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Vol. 28 Issue (3): 97-102   PDF (KB)    
FTA背景下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分析
王贝贝, 肖海峰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中贸易数据,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1997-2012年期间新西兰向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进口需求的增长是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增长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商品效应和整体竞争效应贡献率有所回升,表明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后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有所优化,且在中国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提高;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影响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的因素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中国     新西兰     自由贸易协定     农产品     出口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Analysis on Grow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from New Zealand to China under FTA
Wang Beibei, Xiao Haif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rade data retrieved from UN Comtrade database, this paper uses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to analyz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rowth of New Zealan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o China between 1997 and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mand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hanges in exports, and after the ratification of China-New Zealand Free Trade Agreement, growth effect is less responsive to the export growth while commodity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effect begin to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re are disparities i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gricultural export growth.
Key words: China     New Zealand     Free Trade Agre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一、引言

自2011年开始,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根据UN Comtrade(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201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额达到1 568亿美元。在进口来源国中,新西兰是中国第十大农产品进口市场,2012年中国自新西兰进口农产品金额为51亿美元。对新西兰农产品贸易而言,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出口目的国,2012年新西兰出口农产品中有20.42%出口到中国。可以说,中国和新西兰两国互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2008年4月7日,中国和新西兰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新两国在WTO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开放市场、深化合作。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给新西兰农产品出口中国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目前,对中国和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一部分学者关注中国和新西兰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如宣亚南和陈涛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指出中国和新西兰在园艺产品与乳制品及蛋类农产品上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但互补性关系占主导地位[1];刘李峰和武拉平,邵昱晔和赵蕾等计算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双边贸易综合互补系数,从中发现中新农产品具备明显的互补特征[2, 3]。一部分学者关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中新自贸区”)建立对中国的影响,如李丽等运用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模型模拟表明自贸区建立后,中国农产品会受到较大冲击但产出水平不会受太大影响,而新西兰所受经济影响要大于中国,各产业产出变化明显[4];彭秀芬用相同模型模拟指出中新自贸区建设对中国乳业市场的冲击较小[5];而李宇彤认为,中新自贸区建立后,中国乳制品市场将完全开放,中国奶业面临较大挑战[6]。由上可见,研究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实证分析文献仍欠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恒定市场份额(Constant Market Share,CMS)模型是目前研究贸易增长成因的重要模型之一。传统的CMS模型由Tyszynski于1951年提出,他将一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归结为竞争效应和结构效应的作用。[7]此后许多学者不断修正传统CMS模型,Leamer和Stern,Rigaux及Sprott将二阶效应纳入,用于反映市场份额变化和需求变化的交互作用。[8, 9, 10]至此,CMS模型将一国出口规模的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和二阶效应3个独立部分,即第一层次的分解。Jepma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以便有助于出口变化的经济分析,具体为将结构效应分解为增长效应、市场效应、商品效应和交互效应,将竞争效应分解为整体竞争效应和具体竞争效应,将二阶效应分解为纯二阶效应和动态残差效应,即第二层次的分解。[11]至此,改进的CMS模型基本成型,具体分解公式如下:

第一层次分解公式为

第二层次分解公式为

其中:q为出口国农产品出口总额;S为出口国农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Si为出口国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在世界该类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Sj为出口国对j 国农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对该国农产品出口中的份额;Sij为出口国对j国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对该国该类农产品出口中的份额;Q为世界市场农产品的出口总额;Qi为世界市场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总额;Qj为世界市场对j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额;Qij为世界市场对j国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上标0为期初年份;上标1为期末年份;下标i为农产品类别;下标j为国家。

考虑到此研究关注新西兰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增长情况,即只研究单一进口来源市场,可以进一步简化分解公式。在参照Ahmadi-Esfahani和孙笑丹对CMS模型构造的基础上[12-13],将单一进口来源市场的CMS模型设定为

第一层次分解公式为

第二层次分解公式为

其中:q′为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S′为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在世界向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中所占份额;S′i为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第i类农产品总额在世界向中国出口该类农产品总额中所占的份额;Q′为世界向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Q′i为世界向中国出口第i类农产品总额。

(二)数据来源与口径确定

模型所使用数据均来自于UN Comtrade,以新西兰报告的出口数据为基准。同时对农产品范围的界定是依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方法确定。按照SITC Rev.3的分类标准,农产品包括第0类(食品及活动物)、第1类(饮料及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共22个类别。

(三)数据特征与处理

文章选择的研究时间为1997-2012年。考虑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中新自贸区建立都对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兼顾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变化特征,将16年的农产品出口数据划分为4个时期:1997-1999年的危机后出口衰退时期,此阶段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82%;2000-2004年的入世后出口快速增长时期,此阶段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1.72%;2005-2008年的入世后出口稳定增长时期,此阶段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9.18%;2009-2012年的FTA后的出口快速增长时期,此阶段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87%。为了避免某一年贸易数据的异常波动对模型可靠性的影响,对每个时期内的出口额取平均值作为该期的出口额。

