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31 Issue (6): 37-45   PDF    
中国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及其应对问题研究——基于网易新闻社区报道的统计分析
张永理     
中国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8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04年至2018年网易新闻板块报道资料汇总的数据库为对象,通过对21世纪以来这十多年中国城市社区突发事件进行归纳分析,其基本特点主要是社区社会安全事件与事故灾难在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重要城市,在发展态势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近年来新型社区突发事件接连出现。从事件应对的全过程及其原因来看,预防环节重视程度较低,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严重不足,善后自我学习改进缺乏制度建设,较少考虑地域、季节上的差异,对国外有益经验借鉴基本缺失,事件应对总体效果欠佳。今后社区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是线上(互联网)与线下相结合,社区内外互动性增强,涉外因素、国际因素会逐步增多,部分事件暴力对抗性加剧,潜在新型社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在事件应对中需要强化和普及科技支撑手段,注重吸收境内外有益经验并且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创新应对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突发事件      事故灾难      社会安全     
On Problems of Urban Community Emergencies and Social Response in China: Statistic Analysis Based on Community Reports of NetEase News
ZHANG Yo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conducts an inductive analysis of the urban community emergenci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NetEase news on community reports from 2004 to 2018.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rgencies are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and accident disasters in the community occupy the vast majority. The urban community emergenci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nd important cities in the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of the southeast. It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recent years, new types of community emergencies have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Judging from the incident response and its causes, the prevention link has a low degree of attention, the emergency handling and rescue capability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e self-study improvement of the aftermath lack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region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are less considered. Basically missing, the overall response to the event is not good.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munity emergencies is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Internet) and offl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ommunity is enhanced. Foreign-related f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Some incidents will be confronted with violence, and potential new community emergencies will continue to emerge. In the response to the inci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and populariz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means, focus on absorb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beneficial experience and innovate coping styles in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rba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Keywords: Urban community     emergency     accident disaster     social safety    
一、引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目前城市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市民,每年都有上亿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整个国家的人口流动方向基本上还处于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日益增多的来华留学、工作、旅游和居住的外国公民也大部分居住在城市,这些人口生活的主要范围是城市社区,这就增加了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和概率,加剧了城市社区治理的难度,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正向持续性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情况来看,城市社区是诸多风险与社会矛盾的集中地、突发事件的发生地,而且城市社区的突发事件近年来有愈发上升的趋势,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交织在一起,影响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社区稳定与和谐发展。事件应对中也暴露出很多突出问题,体现了城市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应对水平不高,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改进应对方式,提升应对能力是当前社区治理中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

为了了解21世纪以来中国城乡社区突发事件发生变化基本状况及其应对中的突出问题,自2004年以来笔者建立了包括社区政策法规、社区研究专著与学位学术论文、社区信息媒体报道(含社区治理典型案例与有影响力的社区突发事件)、国外社区(含移民社区)信息资料、文学作品与纪录片中描述的社区治理及其问题等5个子数据组成的社区治理综合数据库,除了在外调研取得的少数第一手资料外,笔者近年来基本上以这些数据库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开展社区治理研究。社区信息媒体报道数据库是其中内容最丰富也是最能够体现社区治理实践变化的案例库。同时,笔者也发现,近年来包括网易、搜狐、新浪等在内的中国商业网站和政府综合性网站每日新闻报道板块内容的相同度(相似度)超过90%,也就是说,打开一个网站的页面,会轻易发现该网站的页面显示内容与刚才打开的其他网站的页面显示内容基本上一致。所以,本研究主要以网易新闻中心“最新滚动新闻”板块里每日新闻报道中浏览和搜集到的有关社区的信息报道为主,对其中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社区治理案例和社区突发事件报道的跟帖留言与网民评论中有价值的内容也进行了搜集并且汇总附加到案例或者事件报道的内容之中(根据近年来笔者持续跟踪的情况显示,有些社区报道后的跟帖数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上万或者数万个,体现了社会对其关注度,是当日的一个热点探讨内容;部分网民留言对该信息报道的评价非常到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提升对案例或者事件的认识深度和分析力度),最后按照时间、地域、内容等分析指标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2004年至今笔者始终努力持续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没有出现中断现象,这些就构成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资料来源。

