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33 Issue (2): 86-92   PDF    
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为例
贾洪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所, 北京 100083
摘要:大类招生是目前中国众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和培养制度的重要形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11年开始对文科学生实施大类招生。《社会保障概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大类招生对《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优化了学习《社会保障概论》之前通识课程的教学资源配置、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审视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但是,大类招生对《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教学的挑战表现在,部分学生理性选择专业的能力欠缺、学习《社会保障概论》的前期知识储备不足、社会保障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受到挑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类招生背景下需要采取具体措施对《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成绩考核、授课和学习效果反馈等进行积极改革。
关键词大类招生    社会保障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Take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Course of Beih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A Hongbo     
Social Security Institut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is presently an important form of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and cultivation system for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eihang University has been implemented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for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students since 2011.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is the core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Beihang University.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o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is that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optimized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the general courses before learning this course, and cultivated students' ability to examine the social security problem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 challenge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from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are that some students lacked the rational ability to choose majors, parts of the students had insufficient knowledge reserves before studying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 social security was challeng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pecific measure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content, GPA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 feedback of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course in Beihang University with its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background.
Keywords: major category enrollment    social security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reform    
一、引言

大类招生制度是指高等学校把相近或者同一学科类别的专业合并成一个学科大类进行招生的制度安排。通常的做法是本科生通过高校的大类招生入学后,不分具体专业,先进行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或者通识课程学习,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如学生的兴趣、选择具体专业之前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不同专业办学人数的限制等对大类招生的学生实施具体的专业分配。大类招生是试图对传统的按照具体专业招生制度的一种超越,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方面的深化和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积极尝试。大类招生的理论依据寓于通识教育的理论之中,通识教育理论的发展史表明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纽曼的理想主义、杜威的进步实用主义、赫钦斯的要素主义以及伯克、卡斯博等的精粹本质主义皆是通识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1-2]。从全球高等院校的发展实践来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实行了大类招生制度。大类招生制度在增强高考学生志愿选择的针对性、拓宽学生在某个学科门类的知识面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大类招生制度也逐步引入到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实践中。目前,中国大类招生制度实施的高校数量在增多,大类招生的学科门类及专业在增多,大类招生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自主性也在逐步增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自主招生在中国的发展。然而,在大类招生稳步发展的情况下,一些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清醒地认识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诸如教学改革等措施积极克服这些问题,也是大类招生的发展趋势之一。

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将学校已有的70多个专业归并成为航空航天、信息、理科和文科四个大类,实施了大类招生制度。2011年北航建立了文科试验班,实行大类招生的文科生大学一二年级在文科试验班学习。2012年成立了知行书院,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科试验班的学生为基础组建,实施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和完全学分制。在知行书院学习的学生在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和学习,二年级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志愿、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未来职业规划以及不同专业培养承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让学生最终在各专业学院选择本科专业。从往年情况来看,知行书院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在接受大类培养和学习的基础上自愿选择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保障概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根据北航大类招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保障概论》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深化专业知识,从而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大类招生研究现状

大类招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学在1870年实施的“学生选择型”专业分流模式。该模式的做法是通过提供多种课堂结构和课程结构给本专业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实现不同学生在专业方向方面的自主分流。后来许多大学对哈佛大学的这种做法进行了扬弃,逐步形成了以相近或者相似专业组合的大类招生制度以实现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的自主分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作的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计划经济逐步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原有的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亟需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招生制度是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科生招生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为了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本科生招生制度改革首先在北京大学酝酿和试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强化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在本科低年级推行通识教育,弱化本科生的专业色彩,对高年级本科生推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在2001年实施了“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大部分院系实施了按院系或者学科大类招生。北京大学的大类招生制度对国内其他高等学校起到了示范效应,此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几乎全部的985院校、211院校以及部分其他类别的高校不同程度地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条件和特点实施了大类招生制度,北航也不例外。从2011年开始,北航文科大类招生的一、二年级学生共同组建文科试验班,且在2012年建立知行书院,对书院学生实施通识教育。

