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可谓林林总总。例如:句型操练法、转换法、交际法、显性教学法、隐性教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嵌入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语境教学法、语篇教学法、语料驱动教学法 (data-driven learning)、聚焦于形式的教学法 (focus-on-form)、以输入为基础的教学法 (input-based instruction)、以互动/输出为基础的教学法 (interaction/outpu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式教学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三P”教学法 (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vision),等等。这些方法名目繁多,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是一种演绎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详细讲述显性的各种语法规则,然后采用练习或转换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语语法知识;不足之处是有些学生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但仍不会使用。程晓堂认为,传统语法教学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强调语法作为规则的作用,忽视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目的,忽视语法本身的表意功能。过于强调语法结构之间的转换,从而对语法教学产生误导。[1]
为了克服传统英语语法教学的不足,交际法应运而生。这种方法采用归纳的方式教语法,或者少教、不教语法, 而是让学生像本族语人那样,在英语交际活动中自己去体悟语法,去掌握语法知识。这种方法重交际、轻语法,结果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速度提高了,说的似乎流利了;但说/写出来的英语的准确性和复杂性存在较大问题。
针对上述现象, 专家们提出了“聚焦于形”(focus on form) 的语法教学新观念, 意指在以交际为中心的课堂中, 必要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交际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语言形式,试图将交际法与语法教学融合起来,以弥补交际法的不足。
事实上,龙献平、刘喜琴通过问卷,调查了来自不同地区、受教于不同英语教师、接受了不同的英语语法教学的88名学生,在回答“以我的学习经历来看, 我的英语老师在多数情况下______?”这一问题时, 84%的学生选择了“喜欢对语法规则进行明确的讲解”; 在回答“我认为我所接受的语法教育的最大缺陷是______?”时, 91%的学生选择了“过多地讲解语法规则,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交际能力”。[2]由此可知,当下的英语语法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讲解语法多,错把语法当“用法”,以为学了语法就会使用英语。学生学到的英语,要么是不合本族人的习惯,要么是不合语法。
结合中国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地道的、正宗的英语,能像本族语人那样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人家怎么说,学了语法以后,学生也会怎么说。
二、什么是基于用法①的英语语法教学?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是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指导,参照儿童语言习得案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②,提出的一种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一) 基于用法基于用法是从英语usage-based翻译过来的。这一概念源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语言结构的心智表征 (mental representation) 是植根于语言使用?还是源于某种假定的生产话语的语言能力 (in some assumed “language faculty”)?基于用法最早出自Langakcer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3]46在谈到自己创立的认知语法 (CG) 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 (GG) 不同时,Langacker将CG称之为a usage-based theory。意思是说,CG是一种最精细的、非派生性的、自下而上的 (maximalist/non-reductive/ bottom-up) 语法理论;而GG是一种最简的、派生性的、自上而下的 (minimalist/reductive/top-down) 语法理论。[4]
Langacker将自己创立的CG称之为“基于用法的语法理论”,主要思想包括:
1.语法存在于人的大脑里,是由大脑加工处理的。语法里,既有表征言者语言规约的具体规则 (像books),又有抽象出来的普遍规则 (如N+-s);既有合规则的语言结构 (regular linguistic structure),又有不合规则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的心智表征都是植根于语言使用 (use)。
2.语法是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中的普遍规则是从大量的具体规则中抽取 (extract) 出来的,具体规则是普遍规则的发源地。换言之,语法中的普遍规则是通过大量具体规则的频繁使用得到的,是使用出来的。例如:英语名词复数的普遍规则N+-s,源于对books和toes等这些具体规则使用的抽象和概括 (generalization)。
3.语法的本质是象征性的。一定的语法结构形式象征着一定的意义;意义附立在语法结构形式之上。语法是有组织的、规约性的、语言单位 (unit) 的清单 (inventory)。[3]46[5-6]
以上可见,笔者对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之所以选择认知语法理论为指导,就是因为认知语法对语言的充分描写和对语言结构的合理解释。Langacker自己曾谈到,认知语法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具有潜在的有效性。[7]67
(二) 一个发生在笔者身边的儿童语言习得案例我有一个外孙女,现在两岁零八个月。她一岁十个月时,家里玩具太多了,我就给她买了个笛子,并给她示范用嘴吹笛子。嘴一吹,呜呜呜……,她觉得很好玩儿。有一天,她指着笛子一直叫“那!那!……”。我说,“你要什么?”她停了停回答,“吹子”。我听了后,先是感到很是搞笑。后来,想一想还真有点意思!
