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31 Issue (1): 101-106   PDF    
导师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和学生性别的调节作用
黄攸立, 檀成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摘要: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负责人,其指导方式对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有重要影响。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导师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探讨自主性动机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考虑学生性别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使用问卷调研法对某研究性大学的30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导师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自主性动机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与男生相比,导师自主支持对女性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导师自主支持      研究生创造力      自主性动机      性别差异      自我决定理论     
Effects of Mentor's Autonomy Support on Students' Creativity: Meditating Role of Autonomous Motivation and Moderating Role of Students' Gender
HUANG Youli, TAN Chenghua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Abstract: Mentor's leadership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graduate creativity. From self-determined theory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mentor's autonomy support leadership on graduate student's creativity by investigating the mediation role of autonomous motivation and the moderation role of individual gende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arried out on 300 graduat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mentor's autonomy suppor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graduate students' creativity. Moreover, graduate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plays a total mediated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or's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creativity. Compared with male students, mentor's autonomy support have a stronger positive effect on female students' creativity.
Key words: mentor's autonomy support     students' creativity     autonomous motivation     gender difference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一、引言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印发的关于《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表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调查却显示,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表现出不满意。[2]因此, 加强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任务。

“导师制”是中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并且在这种模式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师徒关系”。[3]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意味着导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在老师的监督控制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4]有学者认为在这种权威控制的指导风格下研究生的科研绩效较高,但是由于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因素,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开拓的创新能力。[5]自主支持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师指导方式,在中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中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在学术领域中仍然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吴剑琳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了导师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影响以及创新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中的中介效应,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创新自我效能在两者关系中仅仅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认为未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心理机制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6]

以往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学者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指出外部情境是通过影响个体的内部动机对创造力产生作用。而关于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则存在分歧,研究认为持外部动机的个体因为关注外部因素如奖励、薪酬、名誉等,容易使个体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本身以外,因而对创造力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外在动机同样对创造力产生促进作用。[7]936因此, 笔者认为在研究外部情境对创造力的影响中有必要同时考虑这两种动机的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在传统的二元内外部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上将外部动机进一步地细化为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并且将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称为自主性动机。[8]72研究表示内部动机对原本就有兴趣的任务产生很好的促进效果;而自主的外在动机(认同调节)对那些本来不感兴趣但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任务产生较好的促进效果。[9]

因此, 文章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视角,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动机(自主性动机)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同时,依据相关研究中关于个体性别之间自主定向和自主学习的差异情况,考虑性别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 自我决定理论

美国学者Deci和Ryan根据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将动机分为四种类型: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外在调节和内摄调节的个体因为常常出于获取报酬、避免惩罚、内疚、羞耻或者自我卷入等目的而行动,被称之为控制性外部动机。认同调节也称为自主的外部动机,它代表个体认同该行为对自己的重要性,并且与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一致。内部动机则代表个体对这件事很感兴趣,非常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被称为自主性动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主性动机是个体重要的心理资源,而外部情境是促进和调动个体动机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自主支持是促进个体产生自主性动机的的重要情境因素。[8]72—74因此,笔者借助这一理论来解释导师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二) 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

文章采用Overall等对导师自主支持的定义即导师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开放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且提供给学生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倡导学生独立完成科研任务并且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10]794相关研究指出导师自主支持对学业投入、积极情感、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学业坚持有正向的影响。[11]

导师的自主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师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在导师的研究领域中选择自己相对比较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创造力过程理论中指出在任务陈述与准备阶段需要个体对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兴趣和灵活的认知,才能激发创造欲望。[12](2)导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尊重学生的观点,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科研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创新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关于工作时间分配、选择工作方法等自主权利,将有助于学生打破以往常规的程序,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13](3)导师站在在学生角度理解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到导师的创新支持,进而会更加主动地迎接困难挑战,敢于冒险创新。[14](4)导师及时地给予学生积极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会让学生感知到更多的自我效能感[15],而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人的思维更加跳跃灵活、更加愿意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并且直接影响个体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16]。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导师的自主性支持正向影响研究生创造力。

