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31 Issue (5): 116-120   PDF    
当前教育供需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张雅婷, 姚小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步发展和探索,显现出了许多影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育供需矛盾就是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育供需矛盾主要产生于教育个人需求与教育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及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方面;教育供需矛盾在现下具体体现为教育培养出的研究型人才与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不符和教育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导致上述矛盾产生主要有社会、市场、政府及教育等主体原因,为此,要深化政府与市场结合,扩大市场经济下教育发展自由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紧密结合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
关键词 教育供需矛盾      教育个人需求      教育社会需求      教育供给      教育资源区域配置     
Initial Analysis 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Education
ZHANG Yating, YAO Xiaol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re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many prominent problem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ave also been revealed. For examp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ducation is one of these urgent problem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supply and demand mainly arises from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education needs of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needs of society and the supply of educ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ducation is concrete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research talents trained by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do not meet the needs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the irrational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as. The main causes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are the society, the marke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ducation. Therefore, we must deepen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expand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market economy, strengthen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and closely combine educational supply and market demand.
Keywords: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ducation     personal need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social needs     education supply     regional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一、引言

当前,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和大力提升国民教育水平素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教育供求矛盾的产生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相生的。经济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高知识高技术劳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教育也只有在市场机制下寻求解决供需矛盾的新调节方式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按照教育需求的主体可分为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两大类。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个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的总和。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教育个人需求与教育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二、自我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的冲突: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对各类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对于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显然教育社会需求是受客观因素如社会整体教育需求人口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导向等影响。而教育个人需求则受主观因素如个人物质精神需求、社会地位、财富积累等影响。两者的逻辑起点不同,因此必然会产生矛盾,尤其在现阶段中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快速发展而教育供给质、量都跟不上的情况下矛盾就越发突出,具体表现形式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 在教育质、量上个人教育需求与社会教育需求产生分歧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处在极度困难的状态,为着力摆脱经济困境,国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根本性提升了整体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然而在此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和城市内、城乡间、东西部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因此,发达地区的居民先天具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他们对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产生了更高需求。而另一部分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为了改变自身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也产生了对高质量教育更高的需求。

与个人教育需求不同,社会教育需求更多追求的是普及教育之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引导教育市场的良性发展。尽管教育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域。所以社会需要在各个地区配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来调整全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显然高质量教育资源是相对有限的,个人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大大超过政府规划的社会教育需求,这就必然导致个人教育需求和社会教育需求的冲突和差异。

(二) 在教育类型上个人教育需求与社会教育需求产生分歧

根据形势,主体还有层级等,教育类型可以有很多种划分方式,文章所指的教育类型主要为高等教育的学科类别,如学术研究类型、应用技术类型等。

长期以来,中国受“官本位”和“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学术类本科学校之后找到一份朝九晚五的“正规”工作。不论是在教育资源稀缺的过去还是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发展丰富的今天,个人对学术类高等教育的需求一直热情不减。接受教育的个人有着不断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主观意愿, 然而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等因素的限制,社会对学术类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体现出疲软的态势。由此可见个人对高等学术类教育一直需求不足,而社会对这类教育的需求却在减少。

针对教育个人需求,专业技术教育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矛盾。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已经改变了当初只对知识型高级人才青睐的态度转而对多元化的劳动密集型人才,特别是对专业技术型劳动人才的需求量,换言之,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乏对先进技术适应力超强的一线工作者。如今全社会教育产出的专业技术型劳动力根本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据2016年度《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5%,完全无法满足需要技术工种企业的招聘需求。针对整个社会教育需求,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专业技术教育都呈现出供小于求、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三、资源配置与人才结构的冲突:社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供求矛盾总体上呈现出加剧的趋势,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现阶段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基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块。义务教育历来是政府教育投入的重点,从1986年4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至今,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虽然义务教育供求仍存在地区间教学质量的差异, 但总体来看矛盾并不十分尖锐,文章暂且不论。就教育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的突出矛盾来看,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供需上。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供需失衡主要是在结构和数量的配比上失衡。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供学术科研的教育资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而专业技术型教育资源供小于求;二是教育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中部和西北部等落后地区教育资源供小于求。

(一) 学术研究人才多,专业技术人才少

从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等教育基本上可以分本科类和专科类院校。从教育专业供给来看,不同层级和不同专业的教育资源短缺与过剩同时并存。例如:层次较高的本科类院校一直供不应求,而层次较低的高职高专大专等却无人问津,供给过剩;除此之外在专业设置方面基础型专业教育设置过多,而应用技术型专业设置偏少。一直以来重点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是高分考生的首选目标,竞争异常激烈,该层次的高等教育供给根本不能满足考生的需求。高分考生扎堆报考导致常有学生落榜只能参加专科学校录取,大量考生不愿“低就”专科选择返回中学复读。反观专科学校,尽管许多本科院校设置的专科学院和地方上的专科学校在高考前已经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报考专科学校的人数仍然低于拟招生人数。不仅如此,开学后新生报到率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即使收到入学通知书也不去报到。同时专科类院校的学生质量也让人堪忧,因为普遍选择专科类教育机构的学生都是高考排名和分数靠后者以及本身没有什么学习意愿只为混一纸文凭的人。由此可见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供给远大于需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教育浪费相当严重。

