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于2012年完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实现对亚太地区的覆盖,并计划于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2]。截至2017-09,BDS在轨卫星共20颗,用户可接收的卫星约14颗,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6颗倾斜轨道(IGSO)卫星以及3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由于当前的BDS系统(BD2)只实现了对亚太地区的覆盖,因此相关研究都集中在对中低纬地区定位性能的评估,而对高纬度甚至南北极定位性能的评估较为有限。在南/北极地区,当前的BDS导航系统(BD2)及全部建成后的BDS系统能否实现定位,相比GPS系统的定位性能如何,仍有待测试与研究[3]。
本文基于BD2、BDS、GPS的星座结构,仿真计算BD2、BDS、GPS及其组合系统在南/北极的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等指标,为在南北极地区构建合理的导航定位方案提供参考。
1 评估方法与内容本文仅选取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作为指标,对BD2、BDS、GPS及其组合系统在南北极地区的定位性能进行分析[4-5]。
可见卫星数是接收机在一定的高度角下能够观测到的卫星个数。卫星的可用性与空间分布直接影响定位的精度,对于单系统而言,至少需要4颗可见卫星才能实现定位。
卫星的空间几何构型可通过卫星星座和观测站的位置计算得到,一般可以用精度衰减因子(DOP)来表示。DOP值与卫星星座的位置、可见卫星数目、空间卫星的几何分布有关,包括几何精度因子(GDOP)、位置精度因子(PDOP)、平面精度因子(HDOP)、高程精度因子(VDOP)、时间精度因子(TDOP)等,其中PDOP值直接反映卫星空间几何构型对定位精度的影响,PDOP值越小,空间几何构型强度越好,定位精度越高[6-7]。
本文以PDOP值为基础,将在标准单点定位时用户的位置定位精度表示为UERE×PDOP,UERE表示用户等效距离误差[8-9]。相关文献[10-12]表明,BDS系统GEO、IGSO、MEO的用户等效距离误差分别为11.0 m、8.0 m、8.0 m,GPS卫星的等效距离误差为5.0 m。
2 南/北极地区BDS基本定位性能分析 2.1 BDS星座结构截至2017-09,BD2在轨卫星共20颗,其中14颗可被地面接收机接收到,包括5颗GEO卫星(C1、C2、C3、C4、C5)、6颗IGSO卫星(C6、C7、C8、C9、C10、C13)和3颗MEO卫星(C11、C12、C14)。完整的BDS系统由5颗GEO、3颗IGSO、27颗MEO组成,其星座参数如表 1所示[11]。
在计算和分析时,对BD2、GPS星座选用2017-09-01的两行轨道星历(two line element,TLE)数据,BDS星座结构由表 1中参数得到。设置仿真时间为3 d,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采样间隔为60 s,共4 320个历元。完整的BDS星座星下点轨迹如图 1所示。
图 1中,5颗GEO卫星位于赤道上空,其星下点轨迹相对地球静止不动,GEO卫星实现了对中国大陆区域的多重覆盖;形如8字形的细实线为3颗IGSO卫星的星下点轨迹,IGSO卫星既充分利用了GEO卫星的优点又克服了在高纬度地区低仰角的问题;介于55°N~55°S之间的细实线为MEO卫星的星下点轨迹,其轨迹与GPS卫星一致[12]。
2.2 南北极科考站点定位性能分析在南/北极地区分别选取黄河站(78°55'N,11°56'E)、昆仑站(80°25'S,77°06'E)、长城站(62°13'S,58°55'W)、中山站(69°22'S,76°22'W)进行单站点性能分析,计算各站点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如表 2、图 2~图 5所示。
由图 2、图 3可知,在4个站点中,GPS与BDS的可见卫星数基本相同(约11颗),GPS/BDS组合则达22颗左右,BD2对黄河站、昆仑站、长城站的可见卫星数均少于4颗,无法达到导航定位的条件;BDS相比BD2系统在黄河站、昆仑站、长城站、中山站的可见卫星数分别提高215.37%、194.37%、400%、98.90%,BDS与GPS的可见卫星数基本相同,但在中山站GPS比BDS减少约25 %,GPS/BDS组合后的可见卫星数相对单BDS、单GPS提高100 %左右。
由图 2、图 4可知,BD2在长城站的PDOP值为2.0~6.0,仍能实现导航定位功能,但在长城站的大部分历元无法实现解算;GPS/BDS组合在各站点的PDOP值优于1.20,波动较为平缓,而GPS/BD2组合在长城站的PDOP均值最小(约为1.11),在其他站点的PDOP均值也都优于2.0。GPS/BD2组合使得各站点的PDOP均值大幅度减小,相对单BD2系统减小80%~94%,相对单GPS、单BDS减小24%~44%、26%~33%,卫星的空间几何构型有明显改善。
由图 2、图 5可知,在各站点,GPS/BDS组合系统的定位精度均优于7.0 m,GPS/BD2组合系统的定位精度在7.0~8.0 m,GPS/BD2组合使得定位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相对BD2提升86%~95%,GPS/BDS组合相对单GPS、单BDS定位精度提升19%~26%、42%~50%;单BDS系统在黄河站、昆仑站、中山站的波动幅度较大,单BD2系统在黄河站、昆仑站、中山站只能实现短时间的定位,且定位精度较差,这是由于GEO卫星分别定于58.75°E、80°E、110.5°E、140°E、160°E,IGSO卫星的星下点轨迹处于70°~140°E之间,随着纬度接近赤道,可观测到的可见卫星数逐渐增多,昆仑站、中山站的条件相对较好,而长城站、黄河站GEO卫星无法观测到,IGSO卫星可见的时间较少,从而导致PDOP值较大、定位精度较差。
2.3 南北极区域整体定位性能分析统计表明,在同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下,南北极地区的卫星可见规律相似[13],因此只对北极圈(60°~90°N)范围进行覆盖分析。北极圈内BD2、BDS、GPS、GPS/BD2、GPS/BDS系统的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如图 6~图 8所示。
由图 6可知,BD2在北极圈内大范围的平均可见卫星数少于4颗,无法满足定位的基本条件;BDS系统在60°~75°N、90°~135°E的可见卫星数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北极圈内的可见卫星数均处于9~17颗,在某些BD2无法满足定位条件的地区BDS可见卫星数达到11~12颗;GPS系统在北极圈内的可见卫星数分布较为均匀,基本有12颗卫星可见;GPS/BDS组合系统在60°~80°N、90°~135°E的高纬度地区,可见卫星数仍有29~30颗,北极圈内的可见卫星数均在23颗以上。组合系统增加了卫星的可用性,使得定位精度大幅提高。
