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检索:
  暴雨灾害   2017, Vol. 36 Issue (4): 319-328.  DOI: 10.3969/j.issn.1004-9045.2017.04.004

论文

DOI

10.3969/j.issn.1004-9045.2017.04.004

资助项目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CMAYBY2016-015);国家暴雨预报创新团队项目

第一作者

阎琦, 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及物理诊断分析研究。E-mail: yq.mete@163.com

通信作者

孙欣, 主要从事暴雨预报研究。E-mail: sunxin7983@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9-26
定稿日期:2017-04-20
1210号台风所致的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
阎琦 1, 孙欣 1, 崔锦 2, 杨阳 2, 赵梓淇 2, 陆井龙 1    
1. 沈阳中心气象台,沈阳 110166;
2.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 110166
摘要:应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 对2012年8月3—4日辽宁持续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热带、副热带、西风带“三带”系统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三台风的共同影响利于水汽和能量向辽宁输送,是此次暴雨过程水汽充分、暖湿空气条件好的原因;高空急流右后方辐散与低层东南急流左前方辐合叠加区域长时间在辽宁中、西部维持,动力上升作用得以发展和维持;1210号台风倒槽在辽宁长时间停留,强降水区移动缓慢。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使得西风带和极地冷空气共同影响辽宁。暖湿、冷干空气长时间在辽宁作用,对称不稳定维持和对流不稳定快速重建,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形成持续性暴雨。
关键词三带系统    台风作用    干冷空气    对称不稳定    对流不稳定    
Analysis of the extreme persistent hazard rainstor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1210 Typhoon
YAN Qi1, SHUN Xin1, CUI Jin2, YANG Yang2, ZHAO Ziqi2, LU Jinglong1    
1. Shenyang 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Shenyang 110166;
2.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MA, Shenyang 110166
Abstract: The extreme persistent hazard rainstorm from 3th August to 4th August of 2012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convectional observations, FY-2E satellite data, the data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and NCEP FNL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oint actions of "three zones" system of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westerly zone induced the rainstorm event. The stable maintaining of subtropical high leads to the water vapor and energy of three typhoons transport to Liaoning and provides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 warm and moist air. The divergence zone in the right rear of high level jet stream and the convergence zone of low level jet stream superpose in western Liaoning for a long time, which in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of dynamic ascending motion. Meanwhile, long-time maintenance of the inverted trough of typhoon in Liaoning leads to the slow movement of strong precipitation area. The Okhotsk high makes the westerly zone and the polar cold air influence Liaoning mutually. The warm and moist air and the cold and dry air convergences are maintained in Liaoning. As a result, the persistent symmetric instability and the rapi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 that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
Key words: "three zones" system    activity of typhoon    cold and dry air    symmetric instability    convective instability    
引言

台风通常造成重大灾害,对台风的研究从传统的天气、气候分析到非常规资料的应用,非常广泛。陈联寿等[1-4]从台风研究进展、台风业务预报技术及灾害研究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然而大多数研究是以个例分析为重点,吴乃庚等[5-6]对台风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周玲丽等[7-9]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台风的结构和暴雨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方面,陈联寿[10]、李江南等[11]对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漆梁波等[12]、傅洁等[13]、白莉娜等[14]针对多台风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上的大量工作得到许多有益的结论,但由于影响辽宁地区台风频次、性质、强度以及造成的灾害性天气与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台风存在一定差异,且热带气旋本身及其与副热带、西风带系统作用的复杂性,北上台风风雨预报仍是辽宁预报业务上的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加强辽宁台风暴雨的研究。

受“1210”号台风达维直接影响以及1209、1211号台风间接作用,辽宁出现大暴雨造成沈大、京沈铁路中断,沈阳站、沈阳北站共滞留旅客3万人;辽宁部分乡镇房屋、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受淹,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受损严重,个别地段发生小型山体滑坡。依据《辽宁省气象灾害评估方法》,全省为一级暴雨,属最严重级别。“1210”号台风达维类属少见的高纬西进类,过程引起气象工作者广泛关注。王文波等[15]对其移动路径成因进行了分析,梁军等[16]、陆桂荣等[17]对暴雨成因进行诊断。以上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此过程进行分析,但对于辽宁强降水,还有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辽宁暴雨多在18 h内产生,而此次暴雨持续近30 h,以前的分析中没有对其持续性成因进行细致分析。