教育产出的人才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发展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持续几十年的精英教育和科学研究型高等人才稀缺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内容多元化。目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除去对高精尖教育资源的需求外,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等已经成为当下战略发展的重点。社会教育需求的“瓶颈”已不是专业数量的平衡问题,而是如何提升专业质量和专业结构配比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些热门专业和通用性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而面向工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不够。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文、法、经、管等学科门类,而相应的技术类、实践应用类专业少。许多教育机构都倾向于设置专业投资少、门槛低的专业,一些没有能力的高校甚至规避设置高壁垒的技术专业,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使得知识理论型毕业生出现过剩而技术型毕业生短缺,这也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如一般高校都设有行政管理专业,势必会造成此类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

(二) 区域配置不合理

就近20年发展来看,中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但受历史政策导向和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东部中部等发达地区与西部等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投入量都相差甚远。从历年国家在各地域的教育投资和各个地区每年高考学生的报考数量来看,人才资本大量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使得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更快,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无论是教育机构质量还是人才的流向都出现供小于求的矛盾。教育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不管是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还是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了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可接收到的教育投入大,质量高,基本满足教育需求甚至有时会有教育资源过剩的情况存在,反观经济落后地区,资本环境劣势无法吸收更多的教育资源,进而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具体对国家教育供给分布进行分析的话不难发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次发达地区办学规模一般都较大,可容纳学生的数量也较高,而西部地区不仅高校数量少,而且办学规模也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受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受教育人口比重高、西部地区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偏低,可见人们在经济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无法收到均等的教育机会。经济发达区域特别是东部沿海教育资源呈现供大于求而西部落后地区供小于求的矛盾。

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并不是孤立存在也非一成不变。在社会经济与劳动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中,教育供需也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在现实的教育供求矛盾中,多种矛盾的表现形式都可能会同时存在,只不过是何种矛盾在何种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已。

四、市场与垄断之间:教育供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具体来看,产生教育供需矛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和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矛盾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矛盾在一定意义上是普遍的、永恒的,不仅仅存在于落后地区也存在于发达地区,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性质和不同表现形式存在。之所以出现教育供需矛盾的现象,是因为以下四点原因。

(一) 教育的滞后性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教育供求的影响

致使教育需求激增的一大主要因素是中国人口众多的问题。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在2015年总人口数量已达136 782万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近1/5。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初显成效开始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口总量会在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左右,可见未来人口压力仍然非常巨大,解决人口问题并不是短期就能够见效。近几年伴随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以及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各类教育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两大现状,短期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仍会持续走高,需求过盛依然是未来几年内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

经济的超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教育的急速扩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进而推动了教育需求的扩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迅速发展,仅GDP就从1978年的3 64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76 708亿元。伴随经济的强势增长,教育发展也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中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人口增长、高中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刺激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要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格局转向市场经济,尤其是在经济格局上向发达国家过度,必然需要更多专业型技术人才。然而教育建设周期长,生效慢,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才能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

(二) 政府调控职能失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是由政府作为调节教育供需矛盾的主导。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更换新的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政府虽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和弊端,直接或间接的降低了教育产出的效率。在新时代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教育构成,应由代表国家和全民利益的政府机关牵头引导、由精通或熟悉教育规律的人进行教育机构的具体运营,由教育部来进行管理和监督。但中国政府的调控职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宏观上管得过严,产权界限不清,调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十分明显。

高等教育供求中,政府过于强调教育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而忽视调控职能的发挥。在教育经费支出合理性、教育资源分配有效性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上都存在弊端。就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分配而言,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高等教育经费开支越来越庞大,但是经费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却缺少法律保护,一些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挪用教育经费为个人谋福利,严重危害高等教育的正常生产运行,使得短缺的教育经费雪上加霜,教育供给下降。就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发展而言,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改进教育的管理模式,将办学权利下方一部分给市场上的第三方,同时鼓励教育机构良性竞争,加强维护、监督教育良性竞争的法律法规。然而中国主体教育的办学权利大多还集中在政府手里,管理把控太严,政策支持不足,大大挫伤民间办学的积极性进而使教育机构陷入生产的僵化状态,生产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三) 高等教育供给结构脱离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供求最尖锐的矛盾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学术研究人才多,专业技术人才少,致使高等教育输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生产部门需求的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量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涌向劳动力市场但相当一部分人却找不到匹配的工作机会。

