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31 Issue (2): 108-112   PDF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强国”辨析
王静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083
摘要:随着教育"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做为一种奋斗目标,"现代化"和"强国"成为近期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两个热点话题。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强国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建设所提出的一个更高目标,是对高等教育发达状态的形象描述。二者联系紧密,在表现形式和一些具体特征上有许多重合,但深究本质却大不相同。"现代化"一般出现在"强国"之前,是强国的先导和基础,它以世界发达国家为蓝本,已经具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发展指标;而"强国"则是一个相对概念,所涉及因素更加复杂,在具体建设和评价等内容上都仍需要继续研究和完善。借鉴"现代化"研究范式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启迪,但却要注意避免将二者直接混同。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发展目标      现代化      强国      世界一流     
Comparison of "Modernization"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
WANG Jingxiu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in Education, "modern" and "power" has become hot topics in the recent domestic discu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Becoming a higher education power is a more ambitious goal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Though the form and som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losely related concepts are overlapping, the essence of the two concepts is very different. Generally appearing before "power", "Modern" is the forerunner and foundation for "power". With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has some relatively matur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he "power" is a relative concept which includes many complicated factors, and it needs further study and impro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and so on. Modernization paradigm can be used for enlightenment, but confusing the two concepts should be carefully avoided.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goals     modernization     power     world class    

“现代化”(modernization)和“强国”是百年中国的美好企盼,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近期它们频繁地出现在国家的重要讲话和学者的文章论述中,共同表达了人们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然而作为当下鼓舞人心的热点目标,“现代化”和“强国”在概念的理解及边界的限定上都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交叉,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厘清。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涵义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无不先以教育的发展做为其先导和基础。如19世纪的德、美,20世纪的日、韩等都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而快速走到世界前列。中国历来重视教育,一直将教育视为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其“现代化”发展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人民广泛关注。

“现代化”一词,在西方主要是一种思潮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通过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各种社会特征进行描述,并以此为参照来研究后发国家的具体方法。在中国,“现代化”一词大体同“西化”“欧化”“近代化”等词意义相似,一般被用来描述“向先进国家学习,以达到其同样富强程度的具体过程”,如中国经常提起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其意义就在于此。[1]同样,作为整体现代化的有机构成,教育现代化也体现为一种改变过去学习先进的历史过程。它是教育活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有自己特殊的目标状态,随国家及历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内涵,具有时代、地域和民族等特质。[2]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分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等软硬件发展。它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需要,反映现代生产和科技进步要求,达到社会前进所要求的某种先进水平。[3]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进程相适应,能够很好地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二是必须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由于传承与生产知识的本质属性以及知识没有国界等特点,奠定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除了包涵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具有一些普遍性的特征。这些普遍特征是现代高等教育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服务社会、文化创新等。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再次使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议话题。这个概念最早是20世纪末中国高教界在思考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时提出的一种基本设想。

1999年8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首次在《教学与教材研究》发表文章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在21世纪立于世界之林,成为“高等教育强国”。[4]次年1月4日,他在出席中国香港举办的“学校效能与改革”国际会议时,又做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旨发言,比较正式地向世人宣示了中国要在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构想。2007年12月22日,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上,做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的专题讲话,会后该讲话以教育部文件(教直[2008]4号)的形式向全国教育战线印发。随后,高等教育学会筹资600多万元,组织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课题,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当中。自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逐渐由一种单纯的战略设想变为日益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目标。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要明确其基本内涵,根据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可将其表述为与“弱国”相对应,通过国际比较而呈现的一种高等教育发达状态。它不仅要求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更要建成一个完整而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具体包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公平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变量。它们内在协调,统一发展,积极为人类文化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出相应服务。[5-6]对比世界先进国家,可得其基本特征为:一是教育观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水平一流,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力资源;二是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知识生产及创新能力超群,是世界公认的知识生产和创新中心;三是体系制度、管理方式、社会服务及国际融合能力成熟,不仅对本国也能对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7]这些特征表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从思想、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角度统筹规划,扎实推进才能取得成功。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强国”的区别及联系

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强国”,都是中国为改变落后状态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尽管提出的背景不同,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却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二者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具体指标上存在着很多交叉或一致的地方,经常造成大家理解上的模糊,因此,深入分析二者的意义内涵,厘清它们的界限,对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二者在具体内涵上的区别与联系

“现代”与“古代”相对,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同当下不远的时期。从性质上说,“现代”特指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经过资本主义革命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建构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民主法治社会。[8]现代高等教育就是与这种社会阶段相适应的、由现代大学衍生出的高等教育体系。它既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也有独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由于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作用,西方高等教育体系被尊崇为大家学习的标杆,因此,对中国来说,提出“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意思就是要建立一种西方式的、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也是要改造传统,建立一种同世界先进一致的高等教育体系。

“强国”与“弱国”相对,它是对即成状态的一种形象描述,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并不具备绝对的涵义。它是一个国际比较概念,只有以世界作为背景和参照系时才有实际所指和具体意义。同样,“高等教育强国”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并没有绝对标准和形态。可以说,凡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师、一流学术、能培养一流人才和生产一流知识,既对本国又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都可以算是高等教育强国,中国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都是高等教育强国。鉴于西方高等教育在当代的先进性,目前人们所认为的“高等教育强国”才有了特指含义,专指那些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都很发达,高等教育对本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家。

