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最南端,东邻扬子地块,西接缅甸块体。该地区构造运动剧烈,断层发育丰富,地震活动频繁,尤其是滇西地区(图 1)。该区域地表地质构造主要以北北西、近南北向走滑变形为主。区域中的小江断裂作为川滇地块与华南地块边缘断裂,是一条强震发生带。据记载,自公元1500年以来,沿断裂带共发生38次4.7级以上地震,其中3次地震震级接近8级[1-6]。小江断裂南段与北西走向的曲江断裂和红河断裂相交会,构成特殊而复杂的构造格局(楔形断块构造),控制着该区的地震活动性。云南地区具有特殊的构造环境和频繁的强震活动,是研究我国大陆南北地震带南端强震孕育环境的理想场所[7-8]。
本文利用2009~2015年的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云南地区的地壳应变场,包括最大剪应变率、面膨胀率、主应变率,针对红河断裂与曲江断裂,选取两个GPS剖面,计算并分析两个断裂的应变积累特征。
1 数据与计算方法如图 1所示,云南地区发育了众多断裂构造,主要包括安宁河断裂、红河断裂、曲江断裂、小江断裂、怒江断裂以及无量山断裂。针对历史地震形成的地震空区——红河断裂与曲江断裂,本文计算了两个GPS剖面,分析其应变积累特征,其中红河断裂剖面选取断裂两侧各80 km范围,曲江断裂选取断裂两侧各120 km范围。数据方面,选用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3个周期的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计算相对于欧亚板块,误差椭圆为95%置信度),3期GPS观测站数分别为170、171、188。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法通过建立水平运动速度值经验协方差函数,借助位移与应变的偏导关系获取水平视应变场分布。基于连续介质假设,仅反映各个站点水平运动的相对差异情况,当研究区域较大时,需要考虑站点所在纬线、经线方向(表示正WE和SN)与投影平面直角坐标X、Y轴向的偏差角,使所计算的有关应变参数有确切的方向含义。由位移与形变的偏导关系可获取研究区内任一点的应变张量,包括主应变、面膨胀及最大剪应变等物理量。本文使用均匀形变模型计算研究区域的应变率场。
2 应变场分析 2.1 GPS水平运动速度场2009~2011年(图 2(a)):昆明西北方向、安宁河断裂西侧速度场年平均位移量较大,约12.0 mm/a,方向SSE,到小江断裂处方向偏转为SE,速度场降为8.0 mm/a。由于红河断裂、曲江断裂与GPS水平运动速度方向夹角的关系,形成了两处断裂以右旋走滑的运动为主,具体走滑量值见GPS剖面计算结果。2011~2013年(图 2(b)):滇西北地区速率及方向与2009~2011年周期变化不大,但小江断裂以东速率减小至5.0 mm/a。两期GPS速度场数据在小江断裂处的速率与方向结果表明,小江断裂以东地壳较为坚硬,物质在小江断裂得到阻隔与闭锁。2013~2015年(图 2(c)):变化较大的仍为小江断裂以东,速率恢复至2009~2011年周期,地壳应力场明显增强。
2009~2011年(图 2(a)):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红河断裂中段与西北段,以及小江断裂中南段。2011~2013年(图 2(b)):由于整体GPS速度场的减弱,本期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云南南部的龙陵-澜沧断裂。2013~2015年(图 2(c)):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与2009~2011年较为类似,集中于小江断裂中段与红河断裂西北段,最大为24.67×10-8/a,与洪敏等[9]的计算结果20×10-8/a较一致。
2.3 面膨胀率图 2中,色带红色正值代表拉张,蓝色负值表示挤压。2009~2011年(图 2(d)):张性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红河断裂西北段与小江断裂中段西南侧,约20.75×10-8/a。此外,丽江向东条形带面膨胀率(2.0~5.0)×10-8/a,较李延兴等[10]的结果(10~40)×10-9/a偏大,表明现今该区域的张性应变率逐渐增强,压性高值区位于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云南西部龙川江断裂。2011~2013年(图 2(e)):张性高值区位于云南南部的龙陵-澜沧断裂,该结果与本期最大剪应变率一致,而压性高值区则位于龙陵-澜沧断裂东西两端以南,以及永胜-宾川断裂带东侧,此外,压性区域还分布于小江断裂中、南段。2013~2015年(图 2(f)):张性高值区位于小江断裂中南段以东,约21.54×10-8/a,压性高值区分布于曲江断裂南段、红河断裂南段、龙陵-澜沧断裂以及昆明附近。
2.4 主应变率2009~2011年(图 2(d)):拉张区较大的主要有维西-巍山断裂,约12.0×10-8/a;红河断裂中段北东向,曲江断裂西段以北,压性区域分布于红河断裂东南段,量值7.0×10-8/a,与李延兴等[10]利用前期数据计算的-80×10-9/a相符;云南西部的龙陵-澜沧断裂,整体表现为中部拉张、周边外围挤压的运动状态。2011~2013年(图 2(e)):张压幅度较上期减小,西南部北西向的拉张区与面膨胀率结果表现一致,高值挤压与拉张区主要集中于云南西南部,西北地区量值较小,红河断裂北段北东向拉张特征显著。2013~2015年(图 2(f)):曲江断裂南段表现为东西向较大的拉张特性,红河断裂北段东西向拉张量较大,约12.0×10-8/a,这与该地区本期的面膨胀率的计算结果一致。云南南部主要表现为NNE向的挤压特征,其他地区表现不显著。
3 GPS剖面应力积累分析利用2011~2013年、2013~2015年周期的GPS解算结果,在红河断裂北段、曲江断裂中段选取两个剖面进行应力积累的解算,获取2011年以来的应力积累演化特征。图 3(a)为平行断裂走向上盘相对下盘的相对位移,主要分析其走滑特征(负为右旋走滑,正为左旋走滑,横坐标正值为上盘,负值为下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2013年、2013~2015年红河断裂北段均显示上盘相对下盘的右旋走滑,量值约8.90 mm/a,近期2013~2015年走滑速率较上期更为明显。图 3(b)为上盘较下盘在垂直于断裂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表示了两盘的相对挤压与拉张运动(正为压,负为张),近期2013~2015年量值上反映以右旋走滑为主兼顾张性的变化特征。
在平行断裂方向上(图 4(a)),曲江断裂2011~2013年周期的右旋走滑速率幅度较大,最大约10.50 mm/a,2013~2015年明显减小;在垂直断裂走向方向上(图 4(b)),2013~2015年周期较2011~2013年的张性变化速率变大,曲江断裂中段整体表现为微弱的右旋走滑与张性变化特征。
