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基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建设研究
胡庆武, 艾明耀, 付建红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承担着面向测绘地理信息升级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重任,其来自于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但又需要面向新任务和新需求,高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列专业,培养适应动态测绘服务的地理国情监测创新人才。本文在对地理国情监测任务、任务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建设的思路,为具有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列专业的高校开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地理国情监测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Specialty Based on Surverying,Remote Sening and Geoinfomation Engineering
HU Qingwu, AI Mingyao, FU Jianhong

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的方向,国家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和应急监测任务[1-3],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现代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调查技术,具有地理国情动态获取、集成处理、综合分析和评估等能力[3-7]的交叉复合型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人才,需要各个高等院校,尤其是具有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工程等系列专业高校,根据地理国情监测的学科、技术和人才需求,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培养地理国情监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战略、突发事件、宏观管理等对地理国情监测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

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全国仅有武汉大学在2012年开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每年30~40人的培养规模[8-11]。随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全面完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和后续监测工作显得非常突出和紧迫,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中既懂测绘又懂地理国情监测人才的缺失,是各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既懂测绘又懂地理统计分析、动态监测应用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人才十分迫切[10-11]。据统计,我国拥有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工程等系列专业的高校超过200所,一方面是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人才的广阔需求,一方面是大量的传统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等系列专业人才培养师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已有的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培养面向地理国情监测的紧缺人才,是各个相关高等院校需要进行思考、转变和调整的重要课题。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承担着面向测绘地理信息升级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重任,其来自于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但又需要面向新任务和新需求,高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列专业,培养适应动态测绘服务的地理国情监测创新人才。本文在对地理国情监测任务、任务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建设的思路,为具有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列专业的高校开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提供参考。

一、 地理国情监测人才需求层次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相关技术,又要懂地理,还需要具备各种监测报告撰写的能力,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宽口径和重基础有机结合[12-13]图 1给出了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培养的需求层次。

图 1所示,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应该来自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一方面需要掌握厚实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优先满足面向地理国情监测普查阶段利用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本底数据库,并进行本底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与维护,该方面人才队伍可通过对现有的测绘遥感地理信息专业相关技术队伍进行职业培训和自我学习快速建立;另一方面,面向地理国情持续监测的需求,需要拓宽口径,在现有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基础上进行深化,掌握扎实的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技术,开设与自然人文地理、国土资源、环境、森林、海洋、水利水文、气象等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地理国情监测创新人才,服务于我国已经列入法定监测内容的活动[14],如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调查与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调查与监测、气象气候监测、地震监测等,并满足即将逐步展开的生态、农情、公共卫生、碳存储和碳排放、城镇化和城市变化、文化景观等地理监测活动输出人才队伍,承担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技术向行业监测服务的转型升级。

图 1 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培养需求层次
二、 基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的地理国情监测课程体系

任务使命、专业历史渊源和人才需求都决定了新近设立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源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也要高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基于测绘、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的地理国情监测课程体系如图 2所示。

图 2 地理国情监测课程体系

图 2所示,地理国情监测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4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可以直接参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下面着重对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设计进行讨论。

1) 专业必修课程: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必修课程应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骨干课程、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一起构成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体系,见表 1

表 1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所属专业课程名称
测绘工程测绘学概论、测量学与数字测图、空间数据误差处理、GPS测量原理
遥感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遥感解译与变化监测、LiDAR原理与技术、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雷达干涉测量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地图学与数字制图、网络GIS、时空数据库、时空数据分析与建模、地理可视化与专题制图
地理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地理调查与编码
统计学统计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
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应以表 1课程体系为基础,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学分要求进行统筹考虑,要求覆盖利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技术与方法,进行地理国情数据的获取、处理、变化分析、地理建模、可视化与地理模拟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入地理学、统计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在区域规划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的技术方法与地理社会统计思维相结合,实现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到地理国情监测创新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与升华。

2) 专业选修课程:地理国情监测面向的领域众多,涉及国土规划、土地资源、环境、农业、海洋、交通、林业、气象、生态、公共卫生等。对每一个行业领域开设相应课程行不通,应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设置课程。表 2给出了针对行业领域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考虑。

表 2中,一方面,具备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应以高校不同行业领域背景,根据专业总体学分要求,因地制宜选开专业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地理国情监测专业选修课应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应根据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和领域进行灵活设置。