在暴雨持续性研究方面,何编[18]等通过数值模拟发现,中高纬稳定的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和偏南的西太平洋副高, 及不断南下的小股冷空气, 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中高纬环流背景; 东亚夏季风偏南, 越赤道气流偏强, 给暴雨的维持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郭大梅[19]、孙明生[20]等分析了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对暴雨发展与维持的机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强降水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应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 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台风致灾暴雨的持续性进行诊断,以期为台风暴雨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1 降水实况与降水持续性分析

2012年8月3日08时至4日14时,辽宁省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全省58个常规站13站次降大暴雨,17站次降暴雨,仅有辽宁西部没有出现暴雨(图 1c)。降水中心有三个,分别为:辽宁东部、渤海北部以及辽宁西南部。强雨区的移动具有一定的阶段性,3日08时到3日20时,强降水落区位于辽宁东部(见图 1a); 3日20时到4日14时,强降水落区位于辽宁中部辽河流域一带(见图 1b),降水范围和强度都比第一阶段的大。从几个强降水中心站的h雨量演变图(图 1d-f)可以看出,降水呈现此起彼伏的特点:辽宁东部的凤城站强降水出现在3日08时到17时;辽宁中部的本溪县站强降水从4日02—14时,期间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07时和14时;辽宁西南部绥中站强降水也出现在两个时段,3日上午和4日早晨。总体上此次暴雨具有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图 1 2012年8月3日08时—4日14时降水量空间分布和强中心小时降水量时间序列(单位:mm) (a, 3日08—20时; b, 3日20时—4日14时; c, 3日08时—4日14时) Fig. 1 The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ime-series from 08 BT 3 August to 14 BT 4 August 2012(Unit: mm).

使用辽宁省58个国家级台站降水资料,统计了1981年至今的辽宁56次典型暴雨过程强降水(取单站6 h降水大于等于25 mm的连续时间)持续时间(图略)。分析发现,强降水平均持续时间为17 h,70%的暴雨过程强降水在18 h之内结束,12 h内结束的强降水过程占36%,6 h内结束的强降水过程占9%,2012年8月3—4日暴雨过程强降水持续近30 h,达到辽宁强降水持续时间的极值。针对这次过程的极端持续性,通过对比NCEP FNL逐6 h业务化全球分析资料(1°×1°)与实测探空资料的环流场,发现在1210号台风过程中NCEP FNL资料的达维位置和强度均与实况较吻合,而NCEP FNL可以提供更多要素的高分辨率资料,因此本文使用NCEP FNL分析资料进行诊断。

2 持续性暴雨的背景条件 2.1 大尺度背景场

整个暴雨过程是在热带、副热带、西风带系统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图 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的稳定维持,其外围同时存在1209、1210、1211号台风,西风带有弱短波槽和减弱的东北冷涡影响。三带系统在整个暴雨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图 2 2012年8月3日08:00 (a)、20:00 (b)及4日08:00 (c)、20:00 (d) 500 hPa高度(实线, 单位:dagpm)、200 hPa急流(绿色风矢, 单位:m·s-1)以及850 hPa温度平流(填色, 单位:10-5K·s-1)、急流(红色风矢, 单位:m·s-1)演变图 Fig. 2 The evolution of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 hPa (solid line, unit: dagpm), jet at 200 hPa (winds of green, unit: m·s-1), the temperature advection (shaded, unit:10-5K·s-1) and jet at 850 hPa (winds of red, unit: m·s-1) at (a) 08 BT on 3 August, (b) 20 BT on 3 August, (c) 08 BT on 4 August, and (d) 20 BT on 4 August 2012.

副高作为副热带系统,在此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1211号台风“海葵”阻挡副高南落作用外,3日08时到4日20时,副高外围存在低层暖平流(图 2阴影区),尤其是副高南缘与1211号台风“海葵”之间以及辽宁区域的低层暖平流强度更强,利于副高维持或发展。8月2日20时—3日14时(见图 2a),副高维持稳定,西廓线基本位于辽宁东部边缘线上,3日14时有西伸的趋势(图略),此阶段强降水出现在辽宁东部。8月3日20时—4日02时副高(图略)先西伸后南落,4日02时开始副高再次明显西伸北抬,西廓线到达辽宁中部一线,辽宁东南部受副高控制降水结束,强降水区西移到辽河流域。随着副高向西北方向推进,在副高上游西风带中有一短波槽从华北地区东移影响辽宁。4日08时副高再次东退南落(见图 2b),强降水落区分成两个,分别位于辽宁西南部的绥中和辽宁中部的本溪县。副高的移动与雨区有密切关系。

