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市莲花池西路28号,100830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最早由各省市的测绘部门组织建设并提供服务,随着“互联网+”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目前我国已出现了多家覆盖全国的商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包括2016年推出的千寻位置、2020-07推出的六分科技和2020-10推出的中国移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其中千寻位置提供的网络RTK是国内最早的商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有学者对其服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1-3]。
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网络RTK服务性能对于高精度“北斗+”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未有对其较系统的比较分析。本文从3家网络RTK服务提供商对北斗三号新卫星和新信号的支持情况、北斗原始观测值的数据质量及高精度定位性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给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RTK用户提供使用建议。
1 北斗原始观测数据质量分析指标本文选取数据完整率、多路径误差、信噪比、周跳比这4项指标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北斗原始观测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各指标的具体含义为:
1) 数据完整率为实际观测历元数与理论观测历元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 \alpha = \frac{{{N_i}}}{{{N_0}}} \times 100\% $ | (1) |
式中,α为数据完整率,Ni为实际观测历元数,N0为理论观测历元数。
2) 多路径误差MPij为观测信号第i频率相对于第j频率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MPij的值越小,抗多路径效应的能力越强。MPij的计算公式如下:
$ {\rm{M}}{{\rm{P}}_{ij}} = {P_i} - \left( {1 + \frac{2}{{\alpha - 1}}} \right){\varphi _i} + \left( {\frac{2}{{\alpha - 1}}} \right){\varphi _j} $ | (2) |
式中,Pi为第i频率上的伪距观测值,φi、φj分别为第i和第j频率上的相位观测值,α为第i和第j频率fi、fj之比的平方,即α=(fi/fj)2。
3) 信噪比(SNR)为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之间的比率,SNR越高,信号质量越好。SNR可以从观测文件中直接获取。
4) 周跳比是反映周跳情况的指标,公式如下:
$ o/{\rm{slip }} = \frac{{{\rm{num}}\_{\rm{of}}\_{\rm{all}}}}{{{\rm{num}}\_{\rm{of}}\_{\rm{slip}}}} $ | (3) |
式中,o/slip表示观测值数num_of_all和周跳数num_of_slip的比值,比值越小,周跳情况越严重。
2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RTK服务原始数据采集方案本文通过自编Ntrip客户端软件获取千寻位置、六分科技及中国移动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RTK服务的原始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网络RTK服务都提供了多个挂载点,每个挂载点对北斗卫星系统和观测值信号的支持能力不一样。为保证数据分析的一致性,本文选取官方推荐的挂载点,分别为AUTO(千寻位置)、RTCM32_GRECJ2(六分科技)、RTCM33_GRCE(中国移动),且均选择CGCS2000坐标框架对应的端口号。
依据Ntrip协议客户端与服务端的交互逻辑,在2021-07-21~22以31°00′58.345″、109°27′55.891″模拟用户近似坐标,分别实时接收8~9 h的网络RTK服务原始数据,并按照RTCM V3.3给定的标准格式进行解码。由文献[2-4]可知,目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虚拟格网模式,而非传统虚拟基站模式,因此本文实际采集的3个基准站数据是距用户坐标最近的虚拟格网点的虚拟观测数据,具体采集情况如表 1所示。由表可见,3家系统返回的虚拟格网点与用户的距离小于58.4″ N、56.0″ E(约2.4 km),千寻位置与中国移动虚拟格网点的椭球高差仅为4.2 cm,而与六分科技的椭球高差为779.808 m。
相较于GPS、GLONASS和Galileo系统相对固定的星座和信号结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遵循逐步建设、逐步完善的发展规律。由于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的正式宣布时间(2012-12)远早于3家网络RTK服务提供商的成立时间,这3家提供商的网络RTK服务支持所有北斗二号卫星(C01-C16)。但是针对2020-07正式宣布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5-6],这3家提供商的支持能力各有不同。表 2为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对北斗卫星的支持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原始RTCM数据的解析以标准RTCM V3.3协议为准[7],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标准协议的基础上自定义数据类型,例如北斗三号新信号B1C、B2a均不包括在本文分析中;本文对原始北斗观测值的字符标识以标准RINEX 3.04协议为准[8]。由表 2可知:1)北斗三号卫星共30颗,包括24颗M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3颗GEO卫星,其中千寻位置除C59、C60、C61三颗GEO卫星外共支持27颗卫星,六分科技除C61外共支持29颗卫星,中国移动仅支持C19~C30、C32~C37共18颗MEO卫星;2)从信号类型来看,千寻位置和中国移动支持3个频率的伪距、相位和信噪比观测值,而六分科技仅支持B1和B3两个频率的伪距、相位和信噪比观测值;3)从具体的信号频率来看,对于北斗二号卫星,千寻位置和中国移动支持B1I+B2I+B3I,六分科技支持B1I+B3I;对于北斗三号卫星,3家服务提供商均支持B1I+B3I。
利用本文提供的数据完整率、多路径误差、信噪比、周跳比4项指标计算公式得到3家网络RTK服务提供商的基准站北斗数据质量(表 3和图 1)。结果表明:1)3家服务提供商的北斗数据完整率均为100%;2)六分科技不支持第二频率,故没有MP2和SNR2指标,3家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北斗数据多路径误差都不超过0.13 m;3)3家服务提供商的信噪比为43.84~48.13 dB;4)中国移动的周跳比最低,小于千寻位置和六分科技。
取2021-07-22采集的数据,按照2种解算模式对3家系统的定位性能进行分析:1)从控制测量应用的角度出发,按照单基线解算模式计算3个虚拟基站之间的基线向量,并统计闭合差等指标;2)从变形监测应用的角度出发,将3个虚拟站数据分别模拟为基准站和监测站,按照单历元RTK模式解算,选取该虚拟站对应的RTCM 1005报文中的虚拟格网坐标作为定位结果的参考。以上2种解算模式均采用B1I单频信号,且设置了BDS-2和BDS-2+3进行对比分析实验。
3.3.2 单基线解算结果表 4为3个虚拟基准站之间基线向量组成的闭合差统计结果,其中闭合环长度为8.19 km,基于BDS-2观测数据的闭合差为10.2 mm,相对误差为1.24×10-6;基于BDS-2+3观测数据的闭合差为13.3 mm,相对误差为1.62×10-6。
