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Vol. 28 Issue (3): 80-85   PDF (KB)    
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比较研究
庄穆, 周丹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6
摘要:马克思将自然时空延伸到社会领域,哈维在继承马克思时空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的时空观,并且更加强调空间的维度。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产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价值旨归,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而哈维则是以辩证的乌托邦为价值指向。时空观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对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比较,可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     哈维     时空观     时空失衡     资本主义社会    
Comparative Study on View of Time-space between Marx and Harvey
Zhuang Mu, Zhou Dan    
Marxism School,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6, China
Abstract: Marx extended the natural view of time-space to social field. On the basis of Marx's time space view, Harvey put forward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space-time with more emphasis on space perspective. The views of time-space on Marx and Harvey generated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had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Marx's view is based on the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whereas Harvey's view on dialectical utopia. The view of time-space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space-time in Marx and Harvey,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an be obtained.
Key words: Marx     Harvey     view of time-space     imbalance of time and space     capitalist society    
一、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 (一)从时间到空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大多关注马克思将时空观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以及唯物史观,对空间问题有所忽视。其实在马克思的时空观中,空间和时间是内在统一的,只是马克思更加侧重从时间即历史的维度来考察社会发展。哈维在结合其地理学专业对《资本论》等著作的研究中,充分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空间问题的重要性,并从这一角度展开了研究。

1.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的:一是提出自然时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延伸成为社会时空。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是从现实的感性的人出发,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人何以为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任何动物。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19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人之为人的关键就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劳动或是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使得自然时空得以延展,赋予自然时空以社会属性,社会时空就是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展开的,因此,社会时空观是从社会生产活动中生产的,不能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存在,且社会时空可以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相互转化。马克思在后来的研究中更多偏向于从社会历史即时间的维度来考察社会发展进程。

二是从现实的人来理解时空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499马克思批判了以前唯物主义的绝对客观的时空观,继承了康德的主观先验的时空观,并超越了康德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时空观,从现实的感性的人来理解时空观。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时间、空间的本质是运动,社会发展作为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有自己特有的时空结构。社会发展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时空在自然时空的基础上得到延伸形成了社会时空。[2]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在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存在形式,它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社会发展也会对社会时空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2.哈维的空间的生成与存在

很长一段时间,空间一直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空间可以通过量化和测量而被人们理解和把握,这种对空间的理解是片面的、静止的、均质的。在近代工具理性的膨胀下,时间、效率成为一种价值尺度,时间被赋予优先权,空间被压缩甚至是被忽略。

哈维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并且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概念必定是通过服务于社会生活再生产的物质实践活动与过程而创造出来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在各种情况下都是由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实践活动所赋予的,由于后两个方面在地理上和历史上变化着,因而我们发现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差别。各种独特的生产方式或者社会构成方式,都将体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的实践活动和概念。”[3]254哈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了空间的维度,提出了自己的时空观,主要包括空间的生成和空间的存在。

空间的生成是通过时间来消灭空间。在现实社会中,资本具有逐利性,在剩余价值的驱使下,资本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都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目的,以此来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这样就使得时间缩短,空间被迫压缩。在这里空间时间化,即通过采用新的技术缩短时间来加剧空间的变化,空间变得不稳定和易变。

空间的存在主要表现为时间空间化。哈维认为:“任何表达系统都是一种自动地将流动的体验凝固下来的空间化。” [4]哈维在对空间“存在”的探讨更多的在美学和艺术领域,大部分的艺术都能凸显出时间空间化。例如:绘画艺术表现的就是截取时间过程的某个片段,并将此固定下来,在这里时间空间化,从空间里可以反映出时间的变化,空间通过时间得到延伸和存在,时间通过空间得以固定。

(二)从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到辩证的时空观 1.马克思的辩证的自然时空观

一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是非常荒诞的事情。”[5]56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6]75 在这里时间、空间与物质紧密联系。二是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重要观点就是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6]75三是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既然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限的,那么作为这一运动的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5]53

