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Vol. 27 Issue (6): 107-111   PDF (845 KB)    
翻译技术教学新思考
徐彬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近年来,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翻译专业硕士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示范性教学大纲中,计算机辅助翻译是翻译专业硕士教育推荐的选修课程.基于长期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以及对教学实践的观察,认为不仅是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也需要翻译技术为翻译实践提供辅助,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并在翻译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项目管理能力.
关键词翻译技术教学     计算机辅助翻译     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硕士     学术型研究生    
New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CAT
Xu 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MTI education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MTI Education,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 is suggested as an elective cours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new ideas for the teaching of CAT: students of MA who learn translation also need CAT, basic CAT concepts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project management skill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Key words: teaching of CAT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ourse development     MTI     MA    
一、引言

近年来,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118个新的MTI培养试点单位,这表明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界对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必要性的认识,实现了高度的对接。近两年,中国翻译协会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多次主办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尤其是针对MTI项目负责人的“翻译专业教育高级培训”,这些都是顺应这一需求和潮流之举。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12年开始,中国翻译协会所举办的全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中,增加了“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和“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两个培训项目,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Assisted Translation,CAT)软件应用和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理念以及技术的各个方面,这一举措,凸显了中国国内的翻译研究,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开始更加关注语言服务市场需求,更注重实践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这一转向必将对中国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对翻译教学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MTI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公布的MTI示范性教学大纲中,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推荐的选修课程。CAT从一种深受误解(被误以为是不堪用的“机器自动翻译”)且鲜有学术界关注的边缘性“技术”,变成了中国翻译教学与研究者推荐的MTI选修课程,这个转变说明CAT的应用越来越得到翻译教育者的认可,与此同时,以CAT为核心翻译技术的相关研究也开始繁荣起来。从《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翻译专业期刊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到,CAT研究和教学近年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翻译研究者对它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山东师范大学是第三批MTI试点单位,并且是中国最早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CAT课程的院校之一。自2005年始,该校就在英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开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加入了翻译技术的基本介绍与CAT使用技巧等内容,并从2007年开始,分别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CAT Workshop)。

二、MTI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的新思考

笔者最初开设这门课几乎完全无经验可循,只是对翻译专业性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网上和网下的调研,了解中国翻译产业的现状,本着“实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应用指导。从2005年开始,这一课程逐渐成熟,课程模块渐趋合理。接受过CAT教学的学生也陆续开始工作,部分还进入了翻译服务产业。[1] (一)MA翻译方向的研究生需要用翻译技术为翻译实践提供辅助

MTI出现之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以前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是“学术型”(MA)的,是纯做翻译理论研究的;实际操作中,许多院校也是把这批研究生朝研究型人才的方向培养的。可这一事实上的存在未必合理。试问,需要这么多的翻译“研究”者吗?此外,在MTI出现之前,中国数量庞大的外语类、综合类、师范类院校的英语系培养出那么多“学术型”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他们真的都去做研究了吗?如果更多毕业生没去做研究而是做了实践性更强的与翻译有关的工作,那么先入为主的“学术型”课程设置岂不是太不科学了,太脱离实际了?

英语专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短线”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需要掌握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去做实际的工作,要学以致用。而这个“用”,不言而喻,或多或少总要和“译”有牵连。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只要学英语,就要有一定的翻译能力。从2007年讲授CAT课程开始,笔者不断加大课堂练习量,希望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能些许扭转“翻译方向学生不学翻译实务”的怪现象。如2011年春季学期“学术型”研究生的“CAT工作坊”课程的翻译作业量就达到了人均近5万字(其中优秀学生的译作还会获得出版的机会,这样每个参与者会得到额外的5~10万字的翻译实训)。

