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场所, 外部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外在动力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包括科技发展的推动力、社会需要的拉引力、市场竞争的激励力、政府政策的保障力和支持力(表现为通过政策手段对技术创新行为进行指导、扶持、拉引和干预)。[1]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主要推动力, 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组织间的关系来对外界环境变动作出反应。同时, 从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特征来看, 当今时代, 技术变革日益频繁, 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 导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处于持续变化中, 创新环境变化可能表现在技术、顾客需求、产品需求或原料供应的变化上。[2]技术波动指技术变化率和不可预测性会使企业现有的技术知识很快变得陈旧, 市场波动指在顾客偏好和需求的变化程度, 这也会使企业现有的知识变得陈旧。[3]这种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也加剧了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 进而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了巨大挑战。[4]并且, 环境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强企业对组织间对资源互补性和知识异质性要求的提高, [5]使得企业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 需要不断借助外部创新力量, 增加与外部组织之前的协同创新。
对于企业创新环境的构成, 学者们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如韩立民和赵新华将企业外部创新环境分为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制度基础等。[6] Pavlou和Sawy认为, 促进企业协同创新行为发生的内外部环境通常包括巿场环境与宏观环境。[7]本研究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 将企业面临的外部创新环境分为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 然后理论分析创新环境的三个构成部分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和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并展开实证研究, 以探究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机理, 并根据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提出对企业创新实践的启示。
二、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一) 研究假设 1. 政策支持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推动企业创新实践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塑造企业发展环境, 加速知识的扩散, 促进企业的繁衍, 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8]对于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而言, 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 还需要特定的环境支持, 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能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有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迅速实现市场价值并获取商业利益, 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绩效。[9]同时, 政府在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等外部组织进行合作研发、知识产权分享、创新收益共享等方面也在制定符合区域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创新政策, 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新技术合作研发、共同解决问题和共性技术研发等协同创新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成果的产生与获利。基于此, 提出假设:
H1.政策支持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1a.政策支持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1b.政策支持环境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 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中面临着变化较快的技术环境, 这使得现有的技术很容易变得"过时"。技术环境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技术改变产生的新机会以及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与研发。[10]在这种情况下, 技术环境波动使企业过去拥有的技术知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 往往需要获得更多的外部技术。[11]面对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应对, 一种是通过增加企业内部的R&D投入, 引进或培训内部研发人员, 提升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增加自主创新产品走向市场并获取创新收益。另一种是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协同实现新技术的联合开发、R&D共同投入、研发人员协同工作、创新知识协作共享等协同创新行为, 进一步增加新产品的创新收益。基于此, 提出假设:
H2.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2a.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2b.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3. 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市场变化的影响是指顾客偏好变化而产生新的市场需求的程度, [10]市场变化较大的环境中, 顾客偏好不断变化并涌现出新的需求。在高度动态性的环境中, 技术、消费者偏好、产品需求和原材料供给等频繁变化, 这使得现有的产品很容易过时而被淘汰。[12]在高度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使企业能够抑制组织惯性和捕捉能力价值, 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更有可能面临不足的技术知识, 必须不断寻找有价值的知识商业化的潜在机会, 或者寻求与其他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合作, 以满足市场需求。[13]于是,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 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的过程中, 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也逐渐增加, 在这种压力下, 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各种措施来应对市场环境的动荡, 另一方面也需要与竞争对手、高校或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 通过两方面的措施实现新产品研发和创新绩效提升。基于此, 提出假设:
H3.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3a.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3b.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4. 政策支持环境的调节效应在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 政府政策往往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杨朝辉从历史角度, 分析了美国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环境在通用电气公司发展中的作用, 指出美国政府、工业界和教育界的大力支持与发展, 为工业发展储备了大量高品质科技人才。[14]从政府政策涉及的内容来看, 它的涉及面非常广, 往往涉及企业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中涵盖的内容, 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往往会因为国家或区域政府创新政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基于此, 提出假设:
H4.政策支持环境在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a.政策支持环境在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b.政策支持环境在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5.政策支持环境在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5a.政策支持环境在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5b.政策支持环境在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二) 概念模型文章的概念模型如图 1所示。
![]() |
图 1 概念模型 |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 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借鉴既有文献中的成熟量表来测量各变量, 具体题项如表 1所示。
![]() |
表 1 研究中的各变量及题项 |
