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30 Issue (3): 116-120   PDF    
高校博物馆场域下的文化育人
邓怡1, 雷庆2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学院, 北京 100083;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083
摘要:随着高校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逐渐得到重视。在场域理论的视角下,以文化资本为主体的高校博物馆,若想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应当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进行完善。文化育人具体到高校博物馆场域下,呈现出"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氛围、"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生态、"言传身教"的文化育人优势、"水到渠成"的文化育人效果等特点。结合上述典型特征,高校博物馆应通过举办高水平展览、建设文化活动平台、实现辅助性教学、鼓励志愿者实践等路径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      布迪厄场域理论      教育场域      文化育人      特质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Museum Fields
DENG Yi1, LEI Qing2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s has been gradual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 the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university museums of cultural capital as the center should be completed from the point of culture education if they want to further strengthen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education concreted to university museum fields include the immersing atmosphere, the silent and quiet environment, the exemplary advantage, and the successful effect. Based on the above typical traits, university museums should spread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by hosting high-level exhibitions, constructing cultural activity platforms, achieving assisted teaching and encouraging volunteering practice.
Key words: university museums     Bourdieu's field theory     educational field     cultur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在中国,高校博物馆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而不断发展壮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有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更使得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逐渐得到重视。《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阐述了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博物馆是促进高等教育建设和公众文化繁荣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组织,馆内展出的主要是高校珍藏的藏品、标本、文物、珍贵资料等文化资产,观众面向为广大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设立目的为教育、藏品欣赏、学术研究。而在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高校博物馆的出现频率也在提高。与此同时,高校博物馆往往会与学校其他文化活动进行联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 高校博物馆教育场域的形成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率先提出了“场域”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场域即为由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所谓的位置都是存在客观限制的,不同位置上的行动者则会拥有相异的资本类型和所属权利。换言之,场域这一社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相对独立性”,这即为相异场域能够存在的证明。而文章所提及的“教育场域”则是场域理论与教育交叉构建出的概念,是利用场域对教育进行剖析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整个教育环节中的多方参与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之间会构建出一种以知识产生和传递为导向,以参与者对于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目的的关系构架,即为教育场域。[1]

在皮埃尔·布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参与者进行行动实践并产生感受的地方,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也不能缺少资本构建。资本是参与者进行竞争的主要手段,资本不与场域进行关联就很难产生作用。这里的资本包括三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2]而教育场域内的媒介资本主要是文化资本。谢维和认为,对知识的组合、操作和评价是教育管理者实现其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而教育行为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关联大多都是由知识而完成的。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可以认为教育行为及教育属性与其他社会行为及社会属性之间,也均是由于知识而产生关联的。[3]同时也应当看到,除了文化资本之外,也不能忽视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在教育场域中的存在价值及其发挥的作用。这些资本对教育场域的构建与行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每一种资本都拥有其特定的属性。

高校博物馆从设立之初就拥有天然的文化资本,馆藏文物及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都使得文化资本成为高校博物馆的核心资本。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等参观者对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属性表示认同,这种由文化资本产生的辐射,也让高校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大量社会资本,但是高校博物馆作为公益属性强的组织,其自身拥有的经济资本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还是非常薄弱的。也就是说,高校博物馆文化资本主要取决于该馆的自身特色和藏品的丰富程度,博物馆的发展状态由经济资本决定,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则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4]在场域理论的视角下,以文化资本为主体的高校博物馆,需要通过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等方式将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交换。高校博物馆可以利用文化育人等教育方式来促进自身的建设发展。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高校博物馆教育场域的形成。一是“自我维度”,即主体自身的维度。场域的自我维度具有不确定性,而空间的开放和变化也令文化育人功能的实施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转而向博物馆等公共空间进行拓展。将博物馆场域内的馆藏资源进行多元更新和深度整合,为观众构建出不同的空间,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二是“社会维度”,即关系性的维度,它强调主体的主动参与,同时也强调资源的环境维系。[5]40-44当参观者置身高校博物馆空间时,应当使其充分感受知识存在的情景,体会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主动建立与藏品的关联。