现在将CAT纳入MTI的课程体系,也要注意这门课不能纯粹以传授CAT技术为己任,而是要有一定的翻译实践作为辅助。MTI教指委规定学生必须在上学期间完成10万字的练习量,这个量不能纯粹分配给“基础笔译”“翻译工作坊”之类的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放到翻译技术课程里去做。 (二)翻译技术教学应重视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最初设计CAT课程的教学模块时,笔者考虑到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如虽然这些学生也学过“计算机文化基础”之类的课程,但了解MS Word高级用法的学生非常少,能通过编写Word宏等高级的技巧,对翻译文档进行优化处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种认识,笔者把Word文档处理的高级技巧,如高级查找与替换、样式功能、自动生成目录和索引、交叉引用、宏、标记文档修订、自动排序等,各种文本格式的转换、扫描识别、电子词典和工具书的安装使用,甚至是操作系统的安装优化、高级网络搜索等,划分为不同的模块,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实践证明,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其了解工具之妙,继而享用工具之妙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通过扫描识别获取数字文本就是一项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使用CAT系统,意味着在翻译开始之前,译者须得到源语的电子文档。而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许多源语文稿是以印刷品的形式呈现的,这恐怕阻碍了许多译者使用CAT。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希望找到OCR(光学字符识别,即把扫描或数码摄影形成的文本图像,转换为像Word文件那样可以编辑的文本文档)类的工具,但苦于对OCR概念本身不了解,因此,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就陷入了一种典型困境:由于只是模糊地感觉有这种应用需求,但根本不知道是否存在这种应用,更不了解关键术语,在咨询的时候几乎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这就好像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是否有一个更合适的词来描述一个现象,那么他就无法用词典查到它。

蒙特雷翻译学院在教学中也特别强调计算机对于翻译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计算机是译者最核心的工具,其应用包括文字处理、桌面出版、术语管理、翻译软件的运用,以及文前文后的编辑等。该院校较早地探索了翻译与语言服务产业相结合的路径,为设计与实施翻译技术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注意CAT软件的选择,培养学生了解CAT的基本理念

在所有计算机软件中,专业CAT系统的应用是整个课程的重中之重。在这一模块中,值得介绍的主流CAT软件很多,如雅信CAT,雪人CAT,Déjà Vu X(DVX),SDL TRADOS,WordFast,谷歌译者工具包等。在选择相关软件的时候,重点需要考虑的是,该款软件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CAT应用的3大基石,即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记忆和术语管理,以及软件是否具有足够高的稳健性,而不单纯去看软件的市场占有率等商业数据。

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应用某款易于上手的软件做完一个笔译实践项目之后,几乎所有的参与者对于翻译记忆和术语管理仍未理清头绪。这是因为一些软件为了达到易用的效果,不强求用户预先了解CAT的一些核心理念和实现的途径,为用户提供了“偷懒”的捷径。这样做虽然使软件较容易上手,但也会产生应用中的盲区。相比之下,一些开发设计理念比较“顽固”的软件一般强制用户必须掌握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记忆和术语管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独立做到从电子文稿开始翻译。这种软件的学习曲线可能有些陡峭,但为了能更科学地积累有用的语料,前期付出辛劳、攀登越过这个陡峭的坡路,到达一个较高的平台,还是值得的。

需要指出的是,设计CAT课程,最忌讳局限于一种软件,把CAT课程办成了某软件的应用培训。现实情况是,不少院校缺乏翻译技术课程的师资,为解燃眉之急,派个别青年教师接受某款CAT软件的培训后就回来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或是期望用某种笔译教学平台的训练代替翻译技术课程,这些做法都欠妥。教师在缺乏全面而深入的CAT应用体验之前,很难“说服”学生相信翻译技术的价值,更难以把翻译技术课程建设成为有深度、有内涵的研究生层次的课程。王华树就曾指出:“高等院校中翻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往往缺乏在语言服务企业历练的一个过程,对实际翻译项目操控流程把控不足,对CAT工具现学现卖,项目实战经验甚少,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2]在真正的语言服务的第一线,处理真实的翻译项目时,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层出不穷,绝不限于传统上翻译所面临的文本层面的问题,只进行过短期培训的CAT老师,无力解决这些复杂的应用问题。

此外,翻译技术课程还应重视培养学员的文档管理和数据操作能力,夯实应用基础,建立翻译硕士专业的系统资源。当代主流CAT软件的核心技术是翻译记忆技术,这要靠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支持。此外,大批CAT软件的翻译项目本身,也采用数据库的结构。不论是单一软件环境下的翻译流程还是多个软件之间的数据共享,以及翻译研究所需要的语料操作,都涉及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许多CAT软件都特别强调项目数据库、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建立和维护,因此,需要训练学生的数据库操作和数据转换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习惯。 (四)翻译技术教学要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以任务驱动为最佳模式