此次过程显著特点是三台风作用明显,1211号台风位于副高南侧,副高与台风间气压梯度增大,低空急流加强(图 2红色风场),利于水汽和能量向辽宁输送。低空急流链接三台风,随着1210号台风“达维”向北移动,南面登陆的1209号台风“苏拉”与1211号台风“海葵”也在向北输送能量,“达维”依靠南面两个台风的能量输送维持。而随着1209号台风“苏拉”的减弱,三台风相联系的低空急流断裂(图 2(c)),“达维”在能量耗散和来源不足情况下,也逐渐减弱。“达维”是影响辽宁的主要系统之一,但1209号台风“苏拉”与1211号台风“海葵”对“达维”水汽和能量起到补给作用。

在此过程中,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存在, 与副高合并成高压坝,不仅阻挡西风带冷空气,也使得较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在黑龙江北部堆积,西风带和高纬地区冷空气共同为此次暴雨提供冷空气条件。另外贝加尔湖西侧暖平流较强,利于高压脊的发展,从图 2bc中可以看到,贝加尔湖高压脊加强,在副高与贝加尔湖高压脊之间,存在1210和1209号台风及西风带短波槽,两高之间台风和短波槽长时间活动造成辽宁持续性暴雨。

研究表明高空辐散场是台风暴雨产生和加强的一个重要因子。分析发现3日08时—4日14时200 hPa急流(图 2a-c)位于辽宁中部以北地区,呈东北-西南向。辽宁中部及以西地区位于高空急流右后侧强辐散区,辐散中心散度(图略)为35×10-6 s-1。对应同一时段850 hPa低空急流区非常宽,在117°—125°E之间,从25°N延伸到41°N维持12 m·s-1以上的低空急流(图略),青岛站风速达到24 m·s-1,如此大范围的急流在辽宁暴雨中比较少见,辽宁位于低空急流左前方,强辐合中心散度(图略)为-30×10-6 s-1。从高低空急流及辐合辐散的耦合情况看,辽宁中部及以西地区正好位于高空急流右后方辐散与低层东南急流左前方辐合叠加区域,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

在持续有利的环流背景下,是否存在郭大梅[19]等分析暴雨发展与维持的重要机制,即此次过程的不稳定条件如何,将在下面进行分析。

2.2 不稳定条件

对称不稳定是斜升气流的不稳定性,是暴雨产生和维持的有利条件之一,在前面分析中,发现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在此条件下是否产生对称不稳定呢?通过分析850 hPa、39°—43°N纬度平均MPV2(单位:PVU)时间-经度剖面(图 3)发现:3日14—17时,与辽宁东部(124°—125°E)、西部(119°—121°E)强降水区相对应,两个MPV2负值中心(如红框所示),分别为-12和-15 PVU;而在第二阶段大范围强降水期间(4日02—08时),辽宁中部辽河流域范围(119°—121°E),是强的MPV2负值区,-15 PVU的强中心持续近4 h;4日白天对称不稳定开始减弱,与中东部(122°—123°E)降水对应-9 PVU的对称不稳定中心。因此在暴雨期间850 hPa高度,与暴雨落区相对应都存在MPV2的负值中心,说明暴雨期间都存在对称不稳定。

图 3 850 hPa沿39°—43°N纬度平均MPV2(单位:PVU)时间-经度剖面(a)和∂θse/p(单位:℃·Pa-1)区域平均(41°—42°N,120°—123°E)高度-时间剖面(b) Fig. 3 (a) Longitude-time cross-section of MPV2 averaged over 39°-43°N (unit: PVU) on 850 hPa and (b) altitude-time cross-section of ∂θse/p averaged over (41°-42°N, 120°-123°E) (unit: ℃·Pa-1).