三、实证结果 (一)农产品总贸易的增长分析 1.第一层次分解

总阶段和3个分阶段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变动的CMS模型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从整个时期来看,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32.00亿美元,其中结构效应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解释了出口额变化的56.78%,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增长和新西兰农产品出口结构符合中国进口需求,共同促进了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竞争效应的贡献最低,仅为9.61%,所以新西兰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并不是导致出口额增长的重要因素。从不同阶段来看,结构效应一直是拉动各阶段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一阶段,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2.46亿美元,其中结构效应贡献占70.20%、竞争效应贡献占27.82%,表明这一阶段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大、新西兰农产品出口结构改善和新西兰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引起加入WTO初期新西兰对中国出口额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二阶段,与刚加入WTO相比,中国和WTO成员国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5.53亿美元,其中结构效应贡献率为108.64%、竞争效应贡献率为0.53%、二阶效应贡献率为-9.17%,所以这一阶段结构效应几乎完全取代了竞争效应成为影响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的首要因素;第三阶段,中新自贸区建立带来双边贸易增长新空间,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24.01亿美元。本阶段,结构效应的贡献率为51.56%,竞争效应和二阶效应的贡献有所提升,分别为21.64%和26.79%。可以说中新自贸区建立后,新西兰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带动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作用显著。 2.第二层次分解

从结构效应的分解来看,总阶段增长效应对新西兰向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贡献了55.61%,商品效应的作用仅为1.17%,即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张是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而新西兰农产品出口结构改善对促进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增长的作用有限。增长效应也是各个阶段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导因素,并且在第二阶段增长效应的贡献率达到最大值,即124.05%,这意味着在中新自贸区建立前,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增长显著拉动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商品效应的贡献率在第二阶段为负值,即-15.41%,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后期(中新自贸区建立前),新西兰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阻碍了新西兰农产品出口增长。中新自贸区建立后,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结构有所改善,商品效应的贡献率提升至4.97%。

表 1 基于CMS模型的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变动分析

从竞争效应的分解来看,整体竞争效应是竞争效应对出口增长贡献的主要组成。在总阶段,整体竞争效应使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98亿美元,贡献率为6.18%。在第二阶段,整体竞争效应对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从23.13%降为-10.52%,即在中国加入WTO中后期(中新自贸区建立前),新西兰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下降。但在中新自贸区建立之后,中国针对新西兰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削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双边农产品贸易障碍,使得新西兰农产品竞争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对出口额增长的贡献达到26.32%。具体竞争效应对总阶段新西兰向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作用为3.43%,新西兰特定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促进了出口增长。从各个阶段来看,在中新自贸区建立之前,具体竞争效应起正面作用。第一阶段具体竞争效应的贡献率为4.70%,第二阶段达到11.05%,弥补了该阶段整体竞争效应的负作用;而中新自贸区建立后,具体竞争效应的作用变为-4.68%,即新西兰在某些特定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有所下降,从而较小程度阻碍了竞争效应对出口额的增长。

从二阶效应的分解来看,纯二阶效应对出口额增长均有促进作用。在总阶段,纯二阶效应解释了出口额增长的59.40%,表明新西兰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中国进口需求的扩张显著促进出口额增长。在第二阶段,纯二阶效应对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68%,远选低于第一阶段(15.26%)和第三阶段(22.27%)的水平,意味着相对于加入WTO后期,加入WTO前期和中新自贸区建立初期新西兰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和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增加的交互作用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显著。动态残差效应在总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均为负值,对新西兰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78%,-13.28%和-9.84%,表明在中国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农产品市场上,新西兰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缓慢,阻碍了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而在第三阶段,动态残差效应贡献率转负为正,解释了新西兰向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4.52%,意味着在中新自贸区建立后新西兰在中国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特定农产品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竞争力提高较快。

(二)分类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分析 1.第一层次分解

总阶段新西兰不同类别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变动的CMS模型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从结构效应来看,除第0类和第1类农产品外,结构效应是其他类别农产品新西兰对中国出口额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在总阶段的结构效应贡献率分别为51.09%和135.97%,这表明1997-2012年新西兰对中国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这两类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增长以及新西兰这两类农产品出口结构符合中国进口需求。尤其对第4类农产品而言,结构效应对新西兰该类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强力拉动作用抵消了竞争效应和二阶效应的阻碍作用。

从竞争效应来看,除第4类农产品外,竞争效应在其他类别农产品中的贡献率均为正值。第0类、第1类和第2类农产品的竞争效应对各类别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21%,15.18%和6.47%,即新西兰这3类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相应类别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而第4类农产品的竞争效应贡献率为-10.19%,表明第4类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对该类产品出口额增长起了阻碍作用,意味着总阶段新西兰第4类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

从二阶效应来看,除第4类农产品外,其他类别农产品的二阶效应贡献率为正值且是各自类别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第0类、第1类和第2类农产品的二阶效应解释对应类别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比例分别为58.15%,82.55%和42.44%,新西兰这3类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中国这3类农产品进口需求增强和新西兰这3类农产品出口结构改善共同作用促进出口额的增长。而第4类农产品的二阶效应对新西兰该类农产品向中国出口额增长起阻碍作用,使得其对该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贡献为-25.77%。