本研究就是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对上述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基于这些社区数据库资料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可以说,从一个新的视角拓展了社区治理研究的对象与方式,弥补了某些社区治理研究学者始终局限于仅仅从专著和学术论文范围内阅读与引用的纯书斋式传统研究与习惯定势,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前社区治理研究与城乡社区的现实变化明显脱节的弊病。这种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等技术手段支撑的社区信息搜集与研究,在今后应成为社区治理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也与公共管理的专业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要求相一致,也与学者需要与时俱进追踪社区治理研究的最新变化与实践进展的研究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也非常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教学的新颖性与社区研究的前瞻性。

二、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类型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为了便于分类研究,社区信息媒体报道数据库分别按照时间、地域、内容等分析指标进行归类整理。从内容来看,社区报道信息资料主要包括社区物业管理及其问题、社区公共卫生、社区选举与居民自治、社区公共事务与公共服务(如社区养老、社区就业等)、社区外来人员及其管理或者社区融入、社区文化、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及其问题、社区治理主体及其互动关系、社区警务与社区矫正、社区突发事件及其应对问题等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细分为若干个更为细微的内容。作为社区信息媒体报道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典型案例在内的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方面的信息在整个社区信息媒体报道数据库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说明社区突发事件及其应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度逐步上升和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以此数据库为样本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及其应对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中的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本研究在突发事件的分类上,首先依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分。本研究认为,城市社区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城市社区之内或者社区外发生已经蔓延到社区之内或者城市社区与周边矛盾引发的对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及心理造成较大威胁与危害需要紧急处置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复杂性、应对资源紧缺性等特点。

从内容划分来看,根据本研究对社区信息媒体报道数据库的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类型变化及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四大类突发事件比例悬殊

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突发事件各自所占的比例来看,社会安全事件所占的比例最高,约占总数的60%;其次是事故灾难,约占总数的33%;再次是自然灾害,约占总数的5%;最后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约占总数的2%。可以说,社会安全事件和事故灾难合计占绝大多数。媒体报道出来的这种状况与官方某些部门数据统计结果呈现出惊人的一致。笔者在2008年北京市奥运安保期间,曾被组织部门派到北京市宣武区(后来合并到西城区)政府办挂职锻炼,任区政府应急办主任助理,协助应急办主任重点抓该区应急预案制定、修订与管理,应急宣教培训与演练,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挂职期间,曾对该区内2005年至2008年这几年政府内部记录和存档的突发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希望通过对以往事件的数据化研究,发现高风险区域、时段和频发性突发事件的类型,为今后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依据。当时的分析结果与本研究这次对社区信息媒体报道数据库的研究基本一致。这说明,在日常工作时期,中国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重点是社会安全事件和事故灾难,其中首要的是社会安全事件,它与前三类事件最大的不同就是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的是由社会风险与社会矛盾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类事件在大多时候处于人与人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常常是一种矛盾性、对抗性甚至暴力冲突状态;前三类大多数时候应对的是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或者叠加风险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人和人群团结一致对抗灾害或灾难(如应对破坏性地震等巨灾)。城市社区是城市中人口密度高并且构成复杂、互动关系强的区域,因此,城市社区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重点首先是社会安全事件,其次是事故灾难。这两类事件大多数属于常规性突发事件。巨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多属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其发生一般从一开始就是超越社区层次的,社区一般是其覆盖或者波及的区域。当然,也有少数影响非常大,甚至震动全国或波及海外的社区突发事件发生。中国以前经常宣传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当今很多时候是以暴力对抗的形式出现的,近年来一些地方社区居民群体性围堵冲击政府机关事件和袭警事件就是这种暴力对抗的直接体现。

(二) 事件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从报道资料显示的地域来看,从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一层面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重庆市等省份,甘肃省、贵州省、海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山西省、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对偏少。从城市来看,大部分集中在某一省份的省会城市,如安徽省的合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湖南省的长沙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吉林省的长春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四川省的成都市、云南省的昆明市等。还有部分省份集中在该省的少数几个典型城市或城区,如北京市的朝阳区、海淀区,福建省的福州市、厦门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清远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徐州市、盐城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青岛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和省会及其以上的城市是报道的最集中领域,大部分有影响的典型案例也发生在这些区域,这些省份和城市应该是城市社区社会矛盾暴露相对充分的区域,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经验教训基本上在这些地域总结和提炼,西部地区总体上偏少,这也许与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有关。本研究预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地域分布的这种状况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重点研究区域还应该在这些区域。