二、 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特质

文化育人是高校博物馆实现其教育属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高校博物馆实现文化教育使命和满足受众文化需求的源泉与动力。作为当代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高校博物馆具有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先天优势,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润物无声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在亲力亲为中体会文化的魅力。高校博物馆场域下文化育人具有以下特质。

(一) 以主题展览为载体,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氛围

高校博物馆尤其是知名高校的博物馆,馆藏都比较丰富,这也使得高校博物馆教育能够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馆藏品实物为基础,通过主题展览,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氛围。如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各个时代的各类文物标本多达两万余件,陈列的展品包括自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典型文物标本。如秦汉的瓦当、陶文,南北朝的瓷器和陶俑,隋唐的墓志和佛教遗物,宋至明清的陶瓷器等。丰富的文物展品通过科学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陈列语言,勾画出一条完整清晰的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对于高校博物馆而言,若想满足在校师生以及广大参观者在文化层面的需求,应当采取多种角度和多种形式,将时代精神、民族特性、传统文化精华等主旨深度融合于馆内的常规展览和各种主题展览中。部分高校博物馆通过将文物按照文化内涵进行分门别类的陈列,使受众对藏品背后的文化更感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文化视野不断延展。例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品多达三万余件,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服装、日常生产工具、珍贵文献和文物等,可分为十四大类。该馆把展区分为常设展览和专题展览,并结合了馆藏品的具体类别与文化内涵,举办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展、宗教文化展、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展等丰富的展览。[6]学生在参观各个展览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熏陶,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能也会因此得以凸显。

身处高校的博物馆在教育和学术氛围上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壮大,应该进一步将博物馆独特的文化气质融入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之中,并努力将高校博物馆的专业学科特质和文化特征相结合,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高校博物馆应当通过以主题展览为主、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为参观者构建出观感丰富、体验别致的文化环境,提升参观者在思维上和认知上的文化水平。

(二) 以文化熏陶为主线,打造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生态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往往能够凭借其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氛围,承担起艺术熏陶的责任。高校博物馆需要将文化传播的内容深入到展览藏品、展陈布置、馆内服务等各个方面,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参观者在良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和领悟展览传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染,这就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

北京大学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每年都会安排考古成果的展示展览,这些成果均来源于该校考古学系的教学和研究标本,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置身其中,参观者会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会被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从开馆至今已经举办了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展、中国美术馆馆藏国画经典展、毕加索作品展、世界艺术大师达利作品展等类型丰富的展览,同时也举办了该校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展等在校师生的佳作展览,累计参展人次已超百万。这些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在校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7]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博物馆在安排其展览内容时,除了挑选珍贵的名家名品作为陈列,还应当尽可能地把在校师生的优秀艺术作品收入到馆藏之中,从而使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润物无声的艺术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让广大参观者在看见美、感受美、体验美甚至创造美的过程中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体会展览的艺术文化内涵,从而使文化育人的效果得到增强。

(三) 以学科师资为基础,凸显言传身教的文化育人优势

高校专业人员集中,智力资源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多具有良好的学识素养。尤其是部分具有学科特色的高校博物馆,依靠其具有的丰富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的管理团队,能够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水平。高水平的学科师资进入博物馆,能够以言传身教推动文化育人在高校博物馆的深化落地。

以复旦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为例,该馆隶属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原本就是出于教学实习需要而设立的。该校文物与博物馆系在中国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师资力量强,现有教职员工22人,拥有博士学位者占94%,其中教授和博士生导师9位,副教授3名,还有一批由国内著名文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授,如上海博物馆的教育部主任就任教该校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如此丰富的师资力量也为复旦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文物与博物馆系教师多在历史文物博物馆具有兼任职责,而文物与博物馆系学生6个月一次的实习也为博物馆藏品梳理和布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8]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博物馆成为该校文物与博物馆系学生的实践育人课堂,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该校历史文物博物馆的智识资源和人才储备。