如表 5所示,本文共进行6组单历元RTK解算实验,取全时段最后30个历元的结果,分别统计定位误差的标准差STD和平均值mean。图 2为这6组定位结果误差的标准差和平均值,结果表明:1)3个虚拟站之间的RTK误差STD水平向均小于3 mm,垂直向均小于9 mm,且BDS-2+3的稳定性优于BDS-2;2)3个虚拟站之间RTK定位误差均值存在cm~dm级的系统性偏差,其中六分科技和中国移动虚拟站的解算组合RTK误差均值最大,水平向高达13.67 cm,垂直向高达47.28 cm。这是六分科技虚拟格网点与中国移动虚拟格网点的高差高达779.766 m所致(表 1),在这种大高差情形下存在较大的双差对流层残差,进而会引起定位结果的系统性偏差,特别是在高程方向[9],这同样也能解释千寻位置和六分科技之间在高程方向存在的44.80 cm偏差。因此,在利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进行高精度定位作业时,建议不要使用不同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以避免不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带来的定位结果偏差。
本文深入研究千寻位置、六分科技和中国移动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分别采集了2021-07-21~22内8~9 h的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1) 千寻位置和中国移动支持BDS-2三频信号(B1I、B2I、B3I)和BDS-3双频信号(B1I、B3I),六分科技支持BDS-2和BDS-3双频信号(B1I、B3I)。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都能提供100%的北斗数据完整率,六分科技的多路径误差和信噪比指标最优,千寻位置的周跳比指标最优。
2) 单基线解算结果表明,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虚拟基站组成的闭合环相对误差均小于2×10-6。单历元RTK解算结果表明,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均能提供水平向优于3 mm、垂直向优于9 mm的内符合精度,但不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之间存在cm~dm级的定位结果系统性偏差,因此不建议在单历元RTK作业时使用不同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结论是基于2021-07-21~22采集数据得到的。随着各服务提供商对BDS-3新卫星/新信号兼容性的升级及虚拟格网生成算法的优化,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有望减小,并最终实现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共享。
[1] |
张艳红, 张鹏, 吴辉, 等. 基于RTK的低成本GPS+BDS接收机设计与性能分析[J]. 测绘通报, 2018(11): 1-6 (Zhang Yanhong, Zhang Peng, Wu Hui, et 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ow Cost GPS+BDS Receiver Based on RTK[J].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8(11): 1-6)
(0) |
[2] |
Chen X Y, Ouyang C H, Shi J B. 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VRS) Coordinate's Pattern of Qianxun 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C]. 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Conference(CSNC) 2018 Proceedings, Harbin, 2018
(0) |
[3] |
李立弘, 史俊波, 欧阳晨皓. 虚拟格网技术对网络RTK动态定位的影响分析[J]. 测绘通报, 2020(5): 115-118 (Li Lihong, Shi Junbo, Ouyang Chenhao. Analysis of Virtual Grid Technology Impact on Dynamic Positioning of Network RTK[J].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20(5): 115-118)
(0) |
[4] |
刘一, 谷守周, 秘金钟, 等. 虚拟格网化的BDS/GPS位置差分方法研究[J]. 测绘通报, 2019(1): 13-17 (Liu Yi, Gu Shouzhou, Bei Jinzhong, et al. Research on Virtual Gridized BDS /GPS Position Difference Method[J].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9(1): 13-17)
(0) |
[5] |
Shi J B, Ouyang C H, Huang Y S, et al. Assessment of BDS-3 Global Positioning Service: Ephemeris, SPP, PPP, RTK, and New Signal[J]. GPS Solutions, 2020, 24(3): 1-14
(0) |
[6] |
肖健, 史俊波, 欧阳晨皓, 等. 2019~2020年北斗三号广播星历长期性能分析[C].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南昌, 2021 (Xiao Jian, Shi Junbo, Ouyang Chenhao, et al. Long-Ter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BDS-3 Broadcast Ephemeris in 2019 to 2020[C]. The 12th Annual 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Conference, Nanchang, 2021)
(0) |
[7] |
RTCM Special Committee No. 104. RTCM Standard 10403.3-Differential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Services Version 3[Z]. Arlington: Radio Technical Commission for Maritime Services, 2016
(0) |
[8] |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 The Receiver Independent Exchange Format Version 3.04[Z]. RINEX Working Group and Radio Technical Commission for Maritime Services Special Committee 104(RTCM-SC104), 2018
(0) |
[9] |
蒋俊儒, 陶庭叶, 高飞. 一种提高大高差短基线精度的方法[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 36(4): 319-322 (Jiang Junru, Tao Tingye, Gao Fei. A Method for Increasing Precision of Short Baseline with Large Height Difference by Using Semi-Parametric Model[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 36(4): 319-322)
(0) |
2. National Geomatics Center of China, 28 West-Lianhuachi Road, Beijing 10083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