通过分析区域平均(41°—42°N,120°—123°E) ∂θse/p的时间-高度剖面(图 3b),∂θse/p<0则为对流不稳定,负值越大越不稳定。3日11时到4日20时辽宁强降水区域平均的∂θse/p呈现增强、减弱相间出现的规律。3日11—14时对流不稳定增强,14—17时第一阶段降水时对流不稳定出现减弱,也就是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3日20时—4日02日之间,对流不稳定再次加强(如红色虚线所示),4日02—08时辽宁中部强降水期间,对流不稳定能量再次减小;4日14时前后,对流不稳定再次发展。因此在暴雨过程中出现对流不稳定快速重建情况。第二次重建强度明显加强,且都与强降水阶段对应。因此对流不稳定快速重建是暴雨维持的又一原因。

3 暴雨中尺度系统持续性分析 3.1 中尺度云团

暴雨是各种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特大暴雨或持续性暴雨,大系统制约和孕育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小系统产生以后成长壮大,反过来对大系统起作用,使整个暴雨系统能继续维持和加强。那么在此次暴雨过程中,直接产生暴雨的系统是什么,利用逐小时的TBB(图 4)资料分析暴雨中尺度系统情况。

图 4 2012年8月3日13时—4日06时不同时次TBB演变(单位:℃) Fig. 4 Time variation of TBB (unit: ℃) from 13 BT on 3 August to 06 BT on 4 August 2012.

从3日11时开始影响辽宁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开始发展,根据影响辽宁的先后顺序对中尺度对流云团进行标号。13时(图 4)可以清晰看见,在125°E,41°N附近形成了近似圆形、结构密实的孤立中尺度云团,将其标为1,直径大约1~2个纬距,云团中心位置少动,强度达-60 ℃,相应的自动站最大雨强达35.8 mm·h-1以上,小时雨强在20 mm降水持续3 h,云团1造成13—17时辽宁东部强降水(图 1a)。与云团1同时影响辽宁的,在119.3°E,39.5°N附近存在云团2,该云团强度不如1强,小时雨强20 mm降水持续1 h,其造成第一阶段辽宁西部的降水(图 1(a))。17-20时辽宁地区对流云团活动出现间歇期。20时开始,中尺度对流云团再次发展,在122.3°E,40.5°N附近发展出中尺度对流云团3, 3日22时至4日02时该云团向东北方向移动,经历增强、减弱阶段,强降水中心小时雨强20 mm·h-1以上,最强达到71.6 mm·h-1。3日23时、4日00时在122.3°E,40.5°N附近先后生成云团4、5,生成后同样沿着云团3移动方向移动,持续2~3 h,强度达-50 ℃。4日02—06时位于渤海北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6东北方向移动开始影响辽宁中部。4日02—06时在辽宁西部先后生成云团7、8、9影响辽宁西部,尺度在50~100 km,小时雨强最大达到45.1 mm·h-1。4日6时之后对流云团逐渐减弱、北移,辽宁不再有新的云团生成或移入,降水逐渐结束。应用营口站6 min一次扫描半径为230 km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0.5°仰角基本反射率发现(图略),与强降水对应,在东北西南向带状回波带上分布着强的块状回波,强度达55 dBz,强回波块在渤海湾东北部地区生成,向东北向传播。与中尺度云团对应加密自动站最大雨强在35~70 mm·h-1之间。综合分析,降水的中尺度特征明显,此次暴雨是由9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造成的。

综上,此次过程天气尺度系统稳定,副高与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同位相叠加形成东阻,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发展,在两高中间,北部有西风带短波槽与极地冷空气共同为辽宁暴雨提供冷空气条件,南面同时存在三台风共同向辽宁输送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辽宁长时间作用,对称不稳定维持,对流不稳定快速重建,为暴雨中尺度云团持续生成提供有利条件,多个暴雨云团作用形成此次致灾暴雨过程。那么在有利背景下触发暴雨中尺度云团持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分析和预报此次过程的关键,下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3.2 触发暴雨中尺度云团持续产生原因分析 3.2.1 台风远距离作用阶段暖区暴雨云团触发机制

3日13时至3日17时,副高稳定期间有两个暴雨云团1、2生成(图 4)。辽西的云团与低层弱切变和小股冷空气活动相关,但辽宁东部副高后部暖气团控制下,没有短波槽、切变线或锋面影响,是否是锋生动力抬升触发暖区对流云团发展,因此分析该阶段锋生函数情况,寻找暖区触发暴雨云团生成的原因。

在计算锋生函数过程中参考李兆慧等[21]锋生公式,由于此次过程空气湿度较大,垂直运动可近似湿绝热过程,考虑假相当位温θse在湿绝热过程中守恒,因此选θse计算锋生函数,具体如下所示:

