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移动互联网正在引领智能社会的发展。[1]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政治生态的演进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Web1.0技术为公众开启了全新的信息渠道,Web2.0技术为公众构建了一个发声的信息空间,Web3.0技术使得互联网和人们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信息共享的同时,使网络政治生态中的“权力”也呈现出多中心化的特征。
一、网络技术发展与网络政治生态 (一) 网络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人们通常把近20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划分为Web1.0、Web2.0和Web3.0三个阶段。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以浏览器、E-mail、BBS等为代表的Web1.0技术的应用,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当时互联网大量使用HTML网页技术发布信息, 民众通过浏览器进入各大门户网站来获取信息。所以这个时代的技术特点以静态、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同时门户网站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读”的能力。
2003年以来,Blog、Wiki、SNS、RSS等技术的普及,标志着Web2.0时代的到来。以Blog为例,它以超链接技术为支撑,通过URL的链接形式将参与者联系在一起。其中大量而丰富的超链接不仅可以实现网络导航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属性。[2]博客不仅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存在,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写”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合理发声的平台,还为个人提供了一个信息生产、传播的空间,赋予了公众创造媒体内容的权力[3],极大地激发了公众表达观点的热情。因此,Web2.0时代主要是以分享和互动为技术特征,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的创造、传播和分享中,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写”和“说”的能力。
随着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广泛普及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进入Web3.0时代,其开放融合、异构互联、裂变传播、高效聚合、深度参与、个性体验等特点,使得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协同互动的特性更加明显。Web3.0的知识挖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打造一个智慧的网络生态。[4]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吸引了包括媒体、政府、商业组织、非盈利机构以及普通网民等各种类型主体的接入,并极大地实现了人们线上与线下的活动高度融合,为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了实时互动的全新信息空间。
如果说Web1.0时代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读”的能力,Web2.0时代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写”的能力,那么Web3.0时代极大拓展了人们“动”的能力,因为Web3.0时代虚拟和现实的交融更强,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真正成为了“人体器官的延伸”。在网络技术变迁过程中,人们政治参与的渠道、内容与权力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环境与现实世界不再是分割的两个空间,而完整的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生存空间、舆论空间,构建出一个新的政治场域。
(二) 网络政治生态内涵与构成因子网络生态这一概念目前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人们普遍认为网络生态与自然生态类似,是在网络技术与其应用服务所构建的开放网络环境中,代表着生物成分的主体(如人与组织)与代表着非生物成分的资源(如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竞争合作、动态发展、共同演化的开放系统。[5-6]网络生态作为一个系统, 不仅包括客体性的信息要素也包括网络的技术保障手段以及社会环境。[7]49-56网络技术是构成网络生态的基本保证,主体、信息、环境是构成网络生态的基本要素。学界对政治生态的定义不一而足,得到较多认可的看法是从政治学视角出发,并且汇入了生态学的概念,把政治生态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引用熊光清的定义:“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各个政治行为体之间,以及政治行为体与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运行的环境与状态”[8]。
由此可见,网络政治生态依托于网络生态,同时体现政治生态的特征,其内容更为复杂,网络政治生态是网络社会形成以后,在政治生态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政治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既有网络生态的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的特征,又包含政治生态参与性、时政性等多方面特点。故其定义弥繁,其中较为完整的定义是:“网络政治生态系统就是让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传递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一空间或时间, 则是由互联网的政治参与者与其参与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该整体借助信息的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9]。也就是说,网络政治生态系统以“信息”为中心,政治参与者与参与环境不断趋于动态平衡的这样一个整体。不管是政治生态还是网络政治生态,核心都在于对信息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态的目的主要在于调和阶级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网络政治生态在此基础上追求一种和谐、互动、共享的状态。政治生态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权力位于何处以及它是如何被使用的[10],也是网络政治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用网络生态的系统结构来看,网络政治生态可以看作是由环境因子、信息因子和主体因子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如图 1所示。[7]49-56
![]() |
图 1 网络政治生态系统结构 |
