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33 Issue (2): 128-133   PDF    
“双一流”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初探
韩钰1 , 张江龙1 , 吕莹2 , 马齐爽1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理工学院, 北京 100083;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际交流合作处, 北京 100083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加快,并不断向深度、广度推进,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数量连年攀升,这对高校进行国际交流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立足"双一流"建设背景,在梳理和分析目前高校国际交流指导现状及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需求的基础上,以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为基础,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教学考核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初步完成了国际交流指导课程的教学要素设计,提出高校应该从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制度保障等方面实施国际交流指导课程。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交流指导    课程化    
"Curriculum Oriented" Guidance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HAN Yu1 , ZHANG Jianglong1 , LYU Ying2 , MA Qishuang1     
1. Shen Yuan Honors Colle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International Divis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accelerated, and it has continued to advanc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The number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risen year by year,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guidance. Under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urriculumization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guidance, the teaching el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guidance course was designed from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structure,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course evaluation referr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quality and furthermor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guidance cours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er team and system guarantee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guidance    curriculum oriented    
一、引言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阶段[1]。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也加速了人才的国际间流动,作为人才培育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势必参与其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目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近年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进一步对中国高校提速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3]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五项任务之一[4]。“双一流”战略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高校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如何积极应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从实施层面切实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这都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二、高校国际交流指导的发展现状

推动课程及师资的国际化建设、拓展国际交流资源和渠道自然是高校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专门的国际交流指导也是现阶段中国高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的有效措施。由于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等原因,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有着天然的国际化优势和悠久的国际化传统,对其学生群体进行专门国际交流指导的需求较低,故相应研究也较少,其国际化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如对跨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论证、对指导跨文化教育实践理论流派的研究以及对跨文化教育在各国的实践现状研究等[5]。中国对于国际化教育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分析、策略探析及教学管理等[6],具体到学生培养层面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沿袭国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如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跨文化能力范畴及培养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跨文化交际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7]

以这些理论研究为基础,部分高校依托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开设了《跨文化交际》之类的课程,进行学生培养的实践探索,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文化核心概念的探讨,言语交际以及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比,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行为规范指导,价值观的比较,文化冲击和跨文化适应等。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类课程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课程理论和教学模式,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欧美文化、掌握基本跨文化交际技巧的渠道,但该类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外语运用和文化对比,而对国际交流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注意事项、申请技巧这类实践类知识未能涉及,教学模式互动不足,对即将参与国际交流或者只是参与短期国际交流的学生针对性不强,指导意义不明显,无法及时、充分地体现国际交流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难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国际交流指导的目标。与此同时,更多高校则采用不定期的讲座、学生交流活动来进行国际交流指导,这种松散的指导方式更加无法满足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扩大的留学规模对国际交流能力和信息全面性、系统性的需求。目前,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急需探索一种实践性高、指导意义强、更符合当今高校发展战略和学生具体需求的国际交流指导途径。

三、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的需求分析

“课程化”是指依据课程理论和课程规范,研制课程方案、实现课程目标、达成课程规划的持续优化过程与状态[8],可以理解为具有明确目标、合适内容、有序实施和恰当评价的课程建设实践。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目的是将国际交流理论教学和实践需求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建立国际规范、掌握国际交流技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分析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的必要性,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是高校国际化育人的内在要求

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培养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已成为彰显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一个无法有效参与国际合作的毕业生,在全球化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将大幅降低;一所不能培养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大学,也无法满足“双一流”大学的要求。

围绕“双一流”建设部署,高校在积极应对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的进程中,要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从教育政策、培养模式,到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融入国际化元素,与国际接轨,积极营造国际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国际化品格。同时,针对中国高校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初级阶段的现状,也需要开设专门课程,整合优势资源,搭建指导平台,传授国际交流知识和技巧,给予学生系统化、规范化的国际交流指导,以加快师生国际化意识培养和国际化能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既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育才的职能所在。

(二) 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是学生国际化成才的广泛诉求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9]。其中,“走出去”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借鉴他国先进理念及文化精髓[10],在现阶段尤为重要。在高校中,学生是“走出去”的主体之一,学生在校期间出国交流的频度是高校国际化程度高低的最直观体现,也是一所高校开放程度的重要评判。