(三) 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

自主性动机表示个体因为对事物本身很感兴趣或者内心认同事物的意义和意识到对自身的重要性。研究发现三个促进个体产生自主性动机的环境因素:给予个体完成任务的理由、了解个体对任务的感受以及提供完成任务的选择。在满足以上环境的条件下,个体的自主性动机较强并且对任务的时间投入更多,对待任务的态度也更佳。[17]

自主支持的导师会围绕着如何去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增加学生对科研创新的理解和认同而努力。他们关注学生对科研的感受,避免使用压制命令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主轻松的科研氛围,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环境之下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关于科研的重要意义,理解和认同科研对于研究生学习生涯以及自身的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因而对科研产生较多的自主性动机。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导师自主支持正向影响研究生自主性动机。

在教育领域,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自主性动机与积极的学习成果正相关,如课程的兴趣、概念的理解、课堂上积极性、对学习的情感、主动行为、认知方式、学业的满意度、作业认真程度等。[18]

研究生在科研中发挥创造力是一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工作。研究表示自主性动机对个体从事困难的、具有启发性的工作时的绩效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19]自主性动机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表现以下两个方面:当个体具备高水平的内部动机时意味着个体对该任务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于任务本身,愿意承担风险,敢于用更加灵活的认知方式看待问题,提出新的想法,并且表现出持久的坚持力,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绩效。[7]935同时,认同调节个体因为认可事情的意义,并且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观相整合起来,将对待事情的被动态度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具体行动中也会积极调动自身的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20]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自主性动机正向影响研究生创造力。

导师的自主支持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放地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总能得到导师的尊重和反馈,会产生较多的自主性动机。持自主性动机的研究生,因为受到自身的兴趣或者对科研创新的重要性的驱动,会主动投入到科研创新中。综合以上,提出以下假设:

H4.自主性动机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五) 学生性别的调节作用

在自我决定理论应用研究中发现,个体在自主定向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自主定向明显高于男性。自主定向是指个体源于自身的兴趣、目标和需要来激发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过程中可以体验到高度的自主选择感。具有自主定向的个体往往会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寻求自我决定和选择的机会,更愿意在自主支持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21]同样,中国学者严标宾等在研究中也发现女大学生更容易感知到社会的支持,并且也更愿意利用社会的支持。[22]此外,研究表示对于主动性强的学生来说,导师的自主支持更有益学生创造力的发挥。[23]在一项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中显示,女性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动性、目标性、自我监督高于男性。[24]刘娣关于研究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也显示,女性研究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调控等方面要高于男性研究生。[2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相比于男性研究生而言,女性研究生可能在导师指导的过程中更容易感知和需要自主支持,也会充分利用导师的自主支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自觉主动的进行科研学习,在科研中发挥自己独创性。由此,提出以假设:

H5.学生性别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女性研究生中,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更强。

三、研究方法 (一) 样本

文章以某研究性大学中的在读研究生为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73%),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06份。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信息为:男性139人,占67.5%,女性67人,占32.5%;研究生年龄段均在21~25岁之间;理工科专业112人,占54.4%;文科专业94人,占45.6%。

(二) 研究变量测量

1.自主支持

采用Overall等开发的量表[10]793,共5个题项,同时参考Williams和Deci的学习氛围量表[26],增加了2个题项,最后一共7个题项,包括“导师鼓励我提出问题”“导师欢迎我们加入科研工作的讨论,并且尊重我们的想法”等。内部一致系数为0.92。

2.自主性动机

采用Ryan和Connell[27]开发的量表,自主性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认同性动机两个维度,分别为4个题项。内部动机测量题项,包括“我对科研非常的感兴趣”等;认同性动机包括“我认为,在科研工作中付出努力是重要的”等。内部一致系数为0.90。