1) 近6 a云南地区红河、曲江、小江等多个主要断裂应变场存在张、压交替的时空演化特征,近期曲江断裂南段表现为东西向较大的拉张特性,红河断裂北段东西向拉张量值较大,约为12.0×10-8/a,云南南部主要表现为NNE向的挤压特征。
2) 从GPS剖面看,红河断裂、曲江断裂在两个方向上均显示右旋走滑与拉张的变化特征,但从量值上看,红河断裂北段运动速率相对较大,约为8.90 mm/a。
[1] |
张恩会, 楼海, 嘉世旭, 等. 云南西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6): 1915-1927 (Zhang Enhui, Lou Hai, Jia Shixu, et al. The Deep Crus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beneath Western Yunnan[J]. Chinese J Geophys, 2013, 56(6): 1915-1927 DOI:10.6038/cjg20130614)
(0) |
[2] |
段新华, 赵鸿. 论哀牢山-藤条河断裂——古板块俯冲带[J]. 地质学报, 1981, 55(4): 258-266 (Duan Xinhua, Zhao Hong. The Ailaoshan-Tengtiaohe Fracture the Subduction Zone of an Ancient Plate[J].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81, 55(4): 258-266)
(0) |
[3] |
张燕, 柳嘉. 云南地区断层活动特征及与地震关系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 36(6): 485-489 (Zhang Yan, Liu Ji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Activity and Relation between Fault Activity and Earthquakes in Yunnan Region[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 36(6): 485-489)
(0) |
[4] |
Taplmnnier P, Lacassin R, Leloup P H, et al. The Ailaoshan/Red River Metamorphic Belt: Tertiary Left-Lateral Shear between Indochina and South China[J]. Nature, 1990, 343(6257): 431-437 DOI:10.1038/343431a0
(0) |
[5] |
俞维贤, 刘玉权, 何蔚. 云南小江断裂带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J]. 地震地质, 1997, 19(1): 17-21 (Yu Weixian, Liu Yuquan, He Wei. Characters of Recent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s on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n Yunnan Provinc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1997, 19(1): 17-21)
(0) |
[6] |
何宏林, 方仲景, 李玶. 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南段新活动初探[J]. 地震研究, 1993, 16(3): 291-298 (He Honglin, Fang Zhongjing, Li Ping. A Preliminary Approach to the Fault Activity of Southern Segment on Xiaojiang West Branch Fault[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1993, 16(3): 291-298)
(0) |
[7] |
胡鸿翔, 陆涵行, 王椿镛, 等.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1986, 29(2): 133-144 (Hu Hongxiang, Lu Hanxing, Wang Chunyong, et al. Explos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J]. Chinese J Geophys, 1986, 29(2): 133-144)
(0) |
[8] |
张希, 唐红涛, 李瑞莎, 等. 芦山地震前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异常及同震影响[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 34(2): 1-5 (Zhang Xi, Tang Hongtao, Li Ruisha, et al. Middle-Short-Term Abnormities of Fault Deformation before Lushan Earthquake and Its Co-Seismic Infulence[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4, 34(2): 1-5)
(0) |
[9] |
洪敏, 张勇, 邵德盛, 等. 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征[J]. 地震研究, 2014, 37(10): 367-372 (Hong Min, Zhang Yong, Shao Desheng, et al. Rcent Tectonic Activity Features of Yunnan Region[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2014, 37(10): 367-372)
(0) |
[10] |
李延兴, 郭良迁. 云南中北部地区水平形变应变场研究[J]. 中国地震, 2002, 18(2): 141-147 (Li Yanxing, Guo Liangqian. Research on Horizontal Deformation-Strain Field of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 in Yunnan Province[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 18(2): 141-147)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