环境因子主要由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两部分组成,文章主要探讨的是技术环境对网络政治生态的影响;信息因子是网络政治生态中的资源要素,即各种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主体因子是网络政治生态中人的要素,文章把它分为政府、公众、意见领袖三个主体进行分析。
网络政治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维持着网络政治生态的动态平衡,如图 2所示。主体因子的政府、公众和意见领袖,他们创造并依靠技术传递网络信息,处于环境之中又被环境所制约。环境因子不仅包括制约网络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社会环境,而且包括影响网络信息流通的技术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前提,网络信息的传播需求反过来刺激着网络技术不断地提升。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一方面保障信息因子的自由传播,另一方面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非法或不合理的内容进行约束。同时,在不同的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信息流动,但受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信息因子的传播结构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影响着主体因子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程度,网络政治生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
图 2 网络政治生态系统诸要素的交互关系 |
(三) 网络技术对政治生态的赋能: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网络技术对政治生态的赋能,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着鲜明的特征。技术决定了网络的技术环境,以及用户与网络的关系,政治生态的主体因子随之产生变化。网络技术对政治生态的赋能如表 1所示。
![]() |
表 1 网络技术对政治生态的赋能 |
从表 1中可知,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从单一到互动到智能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网络政治生态三个因子在各个阶段的情况都与当时的技术特点密不可分,各个因子之间也产生着交互式的影响。Web1.0静态、单向的技术特征直接促使网络和用户完成连接,同时使信息呈现出中心化的特点,在此环境下,虽然公众在网络中获得了一定的知情权,但是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依旧处于主导的地位。Web2.0技术实现了互动和共享,用户能够参与网络信息的创造、表达自己,或者通过意见领袖传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推动政府的平等对话与政务公开。Web3.0时代,移动、个性、智能的网络已经成为人的一部分,公众在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与此同时,政府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向柔性的管理方式转变,意见领袖也趋向于达到合作与共生的状态,以维持网络政治生态的平衡。
二、网络政治生态的环境构建与信息生成不同阶段的网络技术特点导致网络环境的构建机理与连接方式、信息生成与传播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表 1所示。
Web1.0时代的网络环境主要是构建了互联网与人之间的连接通路即“Website-Person”(网络平台-人)。信息以单向下行的方式在网络中扩散与传播,用户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只能进行阅读,而无法改动信息或发表观点,呈现出一种URC模式,即“用户阅读内容”。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具有中心化特点,以网站为中心,向广大访问者辐射。
这种网络环境及信息传播方式只是初步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导致了信息的单向流通,同时,信息在呈现方式、表达倾向上,仍呈现出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相似的同质性的特点。这一时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舆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但并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网络政治生态。当然,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传播的渠道,使政治传播有了新的阵地,这一阵地的形成也为未来网络政治生态的构建奠定了重的基础。此外,Web1.0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进化,从单一的文字到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从政府网站单一的信息变为多网站、有层次、有深度、多角度的不同信息来源,这种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着网络政治生态的构建。
以Blog、Wiki等应用为代表的Web2.0技术实现了“人和人”的连接,即“Person-Person”这样一种具有交互性的网络结构正在形成,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创造信息并与他人进行分享、传播、互动,对大众来说,互联网的功能从“只读”发展为“读与写”。[11]信息不再仅仅基于网站与人之间的传递,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要素,人们在不断的基本信息沟通的交互中,实现了思想的分享、观点的碰撞与关系的维护。Web2.0环境下,信息以UGC模式产生,用户生产的内容成为网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也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此外,Web2.0环境下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丰富,比如更具有丰富内涵的表情包、更具有视觉效果的GIF动图等等。在这种信息生成与传播模式下,网络成为人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的进行意见沟通、交锋的场域,人们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展开交流,拥有相同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但同时,在人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那些最容易获得人关注、拥有更多粉丝的网络意见领袖正在崛起,在这些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一个新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为代表的Web3.0技术使网络在“交互”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人与知识之间以及异构化的网络之间高度融合--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虚拟和现实的融合,网络实现了“泛在化”(ubiquitous),形成了“Person-Website-Person”的网络结构。