和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人才优势。高校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而博物馆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丰富的资源。高校博物馆,应当借鉴知名高校博物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整合博物馆业界的优质资源,同时进一步变革人才机制,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言传身教让高校博物馆在育人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

(四) 以实践活动为平台,实现水到渠成的文化育人效果

高水平的主题展览和高质量的艺术藏品让高校博物馆成为了视觉圣地,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则能让参观者在高校博物馆里“玩起来”,亲力亲为地参与艺术创造,从而实现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合二为一。通过参与性强的实践活动,把文化传播的内容、观众独有的奇思妙想、博物馆的空间环境进行连结,能在参与者的亲力亲为中让文化育人取得更好的效果。

许多髙校博物馆根据自身资源及展览受众的反馈,结合本馆的文化特质设计了别具一格的多元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育人功能的落地与升华。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每学期均设置“博物馆文化周”系列活动,使学生能通过猜灯谜游戏了解中医药文化,通过猜方认药等小竞赛学习中药知识,令该校的校园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丰富。[9]苏州大学博物馆将展览主题与重要节日相结合,例如在妇女节举办“苏州高校女职工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教师节举办“教职工摄影展”等,着重举办以在校师生优秀作品及成果为主的展览,丰富文化育人的具体形式。[10]

高校博物馆举办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变为参与者,基于自身对展览和活动的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去玩转博物馆。除此之外,此类活动还能让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我教育”,亲力亲为地感受文化之美、领悟文化内涵、形成关于文化的新思维和新观念,在文化传播和知识累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和文化育人。

三、 高校博物馆如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博物馆担负了文化传播和智识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令文化育人逐渐内化成为高校博物馆的内在品格,也是高校教育资源进行延伸的必然要求。高校博物馆是否能真正做到以高水平展览为主体、以多层次活动为平台,以广大参观者为服务核心,关系着博物馆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否能得到实现。博物馆实现文化育人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点。

(一) 以高水平展览辐射文化育人能量

举办灵活多样的主题展览,向受众传播文化知识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若想保持以展览为核心的运营模式,高校博物馆还应当在日常制度、组织结构、展陈策划等方面,为博物馆持续举办高水平展览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展示文化精品及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元素,高校博物馆能够以直观的方式通过大量珍贵的馆藏品向在校学生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实践场所。高校博物馆的主要受众为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每一个参观者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同时力求在高水平的展览中找寻自己独特的收获。但目前中国高校博物馆陈列形式和内容主题较为单一,与参观者之间的关联度和互动性并不强。高校博物馆的展览,为广大参观者创造独特的参观体验,提供基于展览主题的多元化的讲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参观者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展陈布局舒适合理以及主题内容新颖贴切的前提下,高校博物馆的展览也可以让参观者产生强烈的新奇感,能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文化的熏陶。

要想在文化育人上有所突破,高校博物馆应通过访谈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深入研究受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同时结合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给参观者。同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多样化表达,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二) 以多元化活动深化文化育人浸染

高校博物馆要建设成校园文化传播平台和社会文化普及阵地,就需在举办常规性展览的同时引入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教育精品活动,从而丰富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升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实效。

高校博物馆可以将科学研究属性和文化传播属性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中权威的专家学者等资源,举办高水平的切合展览主题的讲座。专家讲座形成固定的品牌系列,就能够有效地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成为高校博物馆文化平台建设的重要元素。讲座可以让广大学生和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进行互动,更好地满足参观者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高校博物馆了解参观者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除了为在校师生举办活动,博物馆还应当为社会公众开辟出属于他们的文化活动平台,有针对性地与中小学、公益性组织、广大企业等展开合作,更能够让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例如:美国的青少年大部分会经常参与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丰富其生活经历,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通过博物馆文化资源,对学生们进行道德层面的教育与美国精神的传播。[11]

