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of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graphene composite aerogels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Oil Processing, China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
2. Dagang Oilfield, BinhaiNew Area, Tianjin 300280, China
水污染及其相关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其中染料废水存在毒性大、难降解、稳定性强等特点[1]。目前,对于染料废水的处理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2-5],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染料废水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吸附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传统的吸附剂虽然生产成本较低,但其吸附量较低,吸附速率缓慢[6-7]。因此,制备一种高吸附效率的吸附材料是染料废水处理领域的关键[8]。
石墨烯气凝胶表面具有许多的含氧官能团,可通过静电作用和π-π共轭吸附染料;大的比表面积可提供丰富的吸附位点,为其吸附染料提供了基础[9]。黄扬帆等[10]以氧化石墨为原料,利用乳液模板法制备的emGA-2吸附MB在510 min时趋于平衡,吸附效果良好。Ai等[8]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用于MB吸附,在碱性条件下去除率高达97%,吸附量可达81.97 mg·L-1。纤维素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易降解且无毒环保,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纤维素的长碳链多羟基结构含有大量的氢键,可作为很好的支架材料[11]。
本研究在石墨烯的基础上,添加适量价格低廉的羧甲基纤维素,以二维石墨烯片层为基底,一维羧甲基纤维素为填充材料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并以亚甲基蓝为典型污染物,研究羧甲基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在含亚甲基蓝水溶液中的扩散和吸附过程。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氧化石墨(自制);羧甲基纤维素IV(AR),购自上海麦克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抗坏血酸、亚甲基蓝(MB)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且为分析纯。
1.2 羧甲基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以改进的Hummers法[12]制备粉末状氧化石墨(GO),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GO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均相溶液,取两种溶液按质量比GO:CMC=10:1加入搅拌均匀,再按质量比GO:L-抗坏血酸=1:3加入适量L-抗坏血酸。将上述混合溶液装入水热釜中,95 ℃下反应6 h,得到羧甲基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水凝胶。经去离子水洗涤至无黄色,冷冻干燥得到羧甲基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命名为CMC/GA。
1.3 CMC/GA对MB的吸附
配制一定浓度的MB溶液100 mL于锥形瓶中,将称重过的CMC/GA放入MB溶液中,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搅拌直至吸附平衡。前期取样间隔为15 min,吸附后期取样间隔为30 min,测定MB的吸光度并计算浓度。MB的吸附量由下式计算。
|
(1) |
式中:qt为t时刻的吸附量,mg·g-1;C0和Ct分别为溶液的初始浓度和t时刻的浓度,mg·L-1;m为气凝胶的质量,g;V为溶液的体积,L。
2 结果与分析
2.1 CMC/GA的表征
2.1.1 CMC/GA的官能团类型
图 1为GO,CMC和CMC/GA的FT-IR谱图。如图 1所示,GO的FT-IR谱图中出现以下特征峰:3416 cm-1(O—H伸缩振动)、1741 cm-1 (C=O伸缩振动)、1622 cm-1 (C=C伸缩振动)等,与文献中GO红外光谱一致[13]。在CMC的谱图中出现以下特征峰:3345 cm-1(O—H伸缩振动)、1615 cm-1(—COOH伸缩振动)、1425 cm-1(葡萄糖基六元环上O—H的面内弯曲振动)、1100 cm-1(葡萄糖基六元环上C2, C3的C—O伸缩振动),与文献数据吻合[14]。CMC/GA综合了GO与CMC的特征峰,说明GO与CMC很好地复合在一起;经过水热还原后,CMC/GA在1405,1425,1741 cm-1处的吸收峰显著减弱甚至消失,说明GO与CMC的大部分含氧官能团被还原。
2.1.2 CMC/GA的微观结构
