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30 Issue (5): 108-112   PDF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罗奕帆, 李海榕     
福州大学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主要有教学路径、组织路径、活动路径以及网络路径四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建构受到历史与现实观念冲突、教育方式局限、教育场域狭窄等因素制约,因此,高校应从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的策略层面出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载体,扩大教育场域。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本性      教育场域     
On Path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Based on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O Yifan, LI Hai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Abstract: Curr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mainly includes four layers——teaching,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and Intern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s constrained by factors like concept conflict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restriction in education model and narrow education spac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colleges start from the strategic leve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l path construction, explore the cultural natu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e educational staff construction, integrate the work carriers of the education and enlarge education space.
Key words: colleg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e nature     education space    
一、引言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研究和实施的热点,近年来相关论著颇丰,但总体而言各类论著都习惯于用结论式的语言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表述,较少从教育路径角度做出解释和规划,因此,无法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全民共建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不仅要负担起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与传承工作,还应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挖掘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吸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这是由当下所处的世情、国情、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现状决定的。[1]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路径”一词意味着在实践过程中的逻辑指向[2],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策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利用优秀文化传统育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实践过程,它需要多方合力建构而形成路径。从当前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现状来看,这一路径主要由4个维度组成。

(一) 教学路径

教育部2014年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学阶段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3]这份纲要可以说是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实施的重大契机。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理应是这一主渠道的最重要的实践路径。就当前国内高校的现状而言,高校传统文化的教学很多都通过其他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程)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虽也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主要还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教学内容切入。

(二) 组织路径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路径主要通过各类传统文化社团实施,很多高校都拥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学社、文学社、诗词社、汉服社等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无论是学术型的还是兴趣爱好型的,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发挥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有些高校也尝试着通过党团组织来拓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路径,如福州大学中文系曾经在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之间以“共建共创”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组织路径能够把教育对象有效地组织起来,这种路径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 活动路径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路径与教学路径、组织路径是相辅相成的。高校主要以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托班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因此,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也是当前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常用的教育形式。此外,高校与校外合作成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或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进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社会实践等活动路径都具备了一定的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实践证明,形式多样并且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最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实践可以调动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校应更加重视这一路径的实施。

(四) 网络路径

目前,中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上进入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时期,网络路径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与习惯通过网站浏览信息的“80后”大学生不一样,当前的“90后”大学生更乐于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发展论坛上,有嘉宾提到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除吃穿住行外的第五大件事,新媒体已成为青年生活的一部分。[4]因此,网络也毫无例外地成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其在增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以及接纳度上可发挥其他几个路径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建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制约因素

尽管当前高校层面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设定算是比较完整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正影响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成效。

(一) 历史与现实观念的影响

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且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5]这也意味着,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自身观念的影响下对于教育路径的建构有着倾向性的选择,进而产生对于教育效果的价值评价。当前,在观念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定位制约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而这种观念又是受一系列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影响。

1.历史上的文化反传统情结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的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文化影响力,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从19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中国自然经济的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19世纪中叶,西方的坚船利炮终于轰醒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由于西方列强的蛮横霸道,中国封建政权节节败退并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社会的文化心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来引以为傲的,甚至被视为神圣的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唾弃或批判的对象。从“五四”运动时期反传统思潮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对于传统文化的疯狂批判,再到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对西学的大规模推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于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社会层面到个体层面都时不时体现出反传统的意识。

2.现实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

随着社会转型及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中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特征[6],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从表现形势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首先体现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其次,是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强,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广泛,但中西方价值观因各自的文明哲学基础存在差异,因此,始终存在着冲突。再次,就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冲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视、互联网为平台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娱乐性、通俗性使得其文化产品泛滥。大众文化产品的运作模式因商业因素较重,忽视了人文价值,甚至出现了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很容易受到这些产品的影响,进而产生娱乐至上、逃避现实、实用功利的价值观。尽管社会上对于精英文化价值观存在着一些批判,但是精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追求至善至美为目标,强调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并以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进程为终极关怀,而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人生取向所推及的。由于精英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更为抽象、理性,因此商业运作较难,也难以和大众文化相契合,在信息消费化的时代,不易被年轻人选择。

(二) 教育方式的局限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占98.1%,其中课外阅读途径占68.5%,网络媒体途径占56.9%,课外实践活动途径占23.8%,其他形式仅占2.4%。但是从大学生对于当前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评价来看,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对自身“帮助很大”的仅占5.6%,而选择“帮助一般”的占到了40%。[7]尽管这些结果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化结果的自我评价,但也间接反映出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因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接受过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而且从知识获取途径和方式来看,课堂教学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着教育路径和教育成效的不匹配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局限:

1.课堂教学不受重视,方法单一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当前高校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很多都是通过人文社科类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来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也会有所涉及,但是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存在着“走过场”的教学心态。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育人性的把握,而是简单地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教学设计单一,讲授内容枯燥,教材滞后或缺失,考核方式随意,再加上缺乏教学效果评估,无法实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与目的。