无论是依照展览主题举办讲座、沙龙、专项文化研究等活动,还是积极开展与其他博物馆的相互交流,都是高校博物馆更好地扩大文化育人受众和文化传播效应的有效方式。此外,高校博物馆还可以紧随时代潮流,构建专属的线上活动平台,实现博物馆互联网在线参观和情境互动等模式,用符合现代观众需求的方式将文化育人渗透于多层次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服务受众的全过程。

(三) 以辅助性教学打造文化育人课堂

开展辅助性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另一个教育空间,是目前高校博物馆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又一重要途径。和传统高校课堂、图书馆、互联网等教育方式相比,高校博物馆所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它是一种带有情境体验的学习方式。高校博物馆理应结合馆藏实物和情境体验这两方面来构建文化育人项目,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第二课堂”。

在课堂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将博物馆作为载体是一项很好的选择。博物馆要想通过辅助性教学打造文化育人课堂,就需要将馆内设施和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合理利用,任课教师要对博物馆藏品历史和展览主题进行了解,将博物馆资源充分融入到课程设计中。“第二课堂”也需要周密的课程设计和规划,需要具体考虑博物馆位置的远近、博物馆展览质量的高低、是否能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否能加强与实际课程的相关程度等。高校博物馆应当将丰富的馆藏资源经过改编后融合进课程体系之中,并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等方式进行二次加工。专业性质更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尝试编制校本教材,从而将场馆文化资源和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满足学生们的文化需求。[5]40-44

对于深度教育而言,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均为必不可少的元素。让学生走进高校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势在必行的。高校课堂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且单一,而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和馆藏文物需要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课堂与博物馆进行加强联动,才能实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高校博物馆在策划文化育人项目时,应与课堂教育区别开来,为学生们提供多种体验,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四) 以志愿者服务传播文化育人理念

高校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就是有意愿进行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学生在接受相应培训之后,在课余时间为高校博物馆提供义务讲解及其他知识和技能类服务的过程,如对馆藏品进行布展、引导观众进行参观、为观众提供展览讲解等。志愿服务与勤工俭学这两种育人方法相结合,无疑是目前博物馆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的志愿者经历对于广大在校学生而言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既能在博物馆的文化熏陶之下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也能通过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提升个人素质。无论是对参观者进行相应的讲解,还是辅助博物馆工作人员完成其他工作,都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完善自身人格、适应社会工作、促进个人成长。志愿者服务也是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有效创新途径。通过组建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团队、组织志愿者工作培训、评选明星志愿者等活动,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从而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12]这些活动能使学生们在课业之余主动了解馆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令其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这一系列的过程均可以令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育人作用得以发挥。

通过在学生群体中招募志愿者,高校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拓展自身的校园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志愿者们的号召力去开展更加丰富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博物馆志愿者服务,不仅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而且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综合素质。[13]志愿者服务无疑是高校博物馆完成文化育人最直接、最具时效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生全. 论教育场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4(1): 78–91.
[2]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133-134.
[3] 谢维和. 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3-74.
[4] 于淼. 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之场域——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资本交换与社会参与[J]. 中国博物馆, 2012,3: 46–50.
[5] 王乐, 刘春香.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博物馆场域[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4,15(3): 40–44.
[6]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EB/OL]. [2015-07-01]. http://bwg.muc.edu.cn/index.aspx.
[7] 方原, 苏静. 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3(4): 85–87.
[8] 复旦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EB/OL]. [2015-07-01]. http://www.chm.fudan.edu.cn/fuwubumen/lishiwenwubowuguan/.
[9] 王琳媛, 陆亚男. 论高校博物馆育人体系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0: 92–95. doi:10.3969/j.issn.1007-192X.2013.09.028
[10] 黄维娟. 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使命——基于全球化多元化背景[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30(5): 43–45.
[11] 荣正通. 试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与学生思想教育[J]. 博物馆研究, 2013(2): 30–35.
[12] 曹宏. 高校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模式探讨[J]. 博物馆研究, 2010(3): 44–49.
[13] 蔡劲松. 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文化育人与公共服务[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4: 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