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30 Issue (5): 96-101   PDF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应然选择——基于历史分析的视角
刘文杰, 张彦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083
摘要: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经历了由小众到大众、由单一课程到融合课程、由功利职业培训到非功利教学、由商学教育到广谱教育四个方面的转变。创业教育自引入中国后,逐步发展为诸多高校积极主动参与的高校创业形式,并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高校创业教育系统。与此同时,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应在属性、模式类型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做出回应,从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大学生     
Appropriate Choi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LIU Wenjie, ZHANG Yanto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ts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from minority group to mass group, from single course to fused course, from utilitarian training to non-utilitarian teaching, from business education to university-wide education. Since it has been introduced to our country, enorm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ms an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widely participated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more rich and diverse as well. In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property boundary, pattern type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defin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ttern     college students    

在全民创业、终身创业与全球创业的宏观背景下,中国要构建和探索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新体制,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创建并发展中国的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一代劳动者。通过对美国创业教育历史脉络的梳理及创业教育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发生变化。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定位中国未来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追根溯源:美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美国是创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创业教育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创业教育联盟认为,创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涵盖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在初始的发展阶段接受创业教育。[1]文章将通过对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的描述来透视创业教育内涵的变化。

(一) 作为中等教育中商业教育的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由美国人霍勒斯·摩西创立的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青年商业社旨在对中学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帮助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创立公司。摩西的这一举动使年轻人体验到了经营商业带来的兴奋和刺激,并引起了巨大反响,直接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此后,许多商界人士纷纷模仿并在本社区的学校里举办了类似的教育,使得商业实践教育被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中,中等教育中商业教育的创业教育由此形成。[2]

(二) 作为高等教育中商业教育的创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1947年2月哈佛大学迈尔斯·梅斯在商学院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为创业教育在大学中的首次出现。随后,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别于1949年、1967年和1970年开办创业教育。[3]源于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具体来源于商学院商业教育(business education),授课对象多为MBA学生,同时也有小部分课程面向其他学院开放。其最初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管理人才。实际上,面向商学院的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并不完全等同,因为工商管理教育主要侧重传递怎样避免企业从有(发展与壮大)到无(破产与倒闭)的知识,而创业教育所要传递的是怎样实现企业从无到有的知识。但总体上看,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围绕新企业的创立、创业企业融资、企业成长管理、组织内部创业、创业型企业营销、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创业相关法律等相关内容展开的。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主要表现为将一门或一组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之中。

(三) 普及化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创业环境趋于成熟,政府通过出台政策、经济资助、提供指导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创业教育发展的措施。创业教育开始迅速向系统化的专业与学位教育发展,大学开始纷纷设立创业教育课程。由于美国大学中学院的自主性很强,因此,不同学院的做法也各不相同,如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为培养未来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创业技能,为本科生开设了“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和“高技术创业入门”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高技术创业管理”和“技术创业”等高阶课程,为博士生开设了创业领域的讨论课。[4]对于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偏重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偏重于全面创业精神、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另外,斯坦福大学在法学院、医学院和教育学院也开设了1~3门创业教育课程。不难看出,开设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是该阶段创业教育的一大特征。

四、广谱式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

随着商学院等模式下的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创业教育也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创业教育开始在农学院、艺术学院和科学等领域不断拓展。此时的创业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由商学院教师设计并面向全校学生讲授创业类课程,而是由各专业学院教师来讲授。由多个学院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康奈尔大学,康奈尔大学的九个学院都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分别由位于各个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或项目中心管理,不同学院会提供资金用以支持教师开授相应的创业教育类课程。[5]77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创业教育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从教育对象的覆盖范围来看,创业教育由最初的针对部分MBA专业学生的课程走向了面向全校性的大众课程,创业教育参与人数大幅提升,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从课程的发展变化来看,创业教育由原有的一门或一组课程发展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并逐步过渡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分散化与课程的专业化。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即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从价值取向来看,创业教育实现了从功利的职业培训到非功利的教学上的转变。肇始于商学院MBA学生的创业教育多基于眼前的现实需求来培养企业家,主要关注对学生创业技能、备用技能和商业活动等技能的培养。而后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则是基于未来的长远需求,强调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和发展其心理品质。从内涵与理念上看,创业教育由商学教育走向广谱教育,在其内涵得到拓展的同时,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即创业教育从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逐渐演化为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可以在更宏观的层面指导创业教育实践。

