样式复杂多变,与围岩间速度差异明显,当射线穿过高速岩体时,受折射效应影响,射线密度降低,进而导致delta波包的分布密度降低,使成像质量变差,甚至无法成像。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射线密度的射线追踪算法。

波前构建算法是一种计算地震波走时、射线路径以及射线振幅的快速算法。与传统射线追踪方法不同,波前构建算法不再局限于单条射线追踪计算,而是随波前推进同时计算多条射线。它最早由Vinje等[6]提出,采用样条函数进行插值,适用于二维各向同性介质。随后Coman等[7-8]引入了双三次样条函数差插值方法,韩复兴[9]引入了二维三次卷积插值方法,这两种方法既满足了计算精度又提高了计算效率。Sun等[10]和Vinje等[11]成功实现了三维复杂介质的射线追踪数值计算,孙小东等[12]利用四面体网格剖分,提高了三维介质射线追踪效率。Gibson等[13]、白海军等[14]将波前构建方法拓展到各向异性介质的数值模拟中。

作为一种可同时考虑到整个射线场的计算技巧,波前构建算法在波前推进过程中可随时检验射线场密度,当射线场密度不足时,可通过插入新的射线提高射线覆盖率。本文采用波前构建法的深度偏移算法,在处理具有复杂形状的盐丘模型(如Sigsbee 2A)时,由于射线密度的提升,可有效改善高速体下方区域的成像质量。对于射线插入的标准,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Coman等[8]和韩复兴[9]的描述。在具体实现上,采用链表结构替代数组结构存储波前信息,以节省CPU耗时。

1 偏移方法原理 1.1 波场表达

考虑2维单炮地震记录,震源位置为xs=(xs, 0),地表接收点位置为xr=(xr, 0),地下成像点位置为x=(x, z),根据Claerbout[15]提出的互相关成像条件,有

(1)

式中:I(x, xs)为共炮道集下成像点x处的成像结果;t为时间;UD(x, t; xs)表示由源点xs传播到成像点x的直达波场;UP(x, t; xr)表示由接收点xr反向延拓至成像点x的延拓波场。

根据第一种Rayleigh积分和高频渐近理论,延拓波场UP(x, t; xr)满足表达式[16]

(2)

式中:vr为接收点xr处的地表速度;θr为接收点xr处射线出射方向与z坐标轴正方向的夹角;U(0)(x, t)为xr处接收到由震源xs引起的地震反射波场;G(x, -t)表示由接收点xr传播到成像点x的时间域格林函数,其中,-t表示反因果传播;*表示褶积。

假设直达波场UD(x, t; xs)由xs处点源产生,其震源函数为f(t),则UD(x, t; xs)满足表达式

(3)

式中,G(x, t)表示由源点xs传播到成像点x的时间域格林函数。

1.2 delta波包

格林函数表达式不同,使用的偏移方法也不同。若频率域格林函数取AARTexp (iωτART)的形式,可使用常规Kirchhoff偏移,角标ART表示渐近射线理论(asymptotic ray theory),AART为振幅,τART为实走时,ω为频率;若取高斯波束叠加形式,可利用高斯波束叠加法进行深度偏移[16];本文利用delta波包叠加表示时间域格林函数,

(4)

式中:wDP(γ, t)被Červený[17]称为delta波包函数,是单条高斯波束在时空域的对偶形式;角标DP表示delta波包(delta packet);γ为射线坐标,用以标识中心射线,二维情况下可取极坐标或笛卡尔坐标;区域D为射线坐标γ的积分范围。式(4)表明,将区域D内delta波包叠加可得时间域格林函数GDP(x, t)。

delta波包是高斯波束在时空域的对偶形式,满足高斯波束的傅里叶逆变换:

(5)

式中:权函数Φ、振幅A和走时τ皆为复数,满足高斯波束理论,可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求取[18]。设复走时τ=τR+iτI,其中τRτI分别为复走时的实部和虚部,并且τI≥0。当振幅与频率无关时,波包函数wDP(γ, t)在时间域存在解析式[17]

