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省三河市学院街465号,065201;
3. 青海省基础测绘院,西宁市黄河路13号,810001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05-22 02:04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W7.4地震,震中位于34.61°N、98.37°E,震源深度约为17 km,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截至2021-05-24 10:00共记录到余震1 872次,其中5.0~5.9级余震1次,4.0~4.9级余震10次,3.0~3.9级余震30次。
此次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的巴颜喀拉块体。该块体东西长2 200 km,南北较窄(最小宽度80 km),沿北西走向,是新生代以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侧向挤出活动块体之一[1-2]。巴颜喀拉块体东西南北边界处分别有龙门山逆冲断裂带、阿什库勒-平顶山正滑断裂带和硝尔库勒走滑-正滑断裂带、玛尼-玉树-鲜水河走滑断裂带、东昆仑走滑断裂带,平均海拔5 000 km左右,是目前青藏高原强震活动的主体区域,在整个青藏高原中地势最为平坦[3]。自1997年玛尼7.5级地震以来,中国大陆所有7级以上的地震均发生于此区域,包括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2008年于田(MS7.3)、2008年汶川(MS8.0)、2010年玉树(MS7.1)、2013年芦山(MS7.0)、2014年于田(MS7.3)、2017年九寨沟(MS7.0)等地震,且目前强震活动仍在继续[4-5]。但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相对稳定,仅在1947年发生过一次7.7级达日地震[6]。本次地震震中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南部活动速度相对较低的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的东南段(图 1)。该断裂带强震复发周期偏长[7-8],且此前对该区域的构造活动研究较少,因此从不同角度分析玛多地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解算青海省CORS网记录到的2021年玛多地震的同震GPS数据,得到同震永久位移、动态形变波形,并据此对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特征进行分析。
1 静态数据处理与同震永久形变场收集玛多地震震中附近300 km范围内43个青海省CORS网站点地震前后共5 d的数据,采样率为30 s。为确保参考框架的统一与自洽,保证同震位移解算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加入周边地区15个IGS台站的数据,得到由58个站点组成的一个观测网。以24 h为一个测段,使用GAMIT/GLOBK 10.71软件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基线解算获得单日松弛解,该软件利用双差观测值可以较好地消除GPS卫星钟差和接收机钟差,输出的单日解文件包括定位和定轨数据信息,是求解玛多地震同震位移的可靠观测值。解算策略中,采用最新的地球自转参数、太阳星历、月亮星历、章动参数及天线相位中心参数文件等,并加入电离层模型改正。采用分段线性插值法,每2 h估算一次对流层天顶延迟参数,同时估算大气的延迟水平梯度。为避免系统误差,并保证和IGS精密轨道产品间较好的自洽性,采用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修正海潮荷载引起的站点地壳形变,并考虑其导致的地球质心变化。在网平差处理阶段,将上一步解算的松弛约束区域解与SOPAC(Scripps Orbital and Permanent Array Center)生成的全球解相结合,并通过选定全球范围内分布的15个IGS参考站,采用平移、旋转和缩放的七参数相似变换将得到的单日解坐标转换到ITRF2014框架下。因数据质量较好且完整,故对于震前只采用4 d的数据,而采用震后1 d的数据是为了规避较大的余震对处理结果的影响。对于这些连续站,将震后1 d的坐标值与震前4 d的坐标平均值作差,所得即为此次玛多地震的同震位移量。水平位移形变场见图 1,三维形变数值结果见表 1。
GPS观测数据在水平方向精度较高,误差为3~5 mm,垂向误差约为其2~3倍。从图 1看出,KANQ、MADU、JDUO这3个站距离震中最近,位移量也较大,水平向均接近0.3 m。说明此次地震在玛多县城及其附近区域产生显著的水平同震位移,该结果与李志才等[9]低频GPS数据解算的形变特征一致。结合紧靠断裂面地段的地形图可以判断,位于断层南侧的JDUO等站发生朝南东向的位移,位于断层北侧的KANQ、MADU、HSHX等站发生朝北西向的位移,符合此次玛多地震的左旋走滑机制,与断层所在的巴颜喀拉块体具有向东运动的特征[3]相符。在发震断层的东端,可以看到BUDR和GAND站除向东运动外还有向南运动的趋势,可能是走滑错动的端部拉张变形所致。距离震中150 km以内的站点均能反映出cm级的位移;从距离震中200 km开始,如LAJA、YUSH等站,同震位移快速衰弱,只能反映出mm级的位移;对于距离震中300 km的测站,如YANH、GERM、JZHA等,不能反映出明显的同震位移,可认为这些远场测站受到此次同震的影响偏小。综上,本次玛多MW7.4强震的同震影响集中在震中距300 km的区域范围内。
2 动态数据处理与同震动态波形动态数据处理的精度通常取决于站点间的距离,站点距离太远会使解算精度下降;但同时也要保证站点稳定,不受同震的影响或影响较小。综合考虑之下,选择距离震中370 km的BEXN站作为参考站。采用离震中最近、静态解算位移量最大的7个测站(BUDR、GAND、HSHX、JDUO、KANQ、WENQ、XRID)的高频观测数据(1 s)进行解算,由于MADU站在发震时的13 s内仅接收到1颗卫星的信号,无法得到有效的动态坐标,故解算时不考虑该站。以UTC 2021-05-21 18:00为初始历元起点,卫星星历采用IGS发布的sp3文件,解算间隔设置为1 s,参考框架为ITRF2014,采用单历元长基线解算模式,将上节中网平差后的静态结果输入为概略先验坐标,得到站心坐标系下的水平分量动态位移波形(图 2),震前水平方向RMS约为1 cm。由于动态解算存在一定波动性,采用震前震后平滑状态下各100 s内的平均坐标值,定义水平位移