CAT教学多涉及软件的具体使用。现实情况是,外语专业学生大部分为文科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不擅”技术性工作,预先给自己先套上了一层将自己和技术隔离开的膜。对这些学生,单纯靠讲解无法使其达到“会用”的目标。这几年来,笔者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现必须通过大量模拟和实际项目的操作演练,让学生经历翻译实践的各个阶段的真实检验,才能使其真正掌握CAT的全部流程。张政和张少哲也论证了,在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时,采用真实的项目,可以提高学员现代翻译技术,培养其团队精神,奠定译员职业素养的基础等,“项目进课堂能达到MTI的培养目标,对学员翻译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3]

笔者的实践也证明,真实项目案例的教学效果好于传统的流程和理论概念讲解方式,也好于模拟案例。如2011年春季学期的研究生,在学习了高级文字处理技术、文本扫描识别、CAT核心理念和DVX应用之后,就参与了6份出版物的翻译,多数出版物是图文并茂的印刷书籍,由出版社提供原书,学生需要经历扫描、识别、格式调整、翻译项目创建、术语库管理、翻译和导出等过程。接受此项目时,学期已经进行了2/3,各种基本技能已经讲解练习完毕。但在执行这一完整流程的时候,许多学生仍在OCR、源语文档的重新编辑和版面清理、现有术语库和词汇表的优化汇总、项目术语表的提取等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课上都讲过,甚至是重点讲过,但在实际运用中,问题仍然反复出现,这充分说明软件应用不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传授。实作能力必须经过反复演练才能达到纯熟,并以实战来检验实际掌握情况。此外,学生在翻译规范方面,还反复出现标点符号的使用、专有名词的处理、是否需要注释等方面的疑惑。这些都需要经历真实项目的演练,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实践证明,只要是真实翻译项目,哪怕简单一些,其实训的效果也好于大多数的模拟项目。 (五)所有笔译专业课教学以翻译技术为依托展开

山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三批MTI试点单位,笔者负责课程的设计工作。由于前期其已经建设成了独具特色的CAT教学体系,有较为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把CAT从教指委建议的选修课调整为MTI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辅助的翻译流程中,人仍是思维的惟一发起者,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是纯粹技术性的,对于翻译的风格不产生或左或右的重大影响(CAT软件的断句在初稿的生成阶段会对部分译员的译文造成轻微的语意连贯方面的负面影响,但这个问题较易在后期的校对中改正。退一步讲,纯粹以纸笔为介质的“笔译”,也不能杜绝类似问题出现)。应用CAT不会明显影响译文风格,也不会明显影响译者的思维习惯;但是,学会使用CAT技术,却可以为翻译流程带来许多切实的助益,早学习早得益,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其他课程的真实案例,夯实应用的综合能力。由此可知,及早让学生了解CAT技术,就能让他们尽早掌握并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

首先,CAT高级应用能力,尤其是涉及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是中国最早一批的CAT用户。从开始摸索CAT软件的使用到掌握较高层次的在CAT环境下的项目管理技术,经历了至少2年的时间。纯粹通过个人摸索学习的话,过程一般会较长,目前的MTI学生在有经验的教师给予较好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过程可能缩短到1年,这一点已经被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MTI专业的教学实践所证明。但实际情况同样表明,要想从CAT零起点达到高级用户的水平,这一过程不太可能大幅度缩减到6个月或更短。MTI一般采取2年学制,从入学开始学习CAT,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学会、用好,使其在此基础上成长为适应CAT翻译环境的高级项目管理员。

其次,CAT较早介入,可以将CAT技术较早地应用到其他笔译基础和专业课的作业训练中,使学生的译文形成可追溯的双语语料,更易于建立个人的翻译档案袋(portfolio),使学生更早养成数据管理的思想,从而积累起有用的术语库(glossaries)。

