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31 Issue (2): 26-28   PDF    
法学交叉学科探索与复合人才培养的个案经验
韩强     
华东政法大学 国际金融法学院, 上海 201620

很高兴能出席今天这样一个高峰论坛,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首先要热烈祝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法学院建院二十周年。今天是闭门会,大家的讨论热烈开放,既可以讲学科建设,也可以讲人才培养。

我想就我负责的华东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华政”)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就其设置和运行来谈两个话题:一是交叉学科建设的探索;二是复合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关于法学交叉学科建设,我们探索了七年之久,但感觉真正的交叉学科建设很难,在世界上、全国范围内似乎也鲜有成功经验。我们一直探索,没有放弃,在师资力量的整合、学科的融合方面有一定进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多困惑,实质性的成果尚未完全显现,不同学科之间基于基因天然的排斥性尚未完全消除。所以,我今天打算更多介绍一下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在复合人才培养上的做法,包括把我们的一些困惑,跟各位交流,求教于各位专家。刚才付士成院长讲的很多内容我都感同身受,以前不知道南开有经管法试点班的做法。我们学院是2010年设立的,距今整整七年时间,毕业了四届本科生、三届研究生,学院历史很短,体量较小,在华政我们是最小的学院,每年招收的本科生是两个班,一共100名本科生,学校有一点特殊的政策安排,这两个班都纳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谈谈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的设立背景和基本情况。2010年,上海正式提出来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了配合这样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学校决定设立专门学院,培养具有法律、金融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华政作为传统的政法大学,在法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底蕴深厚,“守正”的问题不大。在华政这样的学校,坚持传统的法学研究模式和教育模式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学校要谋发展、谋创新,除了守正以外,也要考虑“出奇”的安排,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便是一股奇兵。学院师资队伍有三个特点:专业化、国际化、学科交叉。老师专业分布非常宽泛,并不仅仅限于国际金融法一个方向。每年招收两个本科生班,共100人,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每届招收共100人。

其次,谈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学院以法学和金融学科交叉学科作为背景,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目前学院一共有17名专业教师,其中13人是法学专业教师,涵盖民法、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国际经济法、刑法等各相关法学二级学科方向。教师构成上之所以不特别强调金融法或者国际金融法专业,主要考虑的是单纯的金融法方向,可能研究范围相对比较小,支撑不了一个学院的设立和发展。我们通过整合法学各个方向的教师、研究人员共同来研究金融监管和金融交易的问题,不特别强调教师的金融法、银行法专业背景。七年来的实践表明,诸如民法、刑法这些基础学科的教师也能够在金融法治领域内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此外,学院还特意配备了4名法学以外专业的教师,他们的专业分别是管理学、会计学、金融数学和统计学。这些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研室,也在我们学院里工作,承担有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和研究任务。

虽然从师资配备上基本实现了交叉复合,但是实际的融合工作仍然较为艰难。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如何让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发挥实质性作用,仍然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法学专业教师在一起合作研究金融监管问题、金融交易问题,没有太大障碍。事实上,凡是选择进入学院的教师也都很乐意去研究这个新型领域。但金融专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总是感到一定的压力:一方面觉得法学体量占比太大,他们很难发展;另一方面如何跟法学嫁接,难度也很大,如学术论文在法学期刊上难以发表,本专业的期刊上也不认可,担忧与原来的学科、学术平台逐渐疏远、边缘化。这些教师也带研究生,但都是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指导也感觉很困难,选法学专业题目,无法指导,选金融专业题目,在评阅和答辩时,其他法学专业导师又很难接受。

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上,传统的法学14门主干课都上。除了法学课程以外,还包括三个特色模块:一是法律与金融交叉课程,包括法律、金融、发展、法律经济学、互联网金融与法律实务、法律金融的系列前沿讲座、法律金融交叉课程;二是财务与金融课程,包括会计学经济学原理、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货币金融学;三是数理统计课程,包括经济数学、应用统计学。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开了七年,本科生、研究生都开。但上高等数学课有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来自学生的压力,学生都反映不想学,觉得法学专业学数学没有意义,也感觉太难学不会;另一方面老师教的也很吃力,我们有专门金融数学的老师,反映上课没有什么成就感。本科生还好一点,研究生更困难,经过大学四年,数学基本功、学习能力进一步下降,学数学难度就更加大。但是我一直坚持数学课程不能放弃,虽然说很难,可能很痛苦,但是学数学可能造成一种跟其他法科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差异,而不是多一门课程那么简单的问题。从职业发展来看,数学这个工具、这个能力还是应该具备的。学过高数与没学过高数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决定着将来能否真正深入从事金融或类金融工作,能否看得懂产品的设计、数学公式、财务报表等。统计学也一样。其实学院已经充分考虑到复合学习的难度,对数学和统计学都相应地降低了难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数学,而是经济数学,比高数容易一些,是按照文科经济学的要求,掌握初步的高数知识而已。其他方面,比如人才培养里共同备课、工作论文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尽可能融合专业教师。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检验。

除了课程设置以外,我们特别强调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也是学院特色:第一个制度设计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论文竞赛、科研项目;第二个制度是每年寒假都举办英文论文竞赛,要求每个本科生在寒假期间撰写3 000字左右的英文论文,开学以后由老师进行评奖,这是我们常年坚持的做法。在正课以外要求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每个教研室每个学期至少为本科生开设四次以上的专业读书会,这个没有报酬,但有一点资金配套。创办以书代刊的杂志《法律与金融》,由青年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这个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至今出版了四卷,在业内小有影响,金融业界以及法律实务界对这本书非常认可,除了本校师生以外,很多实践部门,特别是上交所、深交所、中国证监会的研究人员也向这个杂志投稿。还有国际化,包括请海外教师上课,设计海外课程;通过学院资源资助学生学习外语和第二外语,这是我们建院以来的基本做法,资助卓越班学生提升外语能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模拟联合国、模拟证券仲裁等一些活动、比赛。采取双导师制,考虑金融具有非常实践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邀请校内外或国内外专家学者,包括实务部门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合作导师。此外,每天早上7:20到7:50分,半个小时时间,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定期进行早自习晨读。

最后,简单说一下未来设想。包括坚持德才兼备,树立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坚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理念,配合2017年华政进行书院式改革,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衔接书院通识教育和专业性学院教学,在书院里开设法律经济学前沿讲座,由每个老师讲一讲,设计12讲,每周一次,效果不错;进一步完善师资梯队结构;强化复合培养和交叉学科建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