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31 Issue (5): 97-102   PDF    
高校新校区背景下新型导生制的实践与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梦拓计划为例
王喜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10年开始启用新校区,本科一二年级入驻,经济管理学院从2011年尝试了新型导生制——梦拓计划的探索。计划聚焦于新生适应,依托于实践类限选课程,构建完善的管理构架,采用近距导生模式,组建幅度适中的梦拓小组,覆盖全体新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指导。计划加快了新生对于大学的适应,增进了专业认同,提升了综合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梦拓计划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形成了独特的有爱的学院"家"文化,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 高校新校区      学生管理      本科生      导生制      梦拓计划     
Practice and Study of a New Type of Monitorial Syste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University Campus: A Case Study of Mentor Program of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BUAA
WANG Xiz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From 2010, the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of Beihang University began to use the new campus. Since 201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Beihang University tried to implement a new Monitorial System-the Mentor Program. The program focuses on the freshmen adjustment and builds a sophisticated management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ourses. Using a close mentor mode, it covers all freshmen by setting up moderate mentor groups. The grid management and meticulous guidance speed up the freshmen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life,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th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ver 5 years, the program has explored a new path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students, and a unique "family" culture emerged thanks to the program.
Keywords: new university campus     student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monitorial system     mentor program    
一、导语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是19世纪早期在全球范围内盛行的一种学校教育制度,由英国国教会的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和公益会的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教学以及日常检查和考试,大大提升了教师教育学生的数量,对于缓解当时的师资压力起到很好的作用。[1]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成为关注的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逐步从外在的他律向内在的自律、强制的刚性管理向自主的柔性管理转变。

作为本科生传统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国内施行的导生制,一般选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3-4],作为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并且一般都是按照每个班级配备1~4名导生(称为班级导生或班导生)[5-6]。国外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根据对2008—2012年本科生顾问计划(Undergraduate Mentoring Programs)文献分析,应当加强执行过程组织构架、实践成功经验、社会有效性评估的研究。[7]澳大利亚的一所高校,大三学生带领新生小组共同完成课程任务,参与的新生在文化、人脉、资源、学习方法、心理素养都发生显著变化,验证了同辈指导(Peer Mentoring)在新生过渡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8]Douglass等在核心课程及写作课中,选择完成课程学习的同学,经过挑选和培训,作为本科生同伴指导(Peer-Mentoring),帮助初学者提高学习效果、写作水平。通过对指导者(mentor)的最重要特征进行排序,分析指导者和学生的认知共性。[9]还有学者采用更先进的复杂自适应模型,研究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关系(Mentoring Relationship)交互影响作用。[1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建立新校区,以应对大学的快速扩张。部分高校校区采用横向切割布局方式,使得新生和高年级学生不在同一个校区,学生工作面临诸多的挑战。针对此现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经济管理学院进行了新型导生制的尝试,实施了梦拓计划,与其他高校的导生制相比,其独特之处主要有:精细化,导生比例为1:4左右,远高于其他高校;周期长,完整覆盖大一学年,一直延续到大学结束;级差小,都是二年级优秀学生,其他高校一般为四年级或者研究生;有载体,依托于课程开展活动,保证了延续性;有专款,学院为支持计划开展给予经费支持。

二、梦拓计划的实施 (一) 梦拓计划的历史变迁

从2010年开始,北航沙河新校区开始投入使用,本科生一二年级入驻,其他学生和教师依然在老校区,使得新校区大学氛围淡。由于两校区相隔较远交通不便,加之新校区生活设施不完善、与高年级学生沟通困难等问题,进驻沙河校区的本科新生中,很多同学表现出明显的迷茫与失落,为妥善解决此种情况,北航经济管理学院对2011级本科生实施了mentor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于2014年9月向各学院推广,中文名为梦拓计划,寓意“圆大学之梦,拓大学之路”。

Mentor一词意为“ (无经验之人的)有经验可信赖的顾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源于古希腊神话,其本身是伊塞卡国王奥德修斯(Odysseus)的忠实朋友,同时又是其子的良师,良师益友是对mentor的最好注解。

(二) 梦拓小组构成及职责

梦拓计划是从大二选拔出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mentor,为小组的组长,将大一新生按照差异化原则每4~5人组成一组,mentor需要对小组成员各方面负责,进行为期一年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共同成长。同时,做到前伸后延,前伸,即在新生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入学前,组长给每位组员的信随即送达,与之建立入学前的联系;后延,即在一年级结束后,组长在其成长的路上依然起到帮助和引导的作用,其情感伴随整个大学生涯及未来的时光。Mentor组长指导的内容有:学习上帮助解决学业适应的困难,并对相关专业做入门级介绍;生活上帮助调整新生心态,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个人发展上帮助了解自身兴趣及能力,启蒙初级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 梦拓计划的管理架构