(三) 事件类型多样且差异度高

在自然灾害方面,主要是城市社区地面沉降塌陷事件、暴雨导致社区内涝事件、大风导致坠物伤人与墙倒树折事件等;在事故灾难方面,主要是社区爆炸事故(操作失误或者技术原因引发)、社区大停电与触电事件、社区电梯事故、社区供暖事故、社区伪基站事件、社区垃圾事件、社区燃气事故、社区停水事件、社区污染事件、社区火灾事故、社区下水道堵塞事故等;在公共卫生方面,主要是食物中毒事件、社区动物宠物伤人事件、社区精神病人伤人杀人事件等;在社会安全方面,主要有城中村整治与改造引发的事件、社区内强力拆迁引发的冲突事件、极端讨薪讨债事件、社区居民堵路事件、社区居民维权事件、住房开发商与业主冲突事件、社区车辆纠纷冲突事件、社区车主遗落致婴幼儿死亡事件、社区传销事件、社区盗窃事件、社区举报者被报复事件、非法侵占社区(如绿地)公共空间引发的事件、社区居民楼高空抛物坠物致人死伤事件、社区谣言事件、社区邻避事件、社区内城管与摊贩冲突事件、社区溺亡事件、社区泼粪事件、社区涉外事件、社区凶杀砍杀事件、社区业主违建事件、社区业主信息大规模非法泄漏事件、社区业主之间冲突(如因私装摄像头侵犯隐私权引发)事件、社区绑架与劫持事件、社区群体性吸毒事件、社区坠楼事件、社区自杀事件、社区孤独死事件、社区网络舆情事件、社区广场舞冲突事件、社区歧视(身份、人格)事件等。根据数据库资料分析显示,上述所列事件是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相对集中的类型与领域,也是城市社区始终防范和处置的重点。

(四) 新型突发事件渐次出现且逐年增加

从时间脉络来看,以年份为分析指标,21世纪以来,媒体报道数量逐年显著增加的现象比较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离2018年接近的年份,城市社区突发事件中新的类型也逐次出现并且不断增加,如孤独死事件、因社区停车问题引发的冲突事件、涉外事件与国际化社区突发事件、伪基站事件、社区邻避事件、社区宠物纠纷引发的突发事件、社区业主信息大规模非法泄漏事件、社区业主之间冲突(因私装摄像头侵犯隐私权等引发)事件、社区虐老事件、社区老人违法犯罪事件等,都是近年来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非常少,都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现象,事件发生的频次也逐年上升。

三、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及其问题分析

按照发生的概率与频次,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大致可以分为常规突发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一般说来,社区火灾事故、社区垃圾污染事故、社区盗窃事件、社区违建冲突、社区动物宠物伤人事件等属于常规突发事件,社区邻避事件、社区涉外事件等属于非常规事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工具的生活化,一些以前较少出现或者目前还没有充分暴露的冲突在今后很可能会逐步演化为常规突发事件,如社区孤独死事件、社区老人犯罪事件、社区网络舆情事件等。从社区类型来看,城市社区主要有老街坊式和城中村等传统型社区、新兴业主型社区以及随着城市化扩张形成的“村改居”型社区等,其中业主型社区是当今占最大比例的城市社区,也是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发生的集中区域和事件应对的重点领域。从事件等级来看,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大多数属于一般性突发事件,其辐射的范围与影响相对较小,再加上中国的城市社区一般都有围墙与外界隔离,并且在社区大门口有物业保安24小时值守,因此,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大多数为内生性矛盾引发的事件,少数是城市社区与周边区域矛盾引发的事件,是城市社区管理中非常态化情势应对的自然延伸。

突发事件应对是一个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善后与恢复重建等基本环节在内的全过程管理行为。通过对新闻资料数据库的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在一些社区甚至还处于零起点状态。很多社区突发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同时在其他地方屡屡发生,对同类事件应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学习改进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每一个基本环节都可以归纳出诸多突出的共性问题。

(一) 预防与应急准备环节 1. 预防环节重视程度低

在预防环节,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优化、日常值守与信息汇总、定期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社区居民应急文化与基本应急能力的培育等,这些主要是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如街道办、派出所等)、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组织来实施。但是,直至目前,鲜见有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各类主体熟悉风险管理,绝大多数缺乏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不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实施程序,不知道和发现不了存在的安全隐患,更不知道如何开展隐患排查,至今大多数城市社区的风险管理是基本缺失的,而且目前中国的社区风险评估还是停留在简单的罗列上,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没有固定的模型,因此不免导致社区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导致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预防环节缺乏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基础。