$ F = \frac{{\rm{d}}}{{{\rm{d}}t}}\left| {\nabla {\theta _{{\rm{se}}}}} \right| = F1 + F2 + F3 + F4 $ (1)
$ F1 = \frac{1}{{\left| {\nabla {\theta _{{\rm{se}}}}} \right|}}\left[ {\left( {\nabla {\theta _{{\rm{se}}}}} \right) \cdot \nabla \left( {\frac{{{\rm{d}}{\theta _{{\rm{se}}}}}}{{{\rm{d}}t}}} \right)} \right] $ (2)
$ F2 = - \frac{1}{2}\frac{1}{{\left| {\nabla {\theta _{{\rm{se}}}}} \right|}}{\left( {\nabla {\theta _{{\rm{se}}}}} \right)^2}{D_k} $ (3)
$ F3 = - \frac{1}{2}\frac{1}{{\left| {\nabla {\theta _{{\rm{se}}}}} \right|}}\left\{ {\left[ {{{\left( {\frac{{\partial {\theta _{{\rm{se}}}}}}{{\partial x}}} \right)}^2} - {{\left( {\frac{{\partial {\theta _{{\rm{se}}}}}}{{\partial y}}} \right)}^2}} \right]{A_j} + 2\frac{{\partial {\theta _{{\rm{se}}}}}}{{{\partial _c}}}\frac{{\partial {\theta _{{\rm{se}}}}}}{{\partial y}}{B_j}} \right\} $ (4)
$ F4 = - \frac{1}{{\left| {\nabla {\theta _{{\rm{se}}}}} \right|}}\frac{{\partial {\theta _{{\rm{se}}}}}}{{\partial p}}\left( {\frac{{\partial {\theta _{{\rm{se}}}}}}{{\partial x}}\frac{{\partial \omega }}{{\partial x}} + \frac{{\partial {\theta _{{\rm{se}}}}}}{{\partial y}}\frac{{\partial \omega }}{{\partial y}}} \right) $ (5)

锋生函数F中包含四项,由于暴雨云团先于降水,非绝热变化项F1不起作用,这里不做分析;而与垂直运动F4有关的倾斜项量级小,对总锋生函数的贡献可以忽略;因此水平散度项F2和水平变形项F3是产生总锋生的主要项,图 5给出了辽宁东部暴雨云团1附近的总锋生函数、水平散度项和水平变形项演变情况。当总锋生函数、水平散度项和水平变形项大于0时,对应锋生,反之对应锋消。

图 5 2012年8月3日02—20时锋生函数(a)、锋生函数水平散度项(b)、锋生函数水平变形项(c)沿宽甸站附近格点(40.5°N, 125°E)的时空剖面(单位:10-10K·m-1·s-1 Fig. 5 Hovmoller diagrams of (a) frontogenesis function, (b) horizontal divergence term of the frontogenesis function, and (c) horizontal deformation term of the frontogenesis function at Kuandian station from 02 BT 3 August to 20 BT 3 August 2012(The units in all plots are 10-10K·m-1·s-1)

从锋生函数、锋生函数水平散度项、锋生函数水平变形项沿强降水中心附近格点(40.5°N,125°E)时空剖面图(图 5)上可看出,暴雨云团1附近伴有明显锋生活动,锋生函数在垂直方向分为低层和中层两个高度的锋生,低层锋生更明显。低层锋生函数水平变形项与总锋生函数随时间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而锋生函数水平散度项对总锋生函数随时间变化贡献较小;中层锋生散度项贡献相对较大。散度项通过风场和散度可以分析,水平变形项可分解为伸长变形Af和切变变形Bf两项,公式如下:

$ Af = \frac{{\partial u}}{{\partial x}} - \frac{{\partial v}}{{\partial y}}, Bf = \frac{{\partial v}}{{\partial x}} + \frac{{\partial u}}{{\partial y}} $ (6)

