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Vol. 28 Issue (6): 90-94   PDF (871KB)    
小镇情事——社会学角度解读《小镇畸人》中伊丽莎白的爱情
郭平    
泰山医学院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刻画了一个由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西部小镇,镇上的人们行为怪异,被称为畸人,伊莉莎白是无数畸人中的一个.借助关于疯癫形成的社会机制的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通过解读伊莉莎白在少女时期、婚姻中以及生命最后阶段的爱情,分析伊莉莎白因爱而畸的外部社会原因,警醒当代的人们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保障女性在变化的社会机制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 舍伍德·安德森     社会机制     女性主义     畸人     伊丽莎白    
Analysis of Elizabeth's Love in Winesburg, Ohio: a Perspective of Sociological Criticism
Guo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ovel Winesburg,Ohio,Sherwood Anderson depicts a town named Winesburg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America, which is transferring from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the industrial society. Many town residents behave strangely and have a twisted mind,and they are called grotesques, Elizabeth is just one of them.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mechanism over human madness and adopting feminist approach, the paper interprets Elizabeth's love life, namely love before marriage, love in the marriage and love at the end of her life with an analysis about the external social factors of her twisted psychology in her love so as to alert modern people of female's emotional world and to ensure the mental health of women in society.
Key words: Sherwood Anderson     social mechanism     feminism     grotesques     Elizabeth    
一、 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福克纳、海明威、斯坦贝克等现当代文学巨匠,被称为“巨人们”的“导师”“作家中的作家”。[1]安德森的文学地位主要建立在小说《小镇畸人》上,小说由开篇的《畸人书》和24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以美国西部偏远的温斯堡镇为统一的背景,刻画了一群在新旧社会过渡时期“囿于传统而又被现实的功利主义所扭曲,渴望爱与自由却又疏于交流”的人物[2],展现了社会变更时期小镇人孤独、绝望、扭曲的心灵。小说出版后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纷纷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主题以及叙事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对于小说中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贯穿全篇的人物乔治·威拉德身上,其次则是一些女性人物的群像,而单独研究其他某个人物的文章比较罕见。至于畸化主题,已有学者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病理学方面进行了阐释[3],然而迄今为止还未有人从社会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安德森用《母亲》和《死》两个章节来描述伊莉莎白,足以看出作家对这个人物的重视,小说呈现给读者的除了伊莉莎白和儿子乔治·威拉德的关系外,最重要的就是伊莉莎白的爱情。伊莉莎白毕生都在追求真情真爱,然而她的爱情却深受社会机制变化的影响,这个一生渴望真爱的女人最终却成为畸人,走向了抑郁和死亡。借助俄国著名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关于疯癫形成的社会机制理论,以伊莉莎白的爱情为切入点,结合女性主义的思想,研究社会机制的变化对伊莉莎白情感世界的影响,以期从社会学的角度解析促使她成为畸人的外部原因。

二、 社会背景

《小镇畸人》这本书发表于1919年,当时的美国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轰鸣的机器、大小的工厂、来往的电车火车,以及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追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受工业时代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亲情、爱情和友情了,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对金钱、财富和地位的追求。

安德森笔下的瓦恩斯堡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当时的小镇依然处于使用油灯、蜡烛和马车的时代。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小镇也出现了现代机械工业的火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新型的工业生产方式所代替,镇上的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而被迫成为工厂里或农庄上的被雇佣者。

Zagarell认为:“小说体现了工业主义、城市化、和资本主义传播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4]在农业社会里,“清教主义文化一直是指引美国人民生活态度、行为举止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5]。习惯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小镇人,面对突然到来的工业文明的社会机制以及伴随而来的观念和追求的变化,他们既无法安于传统的现实,又不能适应新的剧变的环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彷徨与不安的情感,并最终沦为畸人。

