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延迟是无线电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重要误差源,通常结合天顶方向对流层延迟ZTD和映射函数实现传播路径的对流层延迟改正,因此精确获取ZTD是提高对流层延迟改正精度的关键。目前获取ZTD最常用的方法是模型法,主要根据大气折射率与气压、温度和水汽的关系建立计算方程。通常将与水汽相关的部分称为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 ZWD),将不相关部分称为天顶干延迟(zenith hydrostatic delay, ZHD),也称天顶静力学延迟。
早期ZTD模型主要有Saastamoinen模型[1]和Hopfield模型[2],但二者均需要实测气象数据,模型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后出现了以气象参数经验模型为数据源的对流层延迟模型,可将气象参数模型化,用户只需输入测站位置和时间,即可得到站点的对流层延迟值,其中UNB3m和GPT3模型最具代表性。Collins等将UNB3模型中的水汽压替换为相对湿度得到UNB3m[3],包含气压、温度、相对湿度、温度递减率和水汽直减因子5个气象参数,并以查询表的方式存储上述气象参数的年均值和年变化值。该模型气象参数较少、计算方法简单,被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领域。GPT3模型则是Landskron等[4]在GPT2w模型[5]基础上增加映射函数系数和水平梯度参数所建立的新模型,包含气压、温度、比湿、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温度递减率、水汽直减因子等14个参数,并以1°×1°或5°×5°的网格形式存储各参数的年均值、年变化值和半年变化值,精度较高且开源,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围绕GPT3模型的精度开展研究,都证明了GPT3模型在地表层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但其在大气廓线预报上存在不足[6-9]。
基于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GPT3模型垂直改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顾及大气剖面的GPT3改进模型GPT3v,利用探空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GNSS ZTD数据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GPT3模型相比,GPT3v模型在垂直方向上的预报精度显著提高。
1 GPT3模型的垂直修正方法分析与改进 1.1 GPT3模型的垂直修正方法水平方向上GPT3模型各气象参数的计算方法可参考文献[4],本文重点关注各参数在垂直高度上的改正方法。GPT3模型计算测站点温度T、气压P和水汽压e的垂直修正公式如下:
$ T=T_0+\mathrm{d} T \cdot \mathrm{d} h $ | (1) |
$ P=P_0 \cdot \exp \left\{\frac{-g_m \cdot \mathrm{d} M_{\mathrm{tr}}}{R_g \cdot T_v}\right\} \cdot \mathrm{d} h $ | (2) |
$ e=e_0 \cdot\left(\frac{P}{P_0}\right)^{\lambda+1} $ | (3) |
式中,T0、P0和e0分别为格网点高度上的温度、气压和水汽压,其中e0由比湿Q和P0计算得到:e0=Q·P0/(0.622+0.378Q);dT为温度递减率;dh为测站与网格点的高度差;gm=9.806 65 m/s2;dMtr=28.965×10-3 kg/mol;Rg=8.314 3 J/K·mol;Tv为虚温,由格网点T0和Q计算得到,即Tv=T0·(1+0.607 7Q);λ为水汽直减因子。测站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是利用Saastamoinen和Askne&Nordius模型分别对ZHD和ZWD进行计算:
$ \begin{gathered} \text { ZHD }= \\ \frac{0.0022768 P}{1-0.00266 \cos (2 \text { lat })-0.28 \times 10^{-6} H} \end{gathered} $ | (4) |
$ \mathrm{ZWD}=10^{-6}\left(k_2+k_3 / T_m \frac{R_d}{(\lambda+1) g_m} e\right) $ | (5) |
式中,lat为测站纬度,H为测站大地高,Rd=287.054 J/kg·K,Tm为加权平均温度,k2=16.48 K/hPa,k3=3.776×105 K/hPa。
