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地质与资源 2021, Vol. 30 Issue (1): 101-101  
0
引用本文
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研究新进展[J]. 地质与资源, 2021, 30(1): 101-101.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ONGOLIA-OKHOTSK FOLD BELT[J]. Geology and Resources, 2021, 30(1): 101-101.  

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研究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P5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947(2021)01-0101-01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ONGOLIA-OKHOTSK FOLD BELT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国际亚洲大地构造图编制项目隶属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更新与集成工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担,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作为预算分列单位承担中国东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工作,总体目标任务是研究中国东北部及邻区沉积-构造-岩浆作用过程和深部构造,系统划分构造旋回、构造单元和断裂系统,建立地质构造总体框架和演化历史,阐明东北亚资源-环境的地质背景. 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中国东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时空四维的大格架和演化历史,着重研究中国东北部及邻区古亚洲、太平洋构造域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及两大构造域对资源-环境的控制. 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项目在收集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基本特征,取得了新的进展.

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经历了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进程,是新元古代、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多期构造演化叠加而成的复合造山系. 其西部区和东部区(珊塔尔群岛以西)的古生代构造演化进程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古生代构造演化进程大体一致. 在古亚洲构造域古生代褶皱带基础上,叠加发育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大陆地壳裂解过程的产物,形成一条向东断续延伸的裂陷槽和向东开口的海湾. 伴随西西伯利亚巨型裂谷系发育,形成外贝加尔巨型碱性岩带和滨太平洋早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 晚中生代在东端形成以加积楔滑塌堆积、火山-深成岩带和弧后盆地带为组合特征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格架.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在欧亚东部陆缘区广泛发生构造-岩浆活化,与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和挤压作用有关. 根据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西部区和东部区的结构特征、构造-岩浆演化和属性特征,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整体称为蒙古-鄂霍次克复合造山系(包括叠加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区);将以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进程为特征的西部区及东部区的西段,分别称为杭盖-肯特-达斡尔褶皱带和阿穆尔-珊塔尔褶皱带;将东部段--叠加发育在阿尔丹地盾上的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弧后盆地带和火山-深成岩带以及沿乌达-鄂霍次克海微板块北缘向东延伸的陆缘增生带--统称为乌达-穆佳尔褶皱带. 在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大陆边缘隆升和俯冲带构造折返后,由于鄂霍次克海微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蒙古-鄂霍次克复合造山系被晚白垩世锡霍特-阿林、鄂霍次克-楚克奇大陆边缘火山岩带斜截叠加,结束了蒙古-鄂霍次克复合造山系的构造演化.

(宋维民、那福超、刘英才、张允平、庞雪娇、马永非、赵雪娟供稿;黄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