梦拓计划建立梯度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框架,设有理事会,会长为学院院长,主要成员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分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及相关专业的老师,负责计划的顶层设计、mentor组长的选拔任用和整体工作的指导监督。选择两名优秀大三mentor作为首席执行mentor,负责整个计划日常落实、组织管理。同时,设置媒体中心,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新闻推送。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研究在执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 梦拓计划的依托载体

为了更好的落实梦拓计划,学院设立了一个学年0.5学分的《文化体验课》,作为计划开展的载体。《文化体验课》侧重于体验,以实践的方式开展,要求以mentor小组为活动单位,充分利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每学期每小组至少参观一个博物馆、欣赏一次高雅艺术、游览一座公园的三个一。每次活动前需要提交相应的活动计划,过程中要有相应的照片、视频等记录,结束后需要提交活动感想。每学期末每个小组针对本学期的活动进行展示交流和答辩,并以此作为文化体验课程的成绩评定。同时,学校和学院针对mentor计划的开展,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障,使得小组能够完成所要求的基本活动。

三、获得的初步成效 (一) 消除新校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大部分高校拥有多个校区,在多校区形成上,有兴建新校区或者合并现成校区;在校区布局上,一般有两种布局方式,以块为主的纵向切割和以条为主的横向切割。北航兴建的沙河新校区,采用的是以条为主的横向切割布局方式,即各职能部门实施延伸管理,教师日常办公在老校区、授课在新校区,学生一二年级在资源配置较少的新校区、三四年级回到传统和底蕴深厚的老校区。在新校区,没有常驻的教师、高年级学长,仅有少量的管理服务人员,校园氛围差;校区建筑缺乏历史厚重感,没有形成大学所独有的底蕴,校园文化淡。学校通过增加两校区学生互访,教师在新校区值班等方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仍需新校区内部挖掘潜力,让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尽快融入并适应大学生活。通过以一二年级为主的梦拓计划,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有效地传承了校园文化,自发地营造了校园氛围。

大学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选择就读一线城市的大学,学生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现实的情况是,一般新生都在位于郊区的新校区,给其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梦拓计划的载体《文化体验课》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憾,有效缓解了地域错位的心理落差。学生通过文化体验,感受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前沿的科学技术、浓烈的国际气息,拓展了书本知识外的眼界。

(二) 加快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

新生的适应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发展不好的学生一般都是新生适应方面出了问题。如何更好更快让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节奏,一直以来是学生工作的重点。通过梦拓计划小组,在很小的范围内、很强的关联中,新生得到二年级优秀学长的指点和建议,加快了他们融入大学的进程。二年级学长相对于高年级学长的优势在于,其刚刚经历完大一阶段,其所获知的经验和体会是最贴近新生的。

同时,在设计梦拓小组时,尽可能考虑专业、班级、生源地、性别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学会包容差异、容忍不同。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在一年的时间里,共同完成若干件事情,期间会发生很多冲突,在二年级mentor的指导和协调下,大家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置这些冲突,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

(三) 增进新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

部分新生入学后,会产生专业情绪,进而引发厌学行为。专业情绪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专业不了解、志愿填报不合理。一般而言,所愿学的与所能选的不一定完全匹配,虽然现在各省高考基本实行了平行志愿,对考生在大学与专业选择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和保护,但由于填报志愿时对于专业认识不足,即使是满足了自己的志愿,但真正学起来时并不喜欢。也有个别的学生是被调剂的,对专业会有排斥情绪,由此而不愿学习。再者,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加之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习节奏也不太一致,对学习的理解也不统一,从而导致学生在专业上的迷茫,引发专业情绪。第三,对于个人兴趣认识不清晰,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建立在家长、身边人或者网络舆论的引导上的,而不是自身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伪兴趣大量存在,随着学业的深入,也会产生专业情绪。

当前,学校会通过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新生交流、讲解,但基本都是班会、课程性质的,人数多、规模大、次数少,收效不是很明显。同时,中国学生的内秀性格,也很少有人去找教师做深入的了解。梦拓计划通过二年级学长的关心,能在很微观的层面、很长久的时间上与新生交流,尽可能的舒缓他们的排斥情绪,并收集他们无法解答的问题给学院,很好地解决了新生面临的专业方面的困惑。

(四)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很多,如何在入学阶段就得到锻炼和提升,在个人发展上起步更早、更稳,是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梦拓计划实施过程中,组建小组并维持运行,需要团队建设能力;支配小组活动经费,需要财务管理能力;组织多次团队活动,需要组织运筹能力;游览不同景点,需要行程规划能力;集体活动全程记录,需要撰写材料能力;相互交流实践成果,需要策划展示能力;成绩评定采取集体答辩,需要登台演讲能力……

