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30 Issue (4): 109-113   PDF    
责任建构的时代之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一种进路考察
王敏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摘要: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践履是个体基于价值认知与责任判断的前提下,经由自身内在观念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背景因素。敏感于时代变化的大学生及其社会责任感状况,因当今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境遇而表现出价值困厄、认同掣肘与生成阻滞的现实困境。因此,就需要加强价值整合以实现价值引领,需要凸显关系特质以实现责任内化,需要主动抢占网络并实现自主建构。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责任      全球化      市场化      网络化      责任建构     
Era Dimension of Responsibility Construction:Approach to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WANG Mi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Abstract: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ral character of people, a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embodiment of social values. The formation and fulfill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premise of value cognition and judgment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herent concep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era background. The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glob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networked world have brought realistic predicament like value distress, identity constraints and growth block. To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such as strengthening value integration,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lationship and making great effort in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globalization     marketization     networked world     construction of responsibility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内涵与时代课题

从发生学来看,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确立和践履责任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说过: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可能没有道德责任;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一切无行之事皆因忽视责任而致。[1]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与存在基石,是社会性个体存在发展与交往联结的基本前提与内在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得以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基础要素与关键动力。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圣麦克斯》一章中论述人的责任时也强调:“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可见,人的社会关系就是责任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必然规定性。作为主体的人,对这一责任关系及其践履的主观感受就是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来说,所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个体基于价值认知与责任判断的前提下,经由自身内在观念与外在环境的互动所产生的、聚于内而形于外的、对他人和社会积极行动的自觉意识与精神动力。具体而言,相较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思想意识较强的群体,其社会责任感当然具有一般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普遍内涵,但更应具有历代知识分子所共涵之爱国主义精神与忧国忧民意识,以及肩负先进文化承扬、社会进步推手与民族复兴使命之社会责任感的特定内涵。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是置身于特定时代中的责任主体与时代环境相互影响与双向建构的产物,与特定时代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社会风气等密切相关。它既是时代境遇的观念体现,又是时代变迁的道德要求,其时代特质是很突出的。聚焦到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之关键阶段的大学生身上,他们作为时代弄潮儿,其思维异常活跃、富于创新精神、敏感于社会发展变化并深受时代所影响,特别是处在当今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的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特质尤为明显。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社会的初现端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教育开始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在20余年后的今天,它开始作为热门词汇走进公众的视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201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着重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3]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针对近年来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堪忧的社会新形势而作出的重要思想指引,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感。特别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针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问题做出论述,更是将这一研究课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大学生的独特社会角色要求与伟大历史使命,在他们身上所呈现的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决定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所以说,无论是大学生本身的个体成长发展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应然要求,还是当今社会大学生道德现状堪忧的实然呼唤,都烛映出当今中国教育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之痛。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建构与培育的时代之维不能空场。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境遇与问题聚焦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5后”,是一个出生成长于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时代并与之共融共生的独特人群。他们是个性独立、思想早熟与自信张扬的所谓“指尖上的一代”或“娱乐化的一代”,其身体与心理、道德与价值、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已然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迹,也承受了当今社会时代所带来的道德冲击与困惑。

(一) 全球化境遇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困厄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宏大历史潮流。它是随着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由经济领域开端并辐射渗透到政治、文化与社会交往等各角落与领域的扩张性历史进程。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社会关系的强化”、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的场景交织在一起”。[4]全球化还意味着“人类的精神王国不再是某一亚里士多德式或黑格尔式的集大成者独白的舞台,而变成众多智慧头脑争相对话的、群星璀璨的思想天空”[5]。全球化突破了价值世界的地域、国家与民族间的界线,让全世界的多元文明与文化、多样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集结在同一时空维度。既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国际视野、开放思维与文化盛宴,也给他们带来“他者”价值的客观存在与根本挑战。对许多人来说,“发现‘他者’的存在使得他们认为价值完全是相对的。”[6]于是,多元价值交锋与冲突的存在,使得价值分化与价值困厄则不可避免,客观造成了价值世界的失序状态,也带来了道德观念与责任伦理的失范现象。一方面,大学生面临多重价值选择,容易让其无所适从与难以决断,价值无根感、选择恐惧症与心理疏离感等诸多病症由此产生,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他们对正向价值观与科学道德观的认知与生成;另一方面,带有西化与分化的价值图谋也趁虚而入,域外的全球伦理、普世价值、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非主流价值也积极抢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心理世界。无疑,深陷内心矛盾与纠结,甚至极少数反叛与反动的当代大学生,是很难在其价值世界中生成并具有强烈奉献精神与良好社会责任意识的。