为进一步分析水平变形项形成的原因,计算伸长变形Af和切变变形Bf两项,发现在此次过程中伸长变形Af对水平变形项起到正贡献,切变变形Bf起弱的负贡献。因此,针对锋生较强的975 hPa、800 hPa高度,绘制风场、散度场、伸长变形Afθse水平分布(图 6),综合分析暖区暴雨云团触发机制。李兆慧[21]等研究得出:伸长变形Afθse等值线密集带叠加有利于锋生。在此次过程中,3日14时暴雨云团1位于辽宁东南部。由图 6a可以看出,低层锋生区恰好位于伸长变形Afθse等值线密集区叠加带上(红框所示范围)。从风场分布可以发现,辽宁以南(红框所示范围)为东南风穿过等θse线,与偏东风两股气流汇合使得等θse线密集并向偏西方向拉伸,驱动θse梯度增大,形成温湿对比明显的一条狭带,是促进锋生的关键。而暴雨云团对应区域辐合不明显,因此低层锋生主要是伸长变形Af造成的。锋生函数F2是由水平风辐合作用促使等θse线更密集导致锋生,图 6b中散度负值中心位于辽宁东南部,辐合较强,从风场分布可以发现,红框所示范围内出现风速辐合,其与中层锋生带有较好的一致性,伸长变形Af对该层锋生贡献小。综合两层锋生机制,低层伸长变形与中层风速辐合导致锋生,其动力抬升作用暖区是暴雨云团1的主要触发机制。

图 6 2012年8月3日14时975 hPa(a)、800 hPa(b)风场(箭头,单位:m·s-1)、散度场(红虚线,单位:10-5s-1)、伸长变形Af(填色区,单位:10-5s-1)和θse(实线,单位:K)水平分布 Fig. 6 Distribution of wind field(vector, unit: m·s-1), divergence field(red dashed line, unit:10-5s-1), transfiguration Af (shaded, unit:10-5 s-1) and θse (solid line, unit: K) on (a) 975 hPa, (b) 800 hPa at 14:00 BT on 3 August 2012.
3.2.2 干冷空气与台风倒槽作用触发暴雨云团持续产生

3日20时850 hPa高度、风场实况图(图略)上可以看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与副高同位相叠加,形成东阻,对上游冷空气起到阻挡作用。在θse、风场(图 7ab)空间分布图上,3日20时,850 hPa高度黑龙江北部附近存在θse的低值中心(如图中红框所示),该θse的低值中心与前期减弱的东北冷涡相对应,同时由于东阻存在,使得高纬地区干冷空气、西风带弱冷空气在黑龙江北部堆积,加强了干冷空气强度。4日02时该θse低值中心的干冷空气随冷涡后部偏北气流以及新形成华北小高压(如图中蓝框所示)前部偏北气流向辽宁输送。

图 7 2012年8月3日20时(a, c)和8月4日02时(b, d)850 hPa θse(单位:℃)、风场叠加(a, b)以及风场、涡度场(等值线, 单位:10-5s-1)、水汽通量散度场(c, d)叠加 (填色, 单位: 10-5g·s-1·hPa-1·cm-2; a, c:8月3日20时; b, d:8月4日02时) Fig. 7 (a, b) Wind and θse (unit:℃) and (c, d) wind, vorticity (solid line, unit: 10-5s-1) and vapor flux divergence on 850 hPa (shaded, unit: 10-5g·s-1·hPa-1·cm-2), a and c at 20 BT 3 August, and b and d at 02 BT 4 August 2012.

对比冷空气到达前(8月3日20时)、后(8月4日02时)辽宁动力和水汽(图 7cd)变化情况可见,3日20时辽宁地区涡度较小,水汽辐合作用弱。随着弱冷空气到达营口—本溪一线,地面加密风场上(图略),副高后部及1210号台风倒槽东北部东南气流与华北小高压前偏北气流形成一条静止锋,营口附近静止锋上生成中尺度波动,中心涡度明显增大,水汽辐合作用猛增,辽宁辽河流域的水汽通量散度3日20时为0 × 10-5 g·s-1·hPa-1·cm-2(见图 7c),而4日02时为-25×10-5 g·s-1·hPa-1·cm-2,可见水汽辐合作用明显增强(图 7d)。分析2012年8月3日21时—4日05时TBB演变(图 4)发现,3日21时—4日05时在营口大洼县附近先后生成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3、4、5,海上移动来云团6,中尺度对流云团沿静止锋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列车效应导致该阶段暴雨。

3.2.3 西风带短波槽与台风残留环流作用触发暴雨云团

4日08时500 hPa高空实况(图略)显示西风带短波槽东移到辽宁西部,槽中弱冷空气与台风“达维”残留的环流相互作用。从850 hPa涡度、风、温度场(图 8ab)演变可以看出:4日02时,台风“达维”残留的环流正涡度大值区(阴影部分)与冷槽(蓝色等温线控制区域)结合作用不明显,4日08时两者相结合。地面加密风场上(图略),4日05—08时辽宁东部静止锋仍然维持,位置略东移,此时“达维”残留低压东北部的东南风与短波槽中弱冷空气作用,在辽宁西部也触发一个中尺度低压。TBB云图上(见图 4),4日05时—4日08时在辽西生成对流云团7、8、9, 与辽宁中东部对流云团6共同导致该阶段暴雨落区分为两个。