梦拓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施行集体决策机制,小组成员采用轮值制度,每位成员都会体验不同的角色,例如:游览一个历史古迹,有选地点、定行程、做预算、拍照片、写材料等环节,每个小组成员在不同的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角色,自身的能力在不同角色切换中得到了提升,从微观、从细节,不断引导和改变着新生。

(五) 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11]事实上,在所有的方面,都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唤醒学生的自觉,让其在自身的基础上建立所有的价值和观念。每所大学、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文化,一者体现为外在的校园、建筑等有形实物,另一者体现为内在的师生情感、行为等无形精神。学生个体的精神状态和校园建筑的物理实体不断互动,形成大学独有的文化氛围。内在的精神状态需要随着时间不断地沉淀,同时,也需要大家共同的维护。

梦拓计划开展5年来,在一届届学生的努力下,自觉地养成了主人翁意识,自发地形成了经济管理学院独特的有爱的学院“家”文化。学生自发的把学院理解成为家,而不仅仅是求学之所,同学的关系也不止于同窗,更多的是兄弟姐妹。家文化的形成,是细致入微工作的结果,是学生自发参与的结晶、是长期坚持实施的成绩。在梦拓计划持续的推进下,文化实现了传承,每届学生在被爱和爱之间转化,学院的氛围实现了代际的传承。

(六)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大学的日常培养不断强化着有用之用的培养,而偏软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北京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来京就读的大学生理应积极主动感受首都文化、成为其自觉行为,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一代大学生变得很宅,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弱于对于当前潮流的追随,缺乏走出宿舍走出校园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北航这样的理工科院校,学校的人文氛围不是太浓,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需要制度保障、活动支撑。

梦拓计划的载体《文化体验课》通过每学期的三个一,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使得每位学生都通过这门实践性的课程,对文化有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理解。一位同学在总结时写到“文化是社会的底蕴,尤其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里。参观一栋四合院,女主人一见客人来访马上换一身会客衣服,再出来与我们说话。紫禁城外的环卫工人注视着厚重的城墙,良久良久。一间祖传卖酱牛肉小店的老板,坚持亲自把所有客人都送出门外……他们不见得明白多少社交礼仪、历史的厚重或是管理技巧,但他们可以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祖辈父辈传递下来的底蕴,传承着文化。”

四、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 聚焦准确,着力解决新生的适应问题

梦拓计划定位在低年级,既是基于新校区的实际情况,也是符合大学育人传帮带的特点,计划围绕新生适应、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细微处着手,支持新生尽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和发展方向。在梦拓小组内,学生之间交流的是大学生活的微观层面,及时、充分解决新生面临的问题,包括生活、学习、情感、人际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没有上升到需要寻求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学校专业机构的帮忙,通过二年级学长,及时解决了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避免进一步扩大、升级。计划主要聚焦点在新生适应上,并没有扩大范围,其所开展的工作紧密围绕这一点,没有分散精力,没有追求大而全,不附带别的目的和任务。

(二) 组织保障,成立梯度完整的管理构架

学院非常重视梦拓计划的推动,构架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涉及学院关于学生工作的最大力量,设立理事会且院长亲自挂帅,在顶层设计方面给予指导,课程设置、经费支持等都是学院整体支持的结果,这些内容超越了一般学生工作所能推动的范围。涵盖一二三年级的、梯度清晰的组织形式,确保mentor及组员在执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可以得到不同层面的解答和反馈,其既有一般意义上导生制中的高年级学长的指导,又有新校区背景下的二年级的学长陪伴。

(三) 幅度适中,组建人数最优的活动小组

管理学家格兰丘纳斯(Graicunas)认为,作为团队管理其规模应该是限度的,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控制幅度应限制在至多5人,可能最好是4人。[12]Mentor计划中,设定组员为4~5人,实现了细胞式单元、网格化管理,可以更精细、全覆盖的对新生进行指导。在新生入学阶段,许多日常小事,mentor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减少了辅导员、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量,实现了对于新生问题的微指导、具体事务的微解决。

同时,二年级mentor也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在入学初期,其在新生心理调适、情绪疏解、情感危急方面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对于一些苗头性的状况,可以及时和辅导员反馈,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二年级学生干部,让他们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四) 制度完备,制定全程全员的规章流程