卢那察尔斯基是一位卓越的社会学方法的批评大师,他是在整体的社会构成中,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互动中考察文学现象。对于精神疾患,他认为:“一方面是阶级地位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外界条件变化所产生的合理反应”[6]38。对于这一观点,他解释说:“当人在他熟悉的环境自然生存时,就不会产生机体上的变异,而当这一环境发生剧变,尤其是灾难性变化时,人的机体,也就是精神状态就会做出相应的回答。”[6]38也就是说,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那顺应时代潮流者便被视为正常,而那些拒绝改变自己的反抗者便会被周围社会认为发生了“病态”的心理反应。

三、 爱情分析

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需求。爱情的产生,有生理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沟通与共鸣。相爱的人,不管是恋人还是夫妻,应该是其乐融融,充满温馨。然而小说描绘的小镇却恰恰相反:镇上的人们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恋人之间互不理解;大多数人生活苦闷、结局悲惨。伊莉莎白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尽管少女时代的伊莉莎白 “高挑漂亮,走路婀娜多姿”[7]207,个性张扬的追逐着理想的爱情。然而婚后的她却成为一个“高高的幽灵般的身影缓缓地在客厅里走来走去”[7]20;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面对无望的爱情,她视“死亡”为“情人”,满怀期待的拥抱死亡。毕生都在追求爱情的伊莉莎白,最终却因为爱情在精神状态上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对她的爱情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懵懂少女的越位爱情

20世纪初的美国依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女性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地位。穆勒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中的一句话道破了父权社会女性的命运: “结婚是社会给妇女指定的目标,是妇女成长起来的前景,所有妇女均应寻找结婚的对象。”[8]既然婚姻被看作女性的最终归宿,少女们自然希望能够寻找一份理想的爱情和能与之结婚的男人。位于美国西部的瓦恩斯堡小镇,这种思想依然主导着镇上的男男女女,伊丽莎白也不例外。

伊莉莎白幼年丧母,病怏怏的父亲经营着自家的旅馆,整日忧心忡忡于旅馆的琐事,却无力和伊莉莎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精神上无依无靠的伊丽莎白一生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当演员,去体验不同的人生。然而一次偶然的骑马,她摔伤了腰部,不得已放弃了对演员梦想的追求。伊莉莎白的另一个梦想就是追求真情真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伊莉莎白在少女时代便开始物色自己理想的爱情。女孩子过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和男子出去约会,这也是当时社会一种传统。而伊莉莎白所处的旅馆这种环境,更为她在交友方面提供了便利。此时的伊莉莎白对于爱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她只是模糊地认为爱情应该是一种 “真实的情感”,是对方视自己为宝贝的真情流露。然而受她周围来自大城市的旅客的影响,伊丽莎白片面地理解了性爱的意义。她天真地认为,男人在性爱之后自然能够释放出真爱的讯息。

伊莉莎白为了感情上的真而牺牲了肉体上的贞操。传统的女性除了应该“温柔,美丽,顺从”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贞洁”[9]223,尤其是婚前的女性,更应该保持处女之身。伊莉莎白在追求真爱的时候,却违背了这一原则。更让她伤心的是她发现她的情人在“激情”之后并没有如她所期待的那样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她不想随便处置自己的感情,为了寻找真爱,她不断地更换情人。在经历了六个情人的类似体验之后,伊莉莎白陷入了茫然无措之中。

伊莉莎白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追求爱情,渴望真爱;另一方面她受新潮思想的影响,极端地用性爱来验证爱情的做法却违背了女性必须保持贞洁的传统要求,因而她追求爱情的实践被周围人不齿,被社会所唾弃。但此时的伊莉莎白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更没有对生命失去兴趣,伊莉莎白的父亲只是担心自家旅馆的经营,并没有承担起传统社会赋予他的管教女儿的职责,连和女儿谈话的尝试都在自怨自艾中结束,因此,伊莉莎白的思想不受社会机制的直接压抑,她只是苦恼于自己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结果,挣扎于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社会对女性传统要求的夹缝中而无所适从。