图 8 2012年8月4日02时(a)和08时(b)850 hPa风场、涡度场(填色, 单位:10-5s-1)、温度场(等值线, 单位:℃)空间分布 Fig. 8 The distribution of wind and vorticity (shaded, unit:10-5s-1) as well as temperature (solid line, unit:℃) on 850 hPa at (a) 02 BT 4 August, and (b) 08 BT 4 August 2012.
4 极端持续性对比分析 4.1 环流形势对比分析

根据统计1981年至今的辽宁56次典型暴雨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情况,1981年至今除此次过程持续30 h外,1985年8月18日、1995年7月28日开始的暴雨过程也持续30 h之久。通过对比分析三次极端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发现其系统配置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副高呈块状分布(图 2),海上副高位置偏北,与大陆高压形成对峙;过程中都有东北冷涡活动,且冷涡中心位置偏北,在50°—60°N之间;海上副高后部有台风活动;高低空急流配置有利,高空急流在辽宁上空出现明显分流区,辐散作用强,低空急流从东海延伸至辽宁,急流左前方辐合与高空急流辐散区配合,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这样在三带系统作用下,海上副高后部低空急流输送暖湿空气,和冷涡后部西北路冷空气及西路冷空气长时间在辽宁汇合,形成持续性暴雨。

4.2 水汽、动力条件持续性对比分析

动力和水汽是暴雨的必要条件。针对此次暴雨极端持续性特征,将该次过程水汽、动力时间演变与辽宁56次典型暴雨过程相应最大物理量进行对比,结果见图 9

图 9 1210号台风暴雨过程(a)和辽宁典型暴雨过程(b)的850 hPa急流(单位:m·s-1)、比湿(单位: g·kg-1)、700 hPa垂直速度(单位: 10-3hPa·s-1)对比分析 Fig. 9 Comparisons of jet (unit: m·s-1), humidity (unit: g·kg-1) at 850 hPa and vertical velocity at 700 hPa (unit: 10-3 hPa·s-1) between (a) 1210 Typhoon and (b) a typical rainstorm.

对比结果显示,典型暴雨过程850 hPa急流强度最大、小值为47.5 m·s-1、7.4 m·s-1,平均值为14 m·s-1,75%过程的急流强度介于19~24 m·s-1之间;850 hPa比湿最大、小值为18.5 g·kg-1、8.5 g·kg-1,平均值为13 g·kg-1g, 75%过程的比湿介于14~15 g·kg-1g之间;700 hPa垂直速度最大、小值为-87×10-3 hPa·s-1、-10×10-3 hPa·s-1,平均值为-40×10-3 hPa·s-1, 75%过程的最大垂直速度介于-20~-25×10-3 hPa·s-1之间。相比这次过程,水汽条件非常充足,过程期间近30 h最大比湿接近或超过典型个例最大值的平均,因此整个过程持续非常好的水汽条件;动力方面850 hPa急流过程期间均在历史均值以上,尤其是14日02时急流猛增到24 m·s-1,出现动力增强,而近30 h的时间内辽宁区域维持存在上升运动区域,最大值达到-40×10-3 hPa·s-1。因此,此次过程出现水汽、动力条件强于历史均值长时间持续的情况,对降水持续提供有利保障。

5 结论

1210号台风影响辽宁时虽然强度不强,但其造成的暴雨范围广、强度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三台风共同作用导致降水持续时间长,达到辽宁强降水持续时间的极值,30 h内强雨区在辽宁缓慢移动,形成致灾暴雨,对此次暴雨的极端持续性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副高稳定维持,利于将热带及1209、1210、1211号台风内水汽和能量向辽宁输送。西风带和极地冷空气共同为此次暴雨提供冷空气条件。高空急流右后方辐散与低层东南急流左前方辐合区在辽宁上空叠加,利于动力抬升作用的发展和维持。“三带”系统共同作用有利于暖湿、冷干空气长时间在辽宁作用,形成持续性暴雨。