从图 2看出,测站记录到了清晰的同震位移波形。GCMT给出的发震时刻为UTC 18:04:29,在震后11 s JDUO站首次产生明显的峰谷变化,随后各个测站的位移波形显示出地震波由震中向外传播的过程,并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位移量下降,表明传播过程中伴随着地震波能量的衰减。从图 3看出,JDUO和KANQ站的震时三维运动轨迹显示出一定的逆进椭圆样式,同时伴随着水平向振荡,表明记录到了层状介质中激发的Love波和Rayleigh波。
确定测站波形的初动时刻和震中距后,可计算出地震波传播速度,结果见表 2,表中瞬时位移时刻以UTC 18:00(即动态解算起始时间)为起点,采用误差阈值法来确定每个测站的地震波初至时刻[10],其与震源发震时刻之差即为地震的传播时间。方荣新[11]假定地震到达各个测站的波速相等,基于GPS观测数据对汶川地震震中进行反演,计算得到的平均地震波速为3.939 km/s。本文得到的地震波速约2.8~4.9 km/s,与地震学估计的一维速度模型中S波速度基本一致[2]。距离震中较远的BUDR和GAND站的波速大于其他近场站,可能是破裂向东传播的方向性或者较高的破裂速度导致的。上述特征表明,地震波能量传播不仅与震中距离有关,同时也会受到地壳介质分布及震源破裂的动态效应、方向效应的影响。本文得到的S波速仅是在有限的数据中获取的估算值,当数据量足够时,依据本文的解算精度可以进一步反演出可靠的震中信息、发震时刻的波速及其随传播路径的时间变化。
Gutenberg[12]给出远场面波的峰值位移和震中距与震级之间的关系为:
$ M=\lg (A)+1.66 \lg (\varDelta)+2.0 $ | (1) |
式中,A是以μm为单位的水平峰值位移,Δ是以(°)为单位的震中距。
Fang等[13]使用3个地震实例证明了该公式对于含有近场站的GPS位移仍然是适用的。本文基于该公式获取15个震幅明显的站点的震时地表峰值位移与震中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见图 4,其中,图 4(a)表示峰值位移随震中距的衰减,图 4(b)表示在10的幂次方尺度下峰值位移与震中距之间呈斜率为-1.66的线性关系,蓝色直线的值即为拟合震级。依据上述公式,本文估计的震级区间在6.8~7.6,拟合平均震级为7.35±0.15。为了研究该经验公式估算玛多地震可靠震级所需要的时间,本文根据站点解算数据作为时间的函数,得到图 5。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后33 s内可实现震级的估算,时间主要取决于站点位置与地震波的速度。由于该估算震级的大小受数据解算质量、测站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能在70 s后稳定于一个大致的范围内。
本文基于青海省CORS网连续GPS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玛多地震同震的静态数据及动态数据进行解算,分别获取地表的同震位移场与震时地表运动状态,结果表明:
1) 位于断层北侧的近场站朝北西向运动,位于断层南侧的近场站朝南东向运动,符合左旋走滑机制,震中150 km以内的站点均能反映出cm级的同震位移。
2) 近场动态GPS时序显示出明显的地震波传播特征,估计得到的地震波速与该区位的S波速度相当,断层面东端站点估计的波速明显大于其他站点,可能与破裂方向性或者破裂速度有关。
3) 由震级经验公式估计得到震级为7.35。若进行实时估算,在震后70 s内可得到稳定的震级。
致谢: GPS数据来源于青海省CORS网,玛多地震震源机制解来源于GCMT,余震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数据处理软件为GAMIT,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
李平恩, 廖力, 奉建州, 等. 1900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应力演化与周缘强震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11): 4 170-4 188 (Li Pingen, Liao Li, Feng Jianzhou,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Evolution and Strong Earthquakes around the Bayan Har Block since 1900[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9, 62(11): 4 170-4 188)
(0) |
[2] |
王未来, 房立华, 吴建平, 等. 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1, 51(7): 1 193-1 202 (Wang Weilai, Fang Lihua, Wu Jianping, et al. Aftershock Sequence Relocation of the 2021 MS7.4 Maduo Earthquake, Qinghai,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21, 51(7): 1 193-1 202)
(0) |
[3] |
李海兵, 潘家伟, 孙知明, 等. 大陆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以青藏高原为例[J]. 地质学报, 2021, 95(1): 194-213 (Li Haibing, Pan Jiawei, Sun Zhiming, et al. Continental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A Case Study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21, 95(1): 194-213)
(0) |
[4] |
Li D W. Temporal-Spatial Structure of Intraplate Uplif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0, 84(1): 105-134 DOI:10.1111/j.1755-6724.2010.00174.x