由图 7可知,BD2在60°~75°N、90°~135°E的高纬度地区由于存在部分IGSO与GEO卫星的覆盖,PDOP值仍能达到2.2~2.3,且PDOP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北极圈大部分地区PDOP值都大于6.0,定位精度较差;BDS系统在整个北极圈内PDOP都处于1.0~1.4,相比BD2系统有较大的减小;GPS系统在60°~65°N的PDOP值在1.2左右,而在65°~90°N处为1.4左右;GPS/BDS系统组合后的PDOP值在0.8~1.0之间;在北极圈内,GPS系统与BDS系统的PDOP值基本相同,但GPS系统的PDOP值变化幅度更加均匀,而BDS系统则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
由图 8可知,BD2系统只有在60°~65°N、90°~135°E其定位精度最高(约21.0 m),随着纬度的增加定位精度逐渐变差,大部分地区的定位精度都大于30.0 m;BDS系统在北极圈内的定位精度可达5.0~7.0 m,在60°~75°N、70°~140°E其定位精度最高可达5.0 m左右,并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相比BDS系统,GPS系统在北极圈内的定位精度值变化较小,基本在7.0~8.0 m,GPS/BDS组合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5.0 ~6.0 m。
2.4 单系统与组合系统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随经纬度变化分析通过对北极圈(60°~90°N)内BD2、BDS、GPS、GPS/BD2、GPS/BDS系统的定位分析,统计区域内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随经纬度的变化,如图 9~图 11所示。
由图 9可知,无论经度还是纬度如何变化,GPS/BDS组合的可见卫星数最多,可达到25颗以上;BD2系统的可见卫星数最少,在部分地区少于4颗,无法满足定位的条件。GPS与BDS的可见卫星数目基本相同,BDS相对于GPS系统的可见卫星数变化更为平缓,说明BDS系统在极地可见卫星数在空间的分布更加均匀。
由图 10可知,BD2系统的PDOP值随经纬度的变化幅度较大,PDOP值都大于10.0。GPS与BDS系统的PDOP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在1.0~1.5之间,但GPS系统相比BDS系统要大。BDS因其CEO卫星与IGSO卫星的局域增强作用,在60°~75°N、70°~150°E范围内的PDOP值分布明显优于GPS系统,这在GPS/BDS、GPS/BD2组合系统中也得到了体现。GPS/BDS组合的PDOP值分布优于GPS/BD2系统,同时GPS/BDS组合PDOP值的变化更加平缓,说明GPS/BDS组合系统可以很好地抑制单一系统PDOP值随经纬度变化的波动异常。
由图 11可知,各单一系统和组合系统定位精度随经纬度的变化趋势与PDOP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D2在北极区域内的定位精度较差,基本处于50~150 m,BDS、GPS及其组合后的定位精度均值分别为7.39 m、11.14 m、5.92 m,BDS系统在极地的定位精度明显优于GPS系统,且BDS系统的波动幅度更加平缓,表明BDS相对GPS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对70°~150°E之间的区域实现了重点覆盖。
3 结语本文仿真计算了BD2、BDS、GPS、GPS/BD2、GPS/BDS各系统在单站点与北极圈整体范围的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等评估指标,得出以下结论:
1) BD2在南北极地区的覆盖性能有限,大多数时刻的可见卫星数少于4颗;GPS系统在极地的可见卫星数为12颗左右,PDOP均值为1.2~1.4,定位精度优于8.0 m;建设完成的BDS系统在极地的定位性能与GPS系统相当,在靠近60°~75°N、70°~140°E的区域内甚至优于GPS系统。
2) GPS/BDS组合后的定位系统相对单GPS、BDS、BD2系统的定位性能有了大幅提升,可见卫星数均值分别大于23颗、PDOP值优于1.0、定位精度优于6.0 m,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极地导航时应考虑多GNSS系统的联合使用。
3) BD2系统的PDOP、定位精度随经纬度的波动幅度较大,某些区域呈现出极值现象;BDS与GPS系统的PDOP、定位精度随经纬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且数值基本一致,其PDOP值均优于1.5、定位精度均优于11.2 m,BDS因其CEO、IGSO卫星的局域增强作用,在60°~75°N、70°~150°E范围内的定位精度明显优于GPS系统,这在GPS/BDS、GPS/BD2组合系统中也有所体现。
[1] |
杨元喜, 李金龙, 徐君毅, 等.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球PNT用户的贡献[J]. 科学通报, 2011, 56(21): 1 734-1 740 (Yang Yuanxi, Li Jinlong, Xu Junyi, et al. Contribution of the Compass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to Global User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21): 1 734-1 740)
(0) |
[2] |
杨元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贡献与挑战[J]. 测绘学报, 2010, 39(1): 1-6 (Yang Yuanxi. Progress, Contribution and Challenges of Compass/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J]. Acta Geodaetic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2010, 39(1): 1-6)
(0) |
[3] |
刘根友, 郝晓光, 陈晓峰, 等. 对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向北扩散星座方向的探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5): 115-119 (Liu Genyou, Hao Xiaoguang, Chen Xiaofeng, et al. On Constellation Scheme of 2nd Generation of 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for Northword Extending Coverage Range[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07, 27(5): 115-119)