(二)爱情的沙漠——与汤姆的婚姻

伊莉莎白受挫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爱情,茫然中却发现许多已婚女性流露出“愉快的微笑”和“温柔又羞涩”的表情,而且她们告诉她,“有个自己的男人,事情就不一样了”。[7]207不能否认婚姻能带给女性一定程度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女性的价值观。在父权社会里,理想的妇女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和奉献的,是服务于家庭的“天使”。[9]223当时小镇上的大多数女性经济上并不独立,依然处于一种依附于男性的位置,从她们留露出的“温柔、怯懦、顺从、谦卑”[9]178的特征来看,她们没有与丈夫平等交流的欲望,甘于做家庭的“天使”,不计较自己所处的“他者”地位,因为她们内心没有自我情感,只是像月亮一样围绕着“丈夫和家庭”这个太阳中心转,自然她们能满足于婚姻所带来的幸福。这种幸福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伊莉莎白,让她模糊地感觉婚姻能带给她所渴望的爱情。

婚姻中除了爱情,还需要双方的理解和支持。此时的伊莉莎白没有理解婚姻的本质就急于结婚,她选择汤姆·威拉德是因为在她渴望婚姻的时候,汤姆就在身边。 然而,尽管汤姆仪表堂堂,举止优雅,但是他的追求却与伊莉莎白截然不同。伊丽莎白毕生追求的是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神上的依恋,而汤姆则受机器时代的观念影响,认为男人成功的标志应该是物质和事业上的成功。因此,汤姆对政治无比热心。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村政事物,他野心勃勃,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大人物,获得显赫的声名和地位。

男人和女人之间没有肉体和灵魂的双重结合会给婚姻生活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10]在伊丽莎白眼里,汤姆的“精明和不可一世”就是“邪恶”的代言人;而对于汤姆来说,伊丽莎白更像是一个幽灵,她的存在本身对自己就是一种侮辱,是“无可救药的东西”[7]20,恨不得把她从眼前和脑海中清除干净。新旧社会观念的碰撞,导致了两个人互相仇恨而又不能调和,追求的天壤之别让他们感情的沟壑越来越深。双方都希望惟一的儿子能承袭自己的理想,尤其是伊莉莎白,当听到丈夫对儿子异己的教导时,怒火中烧,恨不得杀了对方,至此两人关系越发到了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工业时代的经济社会中,在以金钱和地位衡量做人成功与否的道德标准下,汤姆顺应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他的追求和人生目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周围人的眼中,汤姆是正常的。伊丽莎白固守旧的爱情追求,憎恨新时代所带给人们的追求上的“邪恶”改变。伊莉莎白对汤姆的憎恨并不只是因为糟糕的夫妻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汤姆是她眼中憎恶的“邪恶”变化的代表。然而受传统道德的制约,伊莉莎白婚前可以多次变换情人,但是婚后她却不能变换丈夫,这使伊莉莎白这个追爱的人陷入了爱情的沙漠,“沙漠”中的她像幽灵般“面若死灰,披头散发”[7]28,整日窝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伊莉莎白在无法扭转自己的标准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人生追求的情况下,发生了社会所认为的变态的心理反应,成为畸人。

(三)爱情的绿洲——与李菲医生的精神之恋

伊丽莎白和汤姆因为价值观和追求不同,所以在婚姻中,两人渐行渐远,相互仇恨。然而汤姆眼中“幽灵”似的妻子在另一个男人眼中却成了“美丽天真的小姑娘”,这个男人就是李菲医生。李菲没有顺应新时代男人追求的变化,而是依然保持着农业时代追求爱情和友情的传统思想。他的想法落后于时代,但却与伊丽莎白的追求不谋而合。

