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 西安市友谊东路334 号, 710054
GNSS技术可以便捷地提供高精度、大尺度的定量地壳形变信息,被广泛用于现今地壳形变和地震危险性研究[1-2]。川滇地区断层分布广泛、地震活动频繁,是我国地壳形变非常活跃的区域之一,给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稳定运行带来影响。
2021-05-21云南省漾濞县(25.67°N,99.87°E)发生M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地震最高烈度为Ⅷ度,Ⅵ度及以上区域面积约6 600 km2,对当地群众造成较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3]。本文采用不同解算模式和计算方案解算云南漾濞附近的GNSS基准站2021-05-21前后几天连续观测数据,确定本次震区基准站同震形变的大小及影响范围,并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对比验证。该研究对利用GNSS基准站分析破裂滑动分布反演具有参考价值。
1 GNSS基准站数据情况收集漾濞地震周边长期稳定运行的10个陆态网和国家站、5个省级基准站doy139~143的观测数据,站点分布如图 1所示。处理GNSS基准站数据时,动态PPP解算采用PRIDE PPP-AR[4]软件,静态解算采用GAMIT 10.70/GLOBK 5.31软件。
采用武汉大学PRIDE PPP-AR软件,使用武汉大学提供的混合精密星历、混合精密钟差、相位偏差、地球自转参数ERP文件等产品对基准站地震当天(doy141)的1 Hz高频数据进行解算,具体解算策略如表 1所示。
以地震时刻为界,将数据分为2段进行处理,震前数据为doy139~141(震前),震后数据为doy141(震后)~143。IGS站设置约束为0.05 m、0.05 m、0.10 m,分别解算ITRF2014参考框架(历元2021.386)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下坐标。其他主要解算设置如表 2所示。
本文采用2组解算方案进行计算。
方案1 采取逐级控制的原则,以中国及周边IGS站为起算点解算大理周边陆态网站点坐标,根据平差结果,分析地震前后陆态网站点稳定性;再以陆态网站点为基准站起算,解算大理地区的GNSS基准站,平差处理得到ITRF2014参考框架和CGCS2000下的坐标成果。
方案2 采用联合解算的原则,分别在ITRF2014参考框架和CGCS2000下,以中国及周边IGS站为起算点解算大理地区的GNSS基准站;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再以IGS站和离震中较远的基岩站作为起算点,求解震中附近的GNSS基准站坐标。
2.2.1 方案1结果1) 起算点稳定性分析。选定长期稳定运行的9个IGS站(BJFS、SHAO、WUHN、LHAZ、IISC、KIT3、PIMO、ULAB、URUM)和大理州以外地区7个陆态网站(震中距>120 km)数据进行解算,基线解算时对9个IGS站进行松弛约束,按照震前、震后分段解算,得到7个陆态网站点坐标成果(表 3)。
从表 3可以看出,7个陆态网站点解算结果坐标差异极小,未受到本次云南漾濞地震的影响,说明陆态网站点距离震中较远,站点稳定,数据质量可靠,可以作为云南大理地区GNSS基准站的起算点。
2) 基线精度。统计在ITRF2014参考框架和CGCS2000下分别解算的震前、震后的基线精度,结果如表 4所示。可以看出,2种框架下震前、震后基线解算精度较高且基本一致,解算结果可靠。
3) 坐标精度。统计在ITRF2014参考框架和CGCS2000下平差得到的震前、震后坐标成果精度,结果如表 5所示。可以看出,逐级控制方案震前、震后各站点平差后坐标精度相当,说明解算和平差结果正确可靠,静态解算结果可以作为分析基准站形变的数据基础。
1) 起算点稳定性分析。首先在基线解算时将IGS站进行松弛约束,按照震前、震后分段解算。分别在ITRF2014参考框架和CGCS2000下进行平差,以方案1中9个IGS站为约束,求解YNYS、YNYL、NJIA三个距震中较远的基岩站在地震前后的坐标变化,结果如表 6所示。可以看出,3个基岩站平面坐标差异均在4 mm以内;YNYL和NJIA站因部分数据可用历元较少,高程精度略差,但也均在6 mm以内,表明这3个基岩站未受到本次云南漾濞地震的影响。为进一步检验其稳定性,利用PPP动态解算采样率为1 Hz的高频数据,得到YNYS、YNYL、NJIA三个基岩站在地震当天的坐标变化,限于篇幅,仅给出YNYL站结果(图 2,蓝色竖线为地震发生时刻,下同)。可以看出,YNYL站稳定性较好。
静态和动态解算结果都显示,上述3个基岩站均未受到此次地震的影响,站点稳定,数据质量可靠,可以作为漾濞震中附近其余5个GNSS基准站的起算点。
2) 基线精度。本方案最终以9个IGS站和3个基岩站数据进行联合解算。由表 7可知,2种框架下地震前后基线解算结果基本一致,相邻点基线水平方向优于1.2 mm,高程方向优于5.5 mm。
3) 坐标精度。分别统计2种框架下平差得到的震前、震后坐标成果精度,结果如表 8所示。可以看出,地震前后各站点平差后坐标精度相当,可为形变分析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GNSS动态解算结果表明,距震中最近(5.3 km)的YABI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同震位移,其中E方向为30.3±4.5 mm,N方向为-13.6±5.7 mm,U方向为17.7±10.5 mm(图 3);其他站点未记录到明显的同震位移信号。
方案1(表 9)的结果表明,YABI和XIAG站的水平方向位移显著。其中,在ITRF2014参考框架下,YABI站向东变化39.6±1.1 mm,向南变化26.4±1.0 mm;XIAG站向东变化11.9±1.3 mm,向南变化1.2±1.2 mm。在CGCS2000下,YABI站向东变化40.2±1.1 mm,向南变化26.5±1.0 mm,水平方向变化48.1 mm(最大站点位移);XIAG站向东变化12.0±1.3 mm,向南变化1.2±1.2 mm,水平方向变化12.0 mm。
方案1的优点是各站点的基线距离较为均匀统一,避免了长短边混合,可确保解算精度和可靠性,同时也可避免因IGS站距离震区较远带来的长距离解算误差,而且能验证结果的准确性,还获取了震区基准站在CGCS2000下的坐标变化量,便于灾后测绘基准的恢复重建;缺点是需要解算的基准站较多,在地震发生后对各类数据的实时推送要求较高。