(6)

利用式(6)可直接在时间域计算波包函数wDP(γ, t)。将公式(6)代入公式(4),可得delta波包叠加形式的时间域格林函数表达式。

1.3 算法流程

结合之前的推导,利用delta波包叠加进行时间域深度偏移的计算流程为:1)输入光滑速度场和地震反射数据。因为动力学追踪方程含有速度场的二阶导数,所以需要对速度场的二阶导数进行光滑。2)数值求解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3)利用公式(3)、(4)和(6)计算直达波场UD(x, t; xs),再利用公(2)、(4)和(6)计算延拓波场UP(x, t; xr)。4)将直达波场与延拓波场进行互相关成像,可得到单炮偏移记录。5)重复步骤3)和4),将所有单炮偏移记录进行叠加。

2 射线追踪的波前构建法

为了将波前构建法与深度偏移算法相结合,需要讨论三个问题:射线插入标准,射线插入方法和波前数据存储。

2.1 插入射线

为了能在波前推进时插入新的射线,需要解决什么时候插入射线和如何插入射线两个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采用Coman[8]和韩复兴[9]的描述,将新射线插入的标准分为三部分:1)同一波前面上相邻射线点间距离大于距离预设值时,插入新射线;2)当不满足条件1)、但相邻射线曲率差大于曲率差预设值时,插入新射线;3)满足条件1)、但两条射线相交时,在交点插入新射线。以上三个条件同时使用时,既避免了小范围内速度异常引起的采样不足,又可控制计算网格节点处的走时误差。

当相邻两条射线满足插入标准时,使用虚拟震源方法进行新射线插入计算[19]。如图 1所示,射线A1和射线A2为两条相邻射线,MA1MA2分别为它们与波前面的交点,交点处的慢度方向为pA1pA2。当它们满足插入新射线标准时,过点MA1MA2分别沿慢度方向pA1pA2做直线,其直线交点为虚拟震源,直线夹角为α。假设新插入射线由虚拟震源发射,为夹角α的角平分线,根据MA1MA2到虚拟震源的距离和慢度方向,可确定新插入波前点Mnew的位置。可以看出,利用虚拟震源方法可以快速方便地插入新射线。但需要注意的是,条件1)中判断射线是否插入的距离预设值不宜过大,特别是当介质复杂、速度变化较大时,以减少该方法的数值误差。

图 1 虚拟震源法示意图 Figure 1 Inserting a new ray by virtual source method
2.2 链表式存储

进行常规Kirchhoff偏移时,我们只需计算网格节点上的走时和振幅;此时波前构建程序可只保留当前计算的两层波前,而将已被计算过的波前释放掉。但利用delta波包叠加进行深度偏移时,需要使用完整射线路径,这要求波前构建程序必须保留所有波前信息,并从中恢复出射线路径。

为了适应波前构建法频繁进行新射线的插入操作,将使用链表结构对波前数据进行存储。链表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存储结构,用它表示线性表时,利用指针表示节点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一个存储节点通常包含两个部分:数据(data)和指针(next)。数据域用于存储数据,指针域用于存放下一个节点的地址。用链表存储数据的优点在于可采用动态内存分配,不会造成内存浪费和溢出。链表执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只需修改指针即可,无需移动大量元素[20]

本文用一条链表存储一条射线,插入新射线等于插入新的链表,同时建立一条射线索引链表用于储存每条射线链表的首节点地址。具体实现方法(图 2)如下:首先,构建一个射线索引链表(图 2中深色阴影部分)。假设有三条射线A1,A2和A3,对应射线索引链表上的3个节点,每个节点主要包含三个地址(以射线A1为例,图 2a):下条射线(A2)的索引链表节点地址(nextA2)、该条射线(A1)的首个波前点地址(nextA11),该条射线(A1)的当前计算波前点地址(nextA13)。其次,每条射线对应一条链表(图 2中浅色阴影部分,以射线A1为例),射线链表的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波前点,包含两部分(以节点A11为例):下个节点(A12)的地址(nextA12)和当前节点(A11)的数据(dataA11)。数据data主要包含了当前波前点的走时、慢度、振幅等信息。最后,插入新的射线等于插入新的链表(以射线A2和A3间插入新射线Anew为例,图 2b),当插入新链表时,只需将射线索引列表中A2节点中下个节点的地址改为nextAnewAnew节点中下个节点的地址设为nextA3即可。