全程指的时间维度,从开始到结束,每个时间段都有规定的事务;全员指的是人员维度,从院长到新生,每个参与者都有固定的职责。经过几年的实践,每年的梦拓计划都施行严密的过程控制,从新生暑假的一封信,到开学迎新再到学期间活动和期末答辩,整体工作体系流畅和规范,并且每个阶段都有响应的考核和监督。执行例会制度,及时解决计划推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mentor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实现了工作的无缝对接。

对于二年级mentor的选拔、岗前培训、结束评估等,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确保占到二年级学生总人数20%~25%的mentor具有高水准,重要是的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以参加梦拓计划当mentor为荣,积极主动传承学院的家文化,每年的人选竞争都非常激烈。一些二年级mentor在开始阶段投入比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建立了退出机制,在mentor人员选拔时就有预备人员,能够及时补上。

(五) 近距导生,精选仅高一届的优秀学长

大学生在每个学年都成长迅速,每差一级,成长经历就差别明显,差两级时,就产生了代沟。一些高校施行的班导生或者导生制,其导生来源于高年级较多,北航的方式不同于其他高校,mentor都来自二年级,这种特点使得他们能把刚刚经历过的大学经验及时传递下去,同时二年级的学生也在感受着大学的生活,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比较接近,有共情效应。不似高年级学长,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个人未来发展上,整体的生活、学习状态已经有了较大差异。以二年级学生作为新生的mentor,指导其日常生活学习,相对而言,积极效果更加明显,并且可以选择大量人员,做到4~5名新生即可对应1名mentor。

(六) 载体依托,设立实践为主的限选课程

学生工作的最大的难处在于活动开展的持续性,主因在于载体的不固定。学生是流动的,若没有固定的载体,很容易时过境迁而坚持不下来。在推行梦拓计划的过程中,最初也因为涉及人员多、覆盖时间段长,面临着不稳定、坚持不下来的状况,后来设立了《文化体验课》,在教务部门支持下,作为全体新生的必选课程,进入了人才培养的必需环节。这门课程的独特性在于,完全依托于学生工作部门开展,完全实践的课程,是学生自身体验、总结、展示的过程,以学生为主导的一门课。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把玩、乐、学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且是个自反过程,学生实施学生评价。学年最终答辩是感情升华的环节,除了对课程内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外,也是新一届梦拓计划的启动和宣传。

(七) 经费保障,提供覆盖全员的活动费用

梦拓计划开展过程中,需要花费支出,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压力,后经多方争取,学校、学院给予每个学生120元/年的经费支持,以保障每位学生、每个梦拓小组有基本费用,完成相关的梦拓计划中规定的基本任务。经费的使用,是由组长指定人员统一保管,支出不受限,由小组成员集体决定。经费的持续保障,使得梦拓计划能够按照设定的流程和目标,不断开展下去,在学生中产生显著的影响,使得他们能够走出校园感受北京的独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五、结语

梦拓计划从2011年在经济管理学院开始施行,到逐渐推广到全校,是全体学生工作队伍坚持、一届届学生努力的结果,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形成了独特的氛围。在施行梦拓计划的同时,原有的分团委、学生会、社团等组织机构还在发挥着作用,新旧体系同时对于新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来成, 廖辉. 规训与控制:导生制学校教育的隐性逻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35(28): 24-27.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1).
[3]
潘峰. 大学新生导生制管理模式研究[J]. 大学教育, 2016(7): 178-179. DOI:10.3969/j.issn.2095-3437.2016.07.076
[4]
罗泽如. 普通理工科高校导生制的实践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3): 52-54.
[5]
段海滨, 张平, 龚光红, 等. 本科生导生制探析与实践[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0(2): 77-80.
[6]
谢玲, 徐喜春. 大学新生推行导生制的探索——以广州大学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4): 171. DOI:10.3969/j.issn.1673-1328.2012.14.182
[7]
Gershenfeld S. A review of undergraduate mentoring program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4, 84(3): 365-391. DOI:10.3102/0034654313520512
[8]
CHESTER A, BURTON L J, XENOS S, et al. Peer mentoring:Supporting successful transition for first year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student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3, 65(1): 30-37. DOI:10.1111/ajpy.2013.65.issue-1
[9]
DOUGLASS A G, SMITH D L, SMITH L J. An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undergraduate peer-mentoring relationships[J]. Mentoring & Tutoring:Partnership in Learning, 2013, 21(2): 219-234.
[10]
JONES R, BROWN D. The mentoring relationship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Finding a model for our experience[J]. Mentoring & Tutoring:Partnership in Learning, 2011, 19(4): 401-418.
[11]
刘静.费孝通文化自觉观研究[D].温州: 温州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51-1015652340.htm
[12]
GRAICUNAS V. A.Relationship in Organization[C]//LUTHER G, LYNDALL F U. Papers on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s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37: 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