二、本土实践: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多种类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后,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方面产生了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此外,自20世纪末中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和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创业教育被提上日程。

(一) 以创业竞赛为起点的高校创业教育(1999-2002)

1999年1月由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当时,由于受到传统意识、教育思维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加之缺乏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理念并没有产生广泛影响。同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持续举办至今。以竞赛为基础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从而推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 以试点院校为基础的高校创业教育(2002-2008)

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高校创业教育正式启动。[6]教育部发文,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从此,创业教育进入了由政府主导、高校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并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个人创业能力拓展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企业风险投资技能发展模式等。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共青团中央于2005年引进的KAB创业教育项目也直接推动了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该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有关企业组织、企业运行、创业计划书等一系列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概念,发现具有创业意识的青年大学生。[5]126-127

(三)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创业教育(2008-2010)

2008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在全国设立了3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该项目旨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由注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转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成立的创新人才实验区不仅包含了部属院校,还包含了诸如黑龙江大学、温州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等地方创业教育发展优秀的高校,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国家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倡“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与先前出台的政策相比,该项政策在创业的资金支持、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 基于创新创业理念的高校创业教育(2010年至今)

2010年是中国面向高校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元年。201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创新”一词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把创业行为由经济延伸至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拓展了原有“创业教育”的内涵。[8]这标志着创业教育走向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新阶段。201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5个方面对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做了要求,并明确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这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走向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轨道。2015年5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未来5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在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机制、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该文件的颁布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与美国“高校需求型创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在过去十余年中创业教育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政府努力推动、高校相对被动的状态,走的是一条“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道路。中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教育部的推动与社会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快速起步,承担着自身内部发展与外部社会需求的双重压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变化:从组织形式上看,高校创业教育由最初的创业竞赛形式先过渡到院校创业教育的试点形式,然后过渡到高校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形式。高校实现了从积极参与创业竞赛到主动开展创业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形成的创业教育模式也为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开放程度上看,高校创业教育构建起了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各层次教育机构、创业项目组织和中心、教科研人员与学生、财政金融税收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参与的生态系统。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助于形成一个资源配套与共享,动态与开放的创业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上看,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正在沿着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既分又合的路径形成。[2]高校创业教育理念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多元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三、反思与启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应然选择

高校创业教育在中外不同的话语情境与社会不断变迁的理念追求中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差异性。高校创业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体现了创业教育价值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态度。当前,中国创业教育经历着从宏观到微观、从初步探索到有针对性发展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得到规范和明晰,将有利于为中国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9]文章从高校创业教育的属性、模式类型以及价值取向3个方面探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 明晰属性:创业学习还是创业教育

随着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社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变得越来越多元,学习者可以在学校与非学校间自由切换,因此,学习与教育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作为一种结果,是指由经验或联系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作为过程,是指个体获得这样变化的过程。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学习可以发生在满足学习条件的任何场域,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企业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活动场所通常在学校。学习与教育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学习通常指代一种由内到外的自我行为,它强调由学习者内因引起的积极变化。而教育通常是指由特定的外在因素(如课程,教师等)对学习者实施的影响。但是,无论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其最终落脚点都是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发生的改变。

从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来看,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来提升学习者的内在创业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创业意识,并为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提供导向。它强调由过程引发的学习者自身由外及内的变化,并非仅是创业知识的积累与获得。教育相比学习而言,更加强调学习者内在发生的积极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一词比学习更能体现创业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可教性。[10]此外,教育与学习是相互依赖的。教育无法离开学习而单独存在,学习是教育存在的必要条件。学习既可以发生在教育情境之中,也可以发生在教育情境之外,教育情境之中的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发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变化。[11]它实质上属于教育行为。教育情境之外的学习多是个人发生的偶然性行为改变,只能归属于学习行为。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科学设计、安排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属于教育的范畴。而创业学习是伴随创业教育行为而发生,必须在教育的范畴内进行讨论才有意义。因此,“创业教育”一词比“创业学习”一词更能体现创业的本真追求。