笔者前期面向首都五所高校开展了主题为“大学生出国学习现状及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 231名学生中,160名有出国学习经历,约占总人数的13.00%;而在尚无出国学习经历的1 071名学生中,614名学生有出国学习意向,约占无出国学习经历学生总数的57.33%。可见,接受多元化的国际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意愿和目标,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增加。在留学信息获取方面,62.68%的学生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获取出国留学、交流信息。在出国学习所面临的困难方面,除了学习相关费用外,排名最靠前的三项分别是语言资格认证要求、申请材料准备和出国信息获取,而这些问题大多可在学校解决。由此可见,开展“课程化”的国际交流指导,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相关技能,已成为高校学生的广泛诉求。

(三) 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是国际化自身属性的必然需求

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相关知识、技能作为支撑,而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习得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才能使国际交流参与者坦然面对文化多样性冲突、沉着应对国际交流合作事务。同时,国际交流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众多,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获取国际交流信息的途径从老师同学、朋友亲戚、社交APP或网站到社会留学辅导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多渠道信息层层交织往往失去条理性、时效性、权威性甚至准确性,也使得信息获取者千头万绪、难以理清。而高校作为学生获取国际交流知识和信息最便捷、最主要的途径,不仅天然地具有知识传授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性,而且依托国内外校际间的合作,也很好地保证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因此,国际交流指导需要开设专门课程,科学、系统地组织内容、传授知识、实践学习、传播信息。

综上所述,开展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探索,将系统化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体系,以课堂学习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际化指导,已成为高校、学生以及国际化本体的共同需求。

四、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的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计方法中,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在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中,对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能力和素质这一教学目标的研究,是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

当前阶段,针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很多学者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李秋生[11]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素质国际化、能力国际化、学问国际化。陈艳[12]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国际知识、国际视野、能进行跨国服务和交流的人才。贾秀娟[13]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高精尖专业知识技能和熟练国际语言、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合作、务实的国际竞争能力,以及主动应变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杨红英和林丽[14]提出了“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养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曾提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15]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的表述方式有差异,但是学术界对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可以得到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与国际化能力,二级指标共有9个,具体内容如表 1所示。

表 1 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指标

通过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指标体系中涉及的各类国际化人才相关素质和能力,即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建设需要深入探讨指标体系中核心素质的具体要求,将其贯穿于课程顶层设计、结构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等各个环节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体系。

五、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的初步设计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以所在高校国际化发展情况为背景,对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进行了初步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与国际化能力为教学目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课程评价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就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及制度保障等提出了设想,为后续开设课程的实践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一) 课程要素设计

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规划采用分模块、多专题授课的形式,依托于文化顶层,立足于操作底层,针对海外留学的各种形式(出国深造、短期访问、假期游学、国际会议等),对海外留学规划、行前准备、海外生活等内容进行指导和培训,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模块和专题由专业老师讲授,并且借助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不断整合最新最优的国际交流相关信息,实现讲授内容的推陈出新,保证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以达到对学生国际交流的意识唤醒、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实战体验的授课目标。课程体系规划如图 1所示。

图 1 课程体系规划

在内容结构方面,课程设计24学时,采用“大分模块、小分专题”的形式,按照整个留学准备过程的时间线,结合最新的国际交流信息,考量中外文化差异,针对典型问题设置专题内容。计划设置三个主要模块:第一,留学规划模块(6学时),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为针对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介绍海外留学的发展及现状、参与海外留学的人群、海外留学的意义、海外留学的前景等,引导其深化对国际交流的认识,帮助其尽早确立适合的留学规划,主要采用讲座、直播、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授课;第二,行前准备模块(10学时),针对已经决定出国留学或参加短期出国交流的学生,按照留学申请的具体流程,结合最新的留学政策,讲解申请流程及关键点,介绍国家和学校的各类海外留学资助以及这些资助的要求特点、申请途径、申请技巧等,帮助学生熟悉各类情况、做好行前准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主要采用讲座、现场教育、实践模拟等形式进行授课;第三,海外生活模块(8学时),面向即将到海外留学的学生,介绍中外教学模式对比,不同文化圈的校园文化,针对境外生活可能面临的基本入境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各国文化差异和公共交际礼仪、海外人身安全和消费安全等跨文化交际问题和适应问题进行指导,主要采用讲座、团体辅导及实践模拟等形式进行授课。各模块专题及主要内容设置如表 2所示。