表 2 基于CMS模型的新西兰对中国分类农产品出口变动分析
2.第二层次分解

从结构效应的分解来看,增长效应是各类农产品结构效应对出口额增长贡献的主要构成,尤其对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而言。第0类和第1类农产品的增长效应贡献率分别为21.75%和1.15%、商品效应贡献率分别为9.89%和1.12%,即中国第0类和第1类农产品进口增长和新西兰这2类农产品出口结构符合中国进口需求促进了新西兰出口。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的增长效应对出口额增长的作用分别达到了106.34%和243.62%,意味着中国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增长是引起新西兰这2类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同时增长效应弥补了这2类农产品商品效应对出口额增长的负向作用。

从竞争效应的分解来看,第0类和第1类农产品的整体竞争效应值为正、具体竞争效应值为负,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与之相反。第0类和第1类农产品在总阶段整体竞争力是提高的,带来出口额分别增长16.73%和26.44%;但新西兰在此2类特定农产品市场中竞争力下降,阻碍了出口额增长。新西兰第2类和第4类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虽然在总阶段下降,但是其中某些特定农产品的竞争力上升减轻了负面影响。

从二阶效应的分解来看,仅第4类农产品的纯二阶效应为负值,意味着新西兰此类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与中国进口需求增长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新西兰对中国该类农产品出口额的下降。从动态残差效应来看,仅第2类农产品的动态残差效应为负值。即在中国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特定产品市场上,新西兰第2类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缓慢,使动态残差效应贡献率为-13.97%。 四、结论及启示

第一,增长效应是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分解效应,即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增长是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国内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和中新自贸区建立,不断改善了中国和新西兰双边贸易环境,农产品贸易壁垒逐步降低甚至消除。在此利好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扩张大幅推动了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

第二,中新自贸区建立后,商品效应和整体竞争效应贡献率有所回升。针对双边贸易开放的自贸区的建立,使新西兰与其他国家相比,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凸显。新西兰根据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变化,依据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促进了农产品出口增加;同时充分利用其他国家不可享受的优惠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带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增加。

第三,新西兰对中国不同类别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原因存在一定差异。对第0类和第1类农产品而言,竞争力提升和中国进口需求增加是促进出口增长的原因;对第2类农产品而言,中国进口需求增长带动出口增长,弥补了此类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中国需求产生的阻碍作用;对第4类农产品而言,新西兰增加对中国出口的原因在于中国进口需求的大幅扩大,即增长效应的贡献,弥补了竞争效应和二阶效应的负贡献。

第四,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是新西兰扩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根据FTA协定,中国将在2019年1月1日前逐步取消97.2%自新西兰进口产品的关税[14],新西兰将面临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农产品市场。新西兰应该根据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加快调整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提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第五,中国和新西兰农产品贸易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应充分发挥进口对国内农产品消费、生产的正向引导作用。随着中国“零关税”承诺的不断践行,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是未来既定的发展趋势。中国应利用新西兰农产品进口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进口替代生产作用,推动中国农产品生产由传统初级转向科技高端,以实现国内福利改善和生产升级的双赢。

注释: ①数据为笔者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计算而得。

②此处及下文的第2类农产品均扣除了第27章(天然肥料及矿物,煤、石油及宝石除外)和第28章(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产品。

③总阶段指的是第一时期(1997-1999年)到第四时期(2009-2012年)的时间跨度;第一阶段指的是第一时期到第二时期(2000-2004年)的时间跨度;第二阶段指的是第二时期到第三时期(2005-2008年)的时间跨度;第三阶段指的是第三时期到第四时期的时间跨度。

参考文献
[1] 宣亚南, 陈涛. 中国-新西兰部分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9): 48-54.
[2] 刘李峰, 武拉平. 中国与新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J]. 当代亚太, 2006(7): 55-62.
[3] 邵昱晔, 赵蕾. 中国-新西兰农产品贸易研究[J]. 世界农业, 2010(7): 29-32.
[4] 李丽, 邵兵家, 陈迅.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双方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3): 49-54.
[5] 彭秀芬.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我国乳业发展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9(1): 54-60.
[6] 李宇彤. 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的实施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5): 106-109.
[7] Tyszynski H. 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ed commodities, 1899-1950[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Social Studies, 1951, 19(3): 272-304.
[8] Leamer E E, Stern R M. Quantitativ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Boston:Allyn and Bacon, 1970: 171-183.
[9] Rigaux L R. Market share analysis applied to Canadian wheat exports[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1, 19(1): 22-34.
[10] Sprott D C. Market share analysis of Australian wheat exports between 1950-51 and 1969-70[J]. The Wheat Situation, 1972(35): 11-16.
[11] Jepma C J.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s[D].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86.
[12] Ahmadi-Esfahani F Z. Wheat market shares in the presence of Japanese import quota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1995, 17(3):315-323.
[13] 孙笑丹. 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结构与增长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