因为都构建在西方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之上,“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强国”在表现形式及实现目标上都出现了某种重合。而且无论是“现代化”还是“强国”都是中国当代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主要起到规划方向,统一人心和凝聚共识的作用。这就难免使人们将两个概念混淆,其实它们提出的出发点和最后要达到的结果都不一样。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高等教育强国则是国家强盛的表征。前者主要从摆脱落后,改变传统的角度提出,目的是脱胎换骨建设一种以西方为标准的全新的教育形式;而后者则立意更高,是在憧憬先进的理念下提出,目的是在超越西方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生一流的教育效果。前者只是基本要求,而后者则是顶尖设计。“现代化”是“强国”建设的前提基础和逻辑起点,而“强国”则是“现代化”的最高追求和最终归宿。双方追求的结果不同,只是在发展的动机下才有机地统一起来。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都要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和国情特点的、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都谋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此都将学习先进和争创一流做为其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二) 二者在评价标准上的区别与联系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参考对象是西方现代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具有明确标准的客观体系。由于研究的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一些明确的静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就可以大体评定出一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如人们对一国高等教育是否已进入大众或普及化阶段的区分,就是通过入学人口占适龄人口比例这一数据指标来判定的。正因如此,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在规模、结构、技术、条件等方面定出指标,就可以逐一实现,目前中国在这些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卓越成就。但是要真正实现高等的教育现代化,还必须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学术文化以及内部治理等更深层次的属性,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完成真正的转变,这也是我国提出要加强内涵式发展,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根本原因。

高等教育强国是比现代化更为上位的概念,其提出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概念定义。因为主要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相对概念,其评价也具有动态变化和一定的相对主观性,加上研究时间尚短,还未能形成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就目前研究的共识,对其评价的考察重点主要集中于具有滞后性的效果和贡献方面,如人才培养情况和科研的社会产生等,而这些又都非常难以量化和短期评价。要想得到一流的结果,必须提前很多年就达到一流的水平;而有了一流的水平,也不必然产生一流的结果。而且,由于“强国”概念的综合性,人们对高等教育效果的评价还必须是扩散和包容的,决不能单单在其体系内部,要从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甚至生态的全面影响角度来对其进行整体评价。这些都加大了制定高等教育强国客观评价指标的难度和可操作性。

当前由于“现代化”评价标准的相对成熟,因此在评价“强国”时也往往借鉴其中的一些指标。又因为两个概念经常交替出现在人们的口号和视野当中,造成了人们对“现代化”和“强国”的混同理解。这不仅降低了“强国”的要求,也使“现代化”之路变长了许多。既不利于分清阶段性目标和最高追求,也容易让人产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现象。因此必须明确区分“现代化”和“强国”的标准及要求,认清二者的本质区别。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现代化”是基本条件,“强国”是最高追求。“现代化”讲全面性,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致性,考察的是一国高等教育的底线;而“强国”则主要讲针对性,不要求一致和平均,重点看一国高等教育的最顶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国”包含“现代化”,“现代化”是“强国”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前提,而“强国”则是“现代化”的追求结果和必然趋势。就效果来说,一个浅,一个深;就标准来说,一个低,一个高。“现代化”注重模仿和学习,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规模和数量是其主要的考核指标;而“强国”则强调超越和创新,向外“输出”是其主要的表现形态,其影响力主要通过质量和效益来体现。分清这些,对于人们更加具体的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意义重大。

(三) 二者在时间界限上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与国家现代化相伴而生的,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在“西化”和“近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化”的说法。“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也出现的较早,尽管也代表一种应然状态,但更多的时候则代表着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存在。其终止时间一般有两种界定,狭义指按照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时间,按此理解中国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而广义的理解,则包含体制建立后的文化理念建设以及不断跟进世界教育前沿而进行的继续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仍未完成。按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法,中国规划初步完成教育现代化的时间为2020年[9],这个时间安排早于中国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49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提法[10]。这种安排将教育现代化放置在一个比国家现代化更优先的发展位置,突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当代发展中提出的又一个奋斗目标,出现的时间还不长,仍需继续完善。它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按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的提法,中国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时间表为本世纪中叶,这同中国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时间大体相当。对比可发现,中国提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间明显要比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时间要早很多,这也证明了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任务要更加艰巨和复杂。实际上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一般高等教育强国也都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呈正相关。因此,尽管“教育现代化”可以早于“国家现代化”而实现,但“高等教育强国”则一般都会同国家富强相伴随。这也是在经济发展仍不平衡的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全国而言,无论是现代化还是强国都仍然需要有先有后、循序渐进。

当前在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即将要完成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任务之时,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无疑具有承前启后和明确思路的意义。上述时间规划表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现代化是其实现的前提。其实,无论是“现代化”还是“强国,其涵义或实现时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仍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是做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实现有先后顺序。从逻辑上说,一般先有“现代化”后有“强国”。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一蹴而就,跳跃式、割裂式的,而是持续前进、次第升高,存在着若干“次级阶段”。如,“部分现代化(高等教育弱国)”“基本现代化(高等教育大国)”“中等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等国)”“全面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等不同阶段。[11]人们理应按照这一次序进行细致研究,以确定出更加明确的时间界限和发展指标,从而既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了“现代化”之后思路不乱,发展连续,也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具体实践提供重要的抓手。

References
[1]
马陆亭, 王静修.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特征与理论建构[J]. 大学教育科学, 2015(4): 4-7.
[2]
杨明. 中国教育离现代化目标有多远[J]. 教育发展研究, 2000(8): 9.
[3]
何杰.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684.
[4]
周远清. 强化"三个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 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9(4): 4-5.
[5]
瞿振元. 高等教育强国:本质、要素与实现途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3): 1.
[6]
眭依凡. 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 26-27.
[7]
马健生, 黄海刚. 试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内涵与特征[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7): 37-39.
[8]
GEMBONG B. Toward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M & I)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J]. Jurnal Teknik Industri, 2011(2): 3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6-03-01].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0]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6-03-01].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11]
王飞. "高等教育强国"概念追溯与逻辑反思[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12):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