第三,CAT较早介入,可以使学生尽早融入当代翻译服务机构生产流程,在翻译的社会服务和实践中锻炼能力、增强才干。目前,几乎所有正规的翻译公司,在翻译服务中都要用到各种翻译工具。这些工具是以翻译记忆为核心功能,具有术语管理和自动查询能力的独立界面的翻译软件,各种软件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掌握了CAT的三大基石,深入了解其内在关系,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学生,能迅速且独立地摸索出新软件的基本应用技巧,较快地投入到翻译生产流程中。从这个角度看,把CAT类课程只作为选修课并不合适,延迟到最后一个学期学习则更显失当。一般来说,译员在接翻译项目的时候,公司首先要确认的是该译员是否已掌握某种翻译工具,否则免谈。MTI的建立,就是对曾经走过弯路的“学术型”翻译方向培养的拨乱反正,就是要面向语言服务产业的需求。那么,如果市场最关注、最依赖的技术,到了MTI的培养中成了最不重要的和最迟讲授的课程,MTI的教育者就该反观自己的培养计划是不是又一次偏离了本专业的初衷,偏离了真正的社会需求。 (六)注重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笔者从所负责的需多人合作的多个中大型翻译项目看到,对翻译产业而言,CAT的核心能力早已不是翻译记忆、术语管理等微观技术,而是转移到项目管理的宏观技术上了。某个CAT软件对于从源语到目标语的文本生成,可能带来20%~30%的效率提升,但是从整个项目协作的角度讲,优秀的CAT系统辅以实时网络协同等各种计算机应用,则可能会给项目实施带来成倍的效率提升。如翻译图文并茂的科普图书,通过开发使用完整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项目管理流程,整个出版翻译流程(从翻译到完成目标语的排版)可以节约近50%的时间。[4]从这个角度讲,当代CAT系统的核心,应是其项目管理功能。

此外,中国翻译协会2010年12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服务产业问卷调研分析报告》指出,翻译企业特别紧缺的人力资源就是翻译管理人才。

基于此种认识,在“翻译技术实践”课上,笔者反复跟学生强调,作为中国较早学习CAT技术的人,应该尤其重视学习掌握各种CAT的项目管理技能。这样,日后就职于翻译公司时才能在众多译员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项目经理等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因此,CAT环境下的项目管理能力是山东师范大学MTI培养的重点之一。

谈到MTI课程设计,还可借他山之玉,了解欧盟的笔译硕士项目。[5]《欧盟笔译硕士培养方案》将各类翻译信息技术设计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翻译作业中充分运用各种相关技术。这种设计,与市场对笔译人才的需求紧密相关,欧盟笔译项目的设计思路,值得人们深入领会并积极借鉴。 (七)注重跟踪新技术新趋势

CAT专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至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这20年间,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近几年,随着移动计算、云计算等的出现,CAT软件开始逐渐朝便携、跨平台及云计算的方向发展,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逐渐成熟,CAT也开始出现与口译相结合的趋势,有朝一日,计算机所能辅助的,可能就不仅仅是笔译,甚至包括口译。技术的进步总是在呈现出一种不断加速的过程,老的技术标准、文档格式和操作流程等的淘汰速度也不断加快,应用翻译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应该紧紧跟上翻译技术发展的趋势,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语言服务产业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山东师范大学在中国较早开展了翻译技术课程教学,在这一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初步统计,该校翻译硕士专业的5名专职导师,近年来正式出版的译著总字数近1000万字,涵盖哲学、艺术、物理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指导50余名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翻译并正式出版译著500余万字。所有这些译著的翻译过程,均充分调用了各种翻译技术,为文前、文后以及翻译过程提供辅助。这些实训项目的开展,夯实了山东师范大学翻译硕士等方向研究生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对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对于翻译技术教学的一些新的思考,以期能给中国MTI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带来些许启示。

注释:
① 参见:中国翻译协会所著的《 2010年中国语言服务产业问卷调研分析报告》,第5—9页。
参考文献
[1] 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上海翻译,2010(4):45—49.
[2] 王华树.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2.
[3] 张政,张少哲. 真项目 真实践 真环境 真体验——基于北京师范大学MTICAT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翻译, 2012 (2): 43—46.
[4] 徐彬, 郭红梅. 出版翻译中的项目管理[J].中国翻译,2012(1):71—75.
[5] Directorate General for Translation E C. European Master’s In Translation (EMT) [J/OL][2013-09-03].http://ec.europa.eu/dgs/translation/external_relations /universities/master_curriculum_en.pdf.