2. 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基本上是抄袭政府部门的应急预案,很少有结合该城市社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应急预案,尤其是应急预案中必须重点进行的风险分析和社区应急能力评估等核心内容基本缺失,缺乏社区危险性评价图,应急资源分布图等,应急预案的制定者也没有制定应急预案的知识储备与专业训练,其结果是沿袭了政府的行政性、职责性预案,缺乏社区的个性特色,导致大多数应急预案的关键时刻应不了急,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成为共识。“目前,社区制定的预案普遍格式不够规范、内容不太全面、可操作性不够强等问题,应急预案只在字面上,绝大多数预案在制定前没有经过实际的调查论证、风险评估等环节,很难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评估其危险性,更难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发挥实际作用。”[1]有的应急预案在编制完成或者有关部门检查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通过应急演练使之逐步完善,有的应急演练过分注重“演”而忽视“练”,甚至只“演”不“练”,这种行为势必造成形式大于内容,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很多社区至今仍然没有制定应急规划,社区资源和工作没有实现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应对合力。

3. 事件应对主体应急知识与技能基本缺失

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主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都很少提及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应对的方法,致使相当多的社区居民严重缺乏应急意识、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应急文化和安全文化的氛围,社区居民主动学习应急文化知识的动力严重不足。在很多时候,社区居民是在一种动员状态下的被动参与,这种被动性缺乏基于社区居民总体利益的内生性生成动因,社区自组织能力不强而缺乏行动能力。在社区内部较少通过良性互动协商解决问题,邻里互救互助基本上还是一种零星的自发现象,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不稳定和专业性严重不足,信息传递网络不健全。例如,在一些老旧并且没有物业管理的城市社区,很多社区居民常常把生活废品(如废纸箱和废家具等)长期堆积在公共楼道里,既阻碍行人通过,也增加了火灾的风险。这种现象在北京市很多城市社区仍然存在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说明社区内的居民既没有应急文化意识,也缺乏社会公德与公共空间意识。驻社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缺乏常规化、制度化途径,民间组织规模普遍较小且其工作内容也比较狭窄,志愿者队伍参与应对也缺乏有效途径和难以系统化与相互协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强化社区归属感的价值就在于社区归属感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动力和化解社区矛盾的基础。

4. 社区应急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应急资源在目前是一种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应急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尤其是政府的级别越高,它拥有的资源越多,到街道办这一层面的应急资源就很少了,包括物资储备、人力、物力、财力、科技支撑与政策在内的各类应急资源在城市社区就更少了。同时,目前学术界对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研究非常落后,尤其是对社区造成毁灭性打击的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系统研究基本缺失,更没有对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突发事件多发期的社区突发事件的变化性进行前瞻性分析,不足以对社区突发事件形成智力支持。在当前,对于城市社区的应急物资准备,“政府部门可结合‘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平安社区’‘安全社区’等社区建设研究提出并向社会公布居民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居民可以对照清单来配备减灾和救生工具。”[2]

虽然中国21世纪以来分别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安全社区建设和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等工作,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关于加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分批次命名了一大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但是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发生的重点领域是在社会安全和事故灾难方面。同时,城市社区本身掌握的应急资源非常有限,其本身的应急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在突发事件来临时难以形成应对合力,总体效果不佳。2016年,中央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但是,“实行街区制以后,小区开放、往来车辆增多,居民出行的安全风险增强;流动人员多,偷盗等各类治安事件发生概率提升;商贸与居住一体化,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如果管理不善,势必加速对小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诸多安全隐患丛生。”[3]建立开放型社区,在街区制模式下,由围墙等构筑的第一道治安防线的缺失必将对城市社区的治安构成冲击。实践证明,“社区的治安形势往往和社区的开放程度成负相关关系。一般说来,放任型社区的治安形势相比半封闭型社区要严峻得多,而半封闭型社区的治安问题比全封闭式社区又要复杂一些。”[4]这是近年来社区政策变动对社区突发事件应对形成的新挑战。