方案2(表 10)的结果也表明,YABI和XIAG站在水平方向位移显著,其他站点位移较小。其中,在ITRF2014参考框架下,YABI站向东变化38.2±1.1 mm,向南变化25.6±1.0 mm;XIAG站向东变化10.7±1.3 mm,向南变化0.2±1.1 mm。
方案2的优点是需要的数据较少,地震后可以第一时间开展形变计算,同时采用稳定基岩站作为短边进行误差控制,可以更有效地保证解算精度;缺点是必须对起算的基岩站变化进行详尽可靠的分析。
本文采用静态解算和PPP动态解算2种方式分别检验震区附近基岩站在地震当天的坐标变化,从而确定有效起算点,其水平方向变化如图 4所示。可以看出,不同框架下2组方案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本次解算分析结果正确可靠。震中附近的YABI和XIAG站水平方向位移显著,主要表现为东南方向右旋走滑运动特征;震区内各站点在高程方向无显著位移变化,地震主要影响区域为震中附近50 km左右,这与文献[3, 5-6]的研究结果一致。
1) GNSS动态解算结果表明,距震中最近的YABI站在地震后向东移动30.3±4.5 mm,向南移动13.6±5.7 mm,其余站点无显著位移变化。但受快速星历、钟差以及实时数据流质量等影响,动态解算精度受到一定限制,与静态计算结果存在差异,不过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地震发生过程中基准站的瞬时位移。
2) GNSS静态计算考虑了坐标框架、站点间距、起算点稳定性、数据获取时效性等因素,并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ITRF2014参考框架下,YABI基准站(楼顶)在地震后向东移动39.6±1.1 mm,向南移动26.4±1.0 mm;XIAG站(基岩)向东移动11.9±1.3 mm,向南移动1.2±1.2 mm,主要表现为东南方向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其余站点无显著位移变化。
3) 漾濞地震主要影响区域为震中附近约50 km。
[1] |
Zheng G, Wang H, Wright T J, et al.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Zone from 25 Years of GPS Measuremen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7, 122(11): 9 290-9 312 DOI:10.1002/2017JB014465
(0) |
[2] |
Wang M, Shen Z K. 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of Continental China Derived from GPS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20, 125(2)
(0) |
[3] |
张克亮, 甘卫军, 梁诗明, 等. 2021年5月21日MS6.4漾濞地震GNSS同震变形场及其约束反演的破裂滑动分布[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7): 2 253-2 266 (Zhang Keliang, Gan Weijun, Liang Shiming, et 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21 May 21, MS6.4, Yangbi Earthquake Derived from GNSS Observat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21, 64(7): 2 253-2 266)
(0) |
[4] |
Geng J H, Chen X Y, Pan Y X, et al. A Modified Phase Clock/Bias Model to Improve PPP Ambiguity Resolution at Wuhan University[J]. Journal of Geodesy, 2019, 93(10): 2 053-2 067 DOI:10.1007/s00190-019-01301-6
(0) |
[5] |
雷兴林, 王志伟, 马胜利, 等. 关于2021年5月滇西漾濞MS6.4地震序列特征及成因的初步研究[J]. 地震学报, 2021, 43(3): 261-286 (Lei Xinglin, Wang Zhiwei, Ma Shengli,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May 2021 MS6.4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 Yunnan, China[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21, 43(3): 261-286)
(0) |
[6] |
刘俊清, 甘卫军, 王光明, 等.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地震矩张量及发震构造[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12): 4 475-4 487 (Liu Junqing, Gan Weijun, Wang Guangming, et al. Seismic Moment Tensor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Yangbi MS6.4 Earthquake Sequence on May 21, 2021 in Yunna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21, 64(12): 4 475-4 487)
(0) |
2. Geodetic Data Processing Centre, MNR, 334 East-Youyi Road, Xi'an 71005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