图 2为GO,CMC和CMC/GA的XRD谱图。如图 2所示,GO在2θ=10.9°(片层间距d=0.81 nm)处有一强的特征衍射峰;研究表明[15]石墨的特征衍射峰在2θ=26.4°处(片层间距d=0.34 nm),这表明石墨经过氧化后其片层间距增加,形成了氧化石墨片层。CMC在2θ=19.9°处(片层间距d=4.5 nm)有一特征峰;CMC/GA在2θ=24.2°(片层间距d=0.367 nm)附近有一宽峰。在加入L-抗坏血酸还原后,由于GO和CMC的羟基、羧基、羰基等含氧官能团逐渐减少,石墨烯片层发生重新堆叠、聚集,片层间距缩小,晶体结构的完整性下降,无序度增加,因此谱图中GO和CMC的特征峰消失。说明CMC与GO很好地复合在一起,这与FT-IR的结果是一致的。
通过XPS对GO和CMC/GA进行元素组成分析,如图 3所示。图 3(a)GO的全谱图中C/O值为1.87,说明所制备的GO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对C1s谱图分峰处理后,由图 3(b), (c)可知C的类型主要有C—C/C=C(285.0 eV), C—O(286.6 eV), C=O(288.0 eV), O—C=O(289.0 eV),其中含量最多的是C=O[16-17]。对比CMC和GO的C1s谱图可知,CMC/GA的C1s谱图中C—O, C=O, O—C=O含量明显减少,其中C/O值为3.58。说明经过水热还原反应后,L-抗坏血酸上的氢质子与含氧官能团结合生成水,起到了还原的效果[18]。这与FT-IR所得结论类似。
2.1.3 CMC/GA的微观形貌
利用SEM观察CMC/GA的微观形貌结构,结果如图 4所示。由图 4可知,CMC/GA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石墨烯片层之间相互连通,呈现三维网络结构,其孔径尺寸在几微米到上百微米不等。从图 4中还可以看出CMC/GA表面存在大量褶皱和折叠的区域,这些褶皱和三维网状结构不仅增加了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吸附位点,同时也有助于气凝胶形成超轻和可压缩回弹的性质。
2.1.4 CMC/GA的石墨化缺陷程度
图 5为GO和CMC/GA的Raman光谱图。图中GO和CMC/GA在1350 cm-1和1590 cm-1附近分别有一强峰,前者为D峰,与石墨烯结构的晶格缺陷以及碳原子sp2杂化有关;后者为G峰,是由sp2碳原子的面内振动引起的。ID/IG是衡量石墨烯结构破坏情况的常用方法,ID/IG的比值越大说明石墨烯样品的缺陷程度越大;计算可知GO和CMC/GA的D峰和G峰的比值(ID/IG)分别是0.93和1.14,说明经过水热还原后石墨烯片层产生了更多的缺陷位点,缺陷位点的增加使得材料的表面能更加不均匀,从而增强了材料的吸附性能[18-19]。
2.2 CMC/GA对MB的吸附
图 6为不同初始浓度和不同温度MB的qt-t关系图。由图 6(a)可以看出MB的初始浓度越大,平衡吸附量越大。MB初始浓度为10,15,20,25,30mg·L-1时,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8.143,54.675,78.064,102.306,112.600 mg·L-1。这是因为当MB初始浓度高时,溶液含有的MB分子多,此时吸附驱动力大大增加,在相同时间内更多的MB分子被CMC/GA吸附;随着时间的增加,溶液浓度逐渐降低,CMC/GA的吸附位点减少,吸附阻力加大,使吸附速率减小逐渐趋于平衡。
如图 6(b)所示,温度升高,CMC/GA的吸附速率增大,平衡吸附量也增加。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加剧了溶液中MB分子的运动,MB分子与CMC/GA表面吸附位点结合的概率变大,更多的MB分子被吸附在CMC/GA表面,导致吸附量增大。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CMC/GA对MB的吸附速率先增大后变小,然后逐渐趋于平衡。原因是在吸附初始阶段,CMC/GA的吸附位点多且MB的浓度高,吸附驱动力大;但随着吸附的不断进行,CMC/GA表面的吸附位点逐渐减少,MB浓度较小,吸附阻力增大,进而使吸附速率降低。从图 6(b)中也可以看出CMC/GA对MB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在100 min左右就开始趋于吸附平衡。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CMC/GA的孔道结构丰富,吸附位点多;另一主要原因是加入的CMC是阴离子型醚类纤维素,MB为阳离子染料,CMC与MB之间存在一定的静电作用,从而使吸附速率大大加快。
调研不同研究者所制备吸附材料对MB的吸附能力,汇总于表 1。可发现不同吸附材料对MB的吸附存在较大差别,本工作中CMC/GA对MB的平衡吸附量为112.600 mg·L-1,要高于马尾松球果[6]、改性稻壳[20]、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8]、纳米二氧化硅[21]等吸附材料;与石墨烯磁性复合材料[23]、椰壳炭[24]、叶蜡石[25]等相比,CMC/GA对MB表现出更强的吸附能力。
表 1 不同吸附材料对MB的平衡吸附能力
Table 1
Balanc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differentadsorbents for MB
Adsorbent |
qm/(mg·g-1) |
Ref |
Pine cone biomass |
109.89 |
[6] |
Modified rice hull |
96.7 |
[20] |
Graphene-carbon nanotube hybrid |
81.97 |
[8] |
Silica nanoparticles |
73.15 |
[21] |
Polyaniline hydrogel |
71.2 |
[22] |
Graphene/magnetite composite |
43.82 |
[23] |
Coir pith carbon |
5.87 |
[24] |