3.创造力

采用Scott和Bruce[28]开发的量表,共6个题项。包括“我经常提出有创意的点子和想法”“为了实现新的科研想法,我会制定合适的计划和规划”等。内部一致系数为0.85。

以上4个子量表均使用李克特五点法进行评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四、数据分析 (一) 变量信度和效度以及相关性分析

各个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如表 1所示。首先各量表的内部一致系均大于0.85,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研究采用平均变异萃取量比较法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区别效度,比较得出2个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平方值均小于对应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因此,各个变量的区别效度得到验证。

表 1 统计及相关性、区别效度

表 2 主效应及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表 3 学生性别的调节作用

(二) 研究假设检验

(1) 依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29],检验自主性动机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主效应及中介效应回归分析如表 2所示。首先第一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由表 2模型4可知导师自主支持正向影响研究生创造力(β=0.304,p<0.001),假设H1成立;第二步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由表 2中的模型2可知,导师自主支持正向影响研究生自主性动机(β=0.415,p<0.001),假设H2成立;第三步检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由表 2中模型5可知,自主性动机正向影响研究生创造力(β=060 0,p<0.001)假设H3成立;第四步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一起进行回归,检验此时中介变量与自变量的系数是否显著。由表 2模型6可知中介变量自主性动机系数显著(β=0.568,p<0.001)并且此时自变量导师自主支持系数不显著了,得出自主性动机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综合以上得出假设H4成立。(2)采用分组回归的方法来检验研究生性别对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创造力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 3所示。模型7和模型8是分别对男性和女性的分组回归,可以看出在男性(β=0.295,p<0.01)和女性(β=0.406,p<0.001)组中导师自主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模型8(女性组)中的R2=0.167大于模型7(男性组) R2=0.090。综上得出,研究生性别对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假设H5成立。即在女性研究生中,导师自主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影响更大。

五、研究结论 (一) 导师自主支持正向影响研究生创造力

这一结果丰富了中国传统的以导师为中心的“师徒制”指导风格,表明在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和集体主义的文化下,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权、独立科研、心理关心、信息反馈同样利于研究生创造力培养。基于这样的结论,导师在指导学生时,首先应当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学生选择科研主题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该领域感兴趣的问题。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导师在学生科研过程中也承担着“解惑者”的角色,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科研进展情况,积极与学生沟通科研中的难题,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及时给予学生信息反馈。

(二) 自主性动机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与以往以强调内部动机与外部情境对个体创造力关系的重要作用不同,文章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引入自主性动机为心理机制,证明了导师自主支持不仅仅会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产生自主的外部动机,进而对学生创造力产生影响。同样该研究也揭示了自主性的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一样可以促进个体的创造力。基于以上结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研时应当切实地了解学生在科研中的感受和动机。对不同动机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心理内驱力。面对内部动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当给予其更加民主和自由的科研空间,提供充分的科研资源支持,鼓励其参加学术会议讨论,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勇攀科研难题。面对缺乏内部动机的学生,导师应当悉心引导学生意识到科研对于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于科研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指导其制定研究目标和计划,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

(三) 学生性别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创造力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该研究显示,在女性研究生中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比在男性研究生中更强。这一结果可能源于女性在学习和工作中更看重情感关系,因此,可能在导师同等的自主支持下,女性研究生更能感知到导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感,主动与导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导师的支持。基于该结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应该根据女性研究生的特点,除了提供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自主空间,同样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心和支持。

六、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首先,此研究仅仅探讨了自主支持的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未来可以考虑不同类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或者协同效应。其次研究中将内部动机和高自我决定的外部动机作为一个整体即自主性动机,来探讨它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的中介作用,没有具体的将两者分开来探讨不同的作用,未来可以考虑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分开讨论;由于研究样本取自于理工科研究型院校,女生偏少,因此,文章中探讨学生性别在导师自主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未来可以考虑从不同类型的大学收集数据做进一步研究。最后文章的量表均来自国外的成熟量表,虽然研究表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但由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较大,今后研究中应当结合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文化和学生特点,对问卷进行本土化的编制或者修订。