结合认知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3]46[8-10],这一案例给人们有如下启示:
1.儿童的语言产出与他们接收的语言输入 (input) 有关。她说出“吹子”与人们平常教她“桌子、椅子、裤子、锤子,……”有关。她还说“跑路”,可能与听到人们说“走路”有关。
2.儿童的语言产出基于头脑里的图式 (schema) 或模式 (patterns)。儿童的语言产出常常采用保守策略 (conservative),严格遵循他/她所听到的模式。[8-9][11]我们平常教她说“桌子、椅子、裤子、锤子,……”“吹子”很可能是孩子模拟大脑里的图式“X子”造出来的。
3.儿童先习得的是“桌子、椅子”这些具体的构式,后习得的是像“X子”这样的图式性构式。然后,儿童可以模仿“X子”,造出很多“-子”来。
(三) 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按照认知语法的“以用法为基础”的思想,参照儿童语言习得机制,结合笔者的语法课教学实践和体会,笔者提出的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和交际法相比,在理论指导、教授内容、教学方法和目的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是以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和生成语法理论为指导;交际法是以系统功能语法和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的理论指导是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教授的是语法规则、条条框框;交际法教授的主要是语法结构的交际功能和意义;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贮存在大脑里的语言知识 (linguistic knowledge),包括具体的I gave you a book和抽象的NP V NP1 NP2这些规约表达式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这些语言知识都是来自本族人的使用。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是让学生牢记语法规则,通过规则或句型练习学习语法;交际法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语言使用环境学习语法;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对本族人语言使用的感知、认识和体验,学习语法的。
综上所述,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是以认知语法理论为指导,以大脑里的语言知识为教授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本族人的语言使用的认知和体验来学习语法。
三、几点思考笔者认为,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应当以使用为基础,语法和语义相结合,英语和汉语相比较,以自下而上为主。
(一) 以使用为基础认知语言学有个假设:语言在其用法中学得。[12]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教语法就是教用法,就是告诉学生本族人五彩缤纷的交际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按照认知语法的观点,用法来自具体的使用,因此,交际实践中一个个具体的用例 (或者说“规约表达式”) 就是语法教学的基础。正如Langacker所说:“一种语言有成千上万个规约性的表达形式 (conventional expression),要讲的流利,掌握这些表达式至关重要。”[3]35
本族人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所使用的:有实例 (instantiation) 性的under the table/under the tree, 还有图式性 (schematic) 的PREPERSITIONNOUN (介词+名词), 还有半图式性的under NOUN。具体来讲,本族人使用under the table/under the tree,是将它们看作是PREPERSITIONNOUN这一图式的实例,即“图式化”(schematization)。本族人区分under the table和under the tree,是将它们看作是under NOUN这一图式的实例,前者表征由the table阐释 (elaborate) 的under关系,后者表征由the tree阐释的under关系。因此,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在讲授under the table时,要告诉学生像本族人那样,通过与图式PREPERSITIONNOUN或under NOUN的图式-实例关系 (schema-instance relation) 或者说“图式化”,将其分析为前者的一个实例。③
这里,有疑问的是,图式PREPERSITION NOUN或under NOUN是从哪里来的?按照认知语法的思想,PREPERSITION NOUN或under NOUN是从众多使用或用例 (如under the table/under the sun/……, in the book/from Kaifeng/to the school/on the train/……) 中抽象出来的,是存在于言者大脑里的一种语言知识。under the table是图式PREPERSITION NOUN或under NOU的一个用例;也是言者大脑里的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以本族人的使用为基础,就是要给学生输入大量的原汁原味的、鲜活的英语用例,如lead to,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speak a language fluently, tend to be ignored, as … traditionally conceived, what I have in mind, continuous flow, rapid speech, I am not referring to, nor even, at issue, out of all the …, in principle, in accordance with, of any size, ranging from … to…, large chunks of …, boilerplate language, 等等。因此,语法课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如互联网、文学作品、报纸、电影、社交活动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反复接触这些实际的用例。正如Bybee所说的,重复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效果非常明显。[13]习得者接触不规则形式的次数越多,他正确使用这些形式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 语法与语义相结合Langacker认为,普通人在讲话或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关注最多的是语义,而不是语法。语法是为语义服务的。[7]67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不但要教用法,还要教语义。如上所述,“教用法”是以本族人交际实践中所使用的具体的句子、短语、词汇等为基础,将这些实际用例视为某一图式的一个实例。如要讲I gave you a book, 是将其视为图式NP V NP1 NP2的一个实例。这样的图式里既有语法信息,又有语义内容。其语法信息是指,NP/V/ NP1/ NP2这些组成成分的词性、搭配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线性顺序和分布特征。其语义信息是指NP V NP1 NP2这一图式的构式义 (constructional meaning)④,即NP2从NP传递 (transfer) 到NP1。