Pyrophyllite |
4.2 |
[25] |
2.3 吸附等温线
为更好地了解CMC/GA对水中MB的吸附,建立一个合适的吸附平衡曲线模型有助于理解CMC/GA的吸附机制。常用的吸附平衡曲线模型有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两种。
Langmuir模型[26]是从动力学理论中推导出的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模型假设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其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
(2) |
式中:Ce是平衡浓度,mg·L-1;qe是平衡吸附量,mg·g-1;b是Langmuir模型常数,L·mg-1;qm是极限吸附量,mg·g-1。
Freundlich模型[27]是Henry吸附式的扩展,模型假设为非均匀表面上的吸附,其表达式如式(3)所示:
|
(3) |
式中:KF和1/n是Freundlich模型常数,1/n与吸附剂和吸附对象之间的亲和力有关,当0 <
1/n <
1时,吸附过程有利进行[28]。
图 7为CMC/GA吸附MB的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平衡拟合曲线。将图 7所得数据汇总于表 2可知,Langmuir模型的判定系数RL2为0.9986,极限吸附量qm为102.041 mg·g-1。Freundlich模型的判定系数RF2为0.7662,RF2远小于RL2。将实验数据点与两模型的拟合线绘制在图 8中,可清晰地看到实验数据点比较吻合地分布在Langmuir模型拟合线附近。因此,CMC/GA吸附MB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CMC/GA对MB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增加CMC/GA的比表面积将有利于MB的吸附。
表 2 298 K CMC/GA吸附MB等温线参数
Table 2
Adsorption isotherm parameters of MB at 298 K
Langmuir |
| Freundlich |
b/
(L·mg-1) |
qm/
(mg·g-1) |
RL2 |
| KF/
(L·g-1) |
1/n |
RF2 |
8.991 |
102.041 |
0.9986 |
| 78.958 |
0.2159 |
0.7662 |
Langmuir模型的吸附特征可用常数RL来分析[21],其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
(4) |
若0 <
RL <
1,吸附是有利的;若RL大于1,则不利于吸附;若RL=0,则说明吸附过程不可逆[21]。经计算得,CMC/GA吸附MB的RL在3.694×10-3~1.100×10-2之间,说明有利于吸附。
2.4 吸附动力学
吸附速率是评价材料吸附过程的重要指标,可用准一级动力学(PFO)[29]和准二级动力学(PSO)[30]模型来研究,PFO和PSO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
(5) |
|
(6) |
式中:k1,PFO速率常数,L·min-1;k2,PSO速率常数,g·mg-1·min-1。
不同温度下CMC/GA吸附MB的PFO和PSO拟合曲线,如图 9所示;速率常数k1,k2和理论平衡吸附量qe, cal可根据PFO和PSO的直线斜率和截距得到,数据结果汇总于表 2。如图 9所示,在298, 308, 318, 328 K 4个温度下PSO模型的判定系数(R22)均远远大于PFO模型的判定系数(R12);同时,采取PSO方程计算出的平衡吸附量qe, cal2与实验得出的吸附量qe, exp更为接近;以上均能说明在不同温度下CMC,GA吸附MB符合PSO模型。不同温度下CMC/GA吸附MB的PFO和PSO模型参数汇总于表 3,由表 3可知,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k2也变大,也能说明温度对CMC/GA吸附MB有促进作用,温度越高,越利于吸附的进行。
表 3 不同温度下CMC/GA吸附MB的PFO和PSO模型参数汇总
Table 3
Summary of PFO and PSO models parameters of MB adsorbed by CMC/GA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K |
qe, exp/(mg·g-1) |
k1/(L·min-1) |
qe, cal1/(mg·g-1) |
R12 |
k2/(g·mg-1·min-1) |
qe, cal2/(mg·g-1) |
R22 |
298 |
38.143 |
0.03360 |
62.368 |
0.8867 |
1.230×10-3 |
41.459 |
0.9962 |
308 |
38.542 |
0.04172 |
39.314 |
0.9743 |
2.354×10-3 |
41.186 |
0.9884 |
318 |
41.575 |
0.03045 |
22.208 |
0.9513 |
4.144×10-3 |
42.608 |
0.9998 |
328 |
42.698 |
0.06803 |
39.127 |
0.8883 |
1.107×10-2 |
43.215 |
0.9996 |
为进一步探究CMC/GA对MB的吸附机制,对CMC/GA吸附过程的活化能进行计算。利用Arrhenius公式求取吸附活化能[31],其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
(7) |
式中:k为吸附速率常数,g·mg-1·min-1;A为指前因子,g·mg-1·min-1;Ea为吸附活化能,J·mol-1;R为理想气体常数,8.314 J·mol-1·K-1;T为温度,K。