表 2 课程内容设置

在教学考核方面,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程设计采用互动式系列讲座模式,考核方式以分组展示与模拟面试相结合。每个专题根据内容量设置一到两次讲座,由专业教师或特邀专业人士讲解,以保证课程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学生可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专题进行学习,同时就个人的问题困惑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讨论,寻求解决方案,以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在课程评价方面,计划纳入学校统一评价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包括课程计划、教学组织、教学结果等在内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及定性的评估,同时也依据教学目标对参与课程学生在国际化人才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从而检查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程度,并根据课程效果不断反馈改进课程实施。

(二) 教学组织设想

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除课程要素设计外,还需要解决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课程化建构。

在教学组织方面,考虑到国际交流指导兼具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计划由笔者所在的以国际化办学为特点的学院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共同组织开设课程。学院层面负责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并完成课程安排,国际交流合作处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并提供教师资源。因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求,统一教材并不适用于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教学大纲实际上要起到教材的作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考核要求等。

在师资队伍方面,国际交流指导的各个模块涉及不同领域,应根据相应模块的专业性要求组织教师,师资队伍组成可以多元化,既包含外语专业及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校内教师,负责语言能力及文化交流部分,也可将经验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处行政人员纳入教师队伍,负责海外留学发展现状及各类信息资讯指导,还可聘请专门国际交流机构的校外师资。与此同时,多元化师资带来的队伍稳定性问题,可能成为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之一。

在制度保障层面,为了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保证教学实施效果,可以考虑将高校国际交流指导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纳入培养方案,这也是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同时,计划将选修该课程并通过考核列入学生参与学校、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的必要条件,以此推广课程,也使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惠及更多学生。

六、结语

目前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体系已经初步设计完成,并将课程部分内容向学生开放试听,反响热烈,效果显著。下一步将在笔者所在高校推进面向学生开设课程的实践工作。

“课程化”后的国际交流指导具有鲜明的优势:第一,课程依托学校平台,邀请专业老师讲解,针对具体内容给出官方解答,具有权威性;第二,课程借助国内外校际间合作等相关资源,整合最新信息,不断完成教学内容的自我更新,具有时效性;第三,课程立足于底层具体操作,针对不同阶段设置相应的学习模块,具有实用性;第四,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程特有的专题型课程设置和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好地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下,高校更应该拓宽视野、立足实践、保持更新、面对未来。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探索正是为了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需求,担当高校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助推器。课程的改革、发展既要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同时也要具有可持续性,国际交流指导“课程化”探索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与改进,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充实课程内容,逐步实现更优,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以此助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芷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反思[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2]
孔海燕. "一带一路"视阈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探讨[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1): 83-87.
[3]
郝平.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J]. 求是, 2016(18): 50-52.
[4]
任友群. "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5): 15-17.
[5]
BAKER W D, GREEN J L. Exploring challenges in designing and teach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cultural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J]. Pedagog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10(1): 1-4. DOI:10.1080/1554480X.2014.999777
[6]
许长宾. 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教育发展探析[J]. 教育探索, 2016(8): 68-71.
[7]
王鹏, 李祥慧. 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培养探究[J]. 现代企业教育, 2013(14): 225-226. DOI:10.3969/j.issn.1008-1496.2013.14.195
[8]
杨骞. 课程化——问题探析与解决方略[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8): 3-8. DOI:10.3969/j.issn.1674-5728.2018.08.001
[9]
洪大用. 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4): 9-16.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6.04.003
[10]
申莉. 略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S1): 219-220.
[11]
李秋生. 国际化人才"化"在哪里[J]. 人才开发, 2006(9): 55.
[12]
陈艳. 试论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 经济师, 2006(5): 103-104. DOI:10.3969/j.issn.1004-4914.2006.05.061
[13]
贾秀娟.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素质与能力探析[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10): 31-33. DOI:10.3969/j.issn.1009-9042.2017.10.011
[14]
杨红英, 林丽. 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39(2): 212-217.
[15]
李成明, 张磊, 王晓阳. 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6): 20-22,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