马克思辩证自然时空观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时空观有所发展,但其并没有将时空的辩证性进一步论述下去,而哈维则进一步论述了时空的辩证性。

2.哈维的辩证的时空观

哈维在继承莱布尼茨的关联时空思想的基础上,将辩证法融入时空观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辩证时空观。莱布尼茨从物质这一逻辑点出发提出:物质先于空间,只有物质存在,空间才会有意义,空间是为了显示物质之间的排序,因此,空间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哈维在莱布尼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关联观点中,物质和过程并不存在于时空中,甚至也不会塑造时空,相反,过程规定着时间和空间,在过程之外并不存在时间或是空间。[7]这样,关联时空就是内化于事物和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了,时间与空间不可能分开,哈维在这里将辩证法融入时空观中了。

这样哈维的时空关系就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它们的内部关系,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二是外部的影响在具体的事物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时间而得到的内部转化。要理解存在于空间中某个点的事物或是事件,如果只是立足于空间中的那个点,是无法理解的。这需要关注了解与此空间有关的、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处于空间这一点的事物。这里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事物的内部关系,另一方面是其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马克思和哈维对资本主义时空失衡的批判 (一)马克思的“时间消灭空间”的批判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流通时指出“资本就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的限制”“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消灭空间”。[8]169在这里资本使得时间与空间相互独立,并且力图用时间消灭空间,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时间和空间被也看作生产的要素,要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就需要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需要减小由空间障碍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因此,在资本利润的驱使下,交通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大大降低了由空间障碍所消耗的费用,地理空间的距离障碍在这里被“消灭”。 “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8]169空间被消灭使得资本主义在全球市场逐利更加方便,也更加便捷了资本主义为了利润而加大对其他地区的剥削和奴役。空间障碍的消失大大释放了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的工作时间大幅增加,使得工人的自由劳动时间减少,即工人失去了自我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资本占用了工人的自由劳动时间,挤压了他们的自我发展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这就是说,社会的自由时间是以通过强制吸收工人的时间为基础的,这样,工人就丧失了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因为时间就是这种空间。”[9]

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是通过时间来消灭空间,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以及对工人的剥削。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变化,哈维提出了“时空压缩理论”和“时空修复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批判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时间与空间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的。

(二)哈维的“时空压缩”与“时空修复”的批判 1.“时空压缩”理论

哈维对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观点进行了改造。他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界定,即资本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外贪婪扩张使得资本主义的矛盾无法化解,还坚持资本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时间与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时间的加速和空间的缩减。哈维用“时空压缩”这一术语来诠释在社会实践巨变的语境下的时空属性。“时空压缩”实际上演绎的是这样一个过程:“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方式实现了革命性转变,先前所认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品质已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时间的加速和空间的缩小的深刻体悟,它导致了‘世界进入我们视线、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时空压缩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现存就是全部”。[3]300“时空压缩”深刻的表明了时间对空间的消灭以及空间对时间的对抗。

哈维进一步追问:“时空压缩”的原因是什么呢?“时空压缩”的根源在于资本运动的内在逻辑。资本的逐利性驱使它不断地寻找新的剥削形式和利润,资本就这样不断推动着社会进行革命,这也突出地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转变上:高速公路、飞机、地铁、网络等都在客观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关系,使得“时空压缩”。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发生“时空压缩”呢?