(二) 应急处置与救援环节

应急处置与救援环节主要包括先期处置、信息报送、协助有关部门、危机公关、心理抚慰等。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主体相互之间的应急协调与联动机制缺乏,有的虽然有这一机制,但是协调联动机制运行得并不顺畅。城市的一些老旧社区道路狭窄,影响应急救援车辆的通行速度。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高层建筑,也是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应急处置中现代化的科技支撑手段基本没有。事件应对主体中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危机公关人才与活动几乎没有。总体说来,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仍然处于低层次状态。

(三) 善后环节

善后环节主要包括恢复生活秩序、防止事件再次发生、事件调查与总结、自我改进措施等。从数据库分析情况来看,事件调查总结后得出的经验教训很少在后续的管理中吸取,导致同一类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不断重演,尤其是在常规性突发事件领域更为明显。对近年来国内外其他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训几乎没有系统性分析和吸收,更没有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自我学习改进机制,使得一些城市社区的突发事件始终在较低水平范围内循环。部分原因在于,在法律上中国城市社区属于以居委会为管理主体的自治区域,但是在实践中,城市社区的行政化色彩一直非常浓厚,导致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很多时候疲于应付政府部门安排的各种任务,难以有精力与时间对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任何突发事件都对应对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应对者整体看来还难以达到这一要求。还由于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普遍不高,准入门槛也较低,导致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主体的稳定性不足,在一些城市社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引起社会研究学者的关注,社会层面也很少论及这种不利状况。

1. 事件应对较少考虑地域与季节差异

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应对的侧重点会有不同。这就决定有的事件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如社区供暖事故一般只发生在北方城市的冬春季节,暴雨导致社区内涝事件常常发生在南方地区和集中在北方城市的盛夏季节;还比如在城市社区动物伤人事件中,在南方蛇这种动物很常见,在北方的城市社区并不常见,因为蛇更喜欢生活在温度较高并且较为湿润的环境中,因此,南方城市社区应对毒蛇攻击是一个必须考虑的范围,在北方城市社区基本可以忽略这一类事件。“每个社区都是独特的、多维度的并且是复杂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特征、地理条件、资源的可获得性、犯罪状况、政治活动、经济状况、社会网络。”但是目前社区研究的宏观层次较多,基于地域、季节、城市发展层次、社区居民结构、社区应急能力评估、民族宗教影响等差异化基础上的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较少,也是目前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薄弱环节。

2. 对国外经验研究与借鉴长期被忽视

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其城市社区的制度化建设及其严格执行避免了在中国常见的因对外来者歧视、故意违规违法还强词夺理等引发的事件。同时,因其长期形成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礼仪减少了因风俗习惯、隐私意识、风险意识与应急文化等产生的事件,以及对预防环节(龙卷风预报的精细化与便捷性、房屋建筑设计的人性化、排水管网设计的科学化等)的重视大大降低了事件发生的概率,还有其强化科技支撑工具并且进行生活化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事件的发生。这些经验在中国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中研究和借鉴的非常少,是一个需要尽快弥补的短板。

四、城市社区突发事件走势预测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技术的生活化,社区突发事件的新因素持续增加,新形式会不断涌现,新情况会随时出现,体现出全新的特点。例如,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和网民数量以千万级的速度剧增,自媒体时代早已来临,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在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工具推动下,传播速度更为迅速,扩散效应与溢出效应更为明显。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其未来发展趋势就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社区内外互动性增强,涉外因素、国际因素逐步增多,部分事件暴力对抗性加剧。本研究对数据库分析并且结合中外比较,结合科技手段的双重影响与社会热点等因素,预测今后中国城市社区发生频次较高与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主要如下:

(一) 部分常规性突发事件仍是应对重点

由于常规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次较高,社会影响也较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防范和处置的重点领域,其主要包括:(1)物业管理纠纷与业主维权事件;(2)社区火灾事故;(3)生命线工程事件;(4)煤气中毒事故;(5)社区群体性泄愤事件;(6)社区治安与重大刑事案件;(7)特种设备(电梯等)事故;(8)社区高空坠物伤害事件;(9)社区群体性传销事件;(10)住房权益类群体性事件;(11)社区突发坠亡事件;(12)社区因饲养宠物引发冲突事件;(13)社区车位冲突事件;(14)社区污染事件;(15)社区居民信息非法大规模泄露事件;(16)社区歧视行为引发的事件等。这些构成了当今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也是城市社区矛盾与问题的常态化表现,更是今后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重点领域。