通过对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近年来高校大类招生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研究大类招生的文献数量也趋于稳定。现有关于大类招生的研究主要围绕大类招生的优势[3-5]、面临的困境[5-6]、对大类招生学生的管理[7-9]、大类招生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10-11]、大类招生课程建设[12-13]、大类招生学生对专业的选择[14-15]以及大类招生的改革措施[16-17]展开。

既有研究文献表明,学术界在大类招生的内涵、基本做法、优缺点以及改革的必要性这些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既有研究认为大类招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认识到大类招生对学生专业培养存在一定挑战,也逐渐开始具体讨论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全国大类招生的通行做法以及学术界对大类招生的多维度讨论也适用于北航大类招生的情形,这为文章研究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课程《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借鉴。但是,目前学术界针对北航大类招生制度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当前相关的学术论文只能检索如任丙强、贾若帆对大类招生模式下北航文科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15]。《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针对北航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8学时。社会保障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的、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知识体系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其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较高,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北航大类招生背景下《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是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大类招生对《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一) 积极的影响

1.优化了学习《社会保障概论》之前通识课程的教学资源配置

在实施大类招生之前,本科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实施专业化教育。这种专业化教育通常以本科专业设置所在学院的教师为主体讲授专业课程来完成学习和教学任务,师资力量相对单一。大类培养的最显著做法就是在本科生低年级阶段学习大类课程教学设置中的通识课程,通过这种基础课程的学习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一般而言,大类招生培养通常是以数个不同学院相同、相近或者相似的专业门类的学生为对象。不同学院师资的构成不同,术业有专攻。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对大类招生学生学习的通识课程往往由各院系教师分别承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与在没有实施大类招生的情况下相比较,显然是提高了通识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例如,让法学院的教授讲授法律基础通常比管理学院的教授讲授法律基础可能教学效果更好。如引言所述,北航知行书院大类招生学生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科试验班的学生为基础组建。这些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的课程分别由这四个学院的教师担任,相当于调集了这四个学院的教师力量共同来完成通识课程的教学,这显然比以某一个学院的师资来完成这些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好,因为这样做实现了教师研究特长和教学特长的匹配,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帕累托改进”。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后续学习《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

2.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审视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大类招生之前,本科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都是实施专业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在培养专才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容易引起知识、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分裂,对于学生智慧和品德培养会产生负面影响。大类招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专业教育的上述弊端。大类招生和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夯实基础和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应该部分地能够实现上述目标。低年级通识课程的学习在实现上述目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不同院系相近或相似专业组成的大类招生制度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必然要考虑到各个院系具体的专业设置,因为大类培养的学生在高年级会转而选择不同院系的具体专业,因此,各个院系通常会派出本院系的精兵强将对大类招生的低年级学生讲授通识课程,这一方面是通识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各院系对低年级学生展示授课教师所在院系研究特长及其具体专业特点的窗口和机会。这样一来,大类招生学生的通识课程基础就会相对更扎实,同时涉及面也会更广。以北航知行书院大类招生的学生为例,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未选择专业之前如果有意愿,均有机会修读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础性课程。社会保障是一门交叉性课程,与多门社会科学都有一定联系。尽管学生不可能修完上述所有课程,但是修读不同通识课程的大类招生学生将来再通过二次选择专业组合成一个新的上课集体时,其对《社会保障概论》中涉及的内容会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这有利于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 面临的挑战

1.部分学生理性选择专业的能力欠缺

大类招生为学生提供了在接受通识教育后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但是难以避免部分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学生在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时往往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考虑所选择的专业将来是否有好的就业前景,二是考虑所选择的专业未来薪酬待遇是否较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热门”专业选择人数过多,就可能造成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从而导致一段时期内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再则,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较准确的定位,同时由于对自己所选择专业没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不少学生在大类学习结束后选择专业时存在困惑。例如,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甚至忽略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过于听从家长的意见,或者盲目跟从自己周围同学的选择而进行选择。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专业选定后发现与自己的真正兴趣和学习能力不相匹配,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下降、学习效果不佳。