1.2 垂直修正方法改进由GPT3模型的垂直修正方法可知,温度廓线估计的关键在于温度递减率是否正确。首先利用2021年516个全球探空站数据计算得到的温度递减率(由站点上方温度廓线经线性拟合得到,截止高度为11 km)作为参考值,分析GPT3模型温度递减率的精度,并与UNB3m模型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见表 1(单位K/km)和图 1。
由表 1可知,GPT3模型的bias与RMSE分别为0.8 K/km和2.3 K/km,明显大于UNB3m模型的0.2 K/km和0.9 K/km。从图 1可以看出,GPT3模型的温度递减率存在明显的海陆差异,陆地区域被高估、沿海地区被低估,这可能是因为GPT3模型仅考虑了地表层的温度递减率,忽视了影响较大的下垫面条件。而UNB3m模型的温度递减率是由美国标准大气(1966年)的温度剖面数据拟合而来,反映了整体对流层温度的变化情况,与真实大气温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其海陆差异相对较少,且精度分布更加均匀。
气压廓线估计方面,GPT3模型采用的是虚温模型,该模型本质上是等温模型,即假设大气恒温不变,因此该模型适用于存在逆温现象的地表层大气,对于温度会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整体对流层并不适用。文献[7]通过实验对比证明了GPT3模型在预测气压值时存在精度随高度增加而变差的现象,并指出随着高度差的增加,绝热模型比虚温模型具有更好的气压改正效果,为GPT3模型的气压垂直修正方法改进提供了依据。水汽压廓线估计方面,GPT3模型主要受气压与水汽直减因子的影响,气压方面可通过对气压垂直修正方法的改进提高精度;由于水汽直减因子是在数值积分得到的湿延迟基础上利用式(5)反演得到[5],具有较高的精度,无需修正。
为克服GPT3模型温度递减率只适用于地表的问题,本文提出改进模型GPT3v。选择UNB3m模型的温度递减率代替原有模型的温度递减率,其温度递减率的年平均值和年变化振幅值见表 2(单位K/km),具体计算方法见文献[3]。气压垂直方向改正采用绝热模型代替GPT3的虚温模型,该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 P=P_0 \cdot\left(\frac{T}{T_0}\right)^{\frac{g_m \cdot \mathrm{d} M_{\mathrm{tr}}}{R_g \cdot \mathrm{d} T}} $ | (6) |
为验证GPT3v模型的综合性能,利用探空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IGS ZTD数据分别对模型估计的大气参数剖面、不同高度的对流层延迟以及在实际GNSS应用场景中的结果展开精度评价。其中探空数据来自怀俄明大学,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提供的FNL数据,IGS ZTD数据来自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
2.1 模型估计大气剖面的精度评价本文选取2021年516个全球探空站数据作为参考值,主要包括气压、温度、比湿等气象参数。考虑到改进模型主要对温度T、气压P和水汽压e三个气象参数产生影响,因此选择这3个气象参数的大气剖面进行精度评价。首先每隔1 km将垂直剖面从地表到10 km处分为11个层;然后在同一站点、相同时间内,基于与对应层相邻高度的探空数据,利用线性插值的方式得到该高度层的温度和比湿,气压采用式(6)计算得到;最后逐层与模型估计值进行对比,误差统计结果见图 2。
由图 2(a)可见,GPT3和GPT3v模型的温度bias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整体呈低层大气负偏、中高层正偏。GPT3模型的RMSE在1 km处略小于GPT3v,但随着高度的增加,GPT3模型的RMSE明显增大,在10 km处达到20.2 K,而GPT3v模型仅为7.4 K,精度提高近63%。说明GPT3模型的温度递减率仅适用于近地表,而GPT3v模型则更适用于整体对流层。由图 2(c)、(d)可见,GPT3模型气压剖面的bias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由0 km处的0.3 hPa增至11 km处的37.8 hPa,说明GPT3模型所采用的虚温气压改正模型导致气压被高估,高层大气中高估尤其严重。同时,这也直接导致GPT3模型的RMSE由0 km处的7.2 hPa增至顶层的38.5 hPa,这与文献[8]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改进后的GPT3v模型在所有高度层的bias和RMSE都相对稳定且较小,分别保持在-3 hPa和8 hPa左右。由图 2(e)、(f)可见,2个模型的水汽压bias与RMSE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在地表处呈现明显的负偏差,说明GPT3模型在地表处的水汽压值被低估。低层大气中2个模型的RMSE较为接近,但4 km以上高度GPT3模型的RMSE略大于GPT3v。由此说明,虽然GPT3v模型对于水汽压剖面的改进程度差于温度和气压的改进程度,但也具有一定的效果。考虑整体大气剖面的估计效果,GPT3v模型估计温度、气压的平均RMSE值分别为6.0 K、7.9 hPa,相比GPT3模型的11.1 K、19.0 hPa,GPT3v模型精度明显提高。