根据吸附速率常数k2,分别以T-1和lnk2为横、纵坐标作图,结果如图 10所示。可得CMC/GA吸附过程的活化能为Ea=57.951 kJ·mol-1。研究表明[32],吸附活化能在5~40 kJ·mol-1之间属于物理吸附,在40~800 kJ·mol-1之间属于化学吸附。说明CMC/GA吸附MB溶液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温度越高,吸附速率越快。这是因为CMC为阴离子型纤维素,CMC/GA表面官能团与阳离子型染料MB分子的吸附主要为静电作用。
CMC/GA吸附不同浓度MB的PFO和PSO模型参数汇总于表 4,由表 4可知,10,15,20,25,30 mg·L-1不同浓度下PSO模型的判定系数(R22)均远远大于PFO模型的判定系数(R12);同时,利用PSO方程计算出的平衡吸附量qe, cal2与实验得出的吸附量qe, exp更为接近;说明CMC/GA吸附不同浓度的MB溶液均符合PSO模型。
表 4 CMC/GA吸附不同浓度MB的PFO和PSO模型参数汇总
Table 4
Summary of PFO and PSO model parameters of MB adsorbed by CMC/GA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C0/(mg·L-1) |
qe, exp/(mg·g-1) |
qe, cal1/(mg·g-1) |
k1/(L·min-1) |
R12 |
qe, cal2/(mg·g-1) |
k2/(g·mg-1·min-1) |
R22 |
10 |
38.143 |
62.445 |
0.03362 |
0.8863 |
41.459 |
1.203×10-3 |
0.9893 |
15 |
54.675 |
77.643 |
0.02689 |
0.9100 |
60.976 |
5.989×10-4 |
0.9816 |
20 |
78.064 |
94.039 |
0.04064 |
0.9699 |
84.962 |
7.448×10-4 |
0.9824 |
25 |
102.306 |
80.609 |
0.03842 |
0.9418 |
106.724 |
1.137×10-3 |
0.9966 |
30 |
112.60 |
83.236 |
0.04626 |
0.9373 |
115.473 |
1.857×10-3 |
0.9989 |
2.5 内部扩散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CMC/GA吸附MB的内部扩散情况,常用Weber-Morris[33]内扩散(IPD)模型来分析CMC/GA对MB的内扩散吸附机制,IPD模型的表达式如下式所示:
|
(8) |
式中:kd为内部扩散速率常数,mg·g-1·min-0.5;C为截距,mg·g-1。
从图 11可明显看出IPD模型拟合直线分为两段,说明CMC/GA对不同浓度MB的吸附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孔扩散,由SEM图可知CMC/GA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在吸附开始阶段,MB经过大孔快速扩散至CMC/GA的吸附位点从而被吸附。第二阶段吸附为微孔扩散,MB分子扩散到CMC/GA的内部微孔,相比于第一段,一方面孔道尺寸变小,另一方面随着接触时间增加边界层阻力变大,因此吸附过程斜率明显变缓。
由表 5可知,IPD模型的曲线拟合不过原点说明CMC/GA对MB的吸附过程涉及颗粒的内扩散,但不是唯一的速率限制步骤。通过比较第一段kd1和第二段kd2可发现,不同吸附浓度下的吸附速率随吸附时间的增加是逐渐减小的,即大孔扩散速率大于微孔扩散速率。
表 5 298 K下CMC/GA吸附不同浓度MB的IPD模型参数
Table 5
Parameters of IPD model for MB on CMC/GA under 298 K
C0/(mg·L-1) |
Step Ⅰ |
| Step Ⅱ |
C1/(mg·g-1) |
kd1/(mg·g-1·min-0.5) |
R12 |
| C2/(mg·g-1) |
kd2/(mg·g-1·min-0.5) |
R22 |
10 |
7.465 |
2.699 |
0.9918 |
| 32.895 |
0.358 |
0.7626 |
15 |
5.953 |
4.072 |
0.9788 |
| 42.586 |
0.823 |
0.7784 |
20 |
-23.197 |
12.467 |
0.9602 |
| 62.651 |
1.330 |
0.8895 |
25 |
16.627 |
10.060 |
0.9583 |
| 89.096 |
1.112 |
0.8771 |
30 |
34.207 |
9.939 |
0.9434 |
| 99.446 |
1.149 |
0.8483 |
3 结论
(1) 温度和MB溶液的初始浓度对CMC/GA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温度升高、MB溶液的初始浓度的增加,有利于CMC/GA对MB的吸附,其平衡吸附量增加且达到吸附平衡时的时间减少。
(2)探究CMC/GA对MB的吸附动力学,发现不同温度和不同初始浓度MB溶液的动力学吸附模型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动力学数据计算吸附体系的活化能为Ea=57.951 kJ·mol-1,说明CMC/GA对MB的吸附的单分子层且为化学吸附。
(3)CMC/GA对MB吸附速率非常快,在100 min左右就趋于吸附平衡。研究CMC/GA吸附MB的内扩散过程,发现CMC/GA对不同浓度MB的吸附过程均分为CMC/GA表面的大孔扩散和内部的微孔扩散两个阶段,且大孔扩散速率大于微孔扩散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