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32 Issue (2): 158-162   PDF    
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科学生为对象
任丙强, 贾若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科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到就业因素、个人专业兴趣因素、专业因素以及家人与朋友因素影响,其中就业因素发挥关键作用,其他三个因素影响相对较弱。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学生更加重视就业因素;从家庭状况来看,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加注重就业因素。为了学校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合理性,学校应加强对个人兴趣培养和专业选择指导,缓和专业自由选择与学校教学资源之间矛盾。
关键词 高校教学改革      大类招生      专业选择      就业因素      个人专业兴趣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tudents' Major Choice in the Context of Classified Enrollment Model: A Study of Students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
REN Bingqiang, JIA Ruof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liberal arts students at Beihang University shows that students' major choice is affected by career prospects, personal interest, specialti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career prospects of students play a key role in their decision, and the other three factors are relatively weak. The female respondents put a greater emphasis on career prospects.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family income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career prospects than those with higher family incom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tudents' behavior, the univers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interest, which can also help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ree choice and 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Keywords: educ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ies     classified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jor choice     career prospect     personal interest    
一、引言

专业选择权力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保障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高校专业设置合理化的重要途径。[1]专业选择既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对于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研究上形成了“个性-环境相契合”的理论(personality-envivronment fit), 认为个性是预测学生专业选择的最重要指标。[2]国外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专业兴趣是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最重要影响因素。[3—4]中国学者对于影响中国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存在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因素(学校声望、专业录取分数、专业排名)、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5]由于高考还存在调剂问题,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之间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差距,因此,学习兴趣与专业的匹配度上存在问题。[6]第二种观点认为大学生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等3个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非常大。[7]兴趣甚至是学生专业选择的主导因素。[8]第三种观点是就业因素是学生选择专业考虑的关键因素。[9]

这些观点都认为个人兴趣应该与学生的专业相匹配。但受到传统专业选择模式的限制,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可能考虑到学校声望以及自身分数等因素不能将兴趣置于首位;或者高中生在兴趣认知方面存在误差,对自身性格和真实动机缺乏了解,从而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

因此,学者大多倡导学校增加学生专业选择机会,提高学生兴趣与专业的匹配度。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从招生制度角度上来提高学生专业选择机会的重要尝试。但也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决定因素是预期,而非兴趣。[10]

上述国内研究大多分析传统专业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但对于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专业选择因素分析较少。当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那么就排除学校声望、专业录取分数等因素限制,从理论上来说更能够依据个人喜好来选择专业方向。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因此,文章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为个案,研究在文科大类招生的背景下,本科生专业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2011年以来,北航四个文科学院共同组建社会科学试验班,进行大类招生试点。经过一年的学习与了解之后,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更能够得到充分反映,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对北航知行书院2012级、2013级、2014级三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72份。

北航知行书院学生入学第一年进行通识教育,不划分专业。第二年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划分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排除了高考成绩、专业招生指标等因素。因此,笔者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将影响因子聚焦就业薪酬待遇、岗位社会地位、就业机会、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专业师资水平、课程难易程度、专业学习氛围、出国交流机会、保研情况、家人建议、朋友建议等十二个因子,并通过利克特五级量表,即“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备选答案进行测量。在基本信息调查部分,统计了被调查者的性别、户籍、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及职业等变量。问卷发放时2012级、2013级学生已进行专业选择,2014级学生仍未进行专业选择。调查问卷分别对未分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预期及影响因素和已分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选择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本研究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运用了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T检验等统计方法。在本次调查中,未分专业(2014级)的被调查者共109人,占总人数的40.07%;性别分配上,女性被调查者共217人,占总人数的79.8%;选择与预选择经济专业的被调查者共144人,占总人数的52.94%,选择与预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被调查者共83人,占总人数的30.51%,选择与预选择心理学、法学等被调查者共46人,占总人数的16.91%。本次调查对象为北航知行书院学生,主要涉及专业均为社会科学类,女生比例远超过男生比例。

三、调查结果 (一) 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可靠性分析

问卷中影响学生专业选择十二个因子可以被划分为就业因素、个人特质因素、专业因素、他人影响因素四类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可靠性统计资料

该数据显示,笔者将就业薪酬待遇因子、岗位社会地位因子、就业机会因子归类为就业因素;学习兴趣因子、学习能力因子归类为个人特质因素;专业师资水平因子、课程难易程度因子、专业学习氛围因子、出国交流机会因子、保研情况因子归类为专业因素;家人建议因子、朋友建议因子归类为他人影响因素。这四类影响因子的可靠性统计值均大于0.7,这证明将影响专业选择的十二个因子归类为上述四类因素进行分析是可靠的。