2.“时空修复”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仍然蓬勃发展,哈维就从时间与空间这个角度探寻资本主义维持其统治、缓解其矛盾的方法。“时空修复”理论就解释了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时空来缓解其内部矛盾的。

“修复”具有双重含义:一种是本来意义上的修复,是指“整个资本的其中某一部分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期内以某种物理形式被完全固定在国土之中和国土之上” ;一种是隐喻的修复,是指“通过时间延迟和地理扩张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特殊方法”。[10]“时空修复”主要包含时间修复和空间修复,哈维重点论述了空间修复。时间修复主要是在资本循环理论的思考中提出的。马克思指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过度积累的问题。如果资本可以脱离直接的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初级循环而进入到固定资本和消费基金所构成的二级循环或者进入到社会支出和科研与开发的三级循环,过剩资本就被成功吸收到长期投资中,这样这些资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生产价值。然而,这样的时间修复也存在风险,二级和三级循环同样会出现过度积累的问题,资本也会在二级和三级循环中贬值。[11]69因此,时间修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度积累的问题。

哈维主要是从通讯和运输产业的发展来论述空间修复的。20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空间条件,并为资本主义空间经济内部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运输和通信能力的提高减小了工业资本的周转时间,加速了商业和金融资本的循环速度。时间的压缩和空间距离的缩小使得“经济危机倾向可以在短期通过投资吸收当前的剩余资本和增长未来的产量和利润的方式被克服” [11]69。与此同时,空间修复通过扩大市场为逃避危机提供了可能。当资本和劳动力在起源的区域/空间不能以平均利润再投资时,过度积累就会随之而来,对资本和劳动力的 “贬值”构成了威胁,如钞票(贬值)、商品(会供过于求而降价)、生产能力(工厂和设备会闲置或者利用不足,实体基础设施最终倒闭)。把过剩的货币资本、商品或者劳动力输出到它们起源的空间之外,可以避免一段时间的贬值威胁。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一个长久的空间来修复。

三、马克思和哈维时空观差异的根源探析 (一)时代背景不同 1.马克思时空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时空观理论上,牛顿提出时空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不依赖于神的存在,时间与空间是绝对不变的、无限的,时空与任何物质无关。在牛顿的第二定律中时间流向具有相对性,但仍保留了时空间隔的绝对性。牛顿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连续的’”[12]19;“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我们的感官通过绝对空间对其它物体的位置而确定了它,并且通常把它当作不动的空间看待。”[12]20牛顿确定了时空的物质性、客观性,却将时空与人相分离开来。康德从先验的感性直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他的时空观,他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纯粹的、主观的、直观的形式,把先验的时空观念加于现象时才使得现象界有了时空关系,没有这种先验的直观形式,现象界就是杂乱无章的。康德将时空与人联系起来,但又否认了时空的客观性,将时空归于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对时空的理解失去了生活实践的基础。黑格尔从运动、对立统一的角度观察时空问题,提出了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他从辩证的角度来论述时空观,为辩证时空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实践上,1688年,英国经过与封建贵族的抗争和妥协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此后西方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到19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方各国建立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市场的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在变化,这就使得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品质发生变化。资本的逐利性驱使资本不断地剥削工人的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剥削概括为“用时间消灭空间”。19世纪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来来发展的。19世纪进入电气时代,生物进化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这些科学发明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科技基础。在中世纪的教会制度和迷信的影响下,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十分的微弱。外部的空间通常是由某种权威、神话中的人物所占据的一种神秘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而环球航行的发现、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对中世纪按等级制构想出来的、以一个特定地方(罗马)为基础的权威和权力系统为基础的时空观提出了挑战。时间与空间的组织不再是为了反映对上帝的赞美,而是与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2.哈维时空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哈维继承并肯定了马克思的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时空观。马克思的时空观形成在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19世纪马克思和许多西方哲学家一样推动着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型[13],正如福柯在对近代时空观的批判中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批判好几个世纪以来对空间的低估。这种情形是源于柏格森,还是更早?空间被当成死寂的、固着的、非辩证的、僵滞的;相反的,时间则被认为是富饶的、多产的 、有生命的、辩证的”[14]。因此,虽然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了空间的消灭,但仍然只能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社会时间上。在20世纪,爱因斯坦通过狭义相对论论证了时间与空间都不是绝对不变的,具有相对性,宇宙间任何一点的时空位置都是相对的,都各自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将时空性质与物质的存在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时间与空间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在社会实践上,资本主义用时间消灭空间,在实现资本利润的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加速,使得社会开始强调一种易变性和短暂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稳定性,短暂性使得时间缩短,商品和服务通过空间而实现迅速流动,并由此带来“空间障碍的崩溃”。而这一切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越演越烈。1846—1847年英国的萧条以及后来蔓延到资本主义世界的萧条可以看作资本主义的第一次明确的危机,以后每隔十年,资本主义世界都爆发一次危机,为了缓解危机,资本主义不断完善、修复其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到灵活积累,资本主义通过灵活积累实现资本的积累与增殖,哈维指出:“它依靠同劳动过程、劳动力市场、产品和消费模式有关的灵活性。作为其特征的是出现了全新的生产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种新方式、新的市场,首要的是商业、技术和组织创新得到了极大强化的比率。它导致了不平衡发展模式中的各种迅速变化,包括各个部门之间与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迅速变化。[3]191