a.插入新射线前;b.插入新射线后。 图 2 链表存储示意图 Figure 2 Wavefront data storage in the form of chained lists

与常规的数组法相比,链表式存储的优势在于插入射线的效率。假设利用二维数组w[m][n]存储二维波前数据点,m表示波前,n表示射线。当需要在n=in=i+1间插入射线时,需要将数组w的一部分w[m][i+1]~w[m][n]整体向右移动到w[m][i+2]~w[m][n+1],以空出原有的w[m][i+1]用来存储新插入的射线。若利用链表储存,则无需这种移动,只需改变节点地址即可。

此外,利用数组存储时,数组的大小在创建时就已固定。数组太大会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而数组太小,当内存外溢时,需要将原有数组移动到更大的数组,降低了计算效率。链表式存储的另一个优势就是需要多少内存就可以使用多少内存,充分利用现有内存空间。

3 数值算例

本文选用SMAART公司提供的Sigsbee 2A模型和模拟数据对结合了波前构建法的时间域深度偏移进行试算。图 3为Sigsbee 2A的速度模型。横向网格节点数为2 133,网格间隔为11.43 m;纵向网格节点数为1 201,网格间隔为7.62 m。模拟地震记录共500炮,最大道数为348道,炮间距和道间距均为22.86 m。

图 3 Sigsbee 2A速度模型 Figure 3 Sigsbee 2A velocity model

可以看出,Sigsbee 2A模型包含一个形状复杂的高速体(盐丘),其对波场能量的影响非常复杂。受折射效应影响,盐下区域经常出现射线覆盖率不足的情况。这里选取了位于盐丘上的两个出射点(11 659,0)、(16 231,0)进行射线追踪计算(图 4),射线出射角度范围为[-50°, 50°]。出射点(11 659,0)为第250炮的位置,出射点(16 231,0)为第350炮的位置。为了提高盐下射线覆盖率,射线间隔不采用角度,而采用慢度分量px,即任意相邻两条射线间的出射角角度差是不固定的,但慢度分量px差是固定的。同时选取两种方法进行射线追踪计算:一种是缩小射线间隔,直接在震源对射线条数进行加密(初始射线200条,如图 4ad);另一种是之前讨论的波前构建法(初始射线100条,插入100条,共200条射线,如图 4be;初始射线50条,插入150条,共200条射线,如图 4cf)。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样是200条射线,与加密射线方法相比,利用波前构建方法进行射线追踪可有效提高盐下区域的射线密度,提升射线覆盖率。但同样是波前构建方法,初始射线不同,射线加密区域却略有区别。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波前构建算法中,射线还无法实现精准插入,只能根据波前推进情况进行自动插入,所以初始射线的位置和条数将影响射线追踪的最终结果。虽然射线路径略有不同,但出射点下方对应盐下区域的射线覆盖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a.点(11 659,0)出射,直接缩小射线间隔,初始射线200条; b.点(11 659,0)出射,初始射线100条,通过波前构建插入新射线100条;c.点(11 659,0)出射,初始射线50条,插入射线150条;d.点(16 231, 0)出射,直接缩小射线间隔,初始射线200条;e.点(16 231, 0)出射,初始射线100条,插入射线100条;f.点(16 231, 0)出射,初始射线50条,插入射线150条。 图 4 插入不同数量射线的单点射线追踪(Sigsbee 2A模型) Figure 4 Ray-tracing results of Sigsbee 2A model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inserted rays