以社区车位冲突事件为例,实际上,当今北京等一线城市车辆方面最严重的不是拥堵问题,而是停车问题,由此引发了车辆轮胎被扎被卸事件、车辆被砸事件、车辆被划事件、车辆被盗事件、社区僵尸车事件、天价车位事件、抢车位大战事件、地下车库安全事件、社区因停车问题引发冲突事件(业主—物业/外来车辆与保安)、停车费物业单方面大幅度突然上涨引发业主堵门堵路等维权事件、社区绿地改建为停车位引发业主与物业冲突(群殴)事件、社区业主亲朋来访社区拒绝进入或者需要办证交钱以及高额停车费引发冲突事件等。最近两年的信息有报道南京市有的社区停车位卖到41万,东莞市卖到63万,郑州市卖到70万,今后可能还会出现更高的车位费,由此成为社会热点评论,也引发社区冲突。在没有新的科技措施与制度建设突破之前,社区车位冲突事件会越来越多,破坏性也会越来越大。

(二) 新型与潜在突发事件概率显著增加

潜在突发事件属于近年来新出现并且可能越来越多发生的事件,主要有:(1)社区空巢老人孤独死事件;(2)国际化移民社区突发事件和城市社区涉外事件;(3)社区内邪教事件;(4)社区内非法制毒藏毒贩毒事件;(5)社区网络舆情与安全事件;(6)“独狼”式恐怖袭击事件;(9)社区内因民族问题引发的事件;(10)社区居民群体性围堵冲击政府机关事件;(11)社区群体性袭警事件;(12)社区投毒事件;(13)社区纵火事件;(14)社区枪击事件;(15)社区文化事件;(16)国际移民社区酒吧冲突事件等。在今后,受教育程度高的部分社区居民利用高科技制造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加,这是一种潜在类型的突发事件。

以国际化移民社区和城市涉外社区为例,1985年以来中国在政策上逐步放宽了对外国人来华工作、学习、旅游、居住等方面的限制。198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有永久居留愿望的,可以取得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资格。1996年公安部取消了外国人在中国只能入住涉外酒店或其他专门接待单位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居所。2002年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城市自购商品房。2004年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外籍人士申请合格者将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证者在中国的居留地、住房和就业皆不受限制,出入中国国境无须再签证。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在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和旅游商业城市,逐步形成了业主国际化的移民社区和居住人员国际化的涉外社区,甚至在某些区域也产生了以某一国籍人口集中居住生活的区域(类似于国外的唐人街),如北京市东城区的东直门涉外使馆区、朝阳区的望京韩国人社区、海淀区五道口的留学生聚居区域和顺义区的后沙峪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国际化移民社区等;上海市的长宁古北国际社区、碧云国际社区、联洋社区等;广州市的天河北、珠江新城、小北路、登峰街、桂花岗、远景路等。还有中国的一些著名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和商业城市中的外国人集聚区,形成事实上的国际化社区,如云南省的大理、丽江和浙江的义乌等地。国际化社区的形成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而且这类社区在今后的数量会越来越多,造成社区环境复杂,国际化社区的管理面临一系列挑战。

北京市曾经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而世界城市的一个标准就是在该城市中常住外国人的比例一般不少于15%。对于具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北京市来说,从目标和未来发展趋势来说,外国常住人口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国际化社区(移民社区)或者涉外社区的比例将有较快增长,国际化社区与涉外社区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对城市社区突发事件的应对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顺应这种变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4月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组建完成并挂牌,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拟定移民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出入境管理、口岸证件查验和边民往来管理,负责外国人停留居住和永久居留管理、难民管理、国籍管理,牵头协调“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外国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负责中国公民因私出入国(境)服务管理,承担移民领域国际合作等。

(三) 事件应对改进建议 1. 全面提升社区涉外事件应对能力建设

从社区层面来说,关于中国国际化社区和涉外社区突发事件的报道并不多。从全国范围来看,国际化社区突发事件应对有亮点的经验更少。通过对非常有限的城市社区涉外事件案例分析来看,对这些外国公民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及其动态管理、对国际化社区外国人综合信息的分析研判、国际化社区突发事件的时段特征、国际化社区或涉外社区(大学区、商业区、生活区、使馆区)应对方式与侧重点的差异、对主要来源国公民背景情况(如该国历史、法律、风俗、信仰、民族性等)研究与分析、国际化社区管理者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建设、国际化社区网络舆情监测等方面都没有提及,在某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亟需有超前性的意识和研究,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国际化社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对策。