第一, 创新绩效的测量。对于自主创新绩效的测量, 借鉴Alegre等的成果, 用"新产品的数量"等5个题项测量自主创新绩效, 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企业在最近三年内的表现, 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企业相比较后的实际情况填写。[15—16]对于协同创新绩效, 借鉴兰建平和郭美轩的研究成果, [17—18]用"我们与主要合作伙伴对双方进行的协同创新感到满意"等8个题项来测量。
第二, 创新环境的测量。采用Jaworski和Kohli、刘雪锋和许冠南研究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 用"企业所在行业领域的技术变化速度很快"等5个题项来衡量技术环境动荡性, 用"行业所在的业务领域, 客户对产品偏好的变化很快"等5个题项来衡量市场环境动荡性。[19—21]对于政策支持变量, 借鉴Asakawa等和张琰飞的研究成果, 用"政府科技政策支持研发各方以协同创新方式进行新兴技术研发"等4个题项来测量。[22—23]
第三, 控制变量。本取企业性质、企业资产规模、企业员工数量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二) 问卷设计为了对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进行验证, 笔者设计了包含三个部分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 包含企业性质、资产规模、员工规模、行业性质、研发人员占比、新产品收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被调查者的职位、工作年限等; 第二部分是对企业所处创新环境特征的调查, 包括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和政策支持环境; 第三部分是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包括自主创新绩效和协同创新绩效。
四、实证数据分析 (一) 数据收集问卷收集工作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两种方式展开。由于问卷中题项涉及到企业创新的情况, 因此, 调研对象主要是对创新实践比较了解的技术主管、创新主管、知识管理主管、新产品开发主管、高层管理人员, 或是了解企业全貌的高层管理人员。在2015年3— 6月历时4个月的时间内, 共发放问卷500份, 最终回收403份, 回收率为80.6%。剔除填写不完整和具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后, 获得有效问卷361份, 有效回收率为72.2%。
(二) 样本分布本研究的样本在企业性质、资产规模、企业年龄、员工数量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如表 2所示。
![]() |
表 2 样本分布情况 |
(三)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表 3所示。从分析结果可见, 控制变量、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且相关系数不大于0.6。
![]() |
表 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四) 信效度检验
第一, 信度检验。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解释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 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自主创新绩效、协同创新绩效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11、0.609、0.678、0.817和0.658, 均大于0.6的标准, 且所有题项-总体相关系数均大于0.5, CITC值小于对应的Cronbach’s α值, 说明变量的各题项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第二, 效度检验。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变量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效度。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自主创新绩效、协同创新绩效的KMO值分别为0.730、0.778、0.787、0.830和0.749, 均大于0.7的标准, 且Bartlett球体检验统计值均显著异于0, 说明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自主创新绩效、协同创新绩效的累积解释变差分别为74.125%、74.888%、73.816%、87.860%和86.386%, 且各变量中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 这说明各变量的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五) 假设检验结果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对研究假设中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首先, 以自主创新绩效为因变量, 将控制变量、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分别放入回归方程, 结果如表 4中的模型M1-1至模型M1- 4所示。从中可知, 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即假设H1a、H2a和H3a得到了验证。然后, 将控制变量、技术环境动荡性、技术环境动荡性和政策支持环境的乘积项作为自变量依次放入回归模型中, 得到表 4中模型M1-5和M1-6, 由表中结果可见, 乘积项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ΔR2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说明, 政策支持环境在技术环境动荡性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作用中没有调节效应, 假设H4a未得到验证。最后, 按照同样的方法检验政策支持环境在市场环境动荡性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作用中的调节效应, 结果如表 4中的模型M1-7和M1-8所示, 从中可知, 乘积项的回归系数和ΔR2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H5a得到了验证。
![]() |
表 4 实证检验结果一 |
按照同样的方法, 检验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 结果如表 5中的模型M2-1到M2-8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 政策支持环境、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作用均得到了验证, 即假设H1b、H2b和H3b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在调节效应中, 政策支持环境在技术环境动荡性和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即假设H4b和H5b未得到验证。
![]() |
表 5 实证检验结果二 |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 假设H1a、H2a、H3a、H1b、H2b、H3b和H5a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H4a、H4b和H5b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五、结果讨论与研究启示 (一) 实证结果讨论1.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和政策支持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得到了验证。这说明, 在动荡性程度比较高的技术环境中, 技术变化的速度和不确定的程度都比较高,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 企业可能进行更高强度的创新投入以适应环境, [24]并通过R&D投入、技术人员培训、研发团队建设等活动来进行自主新技术研发, 进一步推动新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绩效提升。而且, 在动荡性比较高的市场环境中, 需求频繁发生变化, 现有产品很容易过时和被淘汰, [25]企业需要进行产品改进和新产品研发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带来新产品数量和销售收入的提升, 增加产品创新绩效。此外, 政府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支持也会推动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绩效。
2.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和政策支持环境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得到了验证。这说明, 当企业面临的技术环境动荡性程度比较高时, 技术变化的速度和不确定程度都比较高, 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企业不仅需要增加内部研发投入, 同时需要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竞争企业、知识产权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创新, 以缩短创新周期、加快研发进程、提升协同创新绩效。同时, 当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动荡性程度比较高时, 企业不仅在研发方面需要进行技术创新, 也需要与供应商、领先用户等组织之间的合作。此外, 政府在合作创新方面的支持政策也提升了企业协同创新绩效。