可见,本族人所使用的都是一个既有形式又有意义 (功能) 的结合体 (form-meaning/function pairing)。因此,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既要告诉学生本族人使用的英语用例,又要坚持语法和语义相结合。前者是将某一实际用例视为某一图式的实例;后者是根据图式-实例关系,将图式所提供的语法和语义信息投射到实例上。比如,上面提到的under the table, 根据图式PREPERSITION NOUN的语法和语义信息,语法上将其分析为由介词under和名词the table组成的介词短语,包括名词在介词之后、代词用宾格等;语义上将其分析为由under所例示 (instantiate) 的非时间性的、以the table为界标的under关系 (在……下面)。⑤
此外,像NP V NP1 NP2这样的语法结构本身是有意义的,所以教语法不能将语法和语义分开。
例1. She blicked him.
例2.She blicked him something.
例3.She blicked him silly.
Goldber和Casenhiser认为,以上三句话里,动词是杜撰的[14],但根据句子结构形式,还是可以将例1理解为She为施事,him为受事,而不是反过来;例2理解为“她给他某种东西”;例3可以理解为“她对她做了什么事情,使其愚蠢”。
此外,有时光讲语法,很难向学生讲清楚。
例4. She hammered the flat metal.
例5. She hammered the metal flat.
例6. She owned the flat metal.
例7. She owned the metal flat.
例4和例6表明:英语动词hammer和own均用作及物动词,但例5可以说,例7不可以说。
例1到例7告诉人们,语法是有意义的。语法课,语法规则需要学,语义也需要讲。两者都要教,“都要硬”。
(三) 英语与汉语相比较从以上两种语法教学方法可知,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向学生传授的,不是语法规则,也不是交际功能,而是心智表征的语言知识。这样的语言知识是由英语族人交际活动中使用的千姿百态的实例所组成。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易于受到头脑里贮存的汉语语言知识的影响。英语语法课上,虽然教师教了用法,也教了语义,但仍难免学生有时会用汉语语言知识取代英语语言知识。因此,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在教用法、教语义的同时,应当注意比较英语和汉语语言使用的同异,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认知。
举个例子来说,英语族人会说a book/the book/books,但很少说book, 因为英语名词的使用常常是在其前面加上冠词等限定成分,光杆名词一般是站不住的。这是贮存在英语族人头脑里的,关于名词使用的语言知识。而贮存在汉语族人头脑里的,有关名词使用的语言知识有:名词前面可以使用代词或量词等限定成分,但一个光杆名词 (如“老虎”) 可以“包打天下”,既可以表示定指 (例8)、不定指 (例9),还可以表示复数意义 (例10)。
例8.老虎在笼子里睡觉。
例9.她不喜欢老虎,喜欢狮子。
例10.老虎是濒临灭绝的动物。
汉族人的头脑里有这样的语言知识: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作谓语,例如:
例11.小王大学生。
例12.四川好地方。
例13.我,傻子?
例14.树上三只喜鹊。
而英语族人头脑里的语言知识为名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前面必须加上动词。所以,下面的句子都是错误的。
例15.*Xiao Wang a student.
例16. *Sichuan an interesting place.
例17. *I, a fool?
例18. * On the tree three magpie.
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注重比较英语和汉语语言使用的同异。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两种语言有多少相同或不同,而是通过比较深化学生对英语语言使用特征的感知和认识。正如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序中所说的,“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汉语和英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同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15]
总之,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是认知性的。比较汉语和英语的不同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的认知。
(四) 以自下而上为主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教授的内容是贮存在大脑里的、庞杂的英语语言知识。这样的语言知识,包括数不清的像under the table/I gave you a book这样的简单的、复杂的实际用例,还有大量的像under NOUN这样的半图式性的用例,还有一些是像PREPERSITION NOUN这样的图式性用例。除了这些规则的用例之外,英语语言知识还包括像all of a sudden和spill the beans这样的一些不规则的、成语性的用例。因此,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应当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大量接触规则的、不规则的实际用例,不光是语法书上罗列的那些例释语法规则的词、短语或句子。然后,了解实际用例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伴之以英语和汉语相关用例的比较,进一步凸显英语实际用例的语法和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些实际用例进行归纳,抽取、概括出半图式性的、图式性的用例。最后,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的认知,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
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如图 1所示。
图中,大方框代表“英语语言知识”;箭头表示“概括或抽象”。从图 1可知,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用例,概括出 (半) 图式性用例,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组这样的用例:
例19. He works in a school.
