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
郧西盆地属于两郧断裂构造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必经之地。研究断裂区断层确切的空间位置、运动性质、活动时代等,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地震安全系统的建设意义重大。目前,对于两郧断裂区断层的确切位置没有定论。根据项目组设计,结合相关地质调绘资料及遥感资料,对两郧断裂郧西盆地进行了浅层地震反射勘探,目的是通过浅层地震反射勘探,识别出浅部(0~100 m)地下地质结构的空间展布状态,为地质填图、断层活动性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1 工区概况 1.1 两郧断裂概况两郧断裂西起漫川关盆地西北,东延经郧西、郧阳、均县,没入南襄盆地,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约250 km,主断面倾向北,倾角40°~75°。断裂带大部分发育在耀岭河群内部,变形带由数条平行断层组成。晚燕山期具有强烈的逆走滑或推覆特征,形成宽大的韧性剪切带,重磁资料有明显反映。该断裂带按其几何学上的切割特点可以分成漫川关-郧西、郧西-郧阳、郧阳-紫山洼和紫山洼至南襄盆地几个构造段。晚白垩世末或古近纪初,该断裂可能以右旋走滑占优势,在断裂的右阶区形成漫川关、郧西、郧阳、上寺、均县和李官桥等拉分盆地。之后,断裂呈现较强烈的左旋走(逆)滑活动,致使盆地封闭。第四纪以来可能承袭了这种运动体制,并在构造-地貌上有显著反映:1)沿带总体呈负向低山、丘陵或河谷,形成将近100 km的山间廊道,廊道之内又依次出现反差分明的斜(横)向地貌隆起和洼地。其中由新近纪晚期泥灰岩(TL测年为2 700 ka)组成的隆起(火车岭),现已高出郧西河谷近400 m,抬升速率约0.2 mm/a。2)断裂东延在南襄盆地西缘由汉江、周山和上寺等断层等组成发散状断裂束。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一队在陶岔一带探槽揭示,在中、上更新统中有产状300°NE∠70°的断层,工程揭露长240 m、垂向断距8~10 m,并兼有左旋逆走滑分量。3)第四纪年代学样品(SEM法)测定,该断裂在新近纪上新世、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也有强烈活动。TL法测定在240 ka、250 ka、400 ka和450 ka也曾强烈活动,沿断裂带的震群活动可能与此有关,表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中期强烈活动,而东段的活动时代可能更晚[1-3]。
在遥感影像上,线性色调异常带特征清楚,沿线总体呈负向低山、丘陵或河谷,形成近百km的山间廊道,廊道之内又依次出现反差分明的斜(横)向地貌隆起和洼地,在断裂的右阶区形成郧西、郧阳、上寺、均县等拉分盆地(图 2)。
我们在郧西县城四堰坪附近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在郧西水厂附近发现断层,该断层点北东为白垩系上统紫红色厚层块状粗砂岩(K2s2),岩层产状,60°∠60°;南西侧为武当山群(Ptwdh)浅变低绿片岩,二者不整合接触(图 3、图 4),界线走向160°,层理产状310°∠30°。
对比不同地质体的物性差异,是进行地球物理探测的根本条件及依据。通过了解工作区的区域地质情况、各地层岩土性质,结合前期钻探资料,获取了场地内基岩、粘土、裂隙等不同地质体之间的物性参数(表 1)。
地震勘探是基于介质的弹性差异进行探测的一种物探方法。当地震波向地下传播过程中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如果掌握这些变化规率,根据接收到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分析地震序列所表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判断隐伏构造的分布、产状、规模等,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4-6]。
2.2 测线布置基于前期地质调查和其他资料,对郧西盆地有针对性地布置了3条相互平行的测线进行浅层地震反射勘探(分别是DZ1、DZ2、DZ3),3条测线长度共计1 012 m。
2.3 数据采集选用NZ分布式64道地震仪进行外业数据采集。通过野外排列扩展试验,本次浅层地震反射勘探采用单边锤击多次叠加,48道接收,12次覆盖,道间距为2 m,采样间距为0.25 ms,记录长度为512 ms。外业工作时采用的排列方式如图 5所示,选择好偏移距后,排列依次向前滚动,直到测线尾端。
通过地震反射勘探资料处理,获取3条测线的深度剖面及地质解译图。在3条测线上共揭示了4处较为明显的断层,各测线断点埋深、断距及断层性质分述如下。
1) DZ1测线
图 6为DZ1测线的深度剖面及地质解译图。剖面图上发现T1、T2、T3 3组较为明显的同相轴,其起点深度分别约为15 m、25 m和50 m,往南西分别加深至约35 m、50 m、70 m。T1界面同相轴虽有起伏,但无错断,而T2、T3两组同相轴在175 m左右错断约10 m,上断点埋深约50 m,推断该处存在一南西倾向正断层。
2) DZ2测线
图 7为DZ1测线的深度剖面及地质解译图。剖面图上发现T1、T2、T3 3组较为明显的同相轴,其深度分别约为20 m、40 m、60 m,3组同相轴在110 m、155 m左右均有明显错断,且均为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推测该条剖面由北东至南西方向主要发育两条断层:①110 m处存在一条南西倾向的逆断层,上断点深度约20 m,断距约5 m;②155 m处存在一条南西倾向的逆断层,上断点深度约18 m,断距约5 m。
3) DZ3测线
图 8为DZ3深度剖面及地质解译图。T1界面起始处界面深度为15 m,在40 m左右深度变为20 m,且有明显错断,其下方多组同相轴同时错断,由此推断该处存在一南西倾向正断层,上断点埋深约15 m,断距约10 m。
在郧西盆地浅部断层探测中,通过了解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情况,结合详细地质调查进行了浅层地震反射勘探工作。在两郧断裂构造区的郧西盆地布设3条相互平行的地震反射勘探测线,3条测线共揭示了4处断层特征点:1)DZ1测线揭示的断层上断点埋深约50 m,断距约10 m。2)DZ2测线揭示两处断层:①110 m处存在一条南西倾向的逆断层,上断点深度约20 m,断距约5 m;②155 m处存在一条南西倾向的逆断层,上断点深度约18 m,断距约5 m。3)DZ3测线揭示一处断层,其上断点埋深约15 m。根据先前资料,DZ2测线与DZ3测线所揭示的断层上断点均较浅,推测有新活动的可能,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1] |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文集[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0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A. Danjiangkou Reservoir Induced Earthquake[M].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1980)
(0) |
[2] |
陈蜀俊, 刘锁旺, 姚运生, 等. 两郧断裂构造解析与第四纪滑动速率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 24(3): 60-66 (Chen Shujun, Liu Suowang, Yao Yunsheng, et al. Research on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Quaternary Slip Rate of Liangyun Fault[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04, 24(3): 60-66)
(0) |
[3] |
湖北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活动断层探测试点工程——青峰断裂活动性探测报告[R]. 2014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Hubei Province,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EA. Experimental Project of Active Fault Detection in Hubei Province-Qingfeng Fault Activity Detection Report[R]. 2014)
(0) |
[4] |
陈宏林, 丰继林. 工程地震勘察方法[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 (Chen Honglin, Feng Jilin. Engineering Seismic Prospecting Method[M]. 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 2014)
(0) |
[5] |
王振东.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技术[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4 (Wang Zhendong.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M]. Beijing: Geological Press, 2014)
(0) |
[6] |
李澎, 王山山. 浅层地震反射方法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4, 26(3): 227-231 (Li Peng, Wang Shanshan. Applica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in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J]. 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4, 26(3): 227-231)
(0) |
2.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f Wuhan, 40 Hongshance Road, Wuhan 43007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