3.在调节效应的检验中, 只有政策支持环境在"市场环境动荡性-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在统计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 当政策支持程度比较高时, 市场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作用更大, 即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大了企业应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动力, 使得企业能够研发出更多的新产品以应对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 实证结果也表明了政策支持环境对市场环境动荡性和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 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可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增加调研的样本量再加以验证。然而, 政策支持环境对技术环境动荡性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非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乘积项的影响系数均为负值, 这表明当政策支持程度比较高时, 技术环境动荡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反而更小。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当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企业创新更多的支持时, 会增加企业技术研发内容的确定性, 不能应对技术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 不能带来太多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二) 研究启示1.从创新环境的视角来看, 对于从事创新实践的企业而言, 应建立环境扫描机制, 对外部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进行扫描与监督。在外部技术环境方面, 应该通过参与技术博览会, 不断关注同行业的新技术以及相关行业的新技术发展,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了解基础技术的研发前沿与趋势; 在外部市场环境方面, 在新产品研发伊始, 加强与领先用户的联系, 获取关于新产品开发的新概念, 在新产品进入市场之后, 加强与普通用户的联系, 在与普通用户的访谈或调查中, 获取隐性知识以推进产品改进; 在外部政策环境方面, 加强与对政府政策的监测, 积极获取与创新相关的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创新政策, 从环境中寻找与企业创新实践或产业实际相匹配的政策, 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实践。
2.从政府政策制定视角来看, 为了致力于推动企业创新活动与创新实践, 政府应该加强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创新政策, 创新政策包含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推进技术发展、推动组织间技术合作、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政府公共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入股、推进技术定价工作和技术中介建设等内容, 还应该在推动用户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形成由技术政策、市场政策、研发投入政策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工具箱和政策组合, 以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产业、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规模不同的企业的需要。
(三)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聚焦于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将创新环境分为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重点探究了技术环境动荡性、市场环境动荡性和政策支持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和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未考虑到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其他创新环境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这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 文章的实证研究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考虑更多产业的差异性并进行对比研究。此外, 针对本研究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假设, 在后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也将增加调查样本数量和调研范围, 以识别其本质原因。
[1] |
倪明, 傅利平. 从技术创新环境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主体的过渡[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7): 61-64. DOI:10.3969/j.issn.1002-0241.2003.07.015 |
[2] |
JANSEN J J P,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1): 1661-1674. DOI:10.1287/mnsc.1060.0576 |
[3] |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 1319-1350. DOI:10.1002/(ISSN)1097-0266 |
[4] |
张钢, 王宇峰. 知识集聚与不确定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J]. 科学学研究, 2011(12): 1895-1905. |
[5] |
程跃, 银路, 李天柱.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1): 29-34. |
[6] |
韩立民, 赵新华. 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分析及优化创新环境的对策——以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青岛试点为例[J]. 科学学研究, 2006(S1): 304-308. |
[7] |
PAVLOU P A, EL SAWY O A. Understanding the elusiv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Decision Sciences, 2011, 42(1): 239-273. |
[8] |
杭雪花, 施琴芬, 闻曙明.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环境互动关系研究——以苏州为例[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6): 101-105. DOI:10.3969/j.issn.1004-8308.2005.06.016 |
[9] |
朱建新, 冯志军.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及测度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8): 65-71. |
[10] |
杜海东, 严中华. 环境动态性对战略导向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珠三角数据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3(6): 27-33. DOI:10.3969/j.issn.1004-8308.2013.06.004 |
[11] |
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0-11): 1105-1121. DOI:10.1002/(ISSN)1097-0266 |
[12] |
李忆, 司有和.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 2008(5): 4-12. DOI:10.3969/j.issn.1008-3448.2008.05.002 |
[13] |
赵立雨.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内部R&D与环境波动的调节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6): 119-127. |
[14] |
杨朝辉. 创新传统、外部环境与发展时机——通用电气公司工业研究实验室创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9): 130-140. |
[15] |
ALEGRE J, LAPIEDRA R, CHIVA R. A measurement scale for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9(4): 333-346. |
[16] |
ALEGRE J, CHIVA 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o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test[J]. Technovation, 2008, 28(6): 315-326. DOI:10.1016/j.technovation.2007.09.003 |
[17] |
兰建平.集群嵌入性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2009139884.htm
|
[18] |
郭美轩.跨国技术联盟特征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1014292488.htm
|
[19] |
JAWORSKI B J, KOHLI A. Market orient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nenc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 53-71. DOI:10.1177/002224299305700304 |
[20] |
刘雪锋.网络嵌入性与差异化战略及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 200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2008031891.htm
|
[21] |
许冠南.关系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 2008.
|
[22] |
ASAKAWA K, NAKAMURA H, SAWADA N. Firms' open innovation policies, laboratories' external collaborations, and laboratories' R&D performance[J]. R & D Management, 2010, 40(2): 109-123. |
[23] |
张琰飞.新兴技术研发主体间协同创新效应实现机制研究[D].长沙: 中南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3-1014395634.htm
|
[24] |
马富萍, 茶娜.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1): 60-66. DOI:10.3969/j.issn.1004-8308.2012.01.009 |
[25] |
李忆, 司有和. 组织结构、创新与企业绩效:环境的调节作用[J]. 管理工程学报, 2009(4): 20-26. DOI:10.3969/j.issn.1004-6062.2009.04.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