2.2 模型估计对流层延迟的精度评价为评价模型估计对流层延迟剖面的适用性,本文选用2021年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参考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的时间分辨率为6 h,水平分辨率为1°×1°,垂直分辨率为31层。同样将垂直剖面分为11层,每层NCEP对流层延迟值采用Wilgan等[10]提出的积分方法进行计算,最后获得每层的ZHDL、ZWDL、ZTDL(下标L表示以该层高度为起始计算面的对流层延迟值),并与模型的估计值进行比较,误差统计结果见图 3。
由式(4)可知,ZHD估计是否准确主要取决于气压的精度,因此GPT3和GPT3v的biasZHD和RMSEZHD在各层的分布趋势(图 3(a)、(b))与各自biasP和RMSEP的分布趋势(图 2(c)、(d))基本一致。GPT3模型的biasZHD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从地表的2.8 mm增至10 km处的80.3 mm,这种系统性偏差也直接导致其RMSEZHD从地表的19.6 mm增至10 km处的81.3 mm。由于GPT3采用虚温气压改正模型,因此其气压剖面估计不准确,使得ZHD估计误差较大。而GPT3v采用绝热模型的气压改正方法,其biasZHD在不同高度层保持在-6.3 mm左右。同样,GPT3v模型的RMSEZHD也较小且保持平稳,在10 km处仅为17.3 mm,相比于GPT3模型精度提高约79%。2个模型的biasZWD和RMSEZWD分布趋势几乎保持一致且数值较为接近,说明垂直修正对于ZWD剖面估计的改进效果并不明显;模型的biasZTD和RMSEZTD在低层大气中的分布情况与ZWD较为相似,在中高层大气中的分布情况则与ZHD较为相似,说明低层大气中ZTD的估计精度主要取决于ZWD,而中高层大气中的估计精度主要取决于ZHD。得益于温度递减率和气压垂直改正模型的改进,GPT3v模型的RMSEZTD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10 km处仅为17.1 mm,相比于GPT3的82.4 mm,精度提高近79%。考虑整体大气对流层延迟的估计效果,GPT3v模型估计ZHD、ZWD和ZTD的平均精度分别为17.9 mm、10.3 mm和23.0 mm,GPT3模型则为42.1 mm、10.7 mm和47.8 mm,这说明在估计ZHD和ZTD方面,GPT3v模型具有明显优势。
2.3 GPT3v模型在GNSS应用中的评价为进一步分析GPT3v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改进效果,选择2021年384个全球分布的IGS观测站ZTD作为参考值,对2个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由于IGS站仅提供ZTD,因此首先需要用2021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各IGS站上的ZHD,再从ZTD中分离出ZWD得到IGSZWD与IGSZHD。
GPT3、GPT3v模型的bias和RMSE结果如表 3(单位mm)所示。由表可见,GPT3v模型在ZHD预测中优于GPT3,biasZHD由3.8 mm减小至3.3 mm,RMSEZHD由15.6 mm减小至15.3 mm。GPT3和GPT3v模型在ZWD计算中的bias有明显负偏,bias均为-5.8 mm、RMSE均为35.7 mm,进一步证明GPT3模型在地表处存在低估现象。
图 4为2个模型预测ZHD和ZWD精度的全球分布情况,由图可见,ZHD的RMSE大致呈中低纬度地区小、高纬度地区大的趋势;而ZWD的RMSE则呈中低纬地区大、高纬度地区小的趋势。
考虑到GPT3模型计算的IGS站对流层延迟是由离该站点最近的周围4个模型网格点插值得到,为了进一步分析垂直改正对模型精度的影响,首先计算每个IGS站周围4个网格点高度与该站点高度的平均高度差,然后将GPT3v和GPT3模型估计ZHD和ZWD的bias和RMSE分别作差。图 5为2个模型RMSE和bias的差值随高度差的变化情况。由图可见,ZHD的bias与RMSE残差多为负值,且二者的绝对值均随高度差的增加而增加,表明GPT3v模型在海拔差异较大地区的ZHD预测精度要优于GPT3模型。GPT3v模型中ZWD的RMSE在整体上与GPT3模型非常接近,该结论与§2.2中ZWD的结果一致。总体而言,相较于GPT3模型,GPT3v模型在地形复杂区域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1) GPT3和GPT3v模型估计温度、气压、水汽压剖面的平均精度分别为6.0 K、7.9 hPa、1.1 hPa和11.1 K、19.0 hPa和1.2 hPa,精度提高接近46%、58%和8%,说明GPT3v模型在估计温度和气压剖面方面明显优于GPT3模型。