(0) |
[4] |
郁聪冲, 边少锋. 现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用性分析[J]. 海洋测绘, 2012, 32(5): 74-76 (Yu Congchong, Bian Shaofeng. Usability Analysis of 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t the Present Stage[J]. Hydrographic Surveying and Charting, 2012, 32(5): 74-76 DOI:10.3969/j.issn.1671-3044.2012.05.022)
(0) |
[5] |
栗广才, 吴江飞, 刘卫华, 等. GNSS多星座组合导航系统性能提升量化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 36(5): 419-424 (Li Guangcai, Wu Jiangfei, Liu Weihua,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GNSS Multi-Constellation Integrated Navigation[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 36(5): 419-424)
(0) |
[6] |
赵立都, 胡川, 冯晓. BDS卫星可用性评估[J]. 全球定位系统, 2017, 42(4): 10-14 (Zhao Lidu, Hu Chuan, Feng Xiao. Availability Assessment of BDS Satellite[J]. GNSS World of China, 2017, 42(4): 10-14)
(0) |
[7] |
赵立都, 张双成, 范丽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播星历精度分析[J]. 测绘科学, 2017, 42(9): 158-162 (Zhao Lidu, Zhang Shuangcheng, Fan Lihong. Error Analysis of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roadcast Ephemeris[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7, 42(9): 158-162)
(0) |
[8] |
张天桥, 王宏兵, 牛飞. 北斗区域系统PDOP可用性状态更新与仿真分析[J]. 无线电工程, 2017(2): 52-56 (Zhang Tianqiao, Wang Hongbing, Niu Fei. State Updates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PDOP Availability for Beidou Regional System[J]. Radio Engineering, 2017(2): 52-56 DOI:10.3969/j.issn.1003-3106.2017.02.13)
(0) |
[9] |
高为广, 苏牡丹, 李军正, 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性能评估[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 37(11): 1 352-1 355 (Gao Weiguang, Su Mudan, Li Junzheng, et al.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J].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2, 37(11): 1 352-1 355)
(0) |
[10] |
肖乐杰, 孙付平, 李亚萍, 等. IGSO/GEO卫星对北斗系统导航性能的贡献分析[J]. 全球定位系统, 2016, 41(3): 16-20 (Xiao Lejie, Sun Fuping, Li Yaping, et al. The Navig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GSO/GEO Satellite of Beidou[J]. GNSS Word of China, 2016, 41(3): 16-20)
(0) |
[11] |
杨鑫春, 徐必礼, 胡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性能分析[J]. 测绘科学, 2013, 38(2): 8-11 (Yang Xinchun, Xu Bili, Hu Yang. Performance Research of Constellation for COMPASS[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3, 38(2): 8-11)
(0) |
[12] |
李彬, 李征航, 刘万科. COMPASS/GPS/GLONASS系统组合在中国区域的仿真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 33(6): 94-97 (Li Bin, Li Zhenghang, Liu Wank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Combined System of COMPASS/GPS/GLONASS in China Region[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3, 33(6): 94-97)
(0) |
[13] |
周润杨, 陈明剑.极地BDS导航定位覆盖能力分析[C].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上海, 2017 (Zhou Runyang, Chen Mingjian. Analysis on the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Covering Performance of BDS in Polar Region[C]. The 8th 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Conference, Shanghai, 2017)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