2.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依据影响因素量表所得结果进行转换,笔者将各因子所得分值加总求均值,生成就业因素、个人特质因素、专业因素、他人影响因素四个新变量,得到每个因素的分值水平。对四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四大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综合四个因素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因素是影响专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个人特质因素次之,专业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仍在考虑范畴,但影响程度较弱。

3.就业因素是影响学生选择的关键因素

对形成四个影响因素新变量进行T≥4(重要)的假设检验,即假设被调查者认为这四个因素在专业选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果如表 3所示。

表 3 影响因素单一样本T检验

由数据可以看出,就业因素的T=2.658,显著性系数小于0.05,且均值-4的置信区间为[0.0276, 0.1849],这说明就业因素所得分值的均值显著大于4,这再次说明被调查学生认为就业因素是影响他们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但其他三个因素的显著性系数虽然也小于0.05,但T值为负数,说明均值显著小于4,则拒绝原假设,证明被调查学生对其他三个因素考虑较少。因此,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就业因素为学生专业选择的关键因素。

4.性别、家庭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

通过列联表分析,性别、家庭因素与五级变量的专业因素虽然在百分比分布上显示出差异,但检验总体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的卡方检验并未通过。考虑到现实中性别、家庭因素对专业的选择应该存在影响,因此,对因变量进行了重新赋值。

对新生成的四个因素变量重新分类与赋值,分为注重=1(原分值≥4)和不注重=0(原分值< 4)两类。再分析性别对就业因素注重与否的关系,发现性别对就业因素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即P < 0.05,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就业因素的考虑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学生更加注重就业情况,比男性高出大概15%。具体如表 4所示。

表 4 性别差异与学生注重就业因素情况

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越注重兴趣因素,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家庭收入低,越需要考虑就业。如果家庭收入在5万以下,那么只有26%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注重个人专业兴趣和能力;而如果家庭收入在20~50万,这个数字则达到了67%,如表 5所示。而且基本上随着家庭收入提高,学生在专业选择时越注重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这表明学生个人的专业选择即使是自由自主的,但仍旧收到个人家庭状况的重要影响。没有家庭财力的支持,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按照个人专业兴趣来进行专业选择。

表 5 家庭收入与学生注重个人特质的情况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在专业选择时越注重他人影响。如果父亲具有研究生学历,那么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容易得到家长的指导,也会注重听取意见, 如表 6所示。

表 6 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学生受他人影响的情况

(二) 学生对专业情况的了解程度

将学生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就业方向的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进行T≤2(了解)的假设检验,即假设被调查者在这一方面了解程度较深。

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就业方向的了解程度的显著性水平Sig=0 < 0.05,同时T值为较大的正数,所有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都为正数,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对于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就业方向的了解程度较低,不太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了解专业状况的途径主要是院系宣传,其他方式还包括教师介绍、同学介绍、网络等方式。具体如表 7所示。

表 7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单一样本T检验

(三) 学生专业学习满意度

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T≥4(满意)的检验。

此表反映出,由于显著性系数远大于0.05,专业知识广度、专业教师教学、专业教师科研三项的平均满意度=4的原假设不能被拒绝。其他四项的显著性系数小于0.05,但T值为负数,且平均值-4的置信区间下限和上限都为负数,说明这四项的平均值得分小于4分。具体如表 8所示。

表 8 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单一样本T检验

四、分析与讨论 (一) 就业因素是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关键

对北航文科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虽然不需要考虑学校声望、自身分数等各种因素,但其自主专业选择行为并没有体现出以兴趣为主导,而是以就业为主导。在本次调查中,认为就业因素重要的学生达到80%以上。预期薪酬成为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重要指标。87.5%的学生看重就业后的薪酬待遇,关注职位社会地位的学生有76.5%。经济学作为热门专业,就业机会更多,就业后薪酬待遇更高,在学生专业选择时受到了欢迎,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希望选择就业机会大、薪酬水平高的相关专业,通过专业学习,积累优势,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改变生活状态。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是理性的行为,其中关键因素是大学生们如何来计算自身的利益和偏好。一般情况下,这种利益和偏好应包括个人的兴趣、对学习本身的结果预期、就业等。然而在当下情况下,学生对专业选择行为的预期更多的反映在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前景等就业因素之上。同时,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女生在抗风险能力、成功信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常男性的抗风险能力、成功信心等方面都高于女性[11];在社会背景上,女性在求职就业方面容易受到歧视,较男性困难。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女生会更关注就业因素,以满足更加稳定的就业预期,寻求确定的就业机会。