2.网络路径拓展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路径是除课堂教学外当前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途径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运用,网络这一路径的教育功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阵地迅速拓展,各高校基本都创设了具备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的思政教育网站,但是除了个别依托于专业教学资源的传统文化研究网站外,同时具备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和育人功能的网站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并不缺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站或者是依托各类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群组,特别是在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层面,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号不仅数量多,而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网站或公众号甚至将传统文化中诸如“妇德”“三纲五常”之类的糟粕内容作为精髓来弘扬,而且这类网站或公众号往往拥有大量的大学生用户。面对这一现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路径还有很大的开发与运用拓展空间。

(三) 教育场域的狭窄

所谓教育场域,是对教育环境和空间网络的概括。[8]教育场域的大小制约着教育路径的建构策略。传统的教育场域集中于家庭和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场域的权威性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是当前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场域还是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在场域空间内,高校通过各类教育路径来实施教育计划。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展通过组织路径和活动路径较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路径的不足,但是,高校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场域在概念上偏于保守,这就在主观上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场域上的狭窄,在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没有很好地链接社会资源,如在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等路径建构与实施上面并没有充分发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乃至网络等虚拟空间的教育场域功能,而当前这些教育场域有时又正好拥有优于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四、建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策略

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9],这个目的建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之上,具备科学的合理性。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中经常能发现:尽管目的是合理的,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到位,这需要积极破解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中的制约因素,制订更具有实效性的路径建构策略。

(一) 重视思政教育的文化本性是基本策略

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10]4。作为一种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有机统一的教育活动,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播意识形态、引领思潮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着大学生个体的文化归化以及大学生国民精神塑造的使命,也关系到大学生对于具有深厚中华传统价值观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还体现在其本身就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按照文化的逻辑、遵循文化运作的原理来开展。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着政治性和文化性分离的现象,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具有的文化含量的丰富性与不断提升性在有意无意中常常为我们忽略”[10]6。尽管近年来这一分离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当前高校应进一步重视思政教育的文化本性,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结合,例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教师不能单一地灌输政策、文件甚至语录,或者是举办一些走形式、拼场面的活动,而应通过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领会“爱国”“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含义,同时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或是以“诚信”为主题的原创话剧展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将文化性和政治性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也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

(二)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策略

除了相关的人文学科之外,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也经常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第一课堂的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选修类课程展开。第二课堂以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为主,也是不可缺少的路径。但是,如果在第一课堂缺乏学术理论功底深厚、授课技巧优秀的专业教师的引导,必然影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影响到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从现实来看,高校并不缺乏科研业务能力强的人文学科教师,但是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不足,导致课程吸引力不足,教学效果欠佳,加之有些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不够重视,因此真正能担负起传统文化教育重任的教师是不多的。因此,各高校当务之急是应该根据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训与教育。拥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将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为学生清楚解答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而拥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政工干部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思想、文化多元的当下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利用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整合教育载体是关键策略

如果说教育的路径更突出的是逻辑指向特征,而教育的载体更突出的是物质性指向特征,载体需要通过路径才能发挥其功能,但没有载体,路径最终也无法实施下去。当前高校开展教育活动可用的载体是非常多的,如何整合是路径实施的关键策略。总体上来说,以课程、讲座为主的传统载体仍然占有较重分量,但从教育形式来看,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是当前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个重要的载体,也是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种载体形势。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角度来看,为了适应教育对象学科背景的多元性,传统文化教育偏重于以活动为载体,但是在举办活动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过度关注活动的外在形式,这也是传统文化活动经常带给学生形式新颖、场面恢弘的视觉震感,但是育人成效不佳的原因所在。此外,在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高校对网络和新媒体的利用不够充分。文章课题组在福州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关于与传统文化有关网站的访问率是非常低的,但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的订阅率却非常高,但这些公众号绝大部分不是高校设立的,这就意味着高校利用新媒体等网络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操作空间还很大,高校完全可以做到既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又将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整合网络载体与其他载体,发挥其所长,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四) 扩大教育场域是创新策略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有系统地社会化。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各教育场域可交互影响的系统,扩大教育场域以提高各类教育路径的实施效率。所以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多利用校外资源,创设校内外协同育人的环境。首先,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把握教育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维,大胆创新,开发包括企业、非公组织在内的校外教育场域的育人功能;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区服务,特别是通过志愿活动参与基层治理或是文化支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再次,鉴于中国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和教育文化的特殊性,高校仍可在其大学阶段重视家庭这一教育场域的功能,如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通过设置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推进传统家风、门风对人的塑造和培养作用,使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约束与自由、保守与创造之间学会判断并作出正确选择,成长为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开创精神的文明强国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王莉萍, 王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20(11): 61–67. doi:10.3969/j.issn.1671-0916.2007.11.016
[2] 杨建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1.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14-03-26)[2015-11-0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4] 高山, 胡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3): 117.
[5] 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Ppf_As1p8WexXveBCFsk_x4IeAkiT5YgBZkB2UO8Fl2St6qQK-I3I1mL9ax57GfOmQaR2Gos6MUs64cMVjysq.
[6] 赵金广, 王俊杰.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 河北学刊, 2013(5): 170–173.
[7] 吴小燕.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 2012(10): 51–55. doi:10.3969/j.issn.1006-1789.2012.10.009
[8] 华为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制约因素及模式建构[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124.
[9]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3.
[10] 沈壮海.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