(二) 明确模式类型:知识教育还是能力教育

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对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判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所谓“知识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在知识教育中,基本的、成熟的、专门的知识代表了理性知识,是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知识教育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浓缩的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他们成为有知识并且对社会有用的人。知识教育的观念深受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影响,即凡是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非科学的,这就是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12]毫无疑问,实证主义科学观在强调科学的逻辑性和实证性的同时,抹杀了科学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思想性和创造性。清华大学的雷家骕认为:“完全局限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会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歧途,进而会导致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枯竭。”[13]因此,知识教育并不能很好地诠释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顾名思义,能力教育是指一种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能力的教育模式。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决策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能力等。能力教育是在能力本位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主要以培养人的素质与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品格。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的、以实践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看,主要分以下3个层次:一是通过学习了解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二是通过学习培养具有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三是通过学习产生创业实践活动。在这3个层次中,创业能力的形成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创业知识是形成创业能力的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的有效形式和最终目的。[1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能力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区别如表 1所示。

表 1 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区别

(三) 澄清价值取向:功利教育还是非功利教育

中国当前正在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从价值的视角审视高校创业教育,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高校创业教育。概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两种价值取向。

功利主义取向的高校创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直接“效益”,它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人能够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它强调创业教育的工具性作用,被看好的只是创业教育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高校创业教育被看成是企业家速成的教育,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创立起大大小小的企业,可以说这种急功近利式的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长此以往,高校创业教育终将沦为“被利用的价值”。

尽管创业教育最初出现在商业领域,其目的是培养商业创业人才,但创业教育不应被狭隘地视为单纯的创业行为。随着全校性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创业教育就是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一狭隘理解,更多地将创业理解为一种新的创新方式,一种能力或精神,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15]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功利主义取向的高校创业教育,它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出能够创办企业的企业家,还要培养出能够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自己的革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人,即内创业者(intrapreneur)。[16]美国创业教育领袖杰弗里·蒂蒙斯也认为:“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创业教育,不应当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而应当着眼于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价值取向。”[17]从当前中国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来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对创业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即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受教育者创业能力与素质为主的非功利教育。如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将创新创业的高度提到了全民层次,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业教育由精英主导推及全体大众,从本质上而言是肯定了创业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因为使每一位接受创业教育的人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创造全社会的创业文化氛围,才能更有利于培养自主创业者。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处于由感性发展阶段向理性发展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当前中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仍处于政府行政主导下的制度逻辑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只有做到内容与价值相统一,才能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 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12–15.
[2] 席升阳. 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3] 雷家骕. 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14): 25–28.
[4] 张帷, 高建.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特点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9): 143–147.
[5] 黄兆信, 王志强.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6] 夏人青, 罗志敏, 严军. 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1999-2011年)[J]. 高教探索, 2012(1): 123–127.
[7] 施永川.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4): 69–73.
[8] 石国亮. 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10): 65–68. doi:10.3969/j.issn.1002-5707.2010.10.017
[9] 商应美. 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转变及战略对策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3): 25–28.
[10] FAYOLLE A. Essay on the natur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R]. Bulgaria:Conference organised by the University of Sofia, 2006:2.
[11]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0.
[12] 孟建伟.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 教育研究, 2007(1): 14–19.
[13] 曹胜利, 雷家骕.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 中国教育报, 2010-01-13(05).
[14] 柴旭东.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2-64.
[15] 徐小洲, 梅伟惠. 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6): 47–52.
[16] 黄兆信, 曾尔雷, 施永川, 等. 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 教育研究, 2012(12): 46–52. doi:10.3969/j.issn.1674-4632(z).2012.12.014
[17] 房欲飞.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J]. 理工高教研究, 2002(4):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