(二) 市场化境遇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掣肘

市场化,就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并解决社会、政治等问题的基础手段时呈现出的状态或趋势。中国1978年开启了市场化改革大幕,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格局与社会生态,而且创造了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市场化所内生的交换原则与逐利原则将整个社会拖进市场交易的漩涡,也折射并积淀到政治与教育领域,影响并延伸到道德与精神领域,从而导致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逐渐盛行。可以说,市场化环境让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时时充斥着惯于投机取巧而缺乏遵守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处处弥漫着急功近利与短视效应,甚至出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诸种现象。这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所言,中国大学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7]。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惟一且绝对的直接动力,所有劳动和付出均视为一种投资与经济交换。所谓“精致”,是指他们具有很高的智商与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且无可挑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显然,由于中国目前这种转型社会之市场化的“全息投影”,呈现并营造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绝对精致之利己主义”的校园风气,让一些青年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时,表现出过于彰显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和极端功利主义的行为倾向,以致内嵌于其头脑观念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利他主义观念受到极大地排挤,甚至于遭遇驱逐与拔根,那么也就带来了相应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掣肘与培育困境。

(三) 网络化境遇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阻滞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以其数字化与便捷化、高速化与交互性等诸多特性迎合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强力驱动着网络化社会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7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5.94亿。[8]很明显,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与迅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让现代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形成了大学生“无时不网”与“无处不网”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美国著名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将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描述为“数字化生存”。在这种数字化生存的网络社会时代中,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责任伦理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一方面,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强烈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方式,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部分学生陷入网络负效应的泥潭,出现了道德责任生活中网上与网下的双重标准。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和放大效应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伦理道德观念偏差与社会角色定位模糊,对真善美的感知不再明确,把错误的道德观念带到现实生活中,难守社会公德规范与个人道德良知。还有学者曾忧虑道:“网络上的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对网络黑客的崇拜,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9]正是在网络的影响下,当今追求标新立异、凸显张扬个性及心理状态不稳的“95后”大学生,很容易地接触到各种非法的虚假垃圾信息,也较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或是犯罪的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自律意识缺失、道德能力削弱与社会责任感降低,甚至出现各种不负责任的道德失范行为并走向犯罪,必然带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阻滞的时代困境。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求解与培育路径

任何时代都有其区别其他时代的价值概念与道德话语,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伦理指向。面对当今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境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切准时代脉搏,才能探求得问题之正解与培育之路径,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想图景。

(一) 加强价值整合,着力价值引领

价值导航实践,思想引领行动。社会责任感的生成及其外化过程主要取决于主体价值观的选择与树立。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特点,高校应当用科学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作为引领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下以及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全新时代背景下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较强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并能够引领和规正人们现实生活的新型主导的道德价值观体系”[10],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了价值整合、共识凝聚、思潮引领与行动先导的理论坐标与导航工具。因此,针对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困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11]。通过大学课堂的主渠道,给当代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价值整合工具与丰富的责任价值内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抵抗力与道德免疫力,教育引导他们从对个人负责的道德价值准则出发,向社会与国家的高层次道德方向发展,促进其个体的道德责任的外显化与社会化,从而实现个人、集体、社会、国家道德价值的有机整合,树立并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建构与道德认知。