表 2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所属专业课程名称
国土规划国土遥感、城市规划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学、土地与地级管理规划、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系统
环境环境学导论、环境遥感、环境保护与规划
农业农情监测、农业遥感
海洋海洋学概论、海洋遥感、数字海洋导论
交通交通地理学、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系统原理与方法
林业林业概论、林业调查与规划、林业遥感
气象气象学概论、气象遥感
生态普通生态学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概论、健康传播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3) 实践课程: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实践课程应以实际项目为导向,可以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常态化的专项监测项目为背景,与相关生产和应用单位共建实习基地,打造地理国情监测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覆盖地理国情监测的全过程,并与实际项目相对应,如地理调查与编码对应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与核查、地表覆盖解译对应地理国情普查内业解译,地理变化监测需要结合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开展,地理分析统计对应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结果统计分析项目,地理模拟与可视化可结合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整理与发布项目开展。

三、 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到地理国情监测

从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人才需求层次和课程体系可见,地理国情监测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需求、新方向、新专业需要逐步稳妥地推进,要充分发挥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和资源的优势,根据各个高校在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状况,稳健推进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到地理国情监测专业的升级。具体建设思路如图 3所示。

图 3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建设思路

1) 独立开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对于具备较强的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等专业基础、测绘系列专业齐全的高校,可以独立开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师资队伍可从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抽调,适当引进地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相关专业人才,教学实习资源与已有的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共享。因此,该建设思路适合开设有独立测绘专业学院的高校,如武汉大学。

2) 增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方向:有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相关专业,但专业不够齐全,特别是一些具有传统测绘工程专业,却无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可以在测绘工程下增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方向,也可以增设研究生地理国情监测方向,逐步实现从测绘工程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乃至地理国情监测的转变。

3) 延伸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有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相关专业,但受制于师资、教学资源和自主开设专业,可以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下增设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对现有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进行拓展,适合林业、交通、海洋等行业领域开设有测绘遥感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校。

4) 开办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培训班: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培训,也是培养地理国情监测专业技术人才的一条途径,开设有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的高校,以专业优势资源和相关科研成果为背景,开办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培训班,尤其是一些具有行业背景的专项监测培训非常有意义。

四、 结束语

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赋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新使命,也是国内、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之一,更是新常态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改革和升级的重要工作,培养了大量服务于地理国情监测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和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涉及各个行业,技术方法涵盖众多学科领域,因此,以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基础,进行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基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建设思路,体现“掌握共性知识、强化再学习和创新能力、夯实理论和技术基础、重视业务实践能力训练、突出服务重点、发展强势服务领域、践行积木式或模块化培养模式、提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教育培养理念,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发挥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优势,对于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俊勇. 地理国情监测的学习札记[J]. 测绘学报 , 2012, 41 (5) : 633–635.
[2] 李维森. 地理国情监测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转型升级[J]. 地理信息世界 , 2013, 20 (5) : 11–14.
[3] 李德仁, 眭海刚, 单杰. 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012, 37 (5) : 505–512.
[4] 孙良俊. 地理国情监测框架的探索与实践——以城镇建设进程监测系统为例[J]. 测绘通报 , 2012 (8) : 62–64.
[5] 史文中, 秦昆, 陈江平, 等. 可靠性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理论与关键技术探讨[J]. 科学通报 , 2012, 57 (24) : 2239–2248.
[6] KUENZER C, OTTINGER M, LIU G, et al. Earth Observation-based Coastal Zone Monitoring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ynamics in China's Second Largest Oil Producing Region over Four Decades[J]. Applied Geography , 2014 (55) : 92–107.
[7] LIU T, YANG X. Monitoring Land Changes in an Urban Area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GIS and Landscape Metrics[J]. Applied Geography , 2015 (56) : 42–54.
[8] 陈江平, 潘励, 单杰. 浅谈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 测绘通报 , 2013 (10) : 125–128.
[9] 谢宏全. 地理国情监测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若干思考[J]. 测绘通报 , 2013 (5) : 101–104.
[10] 李建松.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地理空间信息 , 2014, 12 (3) : 5–7.
[11] 赵健赟, 宋宜容. 测绘工程专业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测绘通报 , 2015 (2) : 125–128.
[12] 艾明耀, 潘励, 张丰, 等. 卓越工程师能力考核探讨与分析——以《 GIS原理课程设计》 为例[J]. 测绘通报 , 2014 (11) : 123–126.
[13] 胡庆武. 基于开源软件的GIS教学研究[J]. 测绘通报 , 2011 (2) : 92–94.
[14] 李建松, 洪亮, 史晓明, 等. 对地理国情监测若干问题的认识[J]. 地理空间信息 , 2013, 11 (5) : 1–3.
http://dx.doi.org/10.13474/j.cnki.11-2246.2015.0243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测绘出版社)主办。
0

文章信息

胡庆武, 艾明耀, 付建红
HU Qingwu, AI Mingyao, FU Jianhong
基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程的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建设研究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Specialty Based on Surverying,Remote Sening and Geoinfomation Engineering
测绘通报,2016(10):129-132.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6(10): 129-132.
http://dx.doi.org/10.13474/j.cnki.11-2246.2016.034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9-29

相关文章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