这一阶段,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的模式主要体现为UGK和KSD,即用户生产知识和知识服务需求。同时,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智能推荐、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网络像一个筛网,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挖掘与处理,根据用户的需求精准化地以更加友好的方式推荐给他们。[12]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方便的享受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和定制化体验。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异源融合是这一阶段信息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将每一个用户的多重数据、个人信息、个性化需求等,都在网络中映射为一套系统丰富并有人格特质的信息镜像。一种众声喧哗的网络生态正在形成,其中,人们既可以在网络中大声疾呼,也可以安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畅所欲言;既可以默默地关注意见领袖,轻轻地通过点赞与评论表达自己的声音,也可轻松地组织线下活动,将线上的铁粉转化为线下的好友。于是,一个生动的网络政治生态孕育而成。这种网络政治生态的自组织性、圈群性、协作性更显著,社会动员能力更强,权力生成机制、表现形态、影响机理也更为多元化。
三、网络政治生态的主体特征与权力相变网络政治生态主要由政府、公众、意见领袖这三个主体的力量相互制衡,网络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及其信息传播扩散的机制,使得政府、公众、意见领袖这三者权力特征发生重要的变化。
有研究表明,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标准和政治参与方式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政治生态的认识。[13]Web1.0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率较低,公众对互联网的认知非常有限,网络政治生态仍以传统的政治生态为基础,政府是权力的中心,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是网络信息生成与传播的主导力量,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虽然公众基于网络平台可以主动获取大量的信息,在网络政治中获得了一定的知情权,但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舆论的生成表现为由社会高层流向大众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公众依旧比较被动,处于权力中心之外。Web1.0时期,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话题的规模和力量有限,网络信息的即时反馈能力和人们的交互能力较弱,网络意见领袖的生成土壤还未形成,公众在网络环境中的政治话语权、参与权均未得到构建。
Web2.0时代,大量增加的网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表意见的网络平台,自上而下的纵向式政治传播过程逐渐向多维度、交互式的传播模式变化。政府在网络中的权力被正在崛起的意见领袖所分权,政府在网络中的话语权出现了极大的权力让渡。
互联网为公众带来的海量信息以及搭建的便捷、超时空间的沟通交互渠道,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认知视野,公众自身的权利意识开始增强。网络技术为民众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和开放的信息空间, 不仅为草根和平民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而且也促使公共政治权力不得不在公开透明的场合运行。[14]政府的权力从过去的管理控制,逐渐开始强调平等对话、反馈互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技术,促进了民主参与和政治行动。[15]随着信息共享平台的日渐成熟,各种社群、圈群在网络上崛起,催生了UGC生产模式,这种交互的特性降低了用户表达的门槛,激发了公众表达意见的热情,公众在互联网话语中的权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信息权力的分配向网民倾斜,传统政治生态中的弱势群体得益于技术赋能,在网络政治生态中已经崛起为生机勃勃的权力体。但是由于网民构成的复杂性以及信息流动的高透明度,普通网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极易受到自己所在圈群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比如微博中的“大Ⅴ”以及微信中的热门公众号。这些意见领袖通常具有渊博或专业的知识、享有一定的声望,并且在网络上非常活跃,热衷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来自于知识赋权或者是声誉赋权的意见领袖在圈群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对政治事件或者公共事件的表达中,“沉默的螺旋”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网络意见领袖已经成为新的权力体在网络政治生态中参与信息权力的分配。
Web3.0时代,信息流动更加透明化,信息主体也更加多元,每一个置身于大数据中的网民,都得到了一种平等的关注。在传统的政治权力生态中,是少数人监管大多数人, 是少数权力拥有者监管大多数被管理者, 但是Web3.0技术瓦解了这种监管,变成了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基于平等视角的关注。[16]公众在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的权力,权力再也不是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这种权力的多中心化是当今时代网络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因素,往往产生复杂的舆论环境,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也导致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公众的参与、表达的欲望被完全激发之后,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网络政治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对开放性、平等性程度都非常高的互联网平台来说,仍然需要政府参与到管理中去,把握管理和放权之间的平衡,在网络中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但这种“有形的手”的作用并不是回归Web1.0时期政府的强控制,而是适应网络生态现状,实行一种扁平化的、柔性的、更具开放性的管理方式。Web3.0时代政府、公众、意见领袖都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拥有话语权,权力的多中心化使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被分解,强硬的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已经退出网络政治生态的舞台,权威且有说服力的声音才能在网民之中得到认可,所以政府一方面尽量用更加“接地气儿”的方式发布信息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对公众进行积极的引导。