表 1给出了数组法和链表法的CPU耗时对比。可以看出:当不插入射线时(初始200条),数组法要略优于链表法,这主要因为数组法寻址要快于链表法;而当需要插入射线时,链表法要明显优于数组法,CPU耗时至少缩短9%,插入新射线越多,CPU耗时越短。

表 1 数组法与链表法的CPU耗时对比 Table 1 CPU time comparison of array method and chained list methods
出射点(11 659,0) 出射点(16 231,0)
初始200条 初始100条 初始50条 初始200条 初始100条 初始50条
数组法 20.43 19.37 18.31 23.39 19.55 15.82
链表法 21.12 17.17 14.74 23.67 17.69 13.38
注:共200条射线,重复计算50次。

图 5给出了两种不同方法试算出的偏移成像结果。对比图 5abc可知:由于盐下射线覆盖率的提升,结合了波前构建法的偏移结果,其盐下区域的成像能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其他射线覆盖率本就充足的地方,成像结果变化不大。这意味着当射线密度低时,提升射线密度可有效改善成像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成像能量的提升是无法区分有效信号和噪声的,即有效信号和噪声同时得到了加强。

a.直接缩小射线间隔,初始射线200条;b.初始射线100条,通过波前构建插入新射线100条;c.初始射线50条,插入射线150条。 图 5 插入不同数量射线的叠加剖面(Sigsbee 2A模型) Figure 5 Stacked images of Sigsbee 2A model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inserted rays

对比图 5b图 5c可知,虽然插入射线的条数增多,但成像能量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当总射线条数固定时,一味提高插入射线数量,并不会无休止地改善成像质量;相反,由于使用虚拟震源法插入新射线,射线插入越多,其引起的数值误差也越大。

4 结论

1)本文将波前构建法与基于delta波包叠加的时间域深度偏移相结合,既保留了偏移算法的原有优点,如包含多波至走时、计算焦散区振幅、处理陡倾角等,同时又有效提升了射线覆盖率不足区域的射线密度,改善了成像质量。