References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 (2015-06-0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2]
袁本涛, 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2): 12-20.
[3]
周文辉, 张爱秀, 刘俊起, 等.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9): 7-14.
[4]
洪恩强, 胡天佑. 合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传统超越[J]. 当代教育科学, 2011(3): 15-18.
[5]
许克毅, 叶城.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2): 59-62.
[6]
吴剑琳, 王茜, 古继宝. 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影响机制研究[J]. 科研管理, 2014(7): 155-160.
[7]
SHALLEY C E, ZHOU J, OLDHAM G R.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30(6): 933-958. DOI:10.1016/j.jm.2004.06.007
[8]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74. DOI:10.1037/0003-066X.55.1.68
[9]
LOSIER G F, KOESTNER R. Intrinsic versus identified regulation in distinct political campaigns:The consequences of following politics for pleasure versus personal meaningfulnes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25(3): 287-298. DOI:10.1177/0146167299025003002
[10]
OVERALL N C, DEANE K L, PETERSON E R. Promoting doctoral students' research self-efficacy:Combining academic guidance with autonomy support[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1, 30(6): 791-805.
[11]
JANG H, REEVE J, RYAN R M, et al. Ca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explain what underlies the productive, satisfy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collectivistically oriented Korean stud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9, 101(3): 644. DOI:10.1037/a0014241
[12]
AMABILE T 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5(2): 357. DOI:10.1037/0022-3514.45.2.357
[13]
SHALLEY C E, GILSON L L. What leaders need to know:A review of soci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can foster or hinder creativity[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1): 33-53. DOI:10.1016/j.leaqua.2003.12.004
[14]
VOLMER J, SPURK D, NIESSEN C.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job autonomy, and creative work involvement[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2, 23(3): 456-465. DOI:10.1016/j.leaqua.2011.10.005
[15]
SHALLEY C E, PERRY-SMITH J E. Effects of social-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creative performance:The role of informational and controlling expected evaluation and modeling experience[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1, 84(1): 1-22. DOI:10.1006/obhd.2000.2918
[16]
JUDGE T A, BONO J E.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 self-esteem,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1): 80. DOI:10.1037/0021-9010.86.1.80
[17]
DECI E L, EGHRARI H, PATRICK B C, et al.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4, 62(1): 119-142. DOI:10.1111/jopy.1994.62.issue-1
[18]
REEVE J.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student engagement[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tudent Engagement. Springer US, 2012: 149-172.
[19]
BLACK A E, DECI E L. The effects of instructors'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Science Education, 2000, 84(6): 740-756. DOI:10.1002/(ISSN)1098-237X
[20]
JANG H. Supporting students'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during an uninteresting activ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8, 100(4): 798. DOI:10.1037/a0012841
[21]
WONG M M. The relations among causality orientations, academic experienc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commitmen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0, 26(3): 315-326. DOI:10.1177/0146167200265005
[22]
严标宾, 郑雪, 邱林.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应用心理学, 2004, 9(4): 22-28.
[23]
王茜, 古继宝, 吴剑琳.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学生个人主动性的调节作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5): 14-17.
[24]
亓丽媛. 大学生自主学习调查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D]. 杭州: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5]
刘娣. 新时期研究生心理素质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26]
WILLIAMS G C, DECI E L. Internalization of biopsychosocial values by medical students:A test of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4): 767. DOI:10.1037/0022-3514.70.4.767
[27]
RYAN R M, CONNELL J P.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7(5): 749. DOI:10.1037/0022-3514.57.5.749
[28]
SCOTT S G, BRUCE R A.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3): 580-607. DOI:10.2307/256701
[29]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