2. 细化研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在国际经验方面,需要进一步学习国外的韧性社区建设、社区安全脆弱性分析和成功的社区突发事件应对模式等。韧性社区就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韧性社区内含物理层面的抗逆力、社会生态层面的恢复力和社区成员的自治力三重指向,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6]社区安全脆弱性(Vulnerability on Community Safety)指社区安全状况暴露在风险扰动下的一种不稳定状态。“社区安全脆弱性主要包括结构性因素和胁迫性因素。结构性因素(structure factor)指社区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对风险干扰有一定的敏感性,决定社区的安全状况; 胁迫性因素(force factor)指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风险的扰动因素,对社区造成一定的损失或不利影响。”[7]这一分类分析有助于提升应急准备的针对性。在突发事件应对模式上,“美国应急管理的全社区模式中,强调了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通过各种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的参与,各种社区力量进一步被强化,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各种社区组织来形成社区的应急力量、并增强了自身的参与兴趣。”[8]

3. 注重制度创新和科技支撑

在国内的创新经验方面,上海市2014年以来推行的社区综合保险试点与制度成效显著。社区综合保险是由保险公司依托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搭建的社区综合保险平台,兼具财产险、责任险、意外险性质。目前,“社区居民住宅及公共设施火灾责任综合保险”“社区公众责任保险”“街道固定财产保险”及“团体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四大险种,形成了街道社区综合保险的基础体系。此外,各保险公司还根据社区街道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见义勇为奖励、无主动物袭击、孤老低保人员重疾、燃气意外伤害、家电人身意外保险等附加险种。[9]这种制度不但丰富了预防环节的内容,也有效分散了社区风险,增加了一个提升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支柱,是吸收国际经验和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的一种制度性创新。

在应对中,还应该逐步普及科技手段,如采用人群甄别视频预警系统。“人群甄别视频预警系统在社区的关键位置如出入口安装网络摄像机,后端安装流媒体服务器、可疑人群预警应用服务器、面部云平台、数据库服务器等实现对过往人群的视频捕获,人群甄别实时识别与预警。同时提供预警管理、人脸搜索、辅助侦讯等功能。”[10]

五、结语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突发事件的多发期,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常常是突发事件的发生地,社区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时候甚至会导致政府的权力运行出现失控和混乱,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和社会矛盾呈现的差异性,社区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及其变化在地域、时段和类别上都具有不均衡性。因此,做好社区突发事件应对,是社区治理完善过程中日益重要的基本内容,更是中国社区公共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因此,中国政府强调从“十二五”时期起,着力推进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心下移”,下移的重心就包括强化社区及其突发事件应对着力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但是,目前城市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质基础、资金保障和人员队伍等应急准备基本缺失,普遍缺乏科学先进的应对工具,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多社区常常陷入束手无策和惊惶失措的境地,改进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的低层次和低水平状态是当前社区治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城市社区突发事件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多发性常规事件,更要关注新形式和潜在的突发事件,做好协商民主,在制度上不断改进应对机制,提升应对的专业性与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亚飞, 朱伟, 马英楠, 等. 城市社区公共区域突发事件预警标准化研究[J]. 标准科学, 2015(12): 29-32. DOI:10.3969/j.issn.1674-5698.2015.12.007
[2]
梁廷. 城市社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7(11): 97-100. DOI:10.3969/j.issn.1673-582X.2017.11.023
[3]
徐金虎, 艾兵有. 城市开放型社区安全治理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6(5): 43-45.
[4]
周健, 朱国云. 街区制模式下城市社区安全供给路径究[J]. 中国国情国力, 2017(8): 31-33.
[5]
唐桂娟. 美国应急管理全社区模式:策略、路径与经验究[J]. 学术交流, 2015(4): 64-69. DOI:10.3969/j.issn.1000-8284.2015.04.015
[6]
吴晓林, 谢伊云. 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 2018(3): 87-92.
[7]
佟瑞鹏, 李丹, 翟存利. 社区安全脆弱性评估模型的建构与应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3): 108-112.
[8]
唐桂娟. 美国应急管理全社区模式的实施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6): 142-146.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7.06.24
[9]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社区综合保险:为社区撑起一顶安全"保护伞"[J]. 中国民政, 2016(10): 18-19.
[10]
文贵华, 李辉辉, 李丹扬, 等. 基于社区安全的人群甄别视频预警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