2.部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概论》的前期知识储备不足

在实施大类招生之前,由于学生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完成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因此,学生在一二年级会接触到更多的专业课程而非通识课程。这些前期的专业课程与《社会保障概论》的关联性较强,从而为后续学习《社会保障概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前期知识储备。社会保障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它的研究对象是与具体社会保障对象有关的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和待遇支付等问题,这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需要综合各类社会科学的知识、工具和方法,提出和回答有助于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养老、医疗、护理等各类现实问题。北航知行书院以全校文科院系为基础构建,不同专业差距较大,主要涉及到行政管理、经济学、外国语、法学等专业方向,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不同专业的了解有限,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到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大学语文等此类全校公选课程以及上述专业方向所属学科门类中的最基础课程,而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所必须的前期专门知识学习较少。例如,《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人口学知识储备,而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在通识教育阶段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通常没有选修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课堂讨论,能明显感觉到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社会保障概论》的前期知识储备。

3.学生社会保障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受到挑战

在实施大类招生之前的专业教育相对于大类招生而言留给了专业课程更多的时间,这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数量(门数)和每门专业课程时间(学时)比较充裕。因此,在专业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较强。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并不是要替代专业教育,并不以降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而是应与专业教育互补,相得益彰。现实的情况是大类招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这是通过对通识课程学习安排更多的学习时间实现的。在学制和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这无形中会压缩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压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量(门数)的压缩,二是专业课程时间(学时)的压缩。例如,大类招生以前大约七个学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在大类招生后通常被压缩到五个学期。除了个别专业课程外,北航行政管理专业多数专业课程通常为32学时,《社会保障概论》这门核心专业课程两年前也是32学时,最近两年申请增加到48学时。即使这样,教学过程通常只能教授完成教材80%的内容,对该门课程授课通常感觉学时紧张。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没有强化甚至弱化了专业教育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强,从而不利于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升学率。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一) 教学改革的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问题导向,以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厚植专业基础,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和升学过程中的竞争力。

(二) 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大类招生造成的结果是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能够成功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这就致使部分学生对自己当下所学习的专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缺乏对当下所学习专业的兴趣。根据以往课堂的情况来看,往往存在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上网等各种不良情况,也存在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甚至出勤率很低等消极现象。因此,在大类招生成为基本趋势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选课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补充部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前所欠缺的知识储备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三年级选择学习《社会保障概论》这门课程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在通识教育阶段所选修的课程不一定相同,因此,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前期的知识储备也就不同。例如,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通识教育阶段不清楚将来自己到底选择哪个专业,即使在明确知道自己将来选择哪个专业的前提下也不太清楚该专业到底有哪些后续的核心课程,或者在清楚有哪些后续核心课程的情况下也对学习这些核心课程所需要的前期选修课程缺乏必要的认识等,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具体学习《社会保障概论》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时非常吃力,尤其是运用到经济学、人口学和保险学的一些专业知识时情况更甚。所以,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尽可能地补充部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概论》前期所欠缺的知识储备,就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3.拓宽《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接触到了较为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涉及到的专业面较为宽泛,与《社会保障概论》这门核心专业课程相关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一如前述,社会保障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的社会科学,其涉及的学科较多。因此,针对大类招生背景下部分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选择课程的现实情况,授课教师有必要尽可能地拓宽与《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相关的知识面,强化社会保障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之间的关联度。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需要加强教学深度,体现其作为专业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的区别。因此,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尽可能地拓宽《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就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4.培养学生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大类招生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选择专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说大类招生不以追求学生选择专业为目标。因此,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课程依然要追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社会保障概论》是北航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这门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持学生在就业市场和升学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培养学生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 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方式方面实施探究式教学

相对于“填鸭式”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升学习效果。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具有不同前期学习基础的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保障课程相关的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为探究式教学尤其是讨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探究式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环节紧跟学科前沿知识,全盘把握社会保障实践的最新动态,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对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精确设计。例如,综合运用幽默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以及情景型导入法引出学习和讨论的内容。通过探究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发挥“导”的作用,诱导和引导学生去思考。