而20世纪通讯技术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被大幅度减小。这也为资本主义压缩时空提供了条件。

(二)时空观形成的价值指向不同 1.马克思时空观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使得工人的自由劳动时间被侵占。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工人才能拥有自由劳动时间,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是以对自由时间的支配为基础的。在自由劳动时间里“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537只有拥有了自由劳动时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5] 因此,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以自由时间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2.哈维时空观的价值指向是辩证的乌托邦

哈维在提出自己的辩证的时空观的基础上,对社会中由于时空观失衡所导致的地理发展不平衡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批判,主要是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和作为社会过程的乌托邦,从而在时空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辩证乌托邦的理想。

从时空辩证关系的角度批判了以莫尔为代表的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和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社会过程的乌托邦,哈维敏锐地看到了这两种社会方案的局限性和困境。

莫尔提出的乌托邦就是一个人工制造的孤岛,它是一个孤立的、有条理地组织的且主要是封闭空间的系统,在这个孤岛里面,空间的秩序被严格安排为一个稳定的、不变的社会过程。用哈维的话说就是“空间形态控制着时间,一个想象的地理控制着社会变革和历史的可能性”[16]。当然,在这里并非所有的时间形式被取消了,“永恒回归”的时间、周期性仪式的时间就被保存了,在这里为了使一个快乐的稳定状态永远存在,时间之箭,“伟大的历史原则”被排斥了。而作为社会过程的乌托邦通常被指定为一个在空间性约束之外的地方,空间和地点的特性完全被忽视。在这个乌托邦的理想中,个人的欲望、贪婪、贪心、创造力等东西都可以通过成熟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被动员起来,从而达到更多的社会利益。因此,他提出建构一个更强大的乌托邦理想来综合社会过程和空间形式——辩证乌托邦,这种辩证乌托邦是建立在时空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哈维时空观的价值指向是实现一个时空统一的辩证的乌托邦。

四、小结

作为物质运动最高形式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过程,从社会时空的维度来考察社会发展,可以较为深入地剖析人类社会的生存结构和发展状态,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理解。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迈入到一个现代化国家。然而,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在中国社会中也日益显露出来,也存在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挤压空间的发展状况。哈维和马克思都强调辩证的时空观,哈维更进一步强调了空间的维度,这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重视空间维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37.
[2] 翟媛丽,袁颖.时空的社会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6.
[3] 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 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1—300.
[4] David H. The condition of post modernity[M].London:Blackwell,1990:206.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5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
[7] 赫曦滢.空间转向:大卫·哈维辩证的时空观窥见[J].前沿,2011(20):60—64.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43.
[10] 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2.
[11] 赵海月,赫曦滢.大卫哈维时空修复理论的建构和考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5):69.
[12] 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20.
[13] 刘放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14]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 藤同出治,译.东京:青木书店,2000:558.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16]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5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