中年的伊丽莎白病入膏肓,去找李菲医生看病的时候,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与李菲医生心灵上的共鸣。他们在一起时谈论的都是“她的生活,他们彼此的生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各种想法”。[7]204因为人生追求是一致的,因此,一句话或一个暗示就能让对方理解进而达到一种感情上的交融,这正是伊丽莎白毕生所寻找的真爱。然而在他们即将由心灵的相通而走向肉体接触的一刹那,突然出现的重重的声响让这对心灵相通的情人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来,伊丽莎白立即回复到如同行尸走肉的精神状态中。

伊丽莎白既梦想着真爱,然而找到之后的她却不敢越雷池一步。传统的清教徒对于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要保持“虔诚”“纯洁”的观点束缚着她的思想。年轻时的伊丽莎白为寻找真爱可以不顾一切,然而婚后的她在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真爱时,却没有了勇气,一个重重的声响就阻止了她追求真爱的步伐。伊莉莎白和李菲医生的爱情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这绿洲滋润着她渴望爱和理解的心灵,却同时也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伊丽莎白最终没能摆脱传统道德和清教主义对女性贞洁观的束缚,放弃了对自由和爱的追求。在真爱面前欲爱不能、进退两难的她只好寄希望于死亡,来解脱自己精神上的负担。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比《小镇畸人》早出版十几年,然而在《嘉莉妹妹》中,生活在大城市的嘉莉妹妹却适应社会潮流,走出家庭,追求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在美国西部小镇的伊莉莎白,尽管比嘉莉妹妹晚了十几年,面对无爱的婚姻,却无力反抗。伊丽莎白找到了真爱却不敢追求,更不用说寻求事业上的成功了。这可能就是大小城市的人们面对同样问题时,思想受传统和时代的双重标准的制约而采取不同行动的原因吧。

四、 结论

不可否认,精神疾患的形成有很多病理学因素,但也要把它融化在社会因素中去考虑。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也曾经从整个社会及文明发展史的意义上来考察疯癫,他认为,“在蛮荒状态下不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11]。伊莉莎白在爱情追求中所表现出的迷茫和困惑是变化的社会机制所造成的。在20世纪初的美国西部小镇,经济的变化导致社会文化和道德的巨大变化,在新旧社会道德机制的夹缝中,镇上的所谓的“正常人”很快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开始追求金钱和物质,对人变得冷漠无情。伊丽莎白的丈夫汤姆就是这种“正常人”的代表之一。

安德森说过:“真理让人变成畸人。”[7]4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抱着一条真理不放手,并且尽力按照它去生活,他就成了畸人。伊莉莎白就是在变化了的社会机制下,抱着传统“至真至善的两性关系”的爱的真理,不明白“机械文明对乡镇文化的影响”[12],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演变成爱的极端的失落与隔离,最终沦落为畸人。

必须看到,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了对社会的抗拒性反应,如前所述,大多数人走向了顺从,只有少数人产生了疯癫。这种疯癫不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精神疾病,而是带有普遍的社会与历史意义的病症。伊莉莎白心理畸变的社会因素和死亡的结局警醒着当代的人们要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尤其在新旧交替时期要采取一些弹性机制,既鼓励时代顺应者,又要保护那些相对保守者,尽可能减少动荡对她们造成的潜在的精神危害,多方位保障女性在社会中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Malcolm C. The introduction to Winesburg Ohio[M]. London:Pan Books Ltd.,1998:1.
[2] Sherwood A: Winesburg Ohio[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
[3] 尹莉.机器时代下的"畸人"——《小镇畸人》的精神解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Crowley J W. New essays on Winesburg Ohio[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73.
[5] 李细平.《俄亥俄的温斯堡》的自然主义潜流[J].外国语文,2012(6):53-56.
[6]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
[7] 安德森.俄亥俄·温斯堡[M].杨向荣,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4-207.
[8] 王红丽.爱玛形象的女性意识解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23-125.
[9] 刘婕,邱美英,王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78-223.
[10] 刘爱琴.颠覆与重构——拜厄特"太阳-影子二分法"隐喻模式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12(3):58-66.
[11] 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73.
[12] 张强.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综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3(1):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