(二) 凸显关系特质,着力责任内化

责任源于关系,关系升华责任。本质而言,人的责任感是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根本反映。往深层次说,就是体现和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但在当今人与他者的关系性特质日益遭到市场化之侵蚀境遇,在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日益遭受市场化之排挤窘况,高校“必须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特质,凸显关系的意蕴与价值。这既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养成,也是复归责任本性的体现”[12]。在坚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价值建构与责任认知的前提下,凸显“关系”的教育意涵、情感体认与责任内化则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如下方面精准发力:首先,引导大学生开展关系叙事与责任体验,从认知与体验家庭责任与集体责任出发,感受和领悟社区责任与国家责任,进一步理解和懂得“关系”的深刻内涵,激发大学生的交往关联需要与情感归属需要;其次,要积极依靠并创设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调查及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积极体认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实践并创造社会价值,从而凸现其存在感、意义感与被需要感,进而将“关系”价值和社会责任意识深植心间并主动承担和践行社会责任;第三,就是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还应凸显和强调“关系”内在价值之要旨确认,即“关系”是具有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内在价值,这种本义澄清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践履的精神动力,也能有效地抑制市场化所带来的利己主义与功利化负面效应。诚如斯是,青年大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从而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抢占网络高地,着力自主建构

针对网络时代的高度开放性与极端复杂性,及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的生成阻滞困境,针对当代大学生生理成熟期前移与心理成熟期后移且极不稳定的群体特征,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应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契合青年需求,创新方式方法,积极主动抢占网络高地。一方面,高校“要把握网络话题设置的主动权,瞬时跟进热点话题与突发事件,实现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与新媒体传播的无缝对接”[13]。通过网络主导权与话语权的主动掌控,积极采用亲近学生、鲜活灵动与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与心理共鸣,当然就能极大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亲和力与有效性。另一方面,美国哈斯廷研究中心提出了伦理教育目标的五点共识: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想象力;识别出伦理问题;分析关键概念和原则;引导出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建设性地处理分歧和模糊的伦理问题。[14]如是观照,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着力自主建构。这既是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之五点目标共识,也是应对网络带来社会责任感生成阻滞的根本路径。因为网络时代的道德困境主要是因责任主体的道德意志不坚与法规意识不强而造成的。这就要求必须把握和了解大学生内在世界与精神需求,从培育其自律意识与自觉观念出发,调动和激发其无穷精神动力与自教自律能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实现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与自我生成,从而充分展现大学生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提升他们的价值理想与人生境界。

当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宏大叙事,还可从其他许多维度进行有益有效的对策思考与路径探索。但总的来看,由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是出生于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时代并与之互生共融的一代,研究和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需要从时代入手,针对价值困厄就需要进行价值整合与引领,针对认同掣肘就需要进行责任情感体验与实践强化,针对生成阻滞应着力主动应对并推动其社会责任感的自主构建。只有读懂时代内涵,才能促进时代发展,从而实现时代理想。

参考文献
[1] 西塞罗.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9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329.
[3] 袁贵仁.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教育报, 2015.
[4] 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23.
[5] 衣俊卿. 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9.
[6] 吕本修. 价值冲突的效应与调适[J]. 理论学刊, 2014(9): 85.
[7] 钱理群. 大学的利己主义者[EB/OL]. (2015-05-17)[2015-09-05]. http://cul.qq.com/a/20150517/011881.htm.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15-07-23)[2015-09-10].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9] 邱伟光. 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养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8): 7.
[10] 诸凤娟, 杜坤林. 冲突与重构: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的反思[J]. 理论导刊, 2012(2): 76–78.
[11] 郑士鹏, 陈树文. 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维度探析[J]. 中州学刊, 2013(5): 103–104.
[12] 李菲. 社会责任感生成遭遇的时代困境与教育思考[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94–97.
[13] 朱磊. 新形势下大学生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5): 52–53.
[14] Hastings Center. The teaching of ethics i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 Hastings Center, 1980: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