Tom teaches at college.
She studies in an institute.
Xiao’s mother has lots of grammar books.
My daughter lives in London.
The student plays basketball well.
The company ranks the top in this field.
The car sells well.
…
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句,概括出NP第三人称单数V-(e) s这样的图式性用例,将其作为语言知识储存在大脑里。
四、结语以上,笔者介绍了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以使用为基础、语法和语义相结合、英语和汉语相比较、以自下而上为主。以使用为基础,保证学生在语法课上学到的都是本族人交际活动中的实际用例;语法和语义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既学到语法规则,又能了解语法形式的语义功能;英语和汉语比较,能够让学生避免母语语言知识的影响,深刻领会英语语法的特征;以自下而上为主,有助于学生通过感知、认识和体验本族人的语言使用,丰富自己的英语语言知识。所以,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有望能够使学生学到地道的、正宗的英语,能够像本族人那样进行交际。正如Langacker所说的:“讲一口流利的外语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因为他不是传统设想的词汇或语法问题,在我脑海中的是数不清的表示事物的常规方式。母语使用者控制大量的常规表达及语言模式,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快速的讲话”[3]35—36[7]84
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强调:(1) 教语法就是教用法,以本族人的使用为基础;(2) 教语法与教语义相结合;(3) 语法教的不是规则,也不是交际功能,而是语言知识;(4) 教语法以自下而上为主;(5) 教语法是让学生去认知、体验语法,不是背语法。
文章所谈英语语法教学是原则性的、策略性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能还需要人们参照这些原则和策略,结合具体的语法教学实践,去探索、去总结。
注释:
① 笔者将英文usage译为“用法”,将英文use译为“使用”。按照笔者个人的理解,use是指本族人语言交际活动中所使用的一个个具体的规约性的表达形式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如under the table;usage是指这些规约性的表达形式的使用方法,如under the table是一个由介词under加名词the table构成的介词短语,表示非时间性的关系。不过,use与usage的意义也有一些交叉的地方,有时难以区分。
② 笔者先后担任过英语专业本科生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语法课教学工作;编著有《现代英语语法解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和1998年版。
③ 笔者提出采用“图式化”教学生本族人的实际用例,根据是Childers和Tomasello (2001) 的研究成果。两位作者实验表明:教2.5岁的儿童带有代词论元的及物构式, 如He blicked it, 能够帮助孩子在及物构式里使用新的动词。
④ “构式义”是指,一个语言表达式作为一个形义对子 (form-meaning pairing) 整体,所表达的意义。详见Goldberg所写的A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ent structure, 1995年版。
⑤ 作为界标,the table将under凸显的非时间性under关系 (在……下面) 阐释为“在一个由桌子腿支撑的桌子面的下面”。
[1] | 程晓堂. 关于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4): 62–70. |
[2] | 龙献平, 刘喜琴. 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调查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6): 28–30. |
[3] |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5-46. |
[4] | LANGACKER R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9. |
[5] |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6] | 牛保义. 坚持形义一体, 不能重义轻形[J]. 中国外语, 2015(1): 35–41. |
[7] | 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s a basis for language instruction[C]//PETER R, NICK C 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Routledge Press, 2008:67-84. |
[8] | TOMASELLO M. Do young children have adult syntactic competence?[J]. Cognition, 2000, 74: 209–253. doi:10.1016/S0010-0277(99)00069-4 |
[9] | 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10] |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11] | TOMASELLO M. First verbs:A case study of early grammatical developmen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12] | ROBINSON P, ELLIS N C.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08. |
[13] | BYBEE J. Usage-based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PETER R, NICK C 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Routledge Press, 2008:219. |
[14] | GDLDBERG A E, CASENHISER D. Construction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TER R, NICK C 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Routledge Press, 2008:219. |
[15] | 吕叔湘. 中国人学英语[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