(2) 3日02—20时,台风远距离作用阶段,西风带弱冷槽与辽宁西部暖湿空气作用锋生区对流发展形成辽宁西部强降水,辽宁东部暖区内锋生触发对流形成东部强降水。3日20时至4日05时,极地和西风带干冷空气到达营口—本溪一线,与东北方向移动的台风倒槽中的暖湿空气在辽河流域形成静止锋,静止锋上生成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导致该阶段暴雨。4日05—14时西风带短波槽中冷空气与台风残留环流作用导致辽宁西部再次出现强降水,而辽宁中部的静止锋东移到本溪附近强度减弱,是本溪附近降水再次增强的原因。

(3) 副高稳定维持利于水汽输送,三台风为暴雨提供水汽保障,动力、水汽条件相对历史均值出现长时间偏强,称不稳定维持和对流不稳定快速重建,在有利的环境背景下,触发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是暴雨极端持续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雷小途, 陈联寿. 大尺度环境场对热带气旋影响的动力分析[J]. 气象学报, 2001, 59(4): 429-439.
[2]
程正泉, 陈联寿, 徐祥德, 等.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J]. 气象, 2005, 31(1): 3-9.
[3]
陈联寿.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技术的发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6): 673-681.
[4]
陈联寿. 热带气象灾害及其研究进展[J]. 气象, 2010, 36(7): 101-110.
[5]
吴乃庚, 林良勋, 李天然, 等. 环境流场和"派比安"结构变化对其异常北抬路径影响的诊断分析[J]. 气象, 2007, 33(11): 9-15.
[6]
杨昌贤, 陈红, 郭冬艳, 等. 强台风黑格比的路径和降水诊断分析[J]. 气象, 2009, 35(4): 76-86. DOI:10.3969/j.issn.1673-8411.2009.04.023
[7]
周玲丽, 翟国庆, 王东海, 等. 0713号"韦帕"台风暴雨的中尺度数值研究和非对称性结构分析[J]. 大气科学, 2011, 35(6): 1 046-1 056.
[8]
朱健, 罗律. 超强台风"韦帕"的暴雨机制及湿位涡分析[J]. 气象科学, 2009, 29(6): 742-748. DOI:10.3969/j.issn.1009-0827.2009.06.005
[9]
寇媛媛, 沈桐立, 徐海明. 台风"卡努"的数值模拟与非对称结构的分析[J]. 气象科学, 2009, 29(5): 606-610. DOI:10.3969/j.issn.1009-0827.2009.05.006
[10]
陈联寿, 孟智勇. 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J]. 大气科学, 2001, 25: 420-432.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01.03.11
[11]
李江南, 王安宇, 杨兆礼, 等. 台风暴雨的研究进展[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supp1): 152-159.
[12]
漆梁波, 曹晓岗. 双台风形势下上海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预报分析和对比[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2): 177-18. DOI:10.3969/j.issn.1004-4965.2013.02.001
[13]
傅洁, 曹晓岗. 多台风活动背景下"10.9"上海局地强降水过程分析[J]. 暴雨灾害, 2012, 31(2): 161-167.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2.02.010
[14]
白莉娜, 马雷鸣, 曾智华, 等. 热带气旋"南川"在2010年三个热带气旋异常路径中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3): 421-431. DOI:10.3969/j.issn.1004-4965.2013.03.008
[15]
王文波, 王旭, 杨明, 等. 台风"达维"移动路径成因分析[J]. 干旱气象, 2014, 32(1): 75-80.
[16]
梁军, 张胜军, 黄艇, 等. 辽东半岛达维台风暴雨的诊断分析[J]. 气象, 2015, 41(3): 364-371.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5.03.015
[17]
陆桂荣, 王文, 于怀征, 等. 台风"达维"对山东日照"08.03"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分析[J]. 干旱气象, 2014, 32(2): 75-80.
[18]
何编, 孙照 渤". 0806"华南持续性暴雨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J]. 气象科学, 2010, 30(2): 164-171. DOI:10.3969/j.issn.1009-0827.2010.02.004
[19]
郭大梅, 刘瑞芳, 侯建忠, 等. 陕西一次远距离台风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J]. 气象科学, 2012, 32(3): 325-331. DOI:10.3969/2012jms.0051
[20]
孙明生, 李国旺, 尹青, 等. "7·21"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Ⅰ):天气特征、层结与水汽条件[J]. 暴雨灾害, 2013, 32(3): 210-217. 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3.03.003
[21]
李兆慧, 王东海, 王建捷, 等. 一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和急流—锋面次级环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1, 30(6): 1 505-1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