2)由于深度偏移算法需要完整射线路径,采用链表结构进行波前数据存储,可简洁地进行射线插入操作,并从中轻易恢复出射线路径。

3) Sigsbee 2A模型的数值试算表明,改进后的偏移算法对于复杂盐丘模型具有良好的成像能力,并且利用链表存储波前信息要比利用数组至少节省9%的CPU耗时。但我们同时注意到,由于使用虚拟震源法插入射线,当插入射线过多时,其引起的数值误差可能降低图像的信噪比。如何更精确、有选择地插入射线,以提高波前构建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还需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 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研发中心对本文提供了计算设备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石秀林, 孙建国, 孙辉, 等. 基于delta波包叠加的时间域深度偏移[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 (7) : 2641-2649. Shi Xiulin, Sun Jianguo, Sun Hui, et al. The Time-Domain Depth Migration by the Summation of Delta Packet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6, 59 (7) : 2641-2649.
[2] 孙建国. 高频渐近散射理论及其在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反演成像中的应用: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概述以及若干新进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 (4) : 1231-1259. Sun Jianguo. High-Frequency Asymptotic Scattering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umerical Modeling and Imaging of Geophysical Field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the State-of-the-Art, and Some New Developments[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2016, 46 (4) : 1231-1259.
[3] 洪菲, 胡天跃. 深海油气地震勘探进展和展望[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17 (2) : 230-236. Hong Fei, Hu Tianyue. Advance and Prospect of Deepwate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J]. Progress in Geophyscis, 2002, 17 (2) : 230-236.
[4] 赵阳, 卢景美, 刘学考, 等. 墨西哥湾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J]. 海洋地质前沿, 2014, 30 (6) : 27-32. Zhao Yang, Lu Jingmei, Liu Xuekao, et 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Deep Water Area of Gulf of Mexico[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4, 30 (6) : 27-32.
[5] 朱伟林, 张功成, 钟锴, 等.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J]. 中国工程科学, 2010, 12 (5) : 46-50. Zhu Weilin, Zhang Gongcheng, Zhong Kai, et al. South China Sea Oil and Gas Outlook[J].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0, 12 (5) : 46-50.
[6] Vinje V, Iversen E, Gjøystdal H. Traveltime and Am-plitude Estimation Using Wavefront Construction[J]. Geophysics, 1993, 58 (8) : 1157-1166. DOI:10.1190/1.1443499
[7] Coman R, Gajewski D. 3D Wavefront Constuction Me-thod with Spherical Interpolation[C]//62th EAGE Conference & Exhibition. Glasgow: EAGE, 2000: C43.
[8] Coman R, Gajewski D. 3D Traveltime and Migration Weight Computation Using Wavefront Oriented Ray Tracing[C]//63rd EAGE Conference & Exhibition. Amsterdam: EAGE, 2001: P008.
[9] 韩复兴.论波前构建法中的几个计算问题[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Hang Fuxing. On Some Conputational Problems in Wavefront Construction Method[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09.
[10] Sun Y, Clapp R G, Biondi B.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Ray Tracing in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R]. Stanford: Stanford Exploration Projec, 1997: 63-75.
[11] Vinje V, Åstebøl K, Iversen E, et al. 3-D Ray Mo-deling by Wavefront Construction in Open Models[J]. Geophysics, 1999, 64 (6) : 1912-1919. DOI:10.1190/1.1444697
[12] 孙小东, 李振春, 栗宝鹃, 等. 波前构建法三维射线追踪[J]. 天然气工业, 2008, 27 (Sup. 1) : 275-277. Sun Xiaodong, Li Zhenchun, Li Baojuan, et al. 3-D Ray Tracing by Wavefront Constructio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8, 27 (Sup. 1) : 275-277.
[13] Gibson Jr R L, Durussel V, Lee K J. Modeling and Velocity Analysis with a Wavefront-Constrcution Algorithm for Anisotropic Media[J]. Geophysics, 2005, 70 (4) : T63-T74. DOI:10.1190/1.1988188
[14] 白海军, 孙赞东, 王学军. 基于波前构建法的TTI介质射线追踪[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 (Sup. 1) : 1-6. Bai Haijun, Sun Zandong, Wang Xuejun. Raytracing in TTI Media Using Wavefront Constructio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1, 46 (Sup. 1) : 1-6.
[15] Claerbout J. Imaging the Earth's Interior[J]. Geo-physical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6, 86 (1) : 217.
[16] Popov M M, Semtchenok N M, Popov P M, et al. Depth Migration by the Gaussian Beam Summation Method[J]. Geophysics, 2010, 75 (2) : S81-S93. DOI:10.1190/1.3361651
[17] Červený V. Synthetic Body Wave Seismograms for Laterally Varying Layered Structures by the Gaussian Beam Method[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83, 73 (2) : 389-426. DOI:10.1111/gji.1983.73.issue-2
[18] Červený V. Seismic Ray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9] 何洋, 基于波前构建的射线走时和振幅计算[D].长春:吉林大学, 2005. He Yang. Computation of Traveltimes and Amplitudes Based on Wavefront Construction Ray Tracing[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05. http://www.oalib.com/references/19476149
[20] 李云清. 数据结构 [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 Li Yunqing. Data Structure [M]. Beijing: Posts & Telecom Press, 2004 .
http://dx.doi.org/10.13278/j.cnki.jjuese.201606303
吉林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以地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0

文章信息

石秀林, 孙建国, 孙辉, 刘明忱, 刘志强, 黄兴国
Shi Xiulin, Sun Jianguo, Sun Hui, Liu Mingchen, Liu Zhiqiang, Huang Xingguo
基于波前构建法的时间域深度偏移--delta波包途径
Depth Migration inTime Domain Using Wavefront Construction:Delta Packet Approach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847-1854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2016, 46(6): 1847-1854.
http://dx.doi.org/10.13278/j.cnki.jjuese.20160630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3-21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