这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同时,管理模式更加具有开放性,就是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政府的管理当中来。政府的管理,不仅从上而下进行引导,也吸纳更多的群众力量,从下而上进行监督。意见领袖与网络政治生态中的其他两个因子,开始展现出一种合作与共生的关系。政府意识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适当的利用他们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意见领袖也积极的代表公众舆论发声,形成主流声音,甚至会影响政府决策。这种权力共享共生的关系维持着网络政治生态长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四、结语互联网为政治生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变量,未来大数据、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搜索引擎、知识发现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政府的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使网络政治生态中政府、公众和意见领袖的权力共享逐渐成为现实。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预言:“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这一特质将引发积极的社会变迁。”[17]网络技术对政治生态的赋能,体现在信息权力的分配上,也是一个对公众赋权的过程。Web1.0技术赋予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力;Web2.0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赋予了公众加工信息、反馈信息的权力;Web3.0技术推动了信息“多中心化”,赋予了公众参与管理的权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在不断的放权,探索管理和放权之间的平衡,以维持健康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总的来说,不管是Web1.0、Web2.0,还是Web3.0时期,网络政治生态的主体特征始终与技术的变迁相适应,主体特征的改变又伴随着权力的相变。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信息权力的分配,对网络政治生态的不断演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政治生态作为一个趋于动态平衡的整体,在演进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失衡,危机便随之而来。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政治生态,需要各方主体的共同维护。首先,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提升技术能力,不仅要加强互联网设施建设,而且要提升网络舆情的监测能力,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要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其次,国家要加强网络立法,一方面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运作,另一方面让法律做网络政治行为的“把关人”,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最后,加强国民教育,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政治素养,为建构健康的网络政治生态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1]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7-08-0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
[2] |
杨瑞仙. Web2.0环境下的链接关系研究——以博客和百度百科为例[J]. 情报杂志, 2013(9): 199-203. |
[3] |
王长潇. 从匿名狂欢到公民智慧——博客对社会影响方式的转变[J]. 当代传播, 2011(3): 27-29. |
[4] |
TSVETKOVA M, GARCÍA-GAVILANES R, FLORIDI L, et al. Even good bots fight:The case of Wikipedia[J]. PLoS ONE, 2017(2): 1-13. |
[5] |
沈丽冰, 孙涛, 载伟辉. 网络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11): 156-158.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06.11.047 |
[6] |
张庆锋. 网络生态论[J]. 情报资料工作, 2000(4): 2-4. |
[7] |
李蓉. 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生态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4): 49-56. |
[8] |
熊光清.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J]. 探索与争鸣, 2015(8): 73-76. |
[9] |
史达. 互联网政治生态及危机治理[J]. 电子政务, 2011(10): 37-48. |
[10] |
TOR A B, PAUL R. Nordic political ecologies[J].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2015(4): 191-196. |
[11] |
胡海波. Web3.0环境下基于用户兴趣的信息聚合服务[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8): 117-121. |
[12] |
刘琼, 任树怀. 论Web3.0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 图书馆, 2011(2): 83-85. |
[13] |
CHAO N P, YUAN G F, LI Y G, et al. The internet ecological perception, political trust and polit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netizens[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7(3): 715-725. |
[14] |
刘建华. 论网络社会的政治权力转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2(3): 25-28. |
[15] |
PÖTZSCH H. The emergence of iWar:Changing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military engagement in a digital era[J]. New Media and Society, 2015(1): 78-95. |
[16] |
马向阳. 大数据与国家形象战略传播[J]. 对外传播, 2015(12): 45-47. |
[17] |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