2) GPT3v模型估计ZHD、ZWD和ZTD的平均精度分别为17.9 mm、10.3 mm和23.0 mm,GPT3模型的平均精度分别为42.1 mm、10.7 mm和47.8 mm。二者的ZWD估计精度较为接近,但GPT3v模型的ZHD和ZTD估计精度明显提高,精度提升分别约58%和52%。因此在GNSS实际应用场景中,GPT3v模型在地形复杂地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1] |
Saastamoinen J. Atmospheric Correction for the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in Radio Ranging Satellites[A]//Henriksen S W, Mancini A, Chovitz B H. The Use of Artificial Satellites for Geodesy[M]. Washington D C: AGU, 2013
(0) |
[2] |
Hopfield H S. Two-Quartic Tropospheric Refractivity Profile for Correcting Satellite Dat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69, 74(18): 4487-4499 DOI:10.1029/JC074i018p04487
(0) |
[3] |
Leandro R F, Santos M C, Langley R B. UNBNeutral Atmosphere Models: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C]. ION NTM, Monterey, 2006
(0) |
[4] |
Landskron D, Böhm J. VMF3/GPT3:Refined Discrete and Empirical Troposphere Mapping Functions[J]. Journal of Geodesy, 2018, 92(4): 349-360 DOI:10.1007/s00190-017-1066-2
(0) |
[5] |
Böhm J, Möller G, Schindelegger M,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Improved Empirical Model for Slant Delays in the Troposphere(GPT2w)[J]. GPS Solutions, 2015, 19(3): 433-441 DOI:10.1007/s10291-014-0403-7
(0) |
[6] |
孔建, 姚宜斌, 单路路, 等. GPT2w模型在南极地区精度分析[J]. 测绘学报, 2018, 47(10): 1316-1325 (Kong Jian, Yao Yibin, Shan Lulu, et al. The Accuracy Analysis of GPT2w at the Antarctic Area[J].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2018, 47(10): 1316-1325)
(0) |
[7] |
Yao Y B, Sun Z Y, Xu C Q, et al.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Vertical Correction Model with ERA-Interim and Radiosonde Data[J].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2018, 5(11): 777-789 DOI:10.1029/2018EA000448
(0) |
[8] |
Li T, Wang L, Chen R Z, et al. Refining the Empirical Global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Model with the ERA5 Reanalysis and Radiosonde Data[J]. Journal of Geodesy, 2021, 95(3): 1-17
(0) |
[9] |
Mao J, Wang Q, Liang Y B, et al. A New Simplified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Model for Real-Time GNSS Applications[J]. GPS Solutions, 2021, 25(2)
(0) |
[10] |
Wilgan K, Rohm W, Bosy J. Multi-Observation Meteorological and GNSS Data Comparison with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5, 156: 29-4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