具体到《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探究式教学:第一,课堂讨论。全流程单纯讲授《社会保障概论》比较枯燥,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可以将讨论引入课堂,尤其是要讨论一些《社会保障概论》学习之前应该修读的基础性课程的内容,以补缺大类招生背景下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的现实。第二,建立学习小组。根据《社会保障概论》的课程内容和北航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准备好的课程内容发放给各组,让各组学生自己准备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讨论和展示,同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以及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发问和点评。第三,根据课程学习内容选择性讲授社会保障学术论文。为了推进探究式教学改革,为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授课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4篇学术论文来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根据《社会保障概论》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分别选择4篇论文,即1篇关于社会保障综合知识的论文、1篇关于养老保险的论文、1篇关于医疗保险的论文、1篇关于住房保障的论文来进行讲解,充分体现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最好保证其中约3篇论文是在学生提交课程论文之前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同时巩固和提升对自己所学社会保障知识的理解。

2.《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内容方面增强其实践性和专业性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必须要增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社会保障概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具体而言:第一,为了适应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课程学习课时受限的现实,授课教师应该根据《社会保障概论》的课程体系和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升学以及就业的去向,抓住《社会保障概论》的重点内容,主动地对社会保障内容进行精简和重新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社会保障的学科体系和重点内容。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密切理论联系实际,如通过浏览网站、查阅各级政府机构发布的公告和年报、实地调研收集相关案例等,并把这些材料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理论教学更贴近现实。第二,强化对专业知识的教授、讨论和训练。鉴于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在大学通识教育阶段所学专业知识较少和较为宽泛的现实,《社会保障概论》课程需要强化对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推荐与该课程相关的经典专业书籍,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强化对于经济学、社会政策、保险学、人口学以及政府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和讨论。

3.《社会保障概论》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变革

学习成绩考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变革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引导学生学习导向的关键步骤之一。为了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更好地提高《社会保障概论》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对该门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也非常有必要对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实施变革。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强化出勤考核。把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点名督促学生出勤,从而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基本前提。第二,提交课程论文。在学生学习了本课程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示范3篇学术论文,让学生提交至少1篇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第三,弱化期末考试的比重,期末考试分数占总分数的比重由以前的100%下降为50%。第四,实施开卷考试。改变过去闭卷考试的方式,实行开卷考试。同时,增加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考察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

4.《社会保障概论》授课和学习效果反馈安排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的直接目的。在大类招生背景下,不同学生由于在通识教育阶段选择的通识课程可能不同,其对《社会保障概论》专业课程的理解、期望也就可能不同。因此,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授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合理化需求,以便使教学的方法、内容、过程和质量等得到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瑜. 影响通识教育理论的三大哲学基础[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3): 22-24.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05.03.006
[2]
张砚清.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理论比较[J]. 江苏高教, 2015(4): 67-69.
[3]
黄兆信. 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2): 45-47.
[4]
吕慈仙. 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 65-68, 78. DOI:10.3969/j.issn.1008-0627.2007.01.016
[5]
唐苏琼.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1): 88-89.
[6]
李姣姣, 陈莉.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8): 81-83.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4.08.024
[7]
周钗美, 张懿, 陈向日. 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S1): 87-89.
[8]
姚蓉.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人文社科基础班之班导师工作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8): 81-83.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4.08.019
[9]
郑晓宁, 高静, 刘淼淼. 大类招生与培养背景下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4): 70-72. DOI:10.3969/j.issn.1007-5968.2018.14.025
[10]
陈宪民. 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S1): 105-106.
[11]
聂国东, 李东海, 梁媛. 大类招生背景下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4): 78-80.
[12]
姚晨, 卢兴江, 金蒙伟.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 2015(6): 97-101. DOI:10.3969/j.issn.1000-4076.2015.06.016
[13]
彭直兴, 王艳蓉, 田荣刚. 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课建设途径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6): 163-165.
[14]
李晨, 何延岩. 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J]. 高教探索, 2015(1): 106-111.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5.01.022
[15]
任丙强, 贾若帆. 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北航文科学生为对象[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2(2): 158-162.
[16]
黄晓波. 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43-48.
[17]
禹奇才, 蔡忠兵, 苗琰. 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 高教探索, 2014(1): 136-139.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4.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