理论上讲,高等教育供求受价值规律和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影响,高等教育供求还要遵循产品交易机制的制约等等。然而中国不顾市场发展规律过分扩大高等教育供给,虽然满足了个人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以适应个人未来发展,也缓解眼前人口压力带来的矛盾,但却无形中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导致大量人才出现“无效供给”。部分管理类、研究类岗位人才过剩而专业技术岗位却人才缺乏,这是人才及岗位的双重浪费,最终使生产性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

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场所,大学生就业市场承担着高等教育供给平衡的重任,反过来它也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供求。在市场中大学生就业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1)劳动工资。中国劳动市场上现存的工资制度不论在行业间、地域间都存在问题,工资制定缺乏根据,行业界限模糊,激励政策针对老员工等,这就使大学毕业生难以被录用。(2)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种类的需求不同,教育供给应该随着劳动力的需求进行调整。但事实上,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是学校对劳动力市场上需要的人才类别、行业发展等信息掌握不够;二是企业对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不了解;三是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清晰,对市场上需要的人才要求不了解。这三方面的信号失灵导致供求交换平衡难以形成。(3)劳动力市场分布不均。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及中部次发达地区。在这些区域内集中了国家主要的政府机关和实力强劲的大型企业。而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主要集中的是一些小型企业或乡镇企业。东中西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布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以及流动成本等。因此,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而不愿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总之,劳动力工资差别大、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分布差异明显这三个方面共同引发高等教育供求失衡。大学生价值低,学校升学压力大,政府投资回报率小,供求失衡问题更加严重。

(四) 产业结构调整牵制高等教育供需

由于劳动力市场变化主要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供求的变化必然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中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牵制着教育供需的平衡。

首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大环境,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也朝向发达国家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兴起引发企业和市场对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其次,中国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供求有深远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因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多种原因造成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大量资本和人才大量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使得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供过于求,相对落户地区教育资源紧俏因而教育资源供小于求。

五、政府角色转换与市场引导:教育供需良性发展的调节手段

现今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已经不再是政府或市场单向调节就可以解决的,要想使教育供需良性发展达到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须采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和改善供需矛盾。

首先,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只有明确职能,放宽对教育的把控,将权利下放给教育机构,从管理者视角转换为支持者和监督者视角,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打破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的行政垄断,让教育供给机构能够更加灵活自如才能适应社会个人和劳动市场的需求。

其次,政府应该结合市场针对现在教育人才输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鼓励专业技术类教育供给的发展。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等,应将此类教育机构引入市场机制,淘汰不合格的学校,留下高质量、高产出、与劳动力市场高匹配度的专业类学校。同时引导企业与高职高专学校“校企联合、产学互利”,直接让企业培养更多自己需要的特殊性专业技术人才。除此之外,中国在发展私立高等学校方面政策不够宽松也客观影响了教育的供求,政府应打破陈规,大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私立教育,形成教育公平竞争局面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再次,虽然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带动部分教育机构自发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但政府仍需不间断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尤其加大是对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同时加强对专业技能进行培养的高职高专、大专等的政策经济支持。

最后,针对高等教育过剩、大学生失业等问题。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消除企业用工设置的壁垒、给待业生提供及时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引导信息,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让劳动力市场重现活跃和繁荣的景象。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引导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反馈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资源的需求,可以使高校快速准确调整专业结构设置, 培养劳动市场所需人才,减少人才浪费和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
刘俊学. 基于教育服务的高等教育供求研究[J]. 江苏高教, 2009(5): 38-40. DOI:10.3969/j.issn.1003-8418.2009.05.012
[2]
王欣双.中国教育供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73-1012307812.htm
[3]
张亚明, 邢圣飞. 金融, 危机下高等教育供求失衡问题探讨[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0, 31(4): 139-145. DOI:10.3969/j.issn.1003-5281.2010.04.029
[4]
朱秋白.高等教育总供求矛盾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及其宏观管理[C]//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 2011.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UH201109003010.htm
[5]
李强, 袁志刚.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调查报告[R].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6]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 人口研究, 2007, 31(1): 4-9.
[7]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82-197.
[8]
雷云.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区域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3): 275.
[9]
JUSTINO P. Supply and demand restrictions to education in conflict-affected countries:New research and future agenda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6, 47: 76-85. DOI:10.1016/j.ijedudev.2016.01.002
[10]
KUMAR A M H.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College enrollment research brief[J]. College Board, 2015.
[11]
BARTL W. The demographic responsiveness of education demand and supply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J].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19(2): 1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