(二) 个人专业兴趣因素应不断加强

专业选择与个人专业兴趣相匹配,不但能提高对专业兴趣与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能人尽其才,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大类招生之后,学生再进行专业选择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利,能够控制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从理论上来看,学生具备了按照个人兴趣来进行专业选择的条件。

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与这种预期不同。学生的专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就业预期,而非个人兴趣与能力,兴趣因素的重要性远弱于就业因素。这也与国外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形成了明显的差距。国外大学生选择专业时首要考虑专业兴趣以及能力。而中国学生的自由专业选择变相地成为了学生依据社会环境所塑造的就业预期和热门而进行选择,没有完全达到学校教育改革的初衷。学生趋向于选择容易就业、工资水平较高的专业。另一方面,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则在专业选择时拥有较大的自由,有更强的意愿依据自身兴趣来选择专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个人兴趣的实现有赖于家庭收入因素。

(三) 学科专业因素和他人影响因素对专业选择影响较弱

学校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也会间接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本次调查发现,专业因素虽然是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一个考虑因素,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不能将专业教育资源与个人兴趣结合。学生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甚至是未来就业方向了解程度不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不满意,影响学习效果与专业认同感。同时,过分依据就业因素而进行自由专业选择可能造成学校内资源配置不均衡,即某些学校的优势学科由于并非社会热门而缺乏本科生。相反,热门专业的学生却由于人数众多而带来课程、师资等各方面负担。

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家庭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本次研究发现,他人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力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27.6%的学生是通过家人的推荐来增进对专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了解。在家庭因素的比较上,农村学生由于独立性较强,对于他人的依赖性较弱,受他人的影响少于城镇学生;同时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时,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容易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

五、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北航知行书院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就业因素发挥着最为关键作用,个人兴趣因素没有成为专业选择的最主要因素。而专业因素和他人影响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弱。性别、家庭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专业选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的就业取向存在较强的合理性,但也难免会带来大学教育以及学生个人选择完全由社会就业取向所牵引,降低了大学教育的多元化和独立性的缺点。这也在另一种形式上扼杀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和个性。因此,从这种意义上,学校以及各专业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指导,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使学生能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另外,学生所选择的热门专业与学校的优势专业并不完全一致,并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在学生自主专业选择与学校教学资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机制,从而避免优势学科无人问津,资源较弱的学科却人数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当然,文章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调查样本中,由于北航理工科尚未完全启动大类招生,所以只考虑了文科学生。同时,也只对北航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这些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章的结论。

注释:

① 2012年起,随着北航书院制的发展,社会科学试验班改为知行书院,进行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后文统称为知行书院。

参考文献
[1]
贾汇亮. 大学生专业选择权:内涵、价值与保障[J]. 江苏高教, 2010(5): 69-71. DOI:10.3969/j.issn.1003-8418.2010.05.022
[2]
STEPHEN R P, PAUL D U. College major choice:An analysis of personality-environment fit[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47(4): 429-449.
[3]
LINDSAY N C, ANDREW W.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oice of major:Why some students never consider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006, 33(8): 547-564.
[4]
CHARLES A M, MARTHA A H, PRISCILLA A B. Influences on students' choice of college major[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2005, 80(5): 275-282.
[5]
陈曦, 李金林, 张伦. 本科专业选择动因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11-114.
[6]
张进明, 孔锦, 陈同扬, 等. 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低年级大学生为例[J]. 高校教育管理, 2014(4): 109-114.
[7]
樊明成. 当前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理性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96-99.
[8]
王勤, 童腮军. 高考学生专业选择与专业兴趣相符性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9): 20-22. DOI:10.3969/j.issn.1003-2614.2004.09.008
[9]
赵宏斌.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119-125. DOI:10.3969/j.issn.1002-0209.2004.03.017
[10]
李晨, 何延岩. 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J]. 高教探索, 2015(1): 106-111. DOI:10.3969/j.issn.1673-9760.2015.01.022
[11]
陆根书, 刘珊, 钟宇平. 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10): 14-29.
[12]
杨立军.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专业选择的影响[J]. 教育评论, 2014(8):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