(0) |
[5] |
刘雷, 李玉江, 朱良玉, 等. 1947年达日M7.7地震对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7): 2 221-2 231 (Liu Lei, Li Yujiang, Zhu Liangyu, et al. Influence of the 1947 Dari M7.7 Earthquake on Stress Evolution along the Boundary Fault of the Bayan Har Block: Insight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21, 64(7): 2 221-2 231)
(0) |
[6] |
徐志国, 梁姗姗, 张广伟, 等.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发震构造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8): 2 657-2 670 (Xu Zhiguo, Liang Shanshan, Zhang Guangwei, et al. Analysis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Madoi, Qinghai MS7.4 Earthquake on May 22, 2021[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21, 64(8): 2 657-2 670)
(0) |
[7] |
盖海龙, 姚生海, 杨丽萍, 等. 青海玛多"5·22"MS7.4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成因及意义[J]. 地质力学学报, 2021, 27(6): 899-912 (Ge Hailong, Yao Shenghai, Yang Lipi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Triggered by the "5.22" MS7.4 Earthquake in Maduo, Qinghai, and Their Significance[J].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021, 27(6): 899-912)
(0) |
[8] |
Wang M, Wang F, Jiang X, et al. GPS Determined Coseismic Slip of the 2021 MW7.4 Maduo, China, Earthquak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21, 228(3): 2 048-2 055 DOI:10.1093/gji/ggab460
(0) |
[9] |
李志才, 丁开华, 张鹏, 等. GNSS观测的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MW7.4)同震形变及其滑动分布[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0): 1 489-1 497 (Li Zhicai, Ding Kaihua, Zhang Peng, et al.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2021 MW7.4 Madoi Earthquake from GNSS Observation[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21, 46(10): 1 489-1 497)
(0) |
[10] |
王俊. GPS实时相对定位及其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D]. 武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3 (Wang Jun. GPS Real-Time Relative Positio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D]. Wuhan: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EA, 2013)
(0) |
[11] |
方荣新. 高采样率GPS数据非差精密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0 (Fang Rongxin. High-Rate GPS Data Non-Difference Precise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on Seismology[D]. Wuhan: Wuhan University, 2010)
(0) |
[12] |
Gutenberg B. Amplitudes of Surface Waves and Magnitudes of Shallow Earthquake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5, 35(1): 3-12 DOI:10.1785/BSSA0350010003
(0) |
[13] |
Fang R X, Shi C, Song W W, et al.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Using GPS Displacement Waveforms from Real-Time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4, 196(1): 461-472
(0) |
2.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465 Xueyuan Street, Sanhe 065201